logo-ben.gif (1319 bytes)
大乘莊嚴經藏颂

  
大乘莊嚴經藏颂

弥勒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縁起品第一

義智作諸義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衆生慈悲爲性故
巧説方便法所謂最上乘
爲發大心者略以五義現

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篋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歡喜亦如是

譬如莊美質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已得喜更第一
譬如飮藥苦病差則爲樂
住文及解義苦樂亦如是

譬如難事王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義因解得法財
譬如見生寶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不覺亦不喜


成宗品第二

不記亦同行不行亦成就
體非體能治文異八因成
諸佛三因縁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捨者不應爾

非全非不違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非即是大乘
發心與教授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五事一切異

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不違自法空
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
説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

不應怖而怖由怖被燒然
怖引非福故長時過患起
非性非法朋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退失大菩提

無異即互無有異即險處
無譬種種説續説多門説
非有如文義諸佛甚深體
聰慧正觀人應知不應怖

隨次聞思修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未得勿非毀
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解脱諸怖不應爾

隨聞而得覺未聞愼勿毀
無量餘未聞謗者成癡業
如文取義時師心退眞慧
謗説及輕法縁此大過生

惡意自性惡不善不應起
況移於善處應捨大過故


歸依品第三

若人歸三寶大乘歸第一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難起亦難成應須大志意
爲成自他利當作勝歸依

衆生遍乘遍智遍寂滅遍
是名智慧者四種一切遍
怖望佛菩提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勇猛勝有三

發心與智度聚滿亦大慈
種子及生母胎藏乳母勝
妙相成生力大樂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是名爲勝身

光授法自在巧説善治攝
由此四因故佛種則不斷
入度見覺分持密利衆生
由此四因故得似於大臣

福徳及尊重有樂亦苦滅
證樂證法陰習盡有滅捨
大體及大義無邊及無盡
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

希望及大悲種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差別有六種
歸依有大義功徳聚増長
意悲遍世間廣流大聖法


種性品第四

有勝性相類過惡及功徳
金譬與寶譬九種各四種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別應知有性體

明淨及普攝大義亦無盡
由善有四勝種性得第一
性種及習種所依及能依
應知有非有功徳度義故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薩性
決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墮
遇縁如次第品類有四種

應知菩薩性略説有四失
習惑與惡友貧窮屬他故
功徳亦四種雖墮於惡道
遲入復速出苦薄及悲深

譬如勝金性出生有四種
諸善及諸智諸淨諸通故
譬如妙寶性四種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義故

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脱分善少亦無因
廣演深大法令信令極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勝

増長菩提樹生樂及滅苦
自他利爲果此勝如吉根


發心品第五

勇猛及方便利益及出離
四大三功徳二義故心起
信行與淨依報得及無障
發心依諸地差別有四種

大悲與利物大法將種智
勝欲亦大護受障及増善
福智與修度及以地地滿
初根至後竟隨次解應知

友力及因力根力亦聞力
四方總二發不堅及以堅
親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
於法無分別最上眞智生

諸法及衆生所作及佛體
於此四平等故得歡喜勝
生位及願位亦猛亦淨依
餘巧及餘出六勝復如是

生勝由四義願大有十種
勇猛恒不退淨依二利生
巧便進餘地出離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次第成六勝

如地如淨金如月如増火
如藏如寶篋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如泉如喜聲
如流亦如雲發心譬如是
思利及得方解義亦證實
如是四時樂趣寂則便捨

最初發大心善護無邊惡
喜増悲増故樂喜苦亦喜
愛他過自愛忘己利衆生
不爲自憎他豈作不善業

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
自嚴及自食園地與戲喜
如是有四事悲者非餘乘

極勤利衆生大悲爲性故
無間如樂處豈怖諸有苦
大悲恒在意他苦爲自苦
自然作所作待勸深慚羞

荷負衆生擔懈怠醜非勝
爲解自他縛精進應百倍


二利品第六

大依及大行大果次第説
大取及大忍大義三事成

他自心平等愛則於彼勝
如是有勝相二利何差別
於世無怨業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是故利他勝

善説令歸向令入亦令調
令成亦令住令覺令解脱
集徳及生家得記并受職
至成如來智以是利群生

不倒及不高無著亦通達
能忍及調順遠去亦無盡
應知此八義成就彼十三

習欲大可畏有愛動而倒
樂滅斷煩惱大悲求佛法
世間求自樂不樂恒極苦
菩薩勤樂他二利成上樂

異根於異處異作有異行
凡是諸所作迴以利衆生
衆生不自在常作諸惡業
忍彼増悲故無惱亦無遠

勝出與寂靜功徳及利物
次第依四義説大有四種


眞實品第七

非有亦非無非如亦非異
非生亦非滅非増亦非減

非淨非不淨此五無二相
是名第一義行者應當知
我見非見我無相非無縁
異二無我故解脱唯迷盡

云何依我見不見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法性與無性
云何縁起體現見生異見
闇故不見有亦復不有見

生死與涅槃無二無少異
善住無我故生盡得涅槃
福智無邊際生長悉園滿
思法決定已通達義類性

已知義類性善住唯心光
現見法界故解脱於二相
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
以解二無故善住眞法界

無分別智力恒平等遍行
爲壞過聚體如藥能除毒
縁佛善成法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別速窮功徳海


神通品第八

起滅及言音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離六智自在通
第四極淨禪無分別智攝
如所立方便依此淨諸通

三住住無比所住善供養
令彼得清淨是説神通果
世生成壞事見彼猶如幻
種種他所欲自在隨意成

神光照惡趣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宮動殿令魔怖
遊戲諸三昧僧中最第一
恒現三種化以是利衆生

智力普自在刹土隨欲現
無佛令聞佛懸擲有佛境
成熟衆生力諸佛所稱譽
發語無不信如是説相應

六智及三明八解八勝處
十遍諸三昧勇猛資神通
能安不自在常勤於利物
行有無怖畏勇猛如師子


成熟品第九

欲信捨悲忍念力堅支具
應知自成熟此九皆上品
近友聞亦思勝勇勝究竟
攝法及受法説欲成熟相

如來福智聚淨心不可壞
速受定智果説信成熟相
善護於六根離惡起對治
樂修諸善法説捨成熟相

見諸衆生苦哀憐離小心
受身世間勝説悲成熟相
持性數修習極苦能安忍
善根恒樂進説忍成熟相

報淨善隨順極入善惡説
能起大般若説念成熟相
二聚界圓滿果起依最上
世間得第一説力成熟相

深觀妙法理諸魔不可奪
能與異部過説堅成熟相
所有善根聚依勤能發起
離惡及修善説支成熟相

如此九種物自熟亦熟他
増善増法身如世極親者
癰熟則堪治食熟則堪
衆生熟亦爾二分捨用故

捨普勝隨善得常漸爲八
如此諸成熟是説差別種
利子及利親利己三利勝
菩薩利一切過彼勝無比

世間不自愛何況能愛他
菩薩自愛捨但爲愛他故
身財一切捨平等及無厭
所乏令充足安立於善根

常與性及滿自樂不放逸
引入於戒足二果常無盡
不益得益想極忍解方便
令彼起隨順及種諸善根

久劫行上勤利物心無退
令生一念善況欲善無量
得上自在禪離染及見慢
現在令歸向未來善法増

知眞及知意能斷一切疑
於法令恭敬自他功徳滿
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
盡於未來際如是熟衆生


菩提品第十

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
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
成就一切種此偈爲佛身
譬如大篋開衆寶無不現

白法爲佛身非無亦非有
佛爲法寶因法則善根因
具法亦離法如藏亦如雲
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

諸佛常救護衆生三染汚
諸惑諸惡行及以生老死
諸災及惡趣身見亦小乘
如是諸衆生一切皆救護

佛爲勝歸處無比故無上
如前種種畏無不令脱者
諸佛善滿身一切世間勝
妙法化衆生以度悲海故

盡於未來際普及一切生
恒時利益彼是説歸依大
二障種恒隨彼滅極廣斷
白法圓滿故依轉二道成

彼處如來住不動如山王
尚悲樂滅人況著諸有者
他利及無上不轉及不生
廣大與無二無住亦平等

殊勝與遍授是説如來轉
顯示十功徳差別義應知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諸色諸佛遍衆生

譬如水器壞月像不現前
如是衆生過佛像亦不現
譬如火聚性或然或滅盡
如是諸佛化或出或涅槃

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説無思亦如是
依空業無間而業有増減
依界事不斷而事有生滅

如前後亦爾及離一切障
非淨非不淨佛説名爲如
清淨空無我佛説第一我
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

非體非非體如是説佛體
是故作是論定是無記法
譬如鐵熱息譬如眼鐵除
心智息亦爾不説有無體

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
譬如大寶藏衆寶之所依
淨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

譬如密雲布灑雨成百穀
淨果亦如是流善熟衆生
譬如日月盈皎淨輪圓滿
淨界亦如是善根聚圓滿

譬如日輪出流光照一切
淨界亦如是流説化群生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間
淨界亦如是佛合同業化

譬如日光照無限亦一時
淨界佛光照二事亦如是
譬如諸日光説有雲等翳
淨界諸佛智説有衆生障

譬如滋灰力染衣種種色
淨界行願力解脱種種智
無漏界甚深相處業三種
諸佛如是説譬如染畫空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
故説諸衆生名爲如來藏
聲聞及縁覺菩薩與如來
初化退世間至佛退菩薩

如是佛變化無量不思議
隨人隨世界隨時種種現
如是五根轉變化得増上
諸義遍所作功徳千二百

如是意根轉變化得増上
極淨無分別恒隨變化行
如是義受轉變化得増上
淨土如所欲受用皆現前

如是分別轉變化得増上
諸智所作業恒時無礙行
如是安立轉變化得増上
住佛不動句不住於涅槃

如是欲染轉變化得増上
住佛無上樂示現妻無染
如是空想轉變化得増上
隨欲一切得所去皆無擁

如是無量轉如是無量化
不思議所作諸佛依無垢
令集亦令長令熟亦令脱
熟熟不無餘世間無盡故

難得已具得處處爲物歸
希有非希有由得善方便
轉法及法沒得道亦涅槃
處處方便起不動眞法界

不起分別意成熟去來今
處處化衆生三門常示現
如日自然光照闇成百穀
法日光亦爾滅惑熟衆生

一燈燃衆燈極聚明無盡
一熟化多熟無盡化亦然
巨海納衆流無厭復無溢
佛界攝衆善不滿亦不増

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淨
諸物及縁智自在亦無盡
一切種如智修淨法界因
利樂化衆生此果亦無盡

發起身口心三業恒時化
二門及二聚方便悉圓滿
自性及法食變化位差別
此由法界淨諸佛之所説

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
應知第一身餘二之依止
食身於諸界受用有差別
衆土名身業一切皆異故

平等微細身受用身相合
應知受用身得是化身因
化佛無量化是故名化身
二身二利成一切種建立

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槃
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脱
應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攝
自他利依止示現悉三身

由依心業故三佛倶平等
自性無間續三佛倶常住
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

鏡智縁無分相續恒不斷
不愚諸所識諸相不現前
鏡智諸智因説是大智藏
餘身及餘智像現從此起

衆生平等智修淨證菩提
不住於涅槃以無究竟故
大慈與大悲是二恒無絶
衆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

觀智識所識恒時無有礙
此智如大藏總持三昧依
恒在大衆中種種皆示現
能斷諸疑網雨大法雨故

事智於諸界種種化事起
無量不思議爲利群生故
攝持及等心開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義次第四智起

分別若恒有眞實則永無
分別若永無眞實則恒有
欲修最上修不見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不見一切得

尊重及長時觀佛希有法
縁此速得佛法佛菩提遠
觀法唯分別此義如前知
菩薩無分別説彼速成佛

應知諸河水別依亦別事
水少虫用少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一依亦一事
水大虫用大亦復常無盡

如是諸別解別意亦別業
解少利益少未入佛體故
一切入佛體一解亦一意
解大利益大極聚亦無盡

無比圓白法衆生利樂因
樂住無盡藏知者應求發


明信品第十一

已生及未生正受及似受
他力亦自力有迷亦不迷
現前不現前聽法及求義
觀察等十三分別於信相

可奪間無間有多亦有少
有覆及無覆相應不相應
有聚亦無聚極入亦遠入
復此十三義分別於信種

多忘亦懈怠行迷并惡友
善羸及邪憶放逸復少聞
聞喜及思喜因定増上慢
應知此等過障礙於信相

不厭及不習有厭亦有覆
無應及無聚應知障信種
信有大福徳不悔及大喜
不壞將堅固進位并得法

自利與他利亦復速諸通
以此諸功徳讃歎信利益
狗龜奴王譬次第譬四信
習欲習諸定自利利他人

人身及方處時節皆無限
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
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
依他説大乘不依自義法

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
信増及福増得佛功徳體


述求品第十二之一

三藏或二攝成三有九因
熏覺寂通故解脱生死事
經律阿毘曇是各有四義
具解成種智一偈得漏盡

依故及相故法故及義故
如是四種義是説多羅義
對故及數故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種義是説毘曇義

佛説所縁法應知内外倶
得二無二義二亦不可得
三縁得三智淨持意言境
了別義光已安心唯有名

最初謂種性所作及依止
信安及欲生依定亦依智
別縁種種縁通達及修種
自性與功力領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如是有十八
盡攝諸作意行者應勤修
離二及迷依無説無戲論
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

法解與世間未曾有少異
衆生癡盛故著無而棄有
如彼起幻師譬説虚分別
如彼諸幻事譬説二種迷

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
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
彼事無體故即得眞實境
如是轉依故即得眞實義

迷因無體故無迷自在行
倒因無體故無倒自在轉
是事彼處有彼有體亦無
有體無有故是故説是幻

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即體
無體體無二是故説是幻
説有二種光而無二光體
是故説色等有體即無體

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即體
是故説色等無體體無二
有邊爲遮立無邊爲遮謗
退大趣小滅遮彼亦如是

色識爲迷因識識爲迷體
色識因無故識識體亦無
幻像及取幻迷故説有二
如是無彼二而有二可得

骨像及取骨觀故亦説二
無二而説二可得亦如是
應知所治體謂彼法迷相
如是體無體有非有如幻

譬如強幻王令餘幻王退
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諸行
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

不眞及似眞眞及似不眞
如是四種智能知一切境
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
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
得彼三縁已自界處應學
如是二光滅譬如調箭皮


述求品第十二之二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
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
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

所相及能相如是相差別
爲攝利衆生諸佛開示現
共及心及見及位及不轉
略説所相五廣説則無量

意言與習光名義互光起
非眞分別故是名分別相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
不眞分別故是説依他相

無體體無二非寂靜寂靜
以無分別故是説眞實相
應知五學境正法及正憶
心界有非有第五説轉依

聖性證平等解脱事亦一
勝則有五義不減亦不増
如是種子轉句義身光轉
是名無漏界三乘同所依

意受分別轉四種自在得
次第無分別刹土智業故
應知後三地説有四自在
不動地有二餘地各餘一

三有二無我了入眞唯識
亦無唯識光得離名解脱
能持所持聚觀故唯有名
觀名不見名無名得解脱

我見熏習心流轉於諸趣
安心住於内迴流説解脱
自無及體無及以體不住
如執無體故法成無自體

無自體故成前爲後依止
無生復無滅本靜性涅槃
本來及眞實異相及自相
自然及無異染汚差別八

法無我解脱同故性別故
得二意變化究竟説一乘
引接諸聲聞攝住諸菩薩
於此二不定諸佛説一乘

聲聞二不定見義不見義
見義不斷愛斷愛倶軟根
二得聖道人迴向於諸有
迴向不思議二生相應故

願力及化力隨欲而受生
願力不斷愛化住阿那含
由二樂涅槃數數自厭故
二倶説鈍道久久得菩提

所作未人生在無佛世
修禪爲化故漸得大菩提
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
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

知因及念依共果與信解
四意隨次第修習諸善根
得喜有四種二惡不能退
應知隨修意此復有四種

淨信及領受樂説與被
起願亦望方便復七種
勇猛及憐愍如是二作意
應知二差別一一有四種

有羞亦有樂及以無屈心
修治與稱説此復爲五種
依度得菩提非隨自在等
過惡及功徳此二亦應知

喜集及見義樂求求四種
平等無分別現持當縁故
七非有取見四種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此想亦有四

離墮衆生邊大義及轉施
究竟與無間如是復五種
方便恒隨攝心住不顛倒
於退則不喜進則歡喜生

相似不欲修眞實欲修習
不隨及欲得欲得有二種
定作未來行常觀他行滿
信解自第一知體無上故

以此諸作意修習於諸度
菩薩一切時善根得圓滿
求法謂増長上意及廣大
有障亦無障及以諸神通

無身亦有身得身及滿身
多慢及少慢及以無慢故
爲色爲非色爲通爲正法
相好及病愈自在無盡因

無體體増減一異自別相
如名如義者分別有十種
菩薩勝勇猛二求得眞實
隨順諸世間功徳如海滿


弘法品第十三

難得復不堅愍苦恒喜施
況以法利世増長亦無盡
自證不可説引物説法性
法身寂滅口悲流如蟒吸

彼修得果故修説非無義
但聞及不聞修説則無理
阿含説證説謂口謂通力
通力謂相好餘色及虚空

無畏及斷疑令信亦顯實
如此諸菩薩説成就應知
美語及離醉無退無不盡
種種及相應令解非求利
及以遍教授復次成就説

不細及調和善巧亦明了
應機亦離求分量與無盡
擧名及釋義隨乘亦柔軟
易解而應機出離隨順故

菩薩字成就如前義應知
聲有六十種是説如來事
開演及施設建立并總擧
別説與斷疑略廣皆令解

説者及所説受者三輪淨
復離八種過説者淨應知
懈怠及不解拒請不開義
及以不斷疑斷疑不堅固

厭退及有悋如是八種過
諸佛無彼體故成無上説
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
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

不共他相應具斷三界惑
自性及無垢是行爲四種
所謂令入節相節對治節
及以祕密節是名爲四節

聲聞及自性斷過亦語深
次第依四義説節有四種
平等及別義別時及別欲
依此四種意諸佛説應知

輕佛及輕法懈怠少知足
貪行及慢行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種障大乘説對治
如是諸障斷是人入正法

若文及若義二偈勤受持
功徳數有十是名勝慧者
善種得圓滿死時歡喜勝
受生隨所欲念生智亦成

生生恒値佛聞法得信慧
遠離於二障速成無上道
慧善及不退大悲名稱遠
巧便説諸法如日朗世間


隨修品第十四


於二知無我於三離邪正
菩薩如是解是名知義人
如是知義已知法猶如
聞法不應喜捨法名知法

凡夫有二智即通二無我
爲成彼智故如説隨法行
成就彼智時出世間無上
凡住初地者所得皆同得

易求及善護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勝土菩薩則往生
多聞及見諦巧説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菩薩勝依止

善縁及善聚善修及善説
善出此五種是名自正勝
可樂及無難無病與寂靜
觀察此五種宿植善根故

遠離於法界無別有貪法
是故諸佛説貪出貪餘爾
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説煩惱即菩提

於貪起正思於貪得解脱
故説貪出貪瞋癡出亦爾
菩薩處地獄爲物不辭苦
捨有發小心此苦則爲劇

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譬如工畫師畫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別於無見能所

譬如清水濁穢除還本清
自心淨亦爾唯離客塵故
已説心性淨而爲客塵染
不離心眞如別有心性淨

菩薩念衆生愛之徹骨髓
恒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
由利群生意起貪不得罪
瞋則與彼違恒欲損他故

如鴿於自子普覆生極愛
如是有悲人於生愛亦爾
慈與瞋心違息苦苦心反
利則違無利無畏違畏心

善行於生死如病服苦藥
善行於衆生如醫近病者
善行於自心如調未成奴
善行於欲塵如商善販賣

善行於三業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惱他如父於愛子
善行於修習如鑚火不息
善行於三昧如財與信人

善行於般若如幻師知幻
是名諸菩薩善行諸境界
常勤大精進熟二令清淨
淨覺無分別漸漸得菩提


教授品第十五

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増上
衆善隨信集亦具如海滿
聚集福徳已佛子最初淨
極智及軟心勤修諸正行

自後蒙諸佛法流而教授
増益寂靜智進趣廣大乗
想名及了句思議亦義知
法總亦義求六心次第起

有求亦有觀一味將止道
觀道及二倶拔沈并抑掉
正住與無間於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縁作意有十一

繋縁將速攝内略及樂住
調厭與息亂或起滅亦爾
所作心自流爾時得無作
菩薩復應習如此九住心

下倚修令進爲進習本定
淨禪爲通故當成勝軟心
起通遊諸界歴事諸世尊
最上軟心得供養諸佛故

未入淨心前五種稱揚得
器體成淨故堪進無上乗
念念融諸習身倚及心倚
圓明與見相滿淨諸法身

爾時此菩薩次第得定心
唯見意言故不見一切義
爲長法明故堅固精進起
法明増長已通達唯心住

諸義悉是光由見唯心故
得斷所執亂是則住於忍
所執亂雖斷尚餘能執故
斷此復速證無間三摩提

此即是轉依以得初地故
後經無量劫依淨方圓滿
爾時通法界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種五無差別故

諸行虚分別淨智了無二
解脱見所滅如是説見道
無體及似體自性合三空
於此三空解此説名解空

應知縁無相悉盡諸分別
此中無願縁不眞分別盡
此時所得法一切菩提分
應知彼菩薩同得如見道

覺世唯諸行無我唯苦著
無義自我滅大義依大我
無我復我見無苦亦極苦
益彼不求報以利自我故

自脱心最上他縛即堅廣
苦邊不可盡如是應勤作
自苦不自忍豈忍他諸苦
此生及窮生翻彼謂菩薩

於他行等愛利彼不退轉
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
餘地説修道二智勤修習
無分別建立淨法及衆生

修位二僧祇最後得受職
入彼金剛定破諸分別盡
轉依究竟淨成就一切種
住此所作事但爲利群生

牟尼尊難見常見得大義
以聞無等法淨信資養心
若於教授中法門如欲住
如人拔險難佛勸亦如是

世間極淨眼勝覺無分別
譬如大日出除幽朗世間
佛子善集滿成就極廣定
恒受尊教授能窮功徳海


業伴品第十六

譬如大地種任持四種物
如是三種業建立一切善
難行業能行應形無量劫
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轉

如人怖四害深防爲自身
菩薩畏二乗護業亦如是
作者業所作三輪不分別
得度淨業海功徳無有邊


度攝品第十七之一

數相次第名修習差別攝
治障徳互顯度十義應知
資生身眷屬發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第六業不倒

施彼及不惱忍惱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解脱是自利
不乏亦不惱忍惱及不退
歸向與善説利他即自成

不染及極敬不退有二種
亦二無分別具攝大乗因
不著及不亂不捨亦増進
淨惑及智障是道皆悉攝

爲攝三學故説度有六種
初三二初一後二二一三
分別六度體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滿願亦成生

前後及下上麁細次第起
如是説六度不亂有三因
除貧亦令凉破瞋與建善
心持及眞解是説六行義

物與思及心方便并勢力
當知修六行説有五依止


度攝品第十七之二

施彼及共思二成亦二攝
具住不慳故法財無畏三
六支滅有邊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二得爲二種

不報耐智性大悲及法依
五徳并二利具勝彼三種
於善於正勇有信有欲故
念増及對治具徳彼七種

心住及念進樂生亦通住
諸法之上首彼種三復三
正擇與定持善脱及命説
諸法之上首彼亦有三種

一切白淨法應知亂定倶
六度總三雙是類皆悉攝
檀離七著故不著説七種
應知餘五度障治七皆然

恒時捨身命離求愍他故
因施建菩提智攝施無盡
恒時守禁勤離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智攝戒無盡

恒時耐他毀離求畏無能
因忍建菩提智攝忍無盡
恒時誓勤作殺賊爲無上
因進建菩提智攝進無盡

恒時習諸定捨禪下處生
因定建菩提智攝定無盡
恒了眞餘境佛斷尚不著
因智建菩提悲攝智無盡

廣大及無求最勝與無盡
當知一一度四徳悉皆同
得見及遂願并求合三喜
菩薩喜相翻彼退悲極故

自身財眷屬由悲恒喜施
彼三遠離行何因不禁守
不顧及平等無畏亦普施
悲極有何因惱他而妄語

普施及有悲極善縁起法
何因不能耐意地三煩惱
損者得益想苦事喜想生
菩薩既如是忍誰何所忍

菩薩他想斷愛他過自愛
於他難行事精進即無難
少樂二自樂著退盡癡故
是説三人禪菩薩禪翻彼

暗觸及二燈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菩薩智無比
依類縁迴向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種勝無上義應知

施一令得樂多劫自受苦
尚捨爲愛深何況利翻彼
乞者隨所欲菩薩一切捨
彼求爲身故利彼百種施

捨身尚不苦何況餘財物
出世喜得故起苦是無上
乞者一切得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捨喜彼喜大故

乞者一切得有財非見富
菩薩一切捨無財見大富
乞者一切得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捨得大饒益想

乞者自在取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捨餘人無是事
勝因依業種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精進有差別

白法進爲上進亦是勝因
及得諸善法進則爲依止
現樂與世法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脱菩提七爲業

増減及増上捨障亦入眞
轉依與大利六説精進種
種復有五異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第五説無厭

三種下中上由依三乗爾
亦二下上覺利有小大故
財著煩惱著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對治分四種

相攝及差別依法亦爲因
六度互相成一切種分別
布施將愛語利行并同利
施平及彼説建立亦自行

攝他四方便即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正轉及隨轉
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攝業

四體説二攝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三次第攝四攝
下中上差別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亦純合三益

菩薩欲攝衆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得讃三益故
四攝於三世恒時攝衆生
成就衆生道非餘唯四攝

不著及寂靜能耐將意勇
不動并離相亦攝攝衆生


供養品第十八

依物縁迴向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供養供養諸如來
現前不現前衣服飮食等
深起善淨心爲滿於二聚

常願生佛世三輪不分別
成熟諸衆生最後十一種
因果及内外麁細與大小
亦遠近差別是名供養種

供養諸如來最上由自意
信心通方便和合五勝故


親近品第十九

如前供養佛略説有八種
親近於善友應知八亦然

調靜除徳増有勇阿含富
覺眞善説法悲深離退減
敬養及給侍身心亦相應
願樂及以時下心爲縁起

爲離於貪著爲求隨順行
隨順如所教以此令彼喜
善解於三乗自乗令成就
成生及淨土爲法不爲財

因果及隨法内外與麁細
勝劣亦遠近是謂種差別
親近善友勝自意五如前
信心通方便和合等別故

梵住品第二十

梵住有四種一一有四相
治障與合智轉境及成生
樂苦喜煩惱如是衆生縁
法縁説彼法無縁即彼如

及彼如義故忍位得清淨
身口業所攝亦盡諸煩惱
有動及不動亦及不
應知四梵住如是行差別

前六及前二下地亦下心
相似等爲下翻下則爲上
所生欲界報滿聚亦成生
不離及離障具足五爲果

設遇重障縁及以自放逸
欲知菩薩相梵心無退轉
四梵有四障瞋惱憂欲故
菩薩具此障多種過失起

如是諸煩惱起則有三害
自害亦害彼及以尸羅害
有悔亦失利失護及師捨
治罰并惡名如是六呵責

後身諸難墮梵住今亦退
心數亦苦得復次三過生
善住梵住人遠離彼諸惡
生死不能汚不捨濟群生

如人有一子有徳生極愛
菩薩於一切起梵勝過彼
熾然及怨勝苦逼亦闇覆
住險將大縛食毒并失道

復有非道住及以痩澁者
如此十衆生大悲心所縁
障斷及覺因與樂亦愛果
自流五依故是人去佛近

生死苦爲體及以無我性
不厭亦不惱大悲勝覺故
見苦自性時知苦生悲苦
亦知捨方便恒修不厭生

自性與數擇宿習及障斷
應知菩薩悲如此四差別
非等亦非常非深亦非順
非道非不得翻六悲如是

悲忍思願生成熟次第説
大根至大果悲樹六事成
無悲則無忍如是六次第
勝生若不得成熟衆生無

根生以慈潤莖擢以樂廣
念正則増枝願續則長葉
内縁成爲華外縁成爲果
當知悲根等如是次第成

大悲利益作誰於他不起
於苦勝樂生樂生由悲故
菩薩悲自在寂靜尚不住
世樂及身命此愛云何起

貪愛非無障世悲亦世間
菩薩悲愛起障盡亦過世
有苦及無智大海及大闇
拔濟以方便云何不障盡

羅漢及縁覺如是悲愛無
何況餘世間豈得不過世
得悲諸菩薩捨苦而起苦
彼初起苦怖證時欣樂甚

悲苦最希有苦勝一切樂
更樂悲生故非有況餘
施與悲共起能令菩薩樂
三界中樂受比此無一分

生死苦自性不捨由悲故
起苦利他因云何捨不習
悲施財三果悲者恒増長
愛生及攝生資生復三樂

悲長及施増成生亦樂起
牽來復將去大悲勸如是
苦者悲諸苦不施云何樂
以令自樂故施樂拔他苦

悲者教自施施彼勿自求
施報願不受有願還以施
施及於施果普施於一切
彼樂我樂故施彼我無須

輕財而以施來多復來好
不用而自來還用展轉施
悲者以大悲盡施及常施
應作如是施愼勿求施果

若我不樂施施果不施時
施無一刹那以無施愛故
不作不與果與果與作者
是汝觀恩過與我不相似

無障及淨句利彼亦自量
無求與無著悲者如是施
有財而自用及用施衆生
得喜施喜勝三樂養心故

慳惡瞋放逸縁著及邪著
如是六蔽者悲令六度増
苦樂不苦樂因力及善友
自體相續流大悲四縁義

行相及思惟隨順與離障
不得亦清淨六義悲平等
慈等令無上自意修亦五
信心通方便和合如前説


卷第十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一

治障及合智縁境亦成生
菩薩有羞相如是四差別
菩薩於六度障増及治減
不勤亦勤行於此有羞起

六品及二品七地與二乗
亦似則爲下反此應知上
無羞惑不斷三害及六呵
墮難退苦三如前十二失

此等一切惡菩薩若有羞
當知一切盡起彼對治故
天人聰慧生速滿於二聚
成生不退轉離不離爲果

有衣翻有垢凡夫無慚故
天衣更無垢菩薩有慚爾
菩薩慚具足如空不可汚
欲勝諸菩薩亦以慚莊嚴

譬如慈母愛慚護衆生然
觀生及化生此事由慚起
不忍及不行亦忍及亦行
當知此四種是説行慚相

教習於慚羞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別故無上如前知
諸菩薩無畏體相及差別
堅固與殊勝今當次第解

進定慧三起勇健勤猛作
是説無畏相亦顯於衆名
諸有所作中下動愚則畏
離三三決定是名無畏安

自性及大願不顧及不退
聞深亦能化置彼於佛身
亦行諸苦行不捨於生死
生死不能染此十是差別

惡朋及重苦聞深不能退
譬如螽翅風不動須彌海
諸説無畏中菩薩無畏上
相異堅殊勝與彼不相似

不退諸菩薩品類有三事
於聞進苦故慚勇爲依止
欲樂大菩提是説不退性
未成成極成差別諸地顯

知法知法業知相知無盡
得果及二門成生亦住法
身知亦口知及以實諦知
菩薩知世間最勝餘無等

身知則舒顏口知則先語
爲令成器故正法隨修行
二知知世生二知知世滅
爲息復爲得諦知勤修行

能詮及義意了義亦無言
當知此四種是説四量相
謗法及非義邪思與可言
遮此四事故次第説四量

信心及内思正聞與證智
菩薩不可壞依量功徳爾
於門相言智通達無比論
此即是菩薩四種無礙解

能説及所説説具合三事
四二復二種次第三事因
擧法及釋法令解與避難
建立四無礙以是義應知

内證及外覺故稱無礙解
能斷一切疑此即是彼業
福智爲二聚勝報亦不汚
一切諸菩薩勝相皆如此

初二爲福體第六即是智
餘三二聚因五亦成智聚
正修及數修資善名爲聚
自利與他利成就則名業

入地入無相及入無功用
受職并究竟二聚次第因
依止及對治入諦與縁縁
作意并至得隨順亦隨轉

覺境及受生限極將最上
長時與後證勝修十四種
三捨及入地住寂與得記
成生亦受職淨土并圓滿

依止於欲故起勤起精進
攝心與正持十治修如是
分別四神足略以三事解
依止及方便亦成就應知

禪定所依止差別有四足
一欲二精進三心四思惟
起作及隨攝繋縛并對治
隨次八斷行三一二二成

能見及能授遊戲亦遊願
自在并得法成就此六種
覺行聞止觀信等根所縁
増上是根義成就利益故

應知信等根垂入於初地
如前五根障能羸故名力
菩薩入初地建立於覺分
諸法及衆生於此得平等

譬如輪王行七寶爲先導
菩薩趣正覺七分常圓滿
念伏於諸境擇法破分別
進速無餘覺明増喜遍身

障盡猗而樂諸作從定生
隨時所欲住棄取皆由捨
依止及自性出離與功徳
第五説不染此分有三種

一轉如前覺立分二亦然
次三三業淨後三三障斷


卷第十一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善欲諸功徳是二悉應修
一分非一分修有單雙故
能通及能出無相亦無爲
淨土及淨果是二即爲業

自熟與成生速果并作業
生死道不絶説此爲五巧
菩薩巧無等差別依諸地
能成自他利説是名爲業

業報及聞習亦以定爲因
依止此三行持類有三種
二小一爲大一大復三種
地前與地上不淨及淨故

應知諸菩薩恒依陀羅尼
聞法及持法作業皆如是
思欲共爲體智獨是彼因
諸地即爲地二果亦爲果

應知差別三種種大清淨
此業有二種自利與利他
應知二無我及以二我依
二依常寂滅三定所行境

空定無分別無願厭背生
無相恒樂得彼依常寂滅
應知及應斷及以應作證
次第空等定修習有三種

如前三三昧四印爲依止
菩薩如是説爲利群生故
無義分別義不眞分別義
息諸分別義是名四印義

由起及從因相違亦不住
無體與相定隨轉并滅盡
變異因亦果執持與増上
隨淨及隨生成義有十五

初起及續起長起及依起
變起與熟起劣起亦勝起
明起無明起及以異處起
種起無種起像起十四起

續異及斷異隨長亦隨依
住過及去過無住無無死
亦有隨心相行者應當知
如此九種因成前十四起

由滋及由涸性動増亦減
二起與四變薪力及漸微
亦説隨心起及以難問成
一切諸外法無非刹那體

人假非實有言實不可得
顛倒及染汚染因成立故
假人與實陰不可説一異
若説一異者則有二過生

若執人是實一異應可説
一異不可説此説則無理
異相及世見聖説亦不然
火薪非不説有二可得故

二有故識起人縁則非義
好滅及惡生言生復非理
汝執實人中何業可成立
無實強令實違佛三菩提

若用自然起即有三過生
若以人爲縁眼等則無用
人非作者故用非常起故
起非一時故自起則不然

人住用先無人壞則人斷
更有第三體爲縁無此義
諸法無我印及説眞實空
有我有五過是故知無我

由依染淨法位斷説有異
行異相續異無實假説人
不爲起我見由見已起故
無始已習故無用應解脱

慚羞等功徳菩薩常具足
自利既不捨亦令他利成


卷第十二

功徳品第二十二

捨身及勝位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六行説希有
生在如來家得記并受職
及以得菩提四果説希有

離欲與得悲勝修及平等
依此修諸度是行非希有
菩薩愛衆生不同生五愛
自身與眷屬子友及諸親

無偏及無犯遍忍起善利
禪亦無分別六度心平等
令器及令禁耐惡與助善
入法亦斷疑六行饒益事

等心生聖地長善防諸惡
教習以多聞五業如慈母
令信令戒定令脱令勸請
亦爲防後障五業如慈父

祕深及呵犯讃持與教授
令覺諸魔事五業如善友
與樂及與利樂恒利亦恒
及以不離散五業如同侶

成生開出要忍害與二成
示以巧方便五業如健奴
遍授及示要舒顏亦愛語
不求彼恩報五業如闍梨

令滿及令脱斷障與世樂
及與出世利五号如和上
不著及不犯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是報菩薩恩

六増及六減成生與進地
大覺是五處希望有五種
斷怖與發心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衆生必定不空果

離求離後有遍起諸功徳
修禪捨無色智合方便行
著財與毀禁慢下將墮善
味亦分別是退翻爲進

假許及詐相誑喜亦僞勤
身靜口善説是似翻即眞
與彼六度行除彼六蔽障
菩薩化衆生地地皆如是

授記有二種人別及時別
轉記及大記此復爲二種
八地得無生斷慢斷功用
諸佛及佛子一體同如故

刹土及名號時節與劫名
眷屬并法住記復有六種
財成及生勝不退與修習
定業無功用六事決定成

供養及學戒修悲亦勤善
離諠深樂法六事必應作
厭塵及自省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別六行必常起

法施及聖戒無生起大乗
定悲如實智六行此爲勝
立法及立諦立理亦立乗
五七四三種建立假差別

所謂五明處皆是大乗種
修多祇夜等類有差別故
輪轉及空相唯識與依止
邪行亦清淨正行如七種

正思正見果擇法現等量
亦説不思議道理有四種
心説行聚果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異建立有三乗

名物互爲客二性倶是假
二別不可得是名四求義
眞智有四種名等不可得
二利爲大業成在諸地中

住持及受用種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亦種爲彼縛
安相在心前及以自然住
一切倶觀察至得大菩提

若智縁眞如遠離彼二執
亦知熏聚因依他性即盡
縁彼眞如智觀察無異相
有非有現見想作自在成

覆實見不實應知是凡夫
見實覆不實如是名菩薩
不見見應知無義有義境
轉依及解脱以得自在故

衆生同一種地境皆普見
此即淨土障應知亦應捨
應化及應淨應得亦應成
應説此五事菩薩五無量

發心及得忍淨眼與盡漏
法住學亦斷受用爲八果
縁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乗

性信心行入成淨菩提勝
如是八種事總攝諸大乗
信行及淨行相行無相行
及以無作行差別依諸地

不著及清淨降嗔與勤徳
不動并見實有欲名菩薩
隨攝及無惱耐損并勇力
不放逸多聞利彼名菩薩

厭財及捨欲忘怨亦勤善
巧相無惡見内住名菩薩
具悲亦起慚耐苦及捨樂
持念并善定不捨名菩薩

除苦不作苦容苦不畏苦
脱苦不思苦欲苦名菩薩
樂法及性法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向法名菩薩

財制護善樂法乗於此七
七種不放逸是故名菩薩
不遂及小罪不忍退亦亂
小見及異乗七羞名菩薩

今世後世捨起勤亦得通
等説及大乗七攝名菩薩
應知諸菩薩亦名摩訶薩
亦名有慧者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亦名降伏牙
亦名爲勇猛亦名爲上聖
亦名爲導師亦名大名稱
亦名爲有悲亦名大福徳
亦名自在行亦名正説者

實覺大義覺一切覺恒覺
及以方便覺五覺名菩薩
隨我及小見及以諸識身
亦於虚分別四覺名菩薩

無境及眞義永無亦圓滿
亦説不可得五覺名菩薩
成就及處所胎藏隨次現
及以斷深疑五覺名菩薩

得不得及住於自亦於他
有説與無説有慢及慢斷
未熟亦已熟如此十一種
一切皆能覺是故名菩薩


卷第十三

行住品第二十三

内心有憐愍愛語及勇健
開手并釋義此五菩薩相
菩薩一切時恒居輪王位
利益衆生作在家分如此

受得及法得及以示現成
三種出家分在於一切地
應知出家分無量功徳具
欲比在家分最勝彼無等

愛果及善根涅槃欲令得
未淨淨極淨謂在諸地中
欲樂及平等増上與徒衆
四心於諸地攝受一切生

業力及願力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種力菩薩而受生
證空證業果住禪住覺分
觀諦觀縁起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説立地相應知
初三三行淨次三三慢斷
後三覺捨化第十有四名

隨次依前六見性修三學
隨次依後四得果有四種
見性淨三身亦在前六地
餘地淨餘二遠離五障故

未成就成就成復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分別無分別
應知諸地中修習及成就
此二不思議諸佛境界故

明信及無劣無怯亦無待
通達及平等離偏亦離著
及以知方便亦在聖衆生
如此十種相地地皆圓滿

有欲無六障其次無亂慧
不漂亦不迴事友及供養
迴向將生勝修善與戲通
功徳藏如是佛子十六相

地地昇進時度度有五徳
二及二及一應知止觀倶
見眞見利物此處得歡喜
出犯出異心是名離垢地

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能燒是焔慧
難退有二種能退故難勝
不住二法觀恒現名現前

雜道隣一道遠去名遠行
相想無相想動無不動地
四辯智力巧説善稱善慧
二門如雲遍雨法名法雲

爲集諸善根樂住故説住
數數數無畏復以地爲名
由信及由行由達亦由成
應知諸菩薩得地有四種

諸度諸覺分諸通及諸攝
爲大亦爲小倶入亦倶成


敬佛品第二十四

合心及離心不離利益心
憐愍諸衆生救世我頂禮
一切障解脱一切世間勝
一切處遍滿心脱我頂禮

能遮彼惑起亦能害彼惑
染汚諸衆生悲者我頂禮
無功用無著無礙恒寂靜
能釋一切疑勝智我頂禮

所依及能依於言及於智
説者無礙慧善説我頂禮
能去及能聞知行知來去
令彼得出離教授我頂禮

衆生若有見知定是丈夫
深起淨信心方便我頂禮
取捨住變化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淨世尊我頂禮

方便及歸依清淨與出離
於此破四誑降魔我頂禮
於智亦於斷於離亦於障
能説自他利摧邪我頂禮

在衆極治罰自無所護故
離二染正住攝衆我頂禮
行住一切處無非一切智
由斷一切習實義我頂禮

利益衆生事隨時不過時
所作恒無謬不忘我頂禮
晝夜六時觀一切衆生界
大悲具足故利意我頂禮

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乗最上我頂禮
三身大菩提一切種得故
衆生諸處疑能除我頂禮

無著及無過無穢亦無息
無動無戲論清淨我頂禮
成就第一義出離一切地
於他得尊極解脱諸衆生

無盡等功徳現在皆具足
世見衆亦見不見人天等


top.gif (317 bytes) back.gif (322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