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17-21页 “第二节 心法”开始)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灌水闲聊,无版权和声明,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广超法师主讲
1986年讲于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17-21页 “第二节  心法”开始)

第二节  心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论文: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广超法师解释:
  
             八识分类  表

  前五识--了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第六识--分别识--意识
  第七识--思量识--末那识
  第八识--异熟识--阿赖耶识

  在讲解这段论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达成经典
<<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佛法中,
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定义,略分为三:心、意、识。心、意、识有时可合称为心,又
称心王,是我们能知觉的心,能够知道外境,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末那识、阿赖耶识。因为心有很多作用,如有特别指明,那就有不同意义了。

  心、意、识简介
  1. 心:为集起义。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即是此心能够收集我们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
,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的果报。
  2. 意:为思量义。即思维、分别的意思,也就是心东想西想,要这要那等等的作用。
  3. 识:为了别义。了别之意是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第一念知觉所
对的境,没有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只因它有种种不同的作用,故有如此的分类。<<大乘百法明门论>>中
的心法,是指前面所说的八个识。它可分为三种类:1. 心--阿赖耶识。2. 意--末那识。3.
识--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佛教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
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一刹那能够知道外
境的生灭的心,聚集在一起,称为识蕴。识蕴包括心、意、识,所有它总括八个心王,就是
能知外境的心。比如:眼镜能看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嗅到香味,舌头能舔到味
道,身体能感触到东西,心能够想事物等。
  这些能够知道外境的心,一念念的无常生灭,没有一念相同,它们各有其生起的原因和活
动范围。<<大乘百法明门论>>把它们分为: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
、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八种。普通称为八识心王。
  
  识根境表:根有发识取境之用。
      眼识--依--眼根--缘--色境
      耳识--依--耳根--缘--声境
      鼻识--依--鼻根--缘--香境
      舌识--依--舌根--缘--味境
      身识--依--身根--缘--触境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八个心王排列的顺序,第一个希望是眼识,但为了使你们更加容
易了解,我不依照它们的顺序来说,我先讲解意识。

  (一)意识:依止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意识。意识就是念念生灭,
能知内心境界的心。
  所谓法尘是过去的的经验,种种心念,以及我们心念中能够想起的各种名称、相貌和事物
等。它与外界无关,纯粹是心中的境界。比如:你曾经看过电脑,内心有此记忆,再度见到
时,就知道是电脑。它是我们过去业识中种种的记录,现在一念念生起,形成我们一念念的
心境,即是心所生出来的法,意识能知道它。比如:我们内心默念:“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这些念是法尘--心所生法,能够知道这些念的心是意识。一般
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那是错误的。心中的境界是意识所对的法尘,请别把它当成能
知的心。我们的心念要相当细微,才能区别它们。比如:当我们很入神地看书时,可能听不
到外面的声响,那是意识不在耳根起作用;当意识转移到耳根起作用时,耳朵是能听到声音
的。再如:走路时,我们知道脚板踏到的是软或是硬的东西吗?知道,但,当时你在想它吗
?没有。所以能够知觉的心和所想的念头是两回事。又比如:修净土宗的人持念“阿弥陀佛
”圣号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心念“阿”的时候,意识知
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
在生灭。这时心中一念年生起的念头,它们念念生灭不已。我们的心散乱时,就不能觉知;
我们的心比较冷静、专心一致时,就能够觉知它。有些人念佛时,妄念纷飞,佛号不知到哪
儿去了;有些人却能对念阿弥陀佛的每个念头,了了分明,非常清楚。意识念念分明,非常
清楚地知道阿、弥、陀、佛这些念。念阿弥陀佛的心念是法尘,它是心中的境界,被心(意
识)觉知。并不是眼、耳、鼻所知道的才是境界,心中过去记忆的事物被心所知的也是一种
境界。
  (二)眼识:依止眼根,以色尘(光线)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眼识。
  (三)耳识:依止耳根,以声尘(声音)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耳识。
  (四)鼻识:依止鼻根,以香尘(嗅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鼻识。
  (五)舌识:依止舌根,以味尘(味道)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舌识。
  (六)身识:依止身根,以触尘(触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身识。

  现在让我以眼识为例,来解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作用。
  眼识是念念生灭的心,它能够知道色境,色境又称为色尘。眼识依眼根缘色境,此话之意
是:因为眼识从眼睛生起,象树根能长出树木般,故眼睛被称为眼根。即是我们要依靠眼睛
,能看的心(眼识)才能够对色境(光线)生起知觉,让我们知道色境。当眼睛接触色境时,心
知道色境的第一念,就是眼识。

  (眼识与意识的差别   待续)



本贴由savelife于2002年4月10日13:03:05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文】是savelife在2002年4月08日03:40:2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