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容易引起复杂争论的帖子立场摘自: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择 法 辨 异 杂 钞 /轮回老人 辑录
——仅供无畏正法的理性探索者思辨参考》。

这里只供少数理性佛弟子他山之石的思辩参考,请各位师兄不要以为1234是处于斗争挑衅。

如果担心不同体系争端,有兴趣的几位老朋友可以备份后再删除帖子。因为不同论坛的立场角度有区别,这些都好理解。

关于知见差别的佛友相处问题,下面几篇短文会有帮助于我们。

修行的朋友
/白伟玮

    曾经一起修行的朋友,因为见解上的不合,而疏远或甚至不再往来时,是一件很令人感伤的经验。
    刚开始一起修行,彼此并非十分了解,大家都在摸索对方好恶的习气和优缺点,每次见面总是很热烈﹑很诚挚的交心,这个阶段使我们心境多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多认识一些朋友。时间一久,修行的重点逐渐集中在彼此比较脆弱﹑敏感或不舒服的地方。个性比较自卑的人,在此时受到批评,容易自暴自弃;和同修碰面时,常以为别人讨厌他,不愿意和他做朋友;而他看到别人时,也相对的觉得不太顺眼﹑有距离。个性比较自信的人,此时容易坚持己见,其它朋友若不同意,则以为是他们缺乏知识或智能不足等;双方僵持不下,为了保持「好聚好散」的风度,维持个表面上的和气。于是平常见面笑一笑,有好吃的东西彼此分享,但遇到与修行有关的话题,则心照不宣的避开了。
    从一开始的热络到后来的放弃交心,这样的交情变化,在感受上很像蜜糖舔习惯了,一下子只能喝白开水,身心仍在怀念着蜜糖留在舌头上的舒服和满足,彷佛一对夫妻离婚时,彼此或某一方仍然追忆蜜月时期所感动到的相知相契。
    这样的怀念和追忆,在内心里生起一种怅惘:怎么「友情」如此迅速的消失﹖怎么往日的相知相契,如今无影无踪﹖难道往日的相知相契全是自己过度热衷的期待﹖还是彼此「道情」的因缘相差太远了﹖难道真是自己对自身黏着的程度不太警觉或对因缘看得不够深刻﹖
    有一次在房间打坐,头脑有些昏沉,刚好听到一位已经疏远的同修和别人说话,一下子心神突然警觉起来,不自在和不满很快涌现。回忆这样的警觉,乃是以为受到对方疏远,心里觉得对方不友善而有所不满,进而引起排斥心。平时境界未到,没有察觉;情境一到,身心自动地升起防卫机能。
追忆﹑怅惘和排斥的情绪,一般人以为只会发生在爱情的三角关系里,可是在友情中断时,这些情绪同样会在我们心中回旋,缠绕不去。有人对治的方式是「忘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或者未经深观因缘就套用佛教口头禅「因缘不合」来敷衍自己情绪。事实上,在短期内,彼此间的争执可以忘记;长期来看,以后「新」的朋友要深交,同样的旧问题仍然存在。

你轻易迷信吗?
/原载《嘉义新雨》杂志

    我们之中,有很多人宣称不迷信,可是什么是不迷信呢? 
    由巴利文《增支部》的《迦摩罗经》,佛陀对迦摩罗人开示十项不迷信的守则,可以供給你我检视是否迷信,也可当做戒惕之用。 
    (1)不要随便听闻就相信。
    (2)不要因为习俗传统就相信。
    (3)不要因为流传的消息就相信。
    (4)不要因为宗教经典就相信。
    (5)不要因为合乎逻辑就相信。
    (6)不要因为合乎推理就相信。
    (7)不要因为外表的观察就相信。
    (8)不要因为宗教的体验就相信。
    (9)不要因为有可能就相信。
    (l0)不要因为他是导師就相信。 
由此上十项来看,我們要完全免除迷信是要具备有相当的知识与智慧,要不迷信可不容易的喔。附:

中部经*迦摩罗-----泰国出家比丘证书上的首页训导 

  佛陀有一次到挢萨罗国一个叫做□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 
他们听说佛陀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我们的村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 
然后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 
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谁说的是妄语。」 
于是,佛陀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 
迦摩罗人啊! 
1。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 
2。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 
3。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 
4。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 
5。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 
6。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 
7。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 
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陀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陀)本身。这样,他才能充份地相信他所追随师尊的真正价值。




本贴由1234于2002年3月08日14:41:24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