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多么希望连牧童都知道诸法无自性的年代现前啊!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本地分的主要思想是:一、诸识差别论;二、王所差别论;三、种子本有论;四、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都不离自心,但诸法所依的离言自性,却是各有它差别自体的。这种思想,可说是初期的唯识思想,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唯识学。
————————————
    这就是印老以中观理解唯识造成的误解之例,竟然能理解成与唯识本意正相反。在唯识中,“诸法所依的离言自性”唯是识,都是心,是没有差别自体的,是一个整体(一合相),是缘起法,叫做“依他起性”,比作梦幻泡影;而“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却是各有它差别自体的”,这种差别完全是人们的意识分别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叫做“遍计所执性”,比作龟毛兔角。这两性加上空性(圆成实性),叫做三性。
    中观讲二谛,其世俗谛里实际包含着唯识所说的依、遍两性,都是假有,不同于唯识中的假有仅指依他起性,而遍计所执性指的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佛教讲诸法无自性,必须把什么是诸法、什么是自性界定确切,才敢明白无误地说什么是假有、什么是根本没有的东西。唯识把缘起法本身(依他起性)与依缘起法分别出来的自性(遍计所执性)区分得清清楚楚,依他起性是假有,遍计所执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正是我们要空掉的自性。用中观看唯识的时候,常常不能区分其中讲的依、遍两性的差别,理解自然不会准确。

——————————
依本地分菩萨地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才算是达到彻底的唯识思想。庄严论与本地分不同的地方是:一、一心论;二、王所一体论,心所是心王现起的作用,没有离心的自体;三、所认识的境界,就是识的一分,不许心色有各别的自体。还有种子本有论,这与本地分的主张相同。庄严论虽可说是彻底的唯识思想,但还不能算完备,还欠缺详细理论的发挥与严密的组织。到了摄大乘论出世,唯识思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摄论主要的思想是:一、种子是新熏的,这点与本地分、中边、庄严诸论所说的完全不同。二、王所有不同的体系,这和本地分相同,而异于中边、庄严诸论。三、境就是识;四、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也同于庄严论,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这样看来,摄论的唯识说,虽是继承庄严论的,但又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再看抉择分的思想:抉择分是抉择本地分的,他的王所差别,诸识差别,心色差别,虽同于本地分,而种子则又与摄论的新熏思想相同。无着的后期思想,显然是放弃种子本有说而改用新熏的了。
——————————————
    这一大段的判别方法我很不习惯,像对待世间学术著作那样分析弥勒和无著的理论,说《瑜伽师地论》“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唯识学”,什么何时“不能算完备,还欠缺详细理论的发挥与严密的组织”,何时才“彻底”、“完成”,有“转向”什么的“趋势”,“放弃”了什么,“改用”了什么等等,像说《摄论》是“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等等说法,看着很别扭。大乘发展有自己的根器、传承和修证体系,既然大小乘都是佛教,其中自然与小乘有重合之处,但并不一定就是从小乘接受过来的。无著正是感到小乘不彻底,才决心请教弥勒菩萨,所学所证的一套大乘理论,是超越小乘的,是小乘所没有的新的理论体系,不能用世间学问继承发展的关系来理解。而且弥勒无著是地上菩萨,已实证空性的,用像对凡夫一样的学术分析判别其理,我不认为是正确的方法。这一大段所总结出的这些差异之处,如果从义理上看,并非像这里说的这种感觉。 唯识里的诸大论师,虽然都宗唯识,具体解释时也各有不同,要想依考据(论本出现的先后、究竟是谁所作等)判理恐怕比较困难,最好还是直接从义理上入手,以搞清楚理路为目的。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很长的文章才能说清楚,这里先简单说一个大概印象吧。
    我看的唯识书很少,就是按照《摄论》的路子,刚开始学《唯识三十论》,我还没见到有说“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一般都是说每个有情各有八识,如千灯一室,光光互照,互不相碍。也没见到“许心色有各别的自体”的,都是说境就是识,一切唯识。唯识,就是说唯有识,只是识,没有别的东西的意思,这是唯识的立宗原则。王所从根本上说都是假安立的,说它们一体不一体也都是方便说法,各有其用,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分别。种子是新熏的还是本有的,其差别的意义并不像这里给人的感觉,放弃了什么、改用了什么,好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似的,其实也只是说法的不同,或说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那样的意义。就以种子问题为例,说明一下我的这种感觉。
    种子,更准确的名字叫习气,习气,就是熏习才会有的意思,长期的熏染,所以叫习气,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有熏习的作用,这在唯识里都是承认的。所谓种子是新熏的还是本有的争论,是在种子的来源上说的,有人认为种子是本来就有的,后来的熏习只是起增盛种子使它们能够现行的作用,有人认为种子都是新熏的,还有人认为种子有两种,有些是本有的,有些是新熏的。为什么有人说种子是本有的呢?他们是依据经论提出来的:
    《无尽意经》:“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
    《阿毗达磨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瑜伽师地论》:“诸种子体,无始时来,性虽本有,而由染净新所熏发。”
    我理解佛说的本有种子,是在无始时来的意义上说的。时间是假安立的,我们凡夫的思维不能想像出时间的开始是什么样子,若时间有始,就必有之前的什么存在,否则就成无因论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说时间无始,讲什么都说“无始以来”,时间既然无始,我们的熏习也就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我们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就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所以说种子无始以来本来就有,与它们是无始以来熏习而成的并不矛盾,只是在时间长短的意义上不同的说法,相对于较近新熏的种子来说,无始以来早已熏习成的种子就叫做本来就有的,对于存在时间较长的种子来说,后来熏习的就叫做新熏种子,字面上好像性质不同,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大的对立关系。

本贴由版主于2001年6月16日 18:10:39修改过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6月16日08:35:19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俺的想法是:】是回小向大在2001年6月15日11:58:46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