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舍本逐末1——如石法师

人间佛教舍本逐末1——如石法师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转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转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
--------------------------------------------------------------------------------
二、「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舍本逐末
尽管「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不符大小乘论义,「人间佛教」的追随者,却是一向如此依教奉行的。江灿腾在〈论印顺法师与太虚大师对「人间佛教」诠释各异的原因〉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人间佛教」的提倡,「固然对治了传统中国佛教常有的经忏法会,喜神秘神通的流弊现象,但是同时也削弱了宗教体验的成份。」(129) 

此外,杨惠南在〈从印顺的人间佛教探讨与新雨社与现代禅的宗教发展〉一文中,归纳出一般学者与老参对印老思想的两点质疑也是:一、「人间佛教」不曾提供一套具体的修行方法;二、「人间佛教」不关心究极的解脱与果证。(130) 

现代禅的倡导者李元松认为:「人间佛教」所主张的此种「凡夫菩萨」道,浅化了真正的大乘菩萨道。温金柯也认为,浅化的菩萨道可以说是俗化佛教的土壤和促进剂。今天台湾佛教界俗化、浅化的风气弥漫,可以说与这样的「人间佛教」直接、间接的影响不无关连。(131) 这些观点和上述学者的看法,大致上是不谋而合的。

「人间佛教」所获得的这些负面评语,其实也正是来台参访的大陆僧众对台湾佛教最不敢苟同的地方。他们一致表示:台湾佛教太不重视禅修,太偏向世俗化与学术化了。江西尼众佛学院的教师道悟法师,在〈交流与反省〉一文中就毫不客气地指出:

我既看到了台湾佛教所作出的成就,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与偏差;这不足与偏差也正是佛教兴衰之关键所在。……台湾目前的佛教已经太过世俗化、学术化的方面发展,这样下去离佛出世的本怀恐怕是越来越远了,虽然在利生方面有所作为,但对於佛教之根本所在的证悟上就太不重视了。(132) 

由此可见,「人间佛教」的基本主张与推广此一理念的教团实际表现出来的作风,的确是名实相符的。但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人,其心灵净化与升华的程度连外道的禅修者都不如,这样的佛教还有什么灵性的深度可谈呢?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人间佛教」的提倡者会不明白吗?

当然不可能。

那么,他们为何会提出如此偏离佛教根本的主张呢?

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过於重视学理而缺乏禅修体验,以至於无法深刻体认禅修的可贵与重要。倘若「人间佛教」的倡导者不是纯粹的学者,而是一位解行并重或雅好禅修的禅师,那么「人间佛教」就不至於发展到今天这么世俗化与学术化的局面。「人间佛教」的提倡者性广法师就是一个最佳的例证。

性广法师之所以会突破「人间佛教」以往的格局,重视禅修,积极引进缅甸帕奥禅师的禅法,甚至以撰写《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一书而被江灿腾教授誉为「人间佛教」禅法的「祖师」或「禅师」,(133) 不正是因为她向来喜好禅修,而且「只有谈到禅修才会眼睛雪亮」(134) 的关系吗?

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修成了禅定,那么这个人虽身在人间,而他的心却已属於超越「人间」的色界或无色界天了。德韶国师(819-972)所谓的「通玄峰顶,不是人间」(135) 正是这个意思。而这样的人,当然是不会以「人间佛教」为满足的。

再进一步说,如果这个人有能力更上一层楼,脱离能所,契入见道,断除见所断或少分修所断的烦恼,那么他即使在人间,但他的心不但已超越人间,甚至更超越了三界。要想在十方世界遍寻他的踪迹,了不可得。

这时,他的眼光肯定不会再局限於人间的范围。他对众生关怀的层面,也将随著心灵层次的提升而往上提升或向内深入。基於深刻的定慧体验,他将更能了解,对众生长远且真正有益的是什么。他也将更能明白,对根源於实证的佛教而言,没有任何一件事会比努力去证实「佛教的理想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达成定慧的方法是确实可行的」更为重要。因此,他的主张与作风势必与「人间佛教」大相迳庭。当然,他的菩萨行仍须立足於人间,但是他行菩萨行的真正目的,却是要积极引导众生循著定慧的正道回归本性,朝向超越人天并圆满无上菩提的成佛之道迈进;而非画地自限,长久陷溺於「人间」的欲界生死中。

既然「人间佛教」强调「不修禅定,不断烦恼」,那么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人间佛教」主张,利他的菩萨行应该是:

以慧行来说,说法以外,如日报、杂志的编发,佛书的流通,广播、电视的弘法;佛学院与佛学研究所,佛教大学的创办;利用寒暑假,而作不同层次(儿童,青年……)的集体进修活动;佛教学术界的联系……以福行来说,如贫穷、疾病、伤残、孤老、急难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行。(136) 

一般的在家居士,没有太多的机缘深入三藏并实际修行定慧,「人间佛教」所提倡的这些菩萨行持,若能尽心尽力去做,的确也可以积聚福慧资粮。对於一个以出离为本而志求无上菩提的出家僧众来说,适时适量地推动弘法活动也是义不容辞的。但若不先讲求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长养,和戒、定、慧的落实,便汲汲营营於社会与弘法事务的关怀,那就显得太舍本逐末而深违佛意了。历来的高僧大德们,无论是印、汉、藏、缅、泰,几乎没有人作过这样的主张。即使是现代欧美著名的佛教学者如 G. Schopen, P. Harrison 和R. A. Ray 等人,也一致认为:打从一开始,大乘佛教的主流就是与出离有关的林栖禅修活动,而不是一般通俗的宗教活动。(137)

在《入菩萨行》中强调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寂天,一再勉励学人远离五欲,住阿兰若,修习止观。为弘扬佛法舍身西藏而闻名的阿底峡,虽然也认同「凡夫菩萨」可以集众说法,但他在《菩提道灯难处释》中,却明文界定了弘法凡夫菩萨的最低标准——「已得神通,已生修慧」(138)。这显然是指「加行道」暖位以上的菩萨,而非一般初学的中、下品「资粮位」菩萨。

民国初年的得道高僧虚云老和尚,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虽然各方的佛学院也随时倡导,法师们日渐增多,可是根本问题从此弃之不顾,一天到晚专在求知解,不求修证。同时也不知修证一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139) 

此外,曾经彻见心性并博得「世界禅者」美誉的铃木大拙,虽然仅是一位在家居士,却也同样十分感慨地说:

宗教团体也忙碌於经营各种类似救济事业般的活动,并且高唱所谓的「邻人爱」。结果,连宗教也不太留心个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我认为精神要求是宗教生活的本质——进而标举宗教的伦理层面才是宗教的一切。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若以为宗教的范畴仅止於此,那就难免会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了。(140) 

西藏最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1052-1135),在他圆寂前给弟子的一段开示,更值得身披袈裟的僧众深切反省:

行世法的动机,如果丝毫也不是为了利己,那是可行的。可是照这样行,实在太困难了。……所以在没有证得实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谈利生的事业!己无修证,就要利生,等於瞎子引盲人,最後终究要堕入自私的深渊中去。……在未成就以前,你们应该以「清净意」发「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佛果。放弃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劳苦,心负重荷,如是修行才是。(141) 

◎「人间佛教」方便趋下流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听从虚云老和尚等「圣位菩萨」的言教,还是当今人间「学问僧」的开示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若依笔者个人浅见,就一般常情而论,一个人如果不勤修禅定、不勤习内观,那么他对於自己起心动念的觉察力通常是比较差的。在这种情况下,身、口、意三业势必难以摆脱潜意识我执和三毒烦恼的掌控。既然正知的觉察力不够清晰敏锐,那么「欲念可能被误认为信仰,恋著可能被错认为慈悲。……利己之行可能被误认为利他之行」,(142) 以至於在自以为是的菩萨行中积累烦恼与罪业。

以此观之,则历代贤圣高僧大德的共同主张还是比较可靠的。除非我们否认,基於定慧的菩萨行才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否则,具有深度定慧经验的贤圣祖师之言教,永远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当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生活步调紧凑,物欲横流,人心浇薄,今古之间,一切的一切都已大大地改观了。时节因缘不同,众生的根器也不同,新时代有新时代的使命需要开创与承当。我们固然不宜再以古圣先贤的典型与标准,强加於现代的一般出家僧尼身上,但是身为一个现代的僧尼,对於自己无能继踵古德风范的羸弱行持,至少也该懂得心生惭愧才是。无论如何,总不能自己不知惭愧,反而还大言不惭地批判起苦心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中国历代祖师「急求自证自了」啊!

在宗教界有一句通俗的话说:「一切宗教皆导源於创教人之直接宗教体验及认识。」(143) 同样地,佛法也是释尊从现证空性与解脱的甚深定慧经验中开展出来的。舍离了依定而得的般若空慧和解脱,根本没有「正觉」的佛法可谈。其实,深度的定慧经验不仅是佛教创生的根因,也是整个佛教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与命脉。倘若深刻的定慧体验普遍在佛弟子的心灵中萌芽滋长,那么佛教势必会随之而日渐发展茁壮。

反之,如果佛弟子的定慧体验愈来愈贫乏,愈来愈浅薄,那么佛教内在精神的生命力也将随著源头活水之枯竭而逐渐衰弱、老化。即使表面的行事上看起来依然有声有色,非常活跃,但本质上已名存实亡。

准此而言,则大乘定慧经验已然衰竭而更加依依不舍於人世间的「老年佛教」,应该不像印老所说,是曾经孕育无数圣贤的印度「後期大乘」、「秘密大乘」以及传统的汉、藏佛教,(144) 而是某些不重视定慧修习的现代俗化「新兴佛教」。 

◎回归重禅悟的佛教传统

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後逐渐传播到中国等亚洲各地。印度和中国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把源自印度的佛法移植到中国来,让它在完全不同典型而且根深柢固的文化地区生根、抽芽、成长和茁壮,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华夏的祖师,凭著他们高度的智慧和无比的毅力,顺利地完成了这项非常艰钜的使命。不但使印度的无上菩提树苗在中土开花、结果,欣欣向荣地传承了一千多年,还成功地移植到日本和韩国等地,在亚洲成就了难以数计的菩萨圣众。这的确是了不起的一项成就,值得中国的佛教徒引以自豪。

尽管如此,但在依缘而起的世俗层面,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件事,都只能就某一特定的时空、某一特定的角度而说是理想或不理想。同样地,传统的中国佛教和其他任何佛教传统一样,虽然有它便於当时华人直了见性、悟道解脱的优点,但总免不了有它的限制和缺陷。针对它不合时宜的缺点加以批判,予以导正,或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以期尽善尽美,这是任何一位有心住持正法的僧俗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不宜因此而求全责备,倘若爱深责切,矫枉过正,或在对治上产生偏差,而动摇了传统中国佛教的根本,造成教界更多的迷惑,更大的矛盾、不安与混乱,那就得不偿失了。

笔者以为,传统的中国佛教,无论其形式多么不合印度「佛法」的外貌,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流中,毕竟已经实际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贤圣高僧大德,利益了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也深深影响了中、日、韩三国文化的诸多层面。比起到目前为止只能培养出通俗弘法师、慈善家和佛教学者的「人间佛教」来说,传统的中国丛林佛教,无论如何总要强上百千万倍。

笔者十分肯定,慈善事业、教育学位和通俗弘法,自有它们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和价值,但那毕竟不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所在。佛法的根本,奠基在加行位和见、修、无学位的无漏圣道上。僧团中如果缺少了慈善家和博、硕士,中国的佛教并不会因此而衰亡;但若少了大乘悲智双运的无漏圣道,中国佛教便名存实亡了。藏、缅、泰、锡等佛教僧团之所以受到高度的尊重,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去参学,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有举世闻名的慈善家与佛教学者,而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定慧成就的高僧大德。

上述道理虽然显而易见,但是,水流湿,火就燥;烦恼的众生喜爱轮回,贪欲的人类热爱人间;这是世间不易的常情。自古以来,无论祖师大德多么强调「住兰若,修定慧」的重要,有勇气耐得住艰困、平淡与孤寂,并且坚决朝向解脱道迈进的行者,毕竟总是凤毛麟角。

可是,纵使二千年来不曾有祖师大德提倡过「人间佛教」,迎合世俗的「人间佛教」还是自自然然地发展出来了。《道德经》说得好:「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同样地,僧团中证道的成就者少了,学佛者修证无门,世俗的「人间佛教」必然应运而生。

这是时下世间人心的共同趋势,即使佛陀出世,恐怕也难以挽回。因为机法总须相扣,佛陀只有在人心普遍纯朴敦厚、向往解脱、追求正觉的时空中应化而降生,才派得上用场;导向正觉与解脱的佛法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才能发挥它们真正的效用。阿姜查就曾经感慨地说:

世间就是如此。如果你尝试过简单、修习佛法且平静的生活,他们会说你怪诞、反社会、妨碍社会进步;他们甚至会威胁你。最後,你可能会开始相信他们,并且回到世俗的方式,愈陷愈深,直到无法摆脱……。这便是社会的趋势,并不珍惜佛法的价值。(145) 

毋庸讳言,「人间佛教」之所以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它比传统的佛教更纯净、更理性、更完美、更符合佛陀的本怀;而是它更能满足现代一般社会大众的世俗心理需求,更切合国家政经体制的现实考量。

所以,在台湾佛教未来的发展中,「人间佛教」大行其道早已经是预料中的事了。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是设法保住中国佛教那股堪能培育圣道清流的传统,为後世有缘众生留下一线解脱与正觉的生机。

倘若我们仍然认同现量的空慧是佛教最值得引以自豪的不共特色,倘若我们依然承认传统的中国佛教曾经培育出无数定慧成就的菩萨圣众,那么在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作为广大接引众生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考虑努力振兴重视禅修的中国丛林佛教传统?

当我们耗资百亿信施创办过剩的民间大学、研究所和医院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拿出微不足道的一亿辟建几个真正理想的禅修道场,好让有心禅修的僧尼可以免除後顾之忧,精进办道?

当我们不断鼓励、资助年轻的莘莘僧众十年寒窗攻读博、硕士学位的同时,是否也该劝勉并资助他们趁著年轻力壮,花三、五年时间,在戒、定、慧学上好好打一点基础?

当我们舍弃自家宝藏不顾而远走他乡求法的同时,是否也该考虑学而时习华夏祖师的至理言教——或精研律典,自律化他,整饬僧团;或以念佛法门净障积资,一面强化大乘发心,奠定大乘三学的基础,一面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循序趋入「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定慧心境;或以科学的哲学赋予深广圆融的「华严法界观门」、「十玄门」新的时代意义;或闻思修习天台止观,并以南传与藏传的定慧之学调整、充实「天台止观」的理论架构;或向上一著,反观自心的明空体性,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延续三世诸佛的法身慧命。

结论

俗语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同样地,「圣贤本无种,华僧当自强。」中国的佛教虽然传承自印度,但主要还是凭著祖师们无比的智慧与毅力开创出来的。

现在,传统的中国佛教虽已式微,但完整的基础还在,夙昔的典范犹存。只要我们有信心,能随顺个人的禀赋因缘,依循传统佛教的各宗法门,以中国佛教为主,以藏传与南传佛教为辅,齐头并进,那么华夏祖师冷落凄凉的门庭得以稍稍光大,依旧指日可待! 

本贴由007于2002年1月23日22:23:11在乐趣园〖大白牛车〗发表.

--------------------------------------------------------------------------------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
原标题:【人间佛教舍本逐末——如石法师】是007在2002年1月23日22:22:22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阿含学风——如石法师(转贴) 007 22:32:41 1/23/02 (1K) 
中国圣僧多——如石法师(转贴) 007 22:39:16 1/23/02 (7K) 
西藏高僧亦不少 ——如石法师(转贴) 007 22:41:07 1/23/02 (1K) 
◎大乘核心在圣道 ——如石法师(转贴) 007 22:44:18 1/23/02 (6K) 
太虚法师爱说的“五乘”站不住脚——如石法师(转贴) 007 22:51:05 1/23/02 (876) 
人间佛教与阿含思想及大乘思想不相一致——如石法师 007 22:55:09 1/23/02 (537) 
大乘佛教不可曲解、浅化和窄化——如石法师(转贴) 007 22:58:38 1/23/02 (324) 
中国佛教是让真长唯心所累而奄奄一息?——如石法师(转贴) 007 23:03:17 1/23/02 (2K) 
密乘是害他以利己吗?——如石法师(转贴) 007 23:05:59 1/23/02 (725) 
接受印顺观点则中国大乘佛教彻底没戏——如石法师(转贴) 007 23:09:28 1/23/02 (596) 
证言法师被印顺所误导——如石法师(转贴) 007 23:18:36 1/23/02 (402) 
威吓诽谤米拉日巴——如石法师(转贴) 007 23:12:13 1/23/02 (744) 
“威吓”应为“为何” 007 23:19:40 1/23/02 (无内容)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8次]

--------------------------------------------------------------------------------

 
选择类别: 
推荐给朋友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
  
 

      
稽首皈依苏悉底,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唯愿慈悲垂加护。 唵折隶主隶准提莎嚩诃


本贴由奇怪于2002年1月24日11:37:16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

本贴内容为装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与乐趣园无关。 


乐趣园驻扎着数万个国内优秀的俱乐部,欢迎来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
原标题:【警惕佛法世俗化的危险(zhuantie)】是111111在2002年1月22日23:20: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30次]

--------------------------------------------------------------------------------

 
选择类别: 
推荐给朋友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本贴由111111于2002年1月26日13:28:12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人间佛教舍本逐末——如石法师】是111111在2002年1月26日13:27:16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