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瑜伽师地论研修班”里的科句,我贴一段妙境长老的讲解,师兄自己看吧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由外面的打字社输入,尚未校对)

星期五九月二十日[由开始至三摩地园满]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一共有五分,第一分本地分,第二分摄决择分,第三分摄释分,第四分摄异门分,第五分摄事分。
第一分叫做本地分,根本的瑜伽师地叫本地分,其余的四分都是属于本地分,解释本地分的。所以以这第一分为根本,故称本地分。
瑜伽师地也以本地分的内容为主,本地分是根本的瑜伽师地,里边说了十七地,都是属于瑜伽师(地)的境界。
第二分摄决择分是解释本地分的瑜伽师地深义与要义,《披寻记》根据《瑜伽师地论释》,是这样说的。解释本地分里不容易明白精要之义,这是第二分的大意。
第三分摄释分,解释四阿含经里面的内容,把它分成多少类,统一起来,通说一切阿含经的内容,叫做摄释分。
第四分摄异门分,解释阿含经里面用不同的名,表达相同内容的解释,叫做摄异门分。
最后一分摄事分,解释杂阿含的修多罗,这一部份印顺法师把杂阿含经的文和把《瑜伽师地论》的文会合起来,《杂阿含经论会编》,这一部著支那内学院吕澂也做过。
此分其中一大部分解释杂阿含的,一小部分说的是律。
这里面有论的意思。所以《瑜伽师地论》实际上是解释三藏##本地分共五十卷,摄决择分三十卷,摄释分二卷,摄异门分二卷,摄事分十六卷,加起来一百卷。
“云何瑜伽师地?”这底下就是解释本地分,《遁伦记》也有科,现在用的《披寻记》也有科,比较微细,就用《披寻记》。
本地分这一分分两科,第一科略辨地名,简略说明每个地的名称,第二科别广地摄。
现在略辨地名,这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征,即问的意思。“云何瑜伽师地?”这句话就是问,怎样叫做瑜伽师地呢?这话的意思,假设是学习的人向弥勒菩萨问,他可能在一些经论上看过瑜伽师地这个经论而请问,或者是作者自己假设这样的问。
“谓十七地”这底下就是“辨”,就是回答的意思。
这底下分三科,第一科“标”“谓十七地”,十七个地。这样回答“何等十七?”这又是一个问。第二科“征”,哪一些叫做十七呢?
“嗢柁南曰”这是“列”,第三科。这一科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遁伦记》、《披寻记》都说的很好,一样的;“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
以很少的字,能表达很多的佛法,用这样的方式句子布施给学习的人,容易记得住,就叫做嗢柁南。
第二科长行,第一科嗢柁南颂里面有十七地的名字。
第一个地是五识相应地,第二地意地,#“有寻伺等三”里面有三个地: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三个。
“三摩地俱非”,后面的长行不叫“三摩地”叫“三摩呬多地?”这里颂上说“三摩地”,中国话叫做“等持”。
“等”是平等,“持”是摄持,有力量能把它把握得住,叫做持。“等”指心说的,心不是昏沈,就是散乱叫不平等。现在学习奢摩他的“止”,使令我们的心不昏沈也不散乱,叫做“等”。怎么能够不昏沈也不散乱呢?你常常修止,能创造出来一个力量把心摄持住,叫它不散乱,明静而住,叫做等持。
等持这个名,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欲界定,就是修九心住,最后一个就是等待。初禅到四禅也都可以称为等待。
可是,得三摩地这句话,《瑜伽师地论》有详细的解释,分三个部份,得三摩地是一个,第二是三摩地圆满,第三是三摩地自在。
“得三摩地”,比如说,由欲界定再进一步,得未至定,就是未到地定,这时名之为得三摩地。
“三摩地圆满”,就是由未至定,就是未到地定再进一大步,得初到四禅了,就是三摩地圆满了。
三摩地自在,怎么讲呢?得三摩地的这个人呵,三摩地圆满了的人呐,他还有烦恼。还有什么烦恼呢?第一还有高慢心,你们都不如我。越有成就的人啊,当然他还没有到最高的成就的时候,所以他高慢心更高。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成就还有高慢心,要是有了成就,那高慢心还会小。一般人都是这样子。高慢心这是一。第二个有爱心,有爱慕心。就是他所成就的境界他爱著,爱著所成就的禅定。二禅三禅的“三昧乐”,爱著这个乐。到第四禅更不得了了,境界是更高了,那爱著心更强了,有慢、有爱,还有见。见就是我见。还有疑。有这些烦恼的人呵,虽然是三摩地园满了呵,他入定出定的事情还是不自在的。不是三摩地自在的。所以,还需要学习佛法,观察所得的禅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还是要这样观察,破除去这爱著心,破除去爱、见、慢这些烦恼,使这些烦恼不活动了。但是种子还没有破。但心清净了,现行的轻安,清净,显白,离诸杂秽。制伏了烦恼的活动,这叫做三摩地自在。
现在说这个三摩地呢?..........这样就和三摩呬多地,念xi1(西),三摩呬多翻做等引,它是不通于欲界定,未到地定的。一定在这以上,才可以名之为等引。等,就是平等。由平等才引导你达到那个境界去。所以叫等引。或者你不断地用功啊,修行不怕辛苦啊,就能引导你到定的境界,到等的境界,这叫等引。等引这个名字啊,比三摩地高,三摩地是通于欲界定的。这里是不通于欲界定的。但是苦要加一个“俱”字,三磨地俱,就和等引,和三摩呬多是平等了。就是它的含义就一样了。就是这样意思,这里面有这么多是平等了。就是它的含义就一样子。就是这样意思,这里面有这么多的差别啊。三摩地俱非三摩地,那就是散乱的境界了,有心定,无心定。‘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
闻慧、思慧、修慧,所立所成立,所建立的功德。这殊胜的功德是以闻思修方便所成就的。才能成就的。这是闻思修所立。清净的解释呢,是所成立的相,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都是以闻思修为前方便,才能成立它所应得的义,义就是功德,如是具三乘。
我们说这个闻思修是方便。……我也是讲過《楞严经》的,它說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么说,但现在不这么说,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修吧,就是三摩地。它通于有漏的,通于无漏的。通常有人提出问题问我。说我欢喜佛法,相信佛法,但是我不知道学习佛法的事,应该怎么学?就是闻思修就是修学佛法的次第。我们要常常读经啊,就很容易知道这件事,从闻思修,修学佛法的次第就是这样学。但是你要不多读经论就不知道怎么讲。我可能就说些其他的事情了。‘有依及无依。’
这个顷呀,我们常把名字掉过来,其中多少有些解释,其他的不要解释。
现在这第二科叫别广地摄,而《瑜伽师地论遁伦记》上的名字叫随别解释。你们要是带了那个《披寻记》,你们的影印好。能把这个字看得很清楚,别广地摄。有沿有带黑板上应该写出来。《遁伦记》说的是随别解释。就是随顺一地一地的去解释这样子,这个科名我们容易明白,但是《披寻记》那边叫做别广地摄。别广地摄就比随别解释难解一点,或者这样解释,别是一地一地的叫別,广博地詳細地去解釋每一地所含攝的大意,就是這樣解釋,别广地摄,这一大科里面分成十四科,本来十七地应该是十七科。##但是它分成十四科,其中有合在一起的。第一科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几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其实下面有解释什么叫做五识身行么叫做相应地,第一!十七地里面它列在最前面,这一科里面分两科,一科是征,“云何五识身相应地办,怎么叫五识处相应地呢?”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披作业,如果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底下就是解释,解释的时候,它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辨,就是简略地说一说,《瑜伽师地论》我们徒文相上看,文相与科的时候我们主容易明白它的相貌,总是先略说,然后广说,当然我们喜欢也可以这样写,先略识而后广说,也是可以这样写,先略辨,略辨又分成两科,一科叫做名相应地,第二科名五识身,五识身相应地分成两段来说明,一段先说明什么叫做相应地,第二段再说五识身,这是第一段叫相应地面解释相应。
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
这个地方解释相应地,五识身自性就是这五识身它本身的本性,叫自性,和别的法不同的,所以叫做自性-它自己的体性,叫五识身是什么下面有解释,彼所依是什么,五识身的所依是什么,彼所缘的是什么,彼助伴是什么,彼作业是什么,这一共是分五段--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共五个,这五项,五种事情彼此之间不衡突。他们互相和合随顺没有衡突,在一起工作,大家做某一件事,和合起来一起做著一件事叫做相应,相应就是这样,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我随顺你,他也随顺我,我不各你捣乱,你也不向我捣乱,大家和合起来做,就叫做相应,那么有多少样的事情互相的和合呢?五样事!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这五法,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这是第一段,第二段何等效中为五识自耶。
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身识
每一个识都是有它的体相的,所以叫做身,这个身是一个体的意思,但是别的地方也有说是,有阻碍--有碍,所以叫做身,还有这么解释的,但是识是心法,它为什么有什么碍呢?因为它所依,它所依的根据是有碍的,是白色法,所以它叫做身,有这么解释的。但这样的解释只限于前五识,也有分六识身,因为第六意识,也有分六识身,因为第六意识它所依的根不是色法了,所以这个解释是有点分别的意思,以上这是略辨,略辨五识身相应地,简单地说,下边就是广显,这是详细地显示出来五识身相应地的相貌,这里面分两样是一科是别辨五相,辨什么呢?辨眼识、耳识、鼻识、五识的相貌,别辨五项里面分五科,第一科眼识,眼识摄影,关于识眼识这一方面就是一科,这一科又分成五段,第一科是说自性,“云何眼识自性“,先问什么叫做眼识的体性呢?眼识的体性是什么样的呢?自性的白实在也是各别的意思,单独它是这样子,所以叫做自,也就是别,要是通又不一样了,若就是大家共同的都是这样子,那叫共概现右是别自“谓依眼了别色”,这就是眼识的自性,眼识的相貌眼识的体性是很难说的,难说也要说!怎么说法呢?依眼!这就是个眼识是以眼为所依,这个眼就是眼根,以眼根为所依。所以它叫做眼识“了别色”,以色为它了别的境界。所以叫做识,那么就是这个明了性叫做眼识的自性,你是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也是很好,这是眼识的自性,“彼所依者”现在就是把眼识的自性。这样解释完了,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的意思,慢慢的,不要著急,一样一样说,第二段是辛(二)所依②任(一)③(一)俱有依眼识的所依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前面说谓依眼,这里又要解释这个眼”“彼所依者”就是眼识它不能够独自存在,它要有一个凭藉,它要有一个全处或者是才可以,它的住处是谁呢?这里说是俱有依,“俱有依”怎么讲法呢?就和它同时的存在活动,同时的活动叫做俱有依,它活动的时候一定它把依靠的这个东西和它同时存在的,不然的话它不能活动,眼识有的时候生起作用,有的时候不起作用,但是眼根是常在的,眼根是一直相续不断地存在的,俱有依是指什么说的呢?谓眼!就是眼根,这是它的俱所依,下面还有一点解释XX,“等无间依”不只这一个依,一共有三个依,俱有依是增上缘,四缘里边的增上缘它有强大力量的,就是眼根,眼根对眼识帮助的力量很大,因为眼根若坏了,眼识就没有办法升起了,所以眼根是太重要了。
    还有等无间依,这是第二个依,等无间依怎么讲法呢?这在摄大乘论也提到,就是(1)眼识的前一刹那减了,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而前一刹那,后一刹那中间没有间隔,叫作无间。没有间隔这句话怎样讲呢?比如说是前一刹那的眼识减了,后一刹那的眼识未生起的时候,然后你在入定了,你入定七天,这七天眼识是不动的,不生了,中间有七尽夜的距离,但中间没有第三者的阻碍,还是无间的,时间上虽有七天的间隔,但因中间没有第三者在里边,所以这是无间的,过七天以后,你出定了,你的眼识又相续下去,虽然能七天的间隔,但是没有第三者在里边,所以还是无间,那么前一刹那的眼识减了,后一刹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后一刹那眼识的生起,就是以前一刹那的眼识的灭做为依止,这一个依也是很重要,没有这一个依也不行。唯有心法才有这一回事啊!这是等无间依,这样说眼识,有眼识的等无间依,眼、耳、舌、身各有各的等无间依。也是不能混乱的,这是等无间依。这等无间依叫做意啊,这不是第六意识的意,这个意当依止讲。意是依止的意思,前一刹那的识减了,作后一刹那识的生起的依止,这个叫做意,意的意思有二类,一个是依止义一个是思量义,现在是指依止义,叫做意。
    这个俱有依啊,其实不只是眼根啊,具有依是同时的,等无间依是前后的,等无间依不可是同时的,说它是无间的,可是它又不是同时,所以叫做等无间依,这个眼识对眼根本说是同时的,但是俱有依不只是眼根,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也是它的俱有依,第六识是分别依,若第六识不在的话,它特别注意一件事的话,眼识也没有办法生起啊,眼识不能生起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个呀,孔夫子也知道这件事啊。第六识是分别依,第七识是染净依,第八识是根本依,在这里边。……



本贴由大千于2002年3月12日10:53:06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再说得详细点,供您参考.】是小澂在2002年3月11日23:06:26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