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ben.gif (1319 bytes)
《唯识三十颂》四种汉译本对照

世亲菩萨造
玄奘由梵译汉
霍韬晦由梵译汉
吕澄由藏译汉
韩镜清由藏译汉

1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我法施设相,  虽有种种现;  彼实识转化。  此转化有三:

施设我及法,  各别种类起,  彼皆由识变。  此变又三类。

由假安立我和法,若诸种种等出现,彼者转为辨别识,此转为又三行相。

2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名异熟、思量、 及境之表别。  此中名藏识,  异熟、一切种。

异熟与思量,  及於境了别。  此中名藏识,  异熟一切种。

异熟识及思量识,了别于自境界识。此中阿赖耶识者,异熟具一切种子。

3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彼有不可知:   执受、处表别。 常与触、作意、 受、想、思俱起。

不可知执受,   彼及处了别。  常与触作意,  取想思相应。

此者执受等、处所 等能了别不显了。恒常与触及作意、接纳、想及思相应。

4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于此是舍受。  又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彼转如瀑流。

於彼是舍受,  彼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彼流如瀑水。

此中受乃属于舍,此者无覆亦无记。触等亦同复如是。此者相续如暴流,

5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阿罗汉位舍。  依彼起、缘彼, 是识名为意。  思量为自性。

罗汉位舍彼。  依彼而生起,  缘彼名为意,  识思量为性。

唯阿罗汉位能舍。依于彼乃善生起,并缘于彼说名意。具思量为我体性。

6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四烦恼常俱,  皆有覆无记。  谓我见、我痴, 及我慢、我爱。

与四烦恼俱,  常有覆无记。  谓我见我痴,  又我慢我爱。

恒常与有覆无记 之四烦恼为伴侣,我见及与我愚痴,我骄慢我爱著想。

7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同生处,及余  触等。罗汉中、  灭定、出世道, 三者均无有。

随生是,及余  触等。罗汉无,  灭尽定中无,  出世道亦无。

若生于是即此有,及触等。阿罗汉无,灭尽等引亦无有,出世间道亦无有。

8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即次转化。  第三于六境,  能收摄者是。  善、不善、俱非。

是为第二变。  第三於六境,  若能缘者是。  善不善俱非。

此者为第二转为。第三于六境行相,若诸能缘即此等,善和不善及非二,

9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彼与诸遍行、  别境、善心所、 烦恼、随烦恼、 三受共相应。

遍行决定别,  有善心所法,  彼相应烦恼,  随烦恼三受。

遍行及肯定殊异、及诸善心所有法,如是烦恼随烦恼、此与三受共相应。

10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最初是触等。  别境者谓欲、   胜解、念、定慧。善谓信、惭、愧、

第一是触等。  欲胜解念俱,   定慧为定别。  信及与惭愧,

首先为触等心所。乐欲、胜解及忆念、定及慧肯定殊异。净信、有惭及有愧、

11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与彼俱、不害。  烦恼贪、嗔、痴,

无贪等三勤,   轻安不逸俱,  不害善。烦恼   谓欲贪嗔痴,

无贪著等三、精进、纯净及不放逸俱、无伤害善。烦恼者,贪著、嗔恚及愚痴、

12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更有慢、见、   疑。复次随烦恼:忿与恨与覆,   恼、嫉、与悭、诳,

及与慢见疑。   复次忿及恨,  覆恼及与嫉,   悭及与谄俱,

我慢、诸见及疑惑。随烦恼中忿和恨、覆藏、恼火及嫉妒、悭吝及以具诳骗、

13

诳谄与害骄,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

谄与骄与害,     无惭及无愧,   昏沉与掉举,  不信并懈怠。

诳骄及与害,     无惭愧昏掉,   不信及懈怠,  放逸及忘念,

蒙混、骄满、害、无惭、无愧、消沉及燥举,无净信及与懈怠、其放逸及与失念、

14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悔、眠与寻、伺。二二各二种。

散乱不正知。  悔眠亦如是,   又寻及与伺。  随惑二各二。

散动不随时跟知。后悔、睡眠亦如是、此寻求及彼伺察,二随烦恼二行相。

15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波涛依水。

依于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诸五依本识,  随缘而生起,  识或俱或否,  如诸波依水。

诸五识依根本识、依如是之缘生起,犹如水中诸波浪,诸识俱非俱生起。

16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意识常现起,  除却无想果、   二定、无心之  睡眠与闷绝。

意识生起者,  是常,除无想,  及二种等至,  无心眠及闷。

意识生起出现者 可经常,除无想天、及二行相等引定、无心睡眠及昏厥。

17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识转化分别。  彼皆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表。

即彼识变是   分别,所分别,  彼无故由此   一切是唯识。

此辨别识转作者、既为能分别,由此 其所分别乃无有,故一切唯了别识。

18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识有一切种。  以相互力故,  如是如是转,  彼彼分别生。

一切种子识,  如是如是变,  由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一切辨别识种子,如是如是增上转、由更互增上力故、因此彼彼分别生。

19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诸业习气与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尽时,  余异熟彼生。

诸业习气与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彼余异熟生。

诸业习气由具有 二抓取之习气故、先前异熟既尽已、复能生起他异熟。

20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由彼彼分别,  种种物分别。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由彼彼分别,  分别彼彼事,  即彼是遍计   自性彼无有。

即此任何能分别、任何事体所分别、即此遍计所执之 自性无者、此本无。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性即彼,  常远离前性。

依他自性者,  分别由缘生,  成者即於彼,  前者常离性。

唯是依他起自性、能分别为缘生起,圆成者此中前者、恒常成为无所有。

22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此隐时彼隐。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说如无常等,  非不见彼昧。

是故即此与依他、即非异亦非不异,说犹如无常等中、不观见彼、彼无见。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於此三自性,  即有三无性。  密意故说言,  一切法无性。

依三自性之   三种无自性,  密意故说言,  一切法无性。

由三行相自性故,于三行相无自性,通过意趣即显示 诸法一切自性无。

24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初由相故无;  次非自身有。   复有圆成者,  彼亦无自性。

第一者由相   无自性,余复   由非自生起,  为余无自性。

第一者能相自性 无所有、依他起性,此由自性不出现、故是依他自性无。

25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此有故。  彼即唯表性。

彼诸法胜义,  彼亦是如性。  一切时皆尔,  此即唯识性。

此亦即法妙正义、如是此亦即真如。遍于诸时常如性、即此唯是了别识。

26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乃至唯表性,  识未安住时,  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若於唯识性,  识未依住时,  彼二取随眠,  尔时则未遣。

直至辨别识住在 唯了别识性中前,二抓取所有随眠、即此随眠尚未遣。

27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谓是唯表别,  然有所得故;  现前立少物,  实未住唯表。

设想唯识性,  如是有所得,  随应现安立,  彼未住唯识。

此谓唯了别识性,思及此者于所缘,现前树立无论何,则唯不住于此中。

28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若智於所缘,  全然无所得,  尔时住唯表,  无二取相故。

若时识所缘,  都无得,尔时  住唯识,所取  无故能取无。

若时由知诸所缘、为所缘不可得时,即安住唯了别识,所取无、能取此无。

29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彼无心、无得, 是出世间智。  所依得转换,  舍二粗重故。

彼无思无得,  亦出世间智,  彼依复异转,  断二粗重故。

此者无心不可得,乃有出世间智慧。所依亦转为其他,二粗重亦已断离。

30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  常、安乐、解脱身;名大牟尼法。

彼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坚,  彼乐解脱身,   名大牟尼法。

即此乃为无漏界,不可思议善平稳,此者安乐解脱身, 说为伟大牟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