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正信士!随喜顶礼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在家居士是否可以看僧律?很多大乘(包括密乘)出家人认为是不允许的,有人说释迦牟尼“金口所说”在家人不能看出家戒律。但是当你要求他们指出哪条戒律规定时,他们又都拿不出戒律方面的依据,有的认为,在出家戒律里面,释迦牟尼这样说的。但是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果释迦牟尼是对在家人要求的,一定会在针对在家人的戒律里面提到,而不会放在僧律里,不让在家人看这条戒律却又要求在家人做,就好象国家针对特定群体制定的法律,一定会千方百计让这些特殊群体看到并认真学习。
我找了一些不同法门及专门研究戒律的法师的说法,希望可以对这个问题的圆满解决有所帮助。
              一、上座部佛教的认识
曾经有上座部的同修问;“聽說上座部的戒律是公開的,請教各位法友是否有這回事?在家人也可看出家戒嗎?為甚麼?佛陀是怎麼說的?”得到的回答是:“不只是上座部,任何部派的律典都是公開的,在家人也應該讀律。佛告居士:『有義應知,無義亦應知,是法非法、是律非律皆悉應知。』(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二冊第四三九頁下)禁止在家人讀律部只是中國佛教的"內規",在律制上毫無依據。”
在另一问题的回答中,上座部表达了这样的态度:“依我所知,佛世時眾多優婆塞、優婆夷並沒有特地去學習出家戒,只是因為周遭多有如法如律的比丘、比丘尼,所以若在家居士布施、禮敬、供養、奉侍、問法.....於出家眾,那當出家眾有所不便時,便不會應允在家人的請求,而且通常還會告訴在家居士其所以然,例如:世尊不許比丘如何如何等。因此,時日一久,對於常親近如法如律比丘、比丘尼之白衣,也自然便多少瞭解部份和出家人往來有關的出家戒了。另外,有些出家戒乃是因在家居士對於某(些)出家眾不如法的言行不喜、不樂,而去向世尊或其他尊者舉發、告狀,世尊才因而制定的。所以對於這類的出家戒,在家居士之間當然也就多有所悉了。 
 不管如何,依世尊的教導,在家居士本不需要刻意地去瞭解出家戒,也沒有責任義務要去學習出家戒。所以【若出家眾不關心、不瞭解、不看重自己受持的出家戒,未能在有疑慮將違犯戒律之處,對在家人適時直心表態,這乃是出家眾自己的無知與過失,在家人是一點責任也沒有的】。當然,若有在家居士熱忱布施、禮敬、供養、奉侍、問法.....於出家眾,且週遭無多如法如律的比丘、比丘尼,他若心有餘力,為能更妥善於布施、禮敬、供養、奉侍、問法等事,自可隨心歡喜地去研習出家戒。”
二、中国律宗大德的观点
如果说,中国信奉的是大乘佛法,对上座部佛法不能接受的话,我们来看专门研究戒律的律宗大德的开示。
弘一大师在《弘一大师文集—律学》有以下开示:
问:非比丘,学比丘律,可有圣教作证耶?
 
将答此问,先须解释非比丘三字。非比丘三类:一约沙弥(此非问者本意所在)。二约已受沙弥、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问者本意在此。以下答文,皆约此辨释。文中亦有时指前后二类者,为是兼明,非正意也。)三约未曾受沙弥、比丘戒者。
 
答: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证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有贼住之过失。又可引文以证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虽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依此义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学比丘律。即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似无大碍也。
 
问:前云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贼住过,有何文以为证耶?
 
答:灵芝律师资持记云:‘问:“私习秉唱,未具忽闻;及未受前,曾披经律,因读羯磨了知言义,成障戒否(即贼住)”?答:“准前后文,并论僧中正作,诈窃成障。安有读文而成障戒”。古来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时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无乃太急。学者详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满数应诃;谓若欲受大戒人。’灵芝律师济缘记释云:‘谓沙弥受戒,或曾披律,或复重来,晓达如非。旁无诃者,所为不轻,听自诃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证无有贼住过矣。
 
问:前云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雌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此言尤足令人骇异。有何明文以为证耶?
 
答:羯磨云:‘三者,不得满数不得诃者,......白衣......。’南山律祖疏云:‘前十三难,有过障戒。此好白衣,受十具戒,虽并心净,不妨加法参差不成,仍本名故’。今案:我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即属此类;虽于僧中闻作羯磨,亦仅判为不得满数不得诃。决不云成贼住难,以无诈窃心故,而云此好白衣也。
 
问:已受而不得戒之白衣,若闻僧中正式作羯磨而无贼住难者,何以说戒羯磨时遣沙弥出耶?
 
答:灵芝律师资持记云:‘说戒遣未具者,恐生轻易,不论障戒;且如大尼亦遣,岂虑障戒耶?’

台湾律宗法师圣在回答类似的问题,有着类似的回答:“二十三、俗人能看僧律吗
我们在大律中看到,凡是未受具足戒的人,不得偷听比丘诵戒 ,否则便是贼 住,便成比丘戒障,终身不得出家受比丘戒。后世的高僧,根据这一理由的推 断,以为既不得偷听比丘诵戒,自也不得偷看比丘大律,并以为佛陀制定此一 规矩,乃在维护比丘的尊严,尤其是在保护未受大戒者的信心,避免知道了比 丘戒的内容之后,不能体察佛陀制戒的圣意,便来妄加轻视。此一观点为藕益 大师等所主张。
  但是,我们还可看出一项神圣的观点。僧团中于诵戒集合时,小众出家弟 子都可参预,唯于开始羯磨法时,才将未受大戒者遣出。另有每作羯磨,皆不 许小众参预,即使参预,也得遣置于眼见耳不闻处。再有菩萨戒弟子,规定半 月诵戒布萨,并且七众菩萨皆可聚集一处诵戒布萨,但于举行羯磨法时,除了 比丘大众,余皆必须退出,原因是只有受了具足戒的人,才有羯磨法。羯磨法 之所以成为秘密,主要是在比丘诵戒中的出罪举罪与悔过,为了防止小众及俗 人对比丘的轻慢,所以不许参加。
  如以后一观点而论,未受大戒而先看大律,只要是以信敬的心看律,只要 不偷听比丘的羯磨法,便不能构成贼心入道的罪名。所以在南传的泰国,不唯 不禁止居士看律,并且鼓励居士们看律,当然,泰国的居士,多半也曾出过家 的。他们还是可以随时再去出家。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高僧之中,也有好多 是在未出家时便看过大律的,许多在家的大善知识,阅藏之时,大律当然也是 他们阅读的对象之一。佛法重在制心,若无破坏佛法之心,而来看律,自也不 致成为戒障。此一观点,灵芝律师颇有见地,弘一大师亦予同意。(见弘一大师‘徵辨学律义八则’)
  不过弘一大师也曾说:“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 明文,乃不可能之事。”未受戒或未得戒的白衣,好心看了比丘律,固然未必 即成‘贼住’的罪名,但是比丘律乃为比丘所制,居士用不着研究,也不必研 究。因为凡夫总是凡夫,看了比丘律,难免不将比丘律的尺度用来衡量现前的 比丘生活,故也难免不会生起轻忽比丘的心理,若果真是如此,“贼住”的罪 名,也就不难构成了。”
中国佛教规定“在家人不看出家戒律”之我见
综上所述,释迦牟尼并没有禁止在家人学习僧律的文字规定,那么,为什么要有这说法呢?
济群法师则认为:佛教是不提倡在家众阅出家戒的,但也没有完全反对。不提倡的原因有二:其一出家戒是出家人自我约束的律条,重在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其二,因为律条不是规范在家人言行的,在家人阅戒容易拿戒条去衡量僧人,容易产生我慢之心。他回答佛 友的问题时这样说:“严格来讲,在家人不能参加僧团的大众会议,就像党员会议,非党员不可参加;同样的道理,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团的会议。在戒律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张、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家戒律是让出家人守持的,与在家人没有关系,在家居士了解并守持在家戒即可;二是为避免是非,在家众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对僧团内的情况又不了解,只一味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出家人,难免产生议论、诽谤,以致造下口业,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张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后也不属于很大的过错。”有人问:“戒律公开,让社会对僧人的行为起一定的监督作用,是不是更有利于佛教的良好发展?济群法师回答:“关于公开戒律,使社会对僧团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现在国民素质太差,就像提倡民主制度一样,在国民素质没有达到相当水准之时,一味地提倡民主就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认为,在民众素质提高的将来,公开戒律是完全可能的。在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地区,每位男性都有出家的经历,都知道戒律,的确可以对僧团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僧团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确实是有利的。”
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却是站不住脚的。正因为僧律是出家人自我约束的律条,所以释迦牟尼没有规定在家居士必须学习僧律,但是因为释迦牟尼没有禁止在家人看僧律,从上述律宗法师的论述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圣严大师这样说过:“自从佛灭之后,“小小戒”一直是一个问题,佛将入灭之前对阿难尊者 提到小小戒可舍的事,但在第一次的结集会上,却被摩诃迦叶否定了。其经过 情形是这样的:
  在结集三藏的大会上,阿难尊者恭敬地告诉摩诃迦叶说:“我亲自听到佛 陀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迦叶尊者便问阿难:‘那么你 听佛陀说那些是微细戒呢?’阿难则答:‘那时因见佛将灭度,心被忧逼苦恼 之所迷塞,所以没有问。’于是,迦叶尊者,便呵啧阿难:‘现在说这样的话 ,已不是时候了,你为何不先请问世尊?’随即提由在会的大众比丘讨论,说 到最后,有的以为除了四重——波罗夷戒,其他都是小小戒或微细戒。因此, 摩诃迦叶便以结集大会召集人或领导人的身分,作了如下的决定:‘若舍微细 戒者,但持四重,余者皆舍,若持四重,何名沙门?’又说:‘汝等此说,皆 未与微细戒合。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 毗尼母经卷三)
  我们知道,大迦叶尊者是头陀(苦行)第一 ,他对戒律的持守,也是绝对清净的,以他的个性,以他对比丘生活的看法与 希望,主张不舍微细戒,乃是很有道理的。”
上座部则认为:我们无权删除或修改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的任何教法,虽然佛陀于将入灭时曾允许在僧团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认为不论多么微细的删改都不可以。上座部这种严禁删改的作法,源于大迦叶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时,僧众们所建立连非常微细的经律都禁止废除的共识。至于上座部经典的增添(一般认为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经典),这些添加的经律必须极度严谨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则,或者根据原始经典加以阐释。增添经律必须与原始经典意义相符!我们无权增添经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时空因缘或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以致丧失原始教义。这样的增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佛法堕落成有神论或自我论,或更严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义。我们害怕做这样的事,所以乐于接受我们是懦夫的指控。由于这种保守的作风,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愿我们永远保持这样的态度,若对经典有所增添,不论是巨大或微细,都必须与原始佛法相辅相成,使原始教义能达到颠扑不破的程度。
释迦牟尼具有大智慧,他肯定知道他的僧律是约束出家人的,他没有禁止在家人学习僧律,那些大德——作为佛弟子,怎么可以禁止呢?从历史根源上,中国佛教徒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刑不上大夫”的思想。据记载,孔子反对晋国铸刑鼎:“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17)照孔子的主张,晋国的法度,应该遵循的是周礼,现在摈弃了礼而作刑书,铸刑鼎,民众看鼎办事,就还会服从统治,统治秩序将无以维持。所以,佛教界也认为,如果在家人看了戒律,会轻视出家人——换句话说,他们会按照戒律来衡量出家人!难道这不是“以戒为师”吗?难道这不是“依法不依人”吗?如果出家人担心受到在家人轻视而严守戒律有什么不好的呢?
也有的人认为,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出家戒律,就有人冒充出家人欺骗人,所以他们把在家人看僧律起了个吓人的罪名:“盗戒”!有一佛友这样说道:“……於是 , 又勾起末學初學佛時的宗教熱情回憶... 當時因有心朝向出家修行道上 (當然與現在對出家捨家的認知意義不同), 居然興起在出家前先學戒持戒的念頭 , 而率先向出版社訂購出家戒經 ,因故被法師知曉 , 被告知那样是不如法的 , 之後更有聽聞所謂 ‘盜戒’的說詞 ! 當時 , 我耿耿於懷.于戒律作用何在 ? 有偷兒會盜了戒來持 ? 若因此持戒而向善 , 是否還犯戒等等...最終書本連拆封都沒 , 便向法師繳械啦 ! 如今 , 聽聞仁者善說 , 終於撥雲見日 , 讚嘆這才是正確知見 !”另外,我们看看,是否因为在家人不看僧律,就没有假冒出家人的事了呢?恰恰相反,很多邪教,只所以可以打着佛教的旗号,除了佛教的名胜大以外,他们还利用了群众对佛教的无知!
释迦牟尼虽然说过,他的戒律可以改变,但不是没有原则的。佛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表明,只有佛教戒律与社会公德和法律发生矛盾时,才可以经过僧团同意修改戒律。可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民主,在家人学习出家戒律,并没有被社会认为不清净或者对社会有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从“父死,三年无改于父之志”的角度,也没有必要强加这条限令,如果还硬要说这规定是释迦牟尼“金口所讲”,则是大妄语!如果把某些人自己定的戒律放到释迦牟尼之上,不允许别人怀疑,那和提婆达多令立戒律、破和合僧一样,也和李洪志篡改佛法没有什么两样了。
如果祖师时代交通不发达,佛教交流困难(比如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奇观),他们像弘一法师讲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测一些释迦牟尼的戒律,那么,现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有条件了解释迦牟尼的历史真正面目,我们作为佛弟子,有责任恢复佛教以原貌!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没有先例的:出家人受戒烧戒疤则没有出典可察,而且也为时不久。在佛教流行地区,不论南传北传,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另外一个国家有此习俗。而大陆在文革之后,恢复传授三坛大戒,也废止了这项规定。
三、在家人看僧律有什么意义?
在家人是否可以看或讨论僧团戒律(Vinaya),曾是个争论性的学术课题。
今天的世界是个自由开放的世界。学术界更是自由开放,三藏十二部,世界各大图书馆都找得到。不少非佛教徒也深入研究经藏 ,因此争论是否可以阅读或讨论戒律,只是个学术课题,并无实际价值。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佛教教育是自由开放的。「凡有耳者皆可聆听」,这是佛陀的教导。垄断宗教教育,不允许普通人学习宗教或阅读宗教书刊,是古印度的婆罗门制度,不是我佛教制度。任何垄断,只能僵化佛教,阻碍佛教发展。巴利文三藏十二部要不是由在家居士拉维斯大幸夫妇翻译为英文,恐怕今日西方佛教仍是一片空白。从佛学的观点来看,佛教是重修心的宗教。只要动机纯正,用心良苦,谈论戒律问题,有何不妥呢?
佛陀不赞成那些自称有秘密教义的人,他说:“秘密就是虚伪教义的标志。”佛陀对自己是侍者阿难尊者说:“阿难,我说之法,无显密之区别。因为在法方面,阿难,如来未做‘握拳’之师,对弟子隐藏某种重要知识,如来未如此。”(《南传佛教基本教义》第22页)“诸比丘,如来所说之法,所制之戒,拿到亮处时放光,并非只在隐蔽初才放光。”释净严法师曾经说过:“住持佛教,应深明‘佛门广开’之真义,要有海纳百川、山容万物之胸怀,勿使佛学拘于僧戒,为僧人之专利,一定要使佛学真正流布于世界,为人人所有,人人所学,这才是真弘法。”(《百岁高僧心灯录》第143页)
我们作为在家人,为什么要看僧律?从我个人的角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释迦牟尼没有禁止在家人看僧律,那么,是否看僧律,就是我的权利,其他人不能剥夺。
二、 通过学习释迦牟尼的戒律,与经典互相印证,可以更好的了解释迦牟尼当时的教育,更好地了解正法,避免邪教的侵袭。中国佛教禁止庄稼人学僧律,并不禁止在家人看经典,而经典中释迦牟尼对出家人的要求,也时有反映。这就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点:“通过出家戒律了解对出家人的要求违反规定,但是通过经典了解可以——所以一般学佛的,对出家戒律不是完全不了解,而是模模糊糊,他们不诽谤比丘,但可以随便诽谤罗汉,因为他们是小乘!”我真不知道中国的大乘佛教现在有几个修持超过了罗汉的!
三、 僧律并不是完全于在家人无关。释迦牟尼制定戒律时,听取了很多在家人对出家人的意见,其中有不少是调整在家人与出家人关系的。出家人持戒是否精严,对在家人的信心有很大影响。 况且,有些出家人根据自己的意思,对在家人提出一些要求,对在家人动则扣上吓人的大帽子,如果在家人不了解戒律,将无所适从。
四、 在中国佛教的传统上,戒律的学习弘扬一向是僧尼的专职,在家居士是不敢问津的。所以,居士对戒律的了解至多停留于五戒或八戒的戒相上,对于律学的开遮持犯理论很少有人知道。圣严法师说过:“时下教界在家居士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人不学佛法,也不知戒律,只知一味的供养僧尼,侍奉师父,以为这就是学佛的一切了,结果造成某些僧尼的堕落;一种人略知一些法律,不知从自身反省改过,终日议论僧尼长短,造业,增烦恼,不得佛法受用。一种人不分青红皂白,对一切僧尼都恭敬供养,不知居士有谪罚恶僧的责任。这些都是因为不知戒律的缘故。”这样,使一些邪说盛行。flg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与佛教的封闭及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浅有关,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从以上几个理由,我希望通过对戒律的学习,加深对佛教的认识



本贴由伏魔生于2002年5月11日18:13:20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