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4-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看这第三个颂子。
  先说阿赖耶识的能缘、所缘,阿赖耶识的能缘、所缘不是凭我们的思维能够了解的、不是能够用语言可以表述得了的,用第六意识去认识第八识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这第三颂开头就是”不可知“三个字儿。既然用第六识认识不了第八识,那我们怎么去认识第八识呢?因为我们现在可用的只有第六识。本来,识是能而不是所,你只要一把识当作对象去研究,就永远与识背道而驰了。能认识第八识的只有第八识本身!现在怎么办?只有看圣者的了。我以前在说这《三十颂》时,曾有人说,既然不可知,你世亲怎么能够来解说?这是抬杠儿,虽然说不能凭思维了解,不能用语言解说,可我世亲要是不说,那你们怎么办?怎么解脱?就象古代的谁,我一下子记不清了,当时的人们说,他要是不当丞相,让老百姓可怎么办?阿赖耶的事儿虽然不能用语言来说,但我世亲为了你们,还是不得不说,我这是方便说。在《成唯识论》中说,”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知,或此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这也很好懂,就是说,比如说所缘,表现在种子上,太小,小得你想也想不出来,无穷小,表现在器世间上,又太大,大得你想也想不出来,无穷大。
  阿赖耶识所缘之境是执受、处,能缘是了。 本来颂子的次序是先所缘后能缘,这是从凡人通常的认识角度来说的,但护法论师的解释是把这次序给反了一下。咱往下说,也先说能缘,因为按佛教的义理来说,能缘的心识地位更重要。
  了是了别,了别什么呢?就是了别执受、处。这是阿赖耶识能缘的行相。行相就是当心在缘境界的时候,它能够在境界上产生分别的一种作用。”行相“就是心在”相“上”行“,”行“是一种作用,心能够在”相“上”行“,行的方式就是了别。能够了别、判断境界的作用就是识(的见分)。见分的”见“其实是一种认识,比如正见,就是正确的认识、思维、见解、判断。见分就是能够判断、思维的作用。
  再看阿赖耶识的所缘。阿赖耶识的所缘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的,一类是内在的,外在的所缘是执受,执受什么呢?根身、种子,内在的所缘是处,处就是器世间。
  现在说说内在的种子。种子是依附于第八识的,第八识还有个名字叫阿陀那,阿陀那是什么意思?就是执持,它执持的就是根身、种子。前边儿说过,种子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在生命的延续中获得的经验。
  根身,根身有两种,一种是胜义根,一种是浮尘根,拿眼来说,浮尘根是眼睛,胜义根则相当于视觉神经。耳根,其浮尘根为耳朵,胜义根则相当于听觉神经。鼻、舌、身也是如此。注意:如眼,胜义根只是相当于视觉神经,而不是说就是视觉神经,何况这只是个勉强的比拟。《楞严经》中有”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就是说胜义根是清静四大,只有比量可知。现在有人说胜义根就是神经系统,这说法值得商榷。我们活着,就是因为有第八识执持根身,所以我们才看起来象个人样子,要是没有它来执持,那我们就是个死个子。
  还有外在的器世间也是阿赖耶识的所缘。器世间就是颂文中说的处,种子本是一种潜在的功能,这潜在的功能显现出坚性、湿性、暖性、动性,就是常说的地、水、火、风四大,这四大相聚的成分不同,就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世间是有情的共业所现的,所以可以分为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等情形。比如泰山,这是谁的?哪个人的也不是。你去登也可以,我去登也可以,美国人也可以登,这个叫做共中共。我买了一座房子,别人就不好进了,你不经过主人同意,就不能进的。这房子叫做共中不共。而我这个身体,你能看见,他也能看见,但只我一个人能用,这叫不共中共。再深一点儿的胜义根,谁也看不见,也只有我一个人能用,这叫不共中不共。
  说完了阿赖耶识的能缘、所缘,按照颂文的顺序是该说阿赖耶相应的心所了。心所的全称是心所有法,什么叫心所有法呢?就是说这些法,A。恒依于心王而起,就是说这些法它们就没有当头的料儿,生来就是给人家当副手的命。当然,当副手也是可以大富大贵的,就象周恩来。副手可不是不重要,也很重要,只不过副手是没有主心骨,若没有头儿它就要象没娘的鶏娃一样了,如丧考妣。规范点儿说,就是心所法恒时都只能是随心法的生起而生起,不能独自生起,不能独立活动。B。与心王相应,就是说它们只能听命于心王,绝不违背心王的命令,就象周恩来,在文革中也挺可怜的,要打倒周公。世间事儿若搞不好,还来个政变,而这些法只会听命。这与心王相应的”相应“,就是说”配合“,就是说心所与心王一块儿生起活动,心所配合心王。在唯识中,相应还有几个标准,说符合这几个标准的才叫相应,否则的话不叫相应。①。从时间上来说,心王生起,心所必同时生起,同刹那生起,没有前后。就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这个叫做时同。②。从所依上说,所依有俱有依、因缘依、开导依等。比如拿眼识来说,眼根是眼识的俱有依,眼识种子是眼识的因缘依,前念眼识是当下这念眼识的开导依。从所依上说,一聚心心所,它们的所依根(净色根)及等无间缘依必定都是同一的。就是说关于等无间缘依指的是后一刹那的心王与心所都是以前一刹那的心心所为等无间缘依,因心心所是刹那等流的。这叫所依同。③。虽然说心王缘总相,心所缘别相,但它们的疏缘是同一个对象,总相及总别相是由同一个对象上所变影出来的总别相,所以说王与所的所缘具有相似性。这个叫所缘相似,或者说疏缘相同。④。每一个相应心心所与心王之间,其体必定是各自为一,不可能有重迭的一个心所法同时与一个心王相应,就受心所来讲,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受心所在同一刹那与一个心王相应。这个叫事同。C。系属于心,就是说它们永远是心王的附庸、跟班。因为这三个特点儿,所以叫心所有法。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五个,这在八识心王中是相应心所最少的了,其它七个识所相应的心所都比它多。
  这触、作意、受、想、思在《百法》中是属于遍行心所。什么就遍行呢?就是说这五个心所具备几个特性:A。昨天我有这五个心所活动,今天有,到明天也还有。如此推,今生我有触、作意、受、想、思。前世虽然已记不得了,但想来不差,也是有的。后世呢同样。这叫”一切时“。B。在路上见一个小孩儿摔倒了,我扶起他,做此事时五遍行心所都有。 现今报纸上案件不断,犯人做坏事时此五个心所也有。做无记业也是。即善、恶、无记三性五遍行心所都有,这叫”一切性“。C。我们生在这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五个遍行心所在活动,佛经上告诉我们说,即使我们生到色界四地或无色界四地,在那儿仍然有这五遍行心所活动,这叫做”一切地“。D。我们眼睛看到一个境界会引发这五个心所,耳朵听到一个境界, 会引发五遍行心所,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都如此,这叫做”一切俱“。因为这五个心所具备这四个特性,故称遍行。下边儿就说说这五个遍行心所。
  触,《成唯识论》上说,”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什么是三和?”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就是说,根、境一碰头儿,识就随着起来,根是识的所依,境是识的所取,它们三个在一起,可以使得心、心所同缘一个境界,由此生起受等。性是亲作用,业是疏作用。简单来说,触的作用就是使心与当前的境界接触,接触以后,根、境、识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生认识了别作用。
  作意,就是注意,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警觉,一个是趣境。就是一是促使心、心所由种子生起现行,一是促使心趣向所缘的境。触是由境生心,作意是由心生境。在不同的本子上,有时触与作意的次序有些不同。起先我不明白,后来知道了。比如我手用力压桌子,此时有一对力:可以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是同时起作用。触与作意也是如此。再比如考试后排名次,从高到低排,但出现了幷列第一名。我们只有一张口,不能在说触的同时去说作意,故有了先后。另外,《瑜伽师地论》(作意在前)与《成唯识论》(触在前),因为各经要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也是原因。不论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现在关系都不大。
  受,就是感受,当心与境界接触之后,就会产生感受。这感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如果触及的是顺境,就会生起乐的感受,比如说听音乐,《下扬州》、《百鸟朝凤》,让人感到欢畅,听一遍还要再听一遍,这个感受,叫乐受。如果触及的是逆境,就会生起苦的感受,比如说这两天感冒了,鼻子也不通,很不舒服, 心里感到难捱,这个感受,叫做苦受。如果触及的是无所谓的境界,那么即会生起非苦非乐的感受--舍受,比如我在街上走,有几个小孩儿在玩,一孩不小心碰在我身上,这也是一种受,但我无所谓,那么个小孩儿碰一下,不痛不痒,小孩儿也没摔跤,这受在心理上不起大涟漪,叫舍受。有时候说有五种感受,比如说孩子病了,做母亲的就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得厉害,心时时系在孩子身上,这叫忧受。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叫喜受。前边儿的苦、乐、舍三受加上忧受喜受就是五受。前边三受是与前五识相应,忧喜二受与第六意识相应,这是区别。
  想:心领纳境界之后,形象就浮现于脑海,幷有时带有爱意或者是憎意,这就是”想“。通过”想“可以给浮现于脑际的形相取种种的名称概念,可以给这一形象下判断,判断此境是什么,幷利用概念进行种种的想象推理。说白了就是让某个境界在头脑中转了几圈, 稍微可以区别此境与彼境的明显不同,对境界有了最浅的基本观念。比如一个婴儿,生下来后第一次睁开眼睛,他可以看到墙与妈妈,他知道两种境界不一样,墙不会动而妈妈会动。他发觉这不同就是把墙与妈妈等外境在头脑中转了圈,即取像。当然刹那间他不知道这叫墙那叫妈妈,到以后,他绝不会把妈妈和墙混淆。再比如,我听到外边儿有车子声,我绝不会把车子与麻雀混淆,这就是小孩的心识缘外边的墙后在阿赖耶留下了影像。
  思:思心所的作用、特点儿就是促使心去造作,发出种种的行为,或者说最低限度,有行为的意向,所谓有种种的行为,就是去动身发语,其结果也就有善业或恶业、无记业的形成。这个思心所最厉害,它促使我们做事儿。小瓦特有一次看见茶壶中的水烧开后热气冲得壶盖直响(触),他的心就注意到这件事儿(作意),他感到奇怪(受),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想)?于是他为这件事儿困扰,反复想(思),幷动手做实验(这是以后造业),直使得后来有了蒸汽机。比如明天十五,我准备去买点儿苹果来上供(作意),去看见苹果(触),这家的苹果又大又红,一定不错(受),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呢(想)?算了,去看看其它的比较一下吧(思),结果我走了,去看别家的,惹得这家卖苹果的轻骂:”臭和尚,挑个鬼子名堂。“
  这思分三个步骤:我恨极了一个人,决定杀了他,这是第一步叫审虑思。但前思后想,我若杀了他,公安局要抓我,我一家人怎么办,这后果太可怕了,我决定改变主意,不杀他了,这是第二步叫决定思。但我太恨他了,不能杀他就骂他一通算了,而且还不敢当面骂,骂起性还不要打架,人家那么棒打不赢他,在背后骂他一通,这是第三步叫发动思。大概孔子也知道这个,他说,”三思而后行“,这是孔子说的不是?可不要说错了。
  想与思具体有什么区别?
  想与思这两个心所,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头脑中浮现出带有爱憎之意的形象就是”想“,或者说即使没有爱憎的意思,但进行了思维推度,这也是”想“,但是,你要是为了发出行动,为了达到目的进行了周密的审虑思考,下决定、最后发出行动,这样的过程”思“。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43:47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