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9-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四寻思观后还有四如实智。四如实智就是由名寻思观所引发的如实智,由义寻思观所引发的如实智,由自性寻思观所引发的如实智,由差别寻思观所引发的如实智。这四如实智是说名、义、自性、差别假有,既然没有离识的外境,所以识也不是实有,因为外境是相对于内识而立的,就象常说的以绳为蛇一样,”蛇“这个境界根本就是没有的,所以”没有蛇“这个境界也是没有的,因为”没有蛇“这个境界是依有”蛇“这个境界而立的。
  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要经历四加行位,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暖位和顶位是观所取空,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是观能取、所取皆空。暖是下品的寻思观,顶是上品的寻思观,忍是下品的如实智观,世第一法是上品的如实智观。
  暖位:这是依明得定引发的,”明得定“中的”明“就是无漏慧。明得定是怎么来的?是在资粮位修福德资粮而有的。在暖位时,依明得定观名、义、自性、差别,得知都是有情心识所变,没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这是下寻思。
  顶位:这是依明增定而引发的,”明增“是智慧增长。这是上寻思,进一步推究观察所取境,修寻思观至此达于绝顶。
  忍位:这是依印顺定而引发的,”印顺定“的”印“,是印可决定。发下如实智,这是印持前面四种寻思智观,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种境,都是空无自体,说离识没有实境,离境难道有实识?既然没有所取,所以连能取的心识亦不可得。
  世第一位:这是依无间定而引发的,发上如实智。在忍位印可能取空,在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窥基法师还有五重唯识观,你们自己看看算了。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这就进入了通达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见道位,就是登初地。已经不再是初发心菩萨,而是圣位菩萨。
  在加行位世第一位后刹那悟入唯识实性,得根本无分别智,体会了真如实相,就见道了。颂文说”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若时“就是此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生的刹那,”所缘“指最开始时老想的求得唯识性,得证真如。”智“这里就指根本无分别智。”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在这个时候,你才是真的见了唯识性,见了真如,能取所取的相都离了。
  见道有真见道与相见道。真见道是发根本无分别智,证二空显真如,亲缘真如而不变相,证唯识性。依真见道,安立相见道。相见道是有真见道以后,发后得智,以了知一切差别相上的如幻诸事,它要变相而缘,证唯识相,修习真见道的断证道理。这真相见道,就断尽了二障分别我执、法执种子,并伏一分二障俱生现行。这时候有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还有十六心,就是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这第二十九颂是修习位。我们平时总说修行修行,其实算不上修行,有个公案,就是问师父,说都是求开悟,悟了以后干啥?这里就回答了,悟了以后修行,那么我们平时念经、参禅是干啥哩?是瞎胡闹哩,当然了,应该说是积聚资粮哩。
  在见道位时,我们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断除了心念上的颠倒知见,可是呢,还有一些细微的烦恼没有断除,所以,还得修习。这时候经过十地:第一极喜地,证得二空,因为初获圣性,能利自他,就生大欢喜;第二离垢地,持净戒,能远离一切可以使起微细毁坏违犯之烦恼垢;第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陀罗尼,能发无边妙慧光;第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第五者极难胜地,真谛智与世间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其难得而又殊胜;第六现前地,由缘起智为所依止,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前;第七远行地,到了有功用行的最后边界;第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摇;第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第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荫蔽如空广大障、充满法身。
  在这修道位,是修十波罗蜜。十波罗蜜与各地相应而修,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在初地修布施,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在二地修持戒,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在三地修忍辱,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在四地修精进,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在五地修禅定,断下乘般涅磐障,证类无别真如;在六地修般若,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在七地修方便善巧,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在八地修愿,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在九地修力,断利他不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在十地修智,断诸法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是《成唯识论》中说的。当然菩萨修行,在每一地,并不是只修这一度而不修别度了,比如在八地,其实是在修愿时,什么布施、持戒都还是修的,遇住什么做什么。另外,虽然说说了十真如,但实际上真如是没有差别的,这时候的差别只是智满不满、足不足的不同。
  颂文中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指的还是根本无分别智。说这根本无分别智是能、所两空,是无智、亦无得的空慧,”无得“是远离分别妄执,这无智、亦无得的空慧不可思议,是出世间的智慧,凭它就可以”舍二粗重“、”证得转依。“颂文中的粗重就是种子,二粗重就是烦恼障的种子和所知障的种子,凭这无智、亦无得的空慧才能断除二障的种子,证得菩提果。”转依“,就是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转依有能转道、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四种意义。能转道就是能转舍二障的智,能转道的”道“,就是”智“。它有能伏道和能断道的不同。能伏道是有漏无漏的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这三智能伏住二障的种子势力使它不生现行,能断道是无漏的根本、后得二智,这二智能断除二障的种子。
  所转依是能转之智,转舍染法,转得净法而成为所依,有持种依和迷悟依的不同。
  所转舍是由能转道被转所转舍的有漏种子,有所断舍和所弃舍二种。所断舍断舍的是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在无漏的真无间道生时,此类种子被断舍。所弃舍弃舍的是非障的有漏法、及劣无漏法的种子,这些是在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时候,自行将它们弃舍。
  所转得是以能转道,转舍二障之因而转得的,有所显得和所生得的不同。所显得是断烦恼障显发的,所生得是断所知障而生起的。
  注意,在资粮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在加行位是十回向满心后弄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见道位只是刹那,修道位是十地。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这是第三十颂,是究竟位,就是成佛位。成了佛就证三身,得大涅槃、大菩提,涅槃有自性清净槃涅,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这大涅槃是指无住涅槃,无住涅槃就是有智慧不堕生死,有悲心不住涅槃。到此时就可以度化无量众生。
  佛位诸漏永尽,称为”无漏“,”界“就是藏,意思是说,佛含藏无边希有功德,这就叫”无漏界“。说无漏界离心缘相,没法思量,不可思,离言说相,没法说,不可议。也就是说,涅槃菩提,甚深微妙,断绝寻思,不可以世间一切譬喻言议。这叫不思议。”善“是微妙净法,远离生死烦恼。”常“是说转依的果体尽未来际,恒无变易。”安乐“是说清净法界,没有逼恼,能使所化有情安乐。颂文的”解脱身大牟尼名法“中,”解脱身“是解脱烦恼障缠缚的果身。按惯常的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或者说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身都叫解脱身。
    我这其实中间不少是说的别人的东西,象于凌波先生的,慈氏学会的,济法师的,台湾如觉法师的等,我向他们致意,并感谢。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29:10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