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学说都不可以说是一元或多元论,因为元就是就是佛教要破除的自性。

佛教学说都不可以说是一元或多元论,因为元就是就是佛教要破除的自性。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

首先,大乘佛教并非只唯识学带一唯字,中国传统的判教理论中,(虚妄)唯识与(真净)唯心见地本自不同,而皆称唯。
————————————
有伴儿就更好了,旁证多了好说话。


唯识之唯也非唯独,独有之义,唯具三义此窥基大师所明论,谓显胜简择及决定义,唯识并非唯有心识之义(否则法相门中何更开五法中之余四法如色法等?)——此义暂不多论。
————————————
依唯识古学,唯识就是唯有识,五法皆是唯识。正好以前讨论中有一段解释,复制过来也不费事儿。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勝”指心法,“與此相應”指心所有法。“二所現影故”指色法,二,是指前面刚提到的“心”和“心所法”,色法就是心和心所法所显现出来的影像。不是在心心所法之外,另有一种独立的色法,色法本身就是心心所法,心心所法从种子中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会显现成色法那种样子,显现出好像是一种坚固不变的客观独立存在的色法那样的影像,而其实质却是刹那生灭的,是种子一刹那接一刹那生起的相似现行的连续显现,它的因缘就是种子,所以它是缘起法,不是真实不变的东西,而是如梦幻泡影的影像。所以色法是依心和心所法显现的假象、随顺凡夫颠倒妄想假安立出来的名字,其实质内容仍就是前二项内容:心和心所法。
    “三分位差別”指心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前面三种法的分位差别,分位,指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分和地位,是在假安立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变化状态的一种描述,差别是对事物对比和分类的描述,所以分位差别都是假安立的共相(抽象思维中的想像),不是实法(现实存在的法),是不存在的。
    “四所顯示”指无为法。是前四种法所显示的法性。前四种法是有为法,无为法是法性,有法就必带有其性质,所以有法就可以显示其法性。如果把法叫做事,也可以把法性称为事中所含之理。总之也是一种假安立的说法,因为无为法实际是不可思议,不可说的。
    如此说来,五位百法,也就是百法分五类,五种,实际上真正的存在仍只是心和心所法,其余三种法都是它们的显现的相貌、对它们的描述或其显示之道理,都是假安立的,并非实法,不是现前的存在。所以虽然类别可以随需要分,可以分五类,百类,八万四千类,但实质内容却仍只是种子生起的心和心所法。


说唯识学为多元论者乃从哲学形态上考察。虽佛法决不能仅以哲学思辨视之,然也必包含哲学的层次。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万法生起持住依托之本,而阿赖耶乃一一有情各各平等具有,故论中特明释唯识之义非谓只一有情之识,此即显见唯识教理从哲学上看乃是多元论之体系,更有何疑?所以更加一绝对者,只为强调其多元论特性,以有情既自无量则阿赖耶识也自无量,此无量之第八识为本,一一一有情如是各各得现自界,如何不是绝对多元论。
——————————————
哲学上多元论之“元”,是元素,本原义,《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多元论】认为世界是由多种独立的、不互相依存的实体构成的哲学观点。
    这个“元”是绝对独立存在的,这在佛教中被称作“自性”,或者“我”,破除这个“元”正是佛教的核心要义,佛教自己的学说怎么能被称作一元或者多元呢?比如阿赖耶识,因缘而起,无有自性,怎么能当成绝对独立的“元”来看呢?


   与此相对,则如来藏体系可称绝对一元论,彼教以一切有情同共唯一如来藏故。
————————————
    所以,也绝对不可以把“如来藏体系”称为“绝对一元论”,唯识所说的真如,难道是一切有情各有一个吗?


   唯识学堪称教海,本欲以八识五法三自性收括诸法,从正面解说其性相,与中观唯以破为显不同。然正以正面解说之故,理论上必不能做到完全自洽,此实为任何一种哲学体系所共有之特性,
————————————————
首先唯识不是哲学体系,再者,“以正面解说之故,理论上必不能做到完全自洽”,“唯以破为显”理论上就必“能做到完全自洽”吗?破立是相对而言,破离不开立,立离不开破,破中必有立,立中必有破,既然有破,立就已在其中矣,若无有立,破也无从建立,难道有离开立独立存在的破吗?破,就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所以破也是立的一种特殊形式。


今问难者,只为显示决不可以为一切疑难皆以于经论中显了解释。那些以唯识为究竟了义更无有疑,更以此而非难他宗者,恐实由于未深入之故。
————————————————-
非难二字不好,可换个辩论、讨论一类的词儿,这是闻思修佛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比如师兄今天来辩论唯识宗义,可能正合不少想辩论而未来得及辩论的师兄之意,难道这也叫做非难他宗吗?


    说唯识理论上之根本难题类似于唯我论,只是就其某一点上的相似性而言,此即对象存在之客观性问题,对于唯我论而言,不存在所谓客观对象,一切对象皆是为我存在之对象,因在我之外者实已不可知不可论。这在认识论是实有其价值的,因为认识只能以各自经验的内部为出发点和地基。但是常识会有一种根本性的直觉,我们生活于中的世界乃是一公共的客观的世界,我们对它的经验可以是各自私有而不同的,但世界之存在则是客观的。从唯识的理论来看,这种直觉正中一种迷执,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共的,各有情实际上是生活在各自的世界中,客观性只是一种因相似性而产生的错觉。因此真相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一个相似的梦。单从理论的建构来说这可以自圆其说,但是真能让人信服地接受这样一种理论吗?这将意味着这个本自为各有情各自所作的梦竟然会如此的相似乃至其中的每一粒尘埃也是相对应的。如若你真的明白了唯识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解释,你会明白这确实是太“不可思议”。但佛教既是理性的宗教,在一切问题上都应以理抉择则决不能用不可思议作为逃避思考的借口,再一次用一种浅显的方式来表述唯识学的这一根本难题:
——————————————
师兄刚才说过:“决不可以为一切疑难皆以于经论中显了解释”,为什么?不可能也。佛教的妙义不是都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所以虽然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也不能要求它“在一切问题上都应以理抉择”。比如,真想让一个人信服地接受唯识理论,决不是完全靠以理抉择就能摆平的,这里头的因缘太复杂了,否则的话,以释迦佛以理抉择的能力,摆平当时地球上的几亿人应该没有问题。


    当我喝茶的时候,我所用的杯子乃是己分阿赖耶识所变之色法,而如果此时你就坐在我的身边,你所能触及的那看似同一个杯子实际上是“你的”阿赖耶识所变,它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杯子,实际上这里有无数个杯子,每一个人都只能用其自身阿赖耶所变者,你能想象这情景吗? 
——————————————
我能想像,所有理解唯识大意的人都能想像,历史至今信服唯识的人也不算少,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我是属于非常固执的人,遇事非得说明白了才相信的,但就拿我信服唯识理论的事来说,也不完全是靠以理抉择的,肯定是师生缘佛友缘经论缘佛菩萨缘等等等等无数缘份的综合作用吧。


本贴由大千于2002年1月30日21:05:30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在何种意义上说唯识是多元论】是慕藏在2002年1月30日16:05:37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