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保养与禅修有何相干?——科学技术时代的求道之路 <网址>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

摩托车保养与禅修有何相干?——科学技术时代的求道之路


《父子的世界》(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An Inquiry into Values)(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罗伯特·皮尔西格著,黄欣译)是一本奇妙的哲学小说,一位西方知识分子探索“道”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表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西方思潮:既不是一味推崇和迷信科学技术,也不是盲目反对和排斥科学技术,而是要探询技术与艺术统一的途径,要在技术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实现对“道”的体证。
这部曾经被121家出版社拒绝,后来却高居销售排行榜前列的哲学小说,带领着读者跟随主人公进行双重含义的旅行。一方面,在摩托车旅行——这种技术时代特有的生活方式——的旅程中,我们可以领略从明尼苏达到加理福尼亚的奇丽风光,体会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种种感悟;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聆听主人公开办的系列“论坛”,分享其思想和情感探险所带来的激动,欣赏探索技术之“道”的心路历程上更加美妙的风景。更加惊心动魄的是,在旅程行进的过程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不断地与一个“鬼魂”相遇,那是主人公从前的“自我”。在书中被称作菲德洛斯的他,为了追求真理,不断追问,不断地向常识、主流观点挑战,终于不堪重负而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最后电击治疗彻底清除了他的独特思想。在旅程结束时,主人公不仅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并与过去的“自我” 重新整合,并因此消除了儿子心中长期的阴影,从而消除了导致两人之间冲突不和的隔阂。
尽管我从来都缺乏耐心来阅读小说中大段的风景描写,尽管作者对禅宗和道家思想的细微差别没有任何概念,但本书中大量关于技术之道的精辟论断仍然令我击节赞赏。作者的核心思想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人文的内在统一性。自从C·P·斯诺以来,要求弥合两种文化的呼声虽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很明显,原因当然很复杂,但关键恐怕是尚未从根本上突破主客体两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皮尔西格的真正贡献在于对东方思想中超越主客体对立的“道” 的强调。
针对“跨掉的一代”或“嬉皮”一味排斥反对技术的观点,皮尔西格指出,“佛陀,或是上帝,坐在山顶上,或莲花瓣中,同样地,他们也稳稳妥妥住在数字计算机的线路中,或摩托车的传动齿轮中。如果不这么想,那就贬低了我主,贬低了佛陀,也贬低了自我。”(15,中译本页码,下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道在屎溺”,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同样可以发现在技术活动中显现的道。而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每天应付差事的摩托车维修人员,作者认为他们同样也没有真正了解技术的本质,因为他们虽然“与技术朝夕相伴,却又与技术不相干;或者说,他们与技术有关联,但他们的自我却被隔绝,被挪到技术的门外。他们身在技术中,却又从不在乎它。”(24)作者在分析了今天技术异化、压抑人性的普遍状况后认为,“造成对技术绝望的真正原因是技术工作者以及反感技术的人没有感知到技术中的道”(269)。
小说中,主人公摩托车的旅行就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最好体现。一方面,摩托车旅行与坐在汽车中旅行相比,更能接近自然,更能体验人与大自然合一水乳交融的境界;另一方面,这种境界的实现,又必须借助于现代技术的手段,主人公要充分体验与自然合一的心境,必须要严格依照技术理性的要求,维护保养好摩托车。因此,在理论上、思想上似乎完全对立的两种文化实际上是内在统一的整体。这就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古典视角和浪漫视角必须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
正如技术并不外在于“道”一样,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往往过于偏重分析还原方法,忽视了整体综合方法,并因此丧失了对于现实的正确理解,但作者非常敏锐地指出,人们也不应该倒向另一个极端,否认分析方法也同样体现了“道”的精神。“人们总在问一个经典的问题,即摩托车的哪部分,哪堆沙中的哪一个沙粒是佛陀。显然,问这个问题是从错误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佛陀无处不在。但是,同样显然,问这个问题是从正确的角度看问题,因为佛陀无处不在。佛独立于任何分析思想而存在,这一点人们已谈论了很多,有的人甚至说得过多,以至于怀疑一切进一步的诠释。但关于佛存在于分析思想之内,并给这个分析思想指明方向,这一点人们实际上却从未提过。”(79)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它提示我们,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是“道”的显现,对技术之道的追求决不应该以对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的否定为代价,而是应该扩展我们对于自然的理解。
作者认为,技术与艺术同源,在古希腊的语言中二者都是techne,“烤肉机的组装其实是年久失传的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162)因此,与艺术活动一样,技术本身并不排斥个性,“每台机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这个个性也许可以定义为你认识和感知它所有东西的直觉之总和。摩托车维修保养的真正目标正是它的个性。”(43)在这里,作者提倡一种对于技术产品的情感,即不再把技术产品当作一件与使用者毫无关系、可以任意替代和抛弃的对象,而是一种使用者在长期使用和保养过程中寄托和凝结了个人成长经历的感情载体。正因如此,平和的心态对于技术活动就象对于艺术活动一样非常重要,作者多次从不同方面强调“平和的心境并非表面现象。它是决定一切的。能产生平和心境的是妥善的维修保养;能破坏平和心境的是低劣的维修保养。我们称机器的可工作性即是这种平和心境的具体化表现。最终的检测总是你自己的宁静。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当你开始养护它时,你在干活儿时,你很可能把个人问题直接推到机器上。”(160)
不仅心态是否平和会影响技术工作的质量,而且心态平和实际上还是技术工作的真正目标所在。“思想的宁静对于技术工作一点也不是表面文章,它是事物的全部。能使思想祥和的技术工作才是好的,破坏它的乃是糟的。专门器械、测量仪器、质量监控、最后检验,所有这一切都是实现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思想宁静的手段。最终算数的是他们思想上的祥和宁静,而决非其它,原因在于宁静的思想是感知道的先决条件,那不是浪漫式的道,也不是古典式的道,而是使二者结合的道,必须伴随着整个工作进程中的道。认识什么是善,并理解它之所以善的理由,而且随着工作的进行,始终恪守这‘善‘感的方法,便是要培养一种内心的安宁,一种思想的祥和,以便善能照亮内心。”(287)。所以技术工作就象庄子寓言中“庖丁解牛”一样都是体道的过程。
显然,在如此理解的技术过程中,技术活动的主体和工作的对象之间就不存在任何主客二元对立了,主体和客体就是水乳交融互相感应的整体了。所以摩托车就是自我的真正体现,“机器不会对你的性情一呼百应的,但它又的确与你的性情配合默契。不过,那是你真正的性情,那个能实实在在感觉、推理和行动的性情,而不是你的自我可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虚假的、夸大的性情幻象。”(308) 而修理摩托车实际上就是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是寻道之旅。“你要修理的真正的摩托车是你自己。放在那儿的摩托车和站在这儿的人并不是两个独立体。它们要么一起追求道,要么一起沉沦。”(318)。 
老实说,皮尔西格对于“道”、禅宗的理解还是很粗浅的,甚至有错误之处(如他认为理性处于“道”之外,208),但是从西方近代理性、科学技术的思想背景出发,能有如此深度的见解,实属不易,值得参考,而中译本在科学技术哲学界却少有回应,多少令人感到遗憾。难道是我们已经放弃了探询技术之道吗?

科学与佛学


本贴由明心斋主人于2002年1月02日14:26:49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