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是在中国的叫法,在印度称瑜伽行派。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二者主要的区别是,玄奘法师所传唯识,是接续印度唯识新学的传承,而印度的瑜伽行派,则包括了唯识古学和新学在内。比较而言,唯识古学简明扼要,更接近慈氏、无著和世亲原意,新学则发展得更加精确细致,方便说成分也更多一些。

【瑜伽行派(梵Yoga^ca^ra)】
与中观派为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学派。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思想根据,主张行‘瑜伽行’的唯识说,故名为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又称瑜伽宗。此派在印度,分为无相唯识派(古学)与有相唯识派(新学)。传到中国后,则形成法相宗(或称唯识宗、慈恩宗)。

此派在印度之成立与发展的时期,约在西元四至八世纪间,大约属于印度佛教的中期。在教义方面,此派将一切法作组织性的分类,构成其精密的认识论、心理论与实践论。其学理上的成立,受大乘中观派与小乘部派(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影响颇钜。

此派在印度发展数百年。其间,学者辈出,著述甚多。兹将主要学者及代表性著作,略述如次︰

此派之开祖相传是弥勒。相传西元四、五世纪时,弥勒在印度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等书,提倡唯识中道之旨,开瑜伽派之基础。其后,无著禀其教旨,着《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书,为此派学说奠定坚实之基础。无著之弟世亲又撰《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十地经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书,盛弘弥勒、无著之学。世亲之门人陈那,亦为一代名匠。师倡导瑜伽论,作《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观所缘缘论》、《无相思尘论》、《入瑜伽》等书,阐扬此派学说。又制《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为因明学开展出新方向。同时又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诠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

不久,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人,各制《唯识三十论颂》之释论,宣扬三界唯识之义。其中德慧于《三十颂释论》外,撰有《随相论》。安慧为德慧门人(一说德慧之师),别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等论。又有护法,住中印度那烂陀寺,著有《观所缘缘论释》、《成唯识宝生论》、《大乘广百论释论》等书。难陀除《三十颂释论》之外,又作《瑜伽师地论释》。净月造《阿毗达磨集论释》及《胜义七十论释》。

胜友、最胜子及智月三师皆护法之门人。其中,最胜子等别制《瑜伽师地论释》、《菩萨戒品广注》(西藏所传)。其时又有无性着《摄大乘论释》,注《摄大乘论》;亲光撰《佛地经论》,以诠释《佛地经》;德光撰《五蕴论疏》(西藏所传,藏Phun%-po ln%ah!i rnam-par h!grel-pa)、《菩萨地注》、《菩萨戒品疏》等书。又,护法之门人有戒贤,住那烂陀寺,盛唱瑜伽唯识之学;玄奘入竺时,其年事已达一0六岁,玄奘亲就之学,禀承其教。此外,又有法称,为陈那因明学之重要推展者,在因明学上有重要贡献。

  在中国的传播  唯识思想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就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人传入中国,在北方地区成立了地论学派。在南朝的梁陈时期,真谛又把这一思想弘传于南方,在江南一带形成了摄论学派。但南北朝时代在中国流传的唯识思想基本上都属于印度前期瑜伽行派的思想或唯识古学。迨唐玄奘自印度回国译出《成唯识论》后,中国才传播护法一系的唯识新学,从而建立了唯识学派——法相宗。唯识学在唐代曾风靡一时,但在唐末五代即开始衰微。新罗在玄奘以前即弘传地论和摄论,以后又有玄奘的直传弟子神昉、圆测和圆测的弟子道证等传入唯识新学,建立了新罗的唯识宗。日本的唯识学最初由直接从玄奘学习的道昭传入,以后又有玄昉等人到中国学习,带回大批经论,弘传唯识,逐渐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这个学派在奈良、平安朝和江户时代一直盛行不绝。



本贴由大千于2002年3月03日05:44:33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能否听听大千及诸位师兄的看法?】是傻丫在2002年3月02日13:54:44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