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9-1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下边儿说第二十六颂。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前边儿一直是说道理的,说道理是干什么的?是让你作个明白人的,让你知道世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这样,明白了以后就得干。怎么个干法呢?从第二十六颂开始,一直到结束,说的是修行的状况,一个颂子一个位次。这第二十六颂是资粮位。
  什么是资粮位?为什么叫资粮位?这是一个说法而已,比如说我要出远门,我总得带些必要的东西,象换洗的衣服呀,洗脸刷牙的牙具等,当然少不了钱,常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我还记得好象是《欢乐家庭》,其中有一集是说,周易想去步行走长城,他怎么发的这个神经呢?是因为余纯顺徒步旅行的缘故,于是他就准备,不在家里睡,跑到公园里搭帐篷,不出门进屋,好几层楼爬窗子等,这都是锻炼身体哩,走的时候还背了好些吃的喝的用的,谁知道没走出上海就被路人给送进华山医院去了。在资粮位就是还没有动身,只是在准备行李而已。 
  走远路是准备盘缠,而修行是要准备什么呢?就是福德智慧,福德智慧怎么个准备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这资粮位时是什么样子呢?
  颂子中的”乃至“是说已经发心了,发心当然是第六意识的事儿。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发了心才有成就的可能,就象作生意,你就是想:我只要保证住我一家不饿,这就决定了你成不了大气候,你这发心就太小。怎么才能发心呢?发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四种缘,一是听见佛菩萨神变威力,二是闻信正法,三是想护持正法,四是要化导众生,有了这四缘就行了吗?还不行,还有几个条件,你看看是不是具备。一个是谓种姓具足,二是善友摄受,三是多生悲心,四是不退怯,这里的种姓是指本有的无漏种子和熏习的种子,熏习而得的种子是叫习所成种吧~~我一下子记不准了。这时候发心还有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若是说你的发心是四缘、四因加自力、因力而发的,这是坚固菩提心,不会退,若是你的发心是四缘、四因加他力、加行力而发的,这还会退。你只要发心,就可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当然,发心可不是只这时候发心,而是发心贯穿整个修行过程,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增进。颂文中的”未起识“是指未起顺抉择分的识。顺抉择分就是加行位。 
  在发菩提心之后,就进入资粮位。进入资粮位之后是什么样子呢?”求住唯识性“,希望证得真如,但这只是希望而已,实际上呢,”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就是说,这时,你对于唯识深生信解,可是没有了达二取皆空,”二取“就是能取所取,”随眠“就是习气,二取随眠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在这资粮位是可以伏住一分烦恼所知二障粗现行,但种子还在。这时的修行还是散心修行,修什么?六度!这时候得有助缘,什么助缘呢?因,就是本具的无漏种子和熏习而得的习所成种;善友,最好是诸佛出世;作意,就是对于唯识义理的决定胜解。这个我没记完,你们愿意的话自己查查《成唯识论》。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致,
  非实住唯识。
  这是加行位。意思就是加倍努力以积聚功德,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而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在资粮位的时候,主要是偏重于修福,而在此加行位,就偏重于修慧,当然,资粮位的偏重于修福并不是故意偏于修福,而是自然偏重于修福,你不想偏也不行。 
  在加行位,因为还没有无漏智,在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时,有时候会把出现的境界当成圆成实,这就是那一点儿障碍的幻化,所以不能安住真如。也就是说,在这加行位上,观照能取、所取,知道没有固定的所取,也没有实在的能取,但是,观心前还浮有真如之相,”现前立少物“的”少物“,是说在能观的心上还老变现出似真如的东西,这是在观心之前思维安立的,就是因为我现在给你们说真如、真如,说真如就是真实如常的,既不虚妄又不变易,我这么说,就是给真如做广告,你们就是受众,广告在你们的心里有了效果,因为我们现在根本想不出来真如到底什么样,不由自主就会按自己的想象给想出一个样子,样子在你心中久了,于是你修行时这样子就浮现出来,这样子就是你心中想的样子,你一看正好符合你想出样子,你就认它为真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我不认识某人,我就在心中想象某人的样子,曾经有一个人,因为看了我的书,说我刚晓一定是一个洒脱的人,既善言谈又有趣味,于是竟跑到九华山找我,我还真成偶像了,可在我那儿住了三天之后,他失望了,我不但不是一个洒脱的人,反而是一个相当猥琐的人,除了佛法别的什么都谈不了。也就是说,心中浮现出来的样子与真实的样子肯定大差一戼。我们现在看报纸,上边儿的广告根本不敢信,老演海曾说,报纸除了报头上的日期是真外,其他没有真的。释迦牟尼从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我们还老弄错,何况本就不诚实的广告。”谓是唯识性“就是把你心中思维的真如样子通过观法显现出来,你就认为那是真如。既然这个真如其实只是你心中想象出来的真如,而不是真的真如,但你又确确实实觉得自己证得了真如,这不是故意说谎话,而是真诚地说谎话,就象有一年九华山佛学院打七,有一个同学说他开悟了,去找大和尚给印证,大和尚把他喝斥一通,他哭了:大和尚愚痴,不识圣人。他是真的认为自己悟了,一点儿也没有作假,这说的就是真诚的谎话。 
  你听多了真如的广告,而又知道真如是无相的,你就在心中想出一个无相的真如,实在来说,你幻化出来的就是有相的,但你不肯承认,你懦弱,你不是不肯承认,而是不敢承认,这就是颂文的后两句,”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就是说实际上你这是有一个”无相“,所以你这还不是真如。
  现在就有人经常给我说,他见了什么什么境界,真的给他想的一模一样,我不好意思说,实际上这就错了,如果说你见到的给你想的根本不一样,这还有点儿沾边。
  在这加行位修的四寻思观,四寻思观是什么?我说一下。
  首先是名寻思观:名就是事物的名字,你在事物的名字上推究,发现这名字不过是假名施设,知道这名字不过是因为人们为了方便而增加上去的,与事物的本质实际上了不相干,我们因为认为名是真实的,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比如茶杯,茶杯这个名字并不是茶杯本身。不把玫瑰叫玫瑰,它仍然芬芳。
  第二是义寻思观:义就是名字所诠表的事物。比如这个茶杯,它只是因缘和合而一时假有,虚幻不实。
  第三是自性寻思观:自性就是事物各自的体性。世间万法,没有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可言。
  第四是差别寻思观:差别就是名与义上的差别相。名的差别,这叫桌子,那叫椅子等等不同,这是长的,那是圆的,也不一样。一切诸法各个不同,连诸法也是不实在的,你说诸法的差别是不是不实在的。四寻思观是名、义、自性、差别其实是假有,不可离识而独存。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30:42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