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3-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按照玄奘法师的翻译,我、法是主语了,我相、法相有很多,它们都是识所变现的。韩老的翻译,主语是”假安立“,说假安立了那么多的我相、法相,因为假安立,所以有了辨别。注意,刚才咱们说过,按照玄奘法师的意思,说因为有心识所以才有我相、法相,这刚好与韩老的翻译反了个个儿。大家想想,我相、法相本来是不存在的,让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作主语是否合适?而假安立呢?假安立则是意识的活动,是依他起,是缘起有,是存在的,是不是让假安立作主语更好?
  安慧论师这么一解释,成了从假安立到辨别识,辨别识成了假安立的结果。由因怎么到的果?好,咱说假立、假安立。所谓假立,就是本来没有,硬给安上。比如家里生了一个小孩,大人就给取个名字,这就是假安立。安慧论师的解释很幽默,说,一个人很笨,于是叫它牛,说这就是假安立。这是意识的作用。假安立怎么成为辨别识呢?安慧论师说,”因刹那灭之同时、与因刹那不离果之体获得……此中若我等分别习气遍增长,及色等分别习气遍增长,则阿赖耶识显现我等分别、及显现色等分别生起。“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因灭果生“,比如说种子灭、生起现行等。就是假安立的同时会熏成种子,阿赖耶识不就是种子流么?这些种子到因缘聚合时生起了辨别识,也就是假安立转为了辨别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八识,我们的身根和器界这一切。由第六意识假安立我法,造成了后世的依他起性,即我们的生死轮回,这个道理在《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有,当时佛说:”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洛迦,或在旁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华严经》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就是指的我们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正是由于我们的第六意识无始以来就在依他起性上执着遍计所执性,所以造成了我们后世的痛苦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之所以有八种辨别识,其来源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能遍计活动造成的,就是由它假安立我法造成的。也就是第六意识的种种能遍计熏成种子,转变成第八种子识(阿赖耶就是种子流),种子成熟再现行时转变为第七识和前六识,这样所转成的一共是三个类型、八种辨别识。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现在咱们说第二颂。
  实在来说,颂子其实是很限制人的,就象八股文一样,意思明明已经完了,可还凑不够一颂,咋弄哩?在第一颂中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是一个意思,第三句”彼依识所变“是一个意思,第四句”此能变唯三“和第二个颂子的前两句”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应该放在一起才对。就象量子一样,1过来一定得是2,2过来必须是3……我实际上1过来也可能是1.5、1.8什么的,颂子也可能是半颂,三分之一颂等是一个意思,但说颂就是整颂。
  不说了,既然人家是一颂一颂分的,咱就”入乡随俗“,也这么来说。
  看这一颂的前两句。
  在第一颂子的最后说了,说我相、法相虽然很多,但能变现我相、法相的心识确是只有三类,就是这第二颂的前两句中说的:异熟、思量、了别境识。这个称为三能变。异熟能变,又叫初能变,指阿赖耶识的转变;思量能变是第二能变,指第七末那识的转变;了别境能变是第三能变,指前六识的转变。 
  识变的时候,可不是其中的某一识单独转变,而是三类识都变,不过有次第,不能乱变。阿赖耶识中恁些种子,什么种子成熟,则转变出何种境界,这个不能乱来。
  三能变到下边儿要详细说,这里只简单说说它们的名字。
  先说异熟能变识,它是引业所感得的有情总报真异熟的果体。所谓引业,就是使你到哪一道受生的业。这个异熟能变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旧译果报识,新译异熟识,它的梵语是vipāka,这个vi就是区别,不同,异,用白话说就是甲事物加上业力而成为乙事物,这个pāka就是熟,旧译为果报,人一看倒是明白,但确实不准确,而新译的异熟准确倒是准确了,可若是不懂梵文,看见异熟这个词就不知道是咋个说法。异熟是什么意思呢?异还是不同,熟是成熟,合起来是不同的成熟,异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的成熟:
  一、异时而熟:这是说我们造下了善恶之业因,从造业到受报,中间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的长有的短,有时短到不一会儿,象我们的报纸上常有些表功的消息,比如说,某小偷偷了东西,公安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把他抓捕归案了,这就是时间不长,只几个小时。也有的要长时间,隔生,甚至二生、三生后才受报。总之,异时而熟就是造业与受报,时间不同,这就叫异时而熟。树上的果子,由开花结果,到果子成熟,要经过一段时间,这叫异时而熟。 
  二、变异而熟:因必须要改变而后果才能成熟,这叫变异而熟。比如,我们种下种子,种子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水分、土壤等的影响,使得种子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长出了小苗,然后开花、结果,假如说种子一直放在仓库里,它的内部结构不发生变化,那就不可能有小苗长出这个现象出现。 
  三、异类而熟:我们造了不少的善恶,这些业因有善恶的区别,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但所感得的果报却没有善恶的区别,它只有苦与乐的不同,这苦也好乐也罢,都是无记。这叫异类而熟。常举的例子是水,说江河溪涧的水,水质差别很大,但一流到海里,就没有了差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想着善的与善的在一起,恶的与恶的在一起,不,偏不,非异类不可。善因不是善报,而是无记报;恶因也不是恶报,是无记报。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们俗话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错了吗?对,是错了!但我们习惯了,我们已经习惯了错误的,一下子让改还真不习惯,所以我现在也不说让大家改,只要大家知道就行了。 
  接着咱们说思量能变,就是第七末那识。末那识的梵文是Manas Vijnana ,Manas 意译为”意“,Vijnana 意译为”识“,合起来就是意识,但第六识也叫意识,为了避免与第六识相混淆,因此保留了”末那“,在是梵语音译,第六、七识都是意识,有什么区别吗?肯定有,不然的话,不必给分成两个识了,佛教本来就是立求简单的,若越弄越复杂,这不是佛教!你们可能会说了,唯识已经够复杂了,还说什么简单?不是自打嘴巴么?不是的,我来举个例子,吕新国曾经给我推荐过一篇文章,《量子力学与唯了别识》,看过后我感到读者一定看不明白,就提议让作者再往浅处写写,吕新国说,不行,在他看来,写成这样已经是浅得不能再浅的了,可我觉得还是深奥了。我记得第一推动丛书中有一本《可怕的对称》,里边儿就说到简单原则,说如果一个理论在当时的条件下看起来就很复杂,这个理论大概有问题。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唯识的解说是最简单的解说了,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是在外行眼里还是显得复杂。这没办法,就象吕新国说《量子力学与唯了别识》写得已经是简单得没法再简单了可我还是不懂。对牛弹琴是浪费,所以不会有人这么干。因为第六、第七两识不同所以要分开,不能因为都叫意识就不分了,说分开是多了一个名相,更复杂。
  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呢?下边儿还要详细说,现在只说最最明显的:
  第六识是”依意根的识“,是依主释; 第七识是”意即是识“,是持业释。持业释是说虽然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第七识就是”意“和”识“意思不一样,但合在一起时,体只有一个。依主释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第六识就是依意根而生之识,意根为所依之体,意识为能依之法。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第七识恒常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思量计度,这是末那识的体性行相。第七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本来,只要是心识,都会思量,但第七识的思量是既”恒“又”审“,”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所以末那识是恒常的审查思量。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的思量有时间断,比如在五位无心的情况下就断了,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但它也没有审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审的思量;这第七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第七识思量什么呢? 就是恒时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
  最后是了别境,这是指前六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此六识各各了别各种外境,叫了别境识。颂文中”及了别境识“,”及“就是和,前边儿的异熟、思量,这了别境识是第三,这异熟、思量、了别境合起来,凑够了”此能变唯三“的”三“。或者说”及“是”合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集合起来,总称”了别境识“。关于这个了别境,韩老是译作了”了别于自境界识“,这个更清楚,是说它了别的是自己的境界。安慧的释文说,”由能各别显现色等境界故、六行相眼识等名为能了别于自境界。“大家看,”各别显现“,眼识只能了别色境,耳识只能了别声境等,各识了别各识的境界,来不得丝毫的混乱,这就是”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为什么要”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呢?因为你把自己门前的雪扫好就够了,再去弄别人家的瓦上霜就是多事,做事情么,不能偷懒少做,但也不能多做,不多不少正好。你若扫过了自家门前的雪后又跑别人家屋顶上扫霜,那么人家就要揍你,因为你多事,霜是根本就不用扫的!你去给人家扫霜只怕把人家的屋瓦要踩烂。各人管好各人的事儿,那么,整体上都是好的,若一个人老爱操心别人的事儿,你可能就连自己的事儿也弄不好。
  总起来说,能变的就这三类,说过了总名,下边儿咱们分开说。看这个颂子的后两句。”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这两句颂文呢,其实是说的三相。这个”初“是第一,异熟、思量、了别境,异熟排第一,初就是第一,先说。
  三相是自相、果相、因相。咱先说自相。其自相就是”阿赖耶识“,其果相就是”异熟“,其因相就是”一切种“。
  现在说自相阿赖耶识。梵语是ālaya,意思是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意思。能藏是说,前七识诸法的种子都可以放在阿赖耶里边儿,这阿赖耶识就象一个大仓库,无所不能放的,它就象大海一样,什么水它都不会排斥,统统包容。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都是储存在它里边儿。阿赖耶识有收藏一切种子的功能,所以它是能藏。
  所藏呢,储存在第八识里边儿的种子,也就是前七识在活动中所留下的所有影像,按济群法师的说法,这叫雁过拔毛,说只要在我这里活动,都得留下买路钱。这是自动的,你只要造业,它就留下影像。就象计算机一样,你看过的网页,它统统有记录。说这种子、影像起现行,受前七识的熏习,这就又熏出来了些新种子,新种子还得放在阿赖耶识里收藏,新种子是能藏,此识就是所藏。我们知道,说阿赖耶识本身就是种子流,所以,它既可以收藏种子,又是被收藏的种子。以前看过一篇小说,叫《红线记》,写的是红军长征去了,陈毅安排留下来的伤病员,伤病员都不愿离开组织,陈毅就对他们说,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努力保存实力,怎么办呢?只能把大家分散到人民中间去。伤病员分散到群众中去,敌人就不好抓,找不到啊,这样呢,是群众保护了革命力量,但同时,这些伤病员毕竟是经过训练的,后来他们在实际中确实保护了群众。就是说,既被保护,又保护别人。阿赖耶识就是,既是能藏--收藏种子,同时又是所藏。种子只有放在种子流里才能保存好,才能不失坏不变质。革命力量只有在革命群众中才能得以保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就是把它放在大海里!种子怎样才能不失坏变质?只有放在种子流里!
  执藏,第八识在无尽的生命延续过程中,一直被第七识执着为恒一的”我“。这个执着是无始以来就有,要一直到什么时候呢?要到八地时。后边儿会说到,第七识有四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我爱可不是一般的我爱,这才是真正的爱,比海誓山盟更厉害,是真的来真的,可不是挂在嘴巴上的爱,而且恒时相续无有间断。因为阿赖耶识就恒时相似相续,没有间断。因为第八识一直被第七识执着为”我“,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叫执藏。
  第八识在生命延续过程中,因为有执藏,所以,过失非常严重,从严重的失误这个角度,就把阿赖耶识说成是自相。第八识在我们生命延续的过程中,这个特征最明显,根据这个最明显的特征--我爱执藏,所以把阿赖耶识定为第八识的自相。但是阿赖耶识是冤枉的,因为这我爱执藏根本怨不得人家,第七识非要爱它,它又有什么办法?这就是《左传·桓公十年》的”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谁叫你第八识恒时相似相续?可这恒时相似相续是第八识的性质呀~~若不恒时相似相续,第八识就不是第八识了!可恶的第七识!
  那么,第八识啥时候才能洗刷掉这冤气呢?下边儿来说。
  这第八识从凡夫到成佛,中间有三个位次,随着它位次的不同,它的名字就不同。先是我爱执藏现行位。在这个位次,第七识一直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是”执藏“,因了这执藏,就起爱执,在这个位次就是有这个情况。这个位次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呢?凡夫不用说,这个情况一直有。若说二乘,二乘就是声闻乘和缘觉乘,说二乘,是无学位以前都有这个情况,注意,不包括无学位的圣者。若说大乘,八地以前的菩萨也有这个情况,还是不包括八地菩萨。在这个位次,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就是说,二乘修到无学位,大乘修到八地菩萨,这时候因为俱生我执断了,第八识就不能叫阿赖耶识了,而叫异熟识。《八识规矩颂》中说,”不动地前才舍藏“,就是说到八地--不动地时,阿赖耶识就没有了,换成了异熟识。在这个位次上,第八识有三个名字: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实际上第八识有很多名字,但这里不说它们。
  第二个位次是善恶业果位。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这个位次是被善恶的异熟业所支配而招感的果位,在这个位次,第八识不叫阿赖耶识,而叫异熟识。这个位次,纯是善恶异熟业招感的异熟果。这个位次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呢?凡夫没有这个情况。说二乘,则是无学位的圣者。说大乘,则是八地以上到金刚道这个阶段。《八识规矩颂》中说,”金刚道后异熟空“。在这个位次上,第八识只有异熟识、阿陀那识二个名字,而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名字。我的这个说法与别人不一样,别人说这个位次是从无始以来到金刚道,或者是从凡夫到二乘无学位,象井上玄真、于凌波、济群法师等都是这说法。我觉得在我爱执藏现行位,是造着善恶业的同时在感着果报,边感果边造业,而在善恶业果位则是只有异熟果,不造恶业。若按他们的说法,应该是在我爱执藏现行位有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三个名字,在善恶业果位还有阿赖耶识这个名字,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八识规矩颂》中说”不动地前才舍藏“,就是说在第八不动地就舍弃阿赖耶识这个名字!所以说应该是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名字才对。所以,善恶业果位应该是从八地到金刚道。
  说到这儿,就说到了第八识申冤的时候,在第一个位次我爱执藏现行位结束开始进入第二位次善恶业果位,第八识就摆脱了第七识的纠缠,从第七识的爱里边儿解脱了出来。在这时候第七识觉得自己爱第八识,第八识不接受,要尽力摆脱第七识,这样双方都累得不得了,第七识感到这样的追求是没有结果的,就放弃了。我们现在呢,是一直接受第七识的爱,所以在六道中轮回。
  第三个位次是相续执持位。这是从金刚道到究竟成佛这个阶段,这时就只有阿陀那识这个名字而没有阿赖耶识、异熟识那两个名字。
  再说初能变的果相。刚才说过,果相是异熟。在阿赖耶识阶段,造善恶业,佛教说因果同时,最常举的例子就是莲花,我们看莲花,它在开花的同时,小莲蓬就在花里边儿,所以净土宗干脆就叫莲宗了,主要就是强调因果同时。在第二个阶段,就是异熟识阶段,善恶业果位,这时候的修行者不造业,只受报。修行者在有学位、八地以前造下的业,到无学位、八地以后受报,当然,有一部分业在有学位、八地以前已经感果,无学位、八地以后受报的是还剩余的一部分业因。就象虽然莲蓬在莲花开的时候就有了,但还没有十分的成熟。在无学位、八地以后,你只受异熟果报,所以异熟是果相。
  在这时候,它具备业果、不断、遍三界三义。什么叫业果?就是说没有善恶,只是无记。若它是善的,就只有乐果,不会到受苦的三恶道去了,六道轮回不能成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它不可能是善的;若它是恶的,就只有苦果,则不会到受乐的善道去了,六道轮回也不能成立,与实际情况不符,”与实际相悖即为错“!所以它没有善恶,只有无记。什么叫不断?就是一直相续下去。它要是断了的话,那还得了?就象人死如灯灭,没这回事了~~那我就随便怎么了,因为轮回不能成立,轮回不能成立,则就是佛教是个谬论。遍三界就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行,要是某一界不行,它没有果报体,佛法不能建立。第八识是具备这三义的,其它识就没有具备,象前五识,就会断。
  最后说初能变的因相--一切种。第八识摄持诸法的种子,幷且使这些种子不失坏不变质,有了种子,才有生起现行的可能,所以,种子是因,故尔称因相。注意,不准抬死杠,鶏是因还是蛋是因?既是因又是果!种子与现行就是这样。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46:02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