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问答  

刚晓


问:眼睛有了毛病,出现错觉,可以看见第二个月亮,既然是眼睛有了毛病,出现了错觉,为什么是看见了第二个月亮,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比如一只小狗? 
晓: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解答了我的问题,我再回答你这个问题。什么东西都是无常变化,这个我们都知道。比如我这个茶杯,一下子这个把手掉了,这是可能的,是无常变化吧~~一下子掉在地上了,它破了,这也是无常变化吧~~既然它是无常变化的。它为什么变不出一只小鸡来?你先回答我这个问题。 
问:…… 
晓:自从一读《楞严经》,不读世间糟粕书。这些问题,《楞严经》上有答案。变化的只是事相,在这无常变化的事相背后有一个抽象的规律是不变的,最开始《楞严经》我也看不懂,读次数多了,我才有了点儿感触。当然,大乘经不存在一个懂不懂的问题,它只有领会的深浅问题,经典你一看就懂,你读得越多,挖掘得越深,领会得越多,如此而已。我这么说你满不满意。 
问:…… 
晓:你无话说,说不出话,这我理解。你现在是懒的问题,头脑发懒,总想让别人告诉你一个直接的答案,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儿?我告诉你让你以后骂我~~ 

问:我听过你的《百法》,你提到“去后来先作主公”,我感到你说的好象有问题,它可能指中阴身。 
晓:因为这句是《八识规矩颂》中的话,心识不是“东西”。所以是不可能去去来来的。至于说中阴身,中阴身倒可以去去来来,还能飞起来。根有浮尘根、胜义根,我们一个人是既有胜义根,又有浮尘根,但中阴身只有胜义根,没有浮尘根。韩廷杰老师在九华山讲课时说——阿赖耶识实际上就是灵魂。这个绝对不对。中阴身是灵魂,它虽可以来来去去,但它也是无常变化的。 

问:为什么世亲菩萨的话也不是严格地合于因明规则呢? 
晓:不,是不合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新因明规则而已,世亲菩萨是属古因明师,他还作过一本叫《如实论》的著作,就是讲因明的。现在所用的因明是新因明,是陈那论师把古因明加以改造而有的,陈那论师是世亲菩萨的弟子。所以不能说世亲菩萨的话不合因明规则。 

问:在净土经典中,佛菩萨到底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晓:佛菩萨永远只起一个领路人的作用。 
问:那么该如何理解佛菩萨的加持。 
晓:佛菩萨的加持只是增上缘而已,因果是任谁也不可违背的。千万不可把加持当作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过现在这些末流的净土宗特别强调加持。加持是他力,同时还得有自力,自力、他力二者道交感应,你就可以往生了。然而实际上,这都是舍本逐末的方法,尤其是现在的什么本愿法门。 
问:那么净土宗如何修? 
晓:看看净土五经就明白了。最多看看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以及集大成者善导大师的著作就够了,其他的根本不必看。 
因为经典是佛陀的本来面目,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所有的后来的大德们的著作,都是给释迦佛化妆。大德们每写一本著作,都是给释迦又加了一层面膜,加在释迦脸上的面膜已太厚了,面膜太厚了使得释迦的面目看起来确实有些可憎。 

问:我们能不能真的看到佛? 
晓:你看佛干吗? 
问:若能看到佛的话可以给我们学佛增加信心。 
晓:不会的。若真想看的话,你就看看殿堂里塑的佛像或者印的佛像都行,千万不要奢望看到真佛,那能吓死人的。 
问:佛很恐怖吗? 
晓:当然了。比如药师佛,薜琉璃,万米高空的碧蓝色(青色),若一个人长得象万米高空的碧蓝色那样,而且晶莹透明,能不吓人吗?当然吓人了,真能吓死人的! 
问:有人说看见佛会满心欢喜的。 
晓:那是看见的假佛。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看佛的法身──经典。 

问:我不隐瞒,我是道教徒,请问师父你怎么看待我们的长生不老? 
晓:长生不老也不神秘,好得很。长生是寿命长,长是相对于短来说的,一般人活六十、七十,你活八十、九十,这就是长生呀。不老是衰老得慢而已,就象咱医学上说的不疼、不流血一样,什么叫不疼?只要不是说把你疼得受不了,疼晕过去,就叫不疼;什么叫不流血?只要不是说流血流得止不住,能止住就叫不流血。什么叫不老?老得相对来说慢些就叫不老!这不是讲养生的嘛?!长生不老又不是活上个万古千秋!当然人有长生不老的希望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人都有,只不过是道教把它上升成了一种系统的理论而已,这好得很。 

问:“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法师你听说过没有? 
晓:听说过,是道安大师提出的弘法原则,出处是《高僧传》第五卷的道安大师传。不过呢,国主们总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所以,依了国主也很麻烦,弘法就得踩钢丝。 
问:你这么说,我下边的话也不必再问了。 
晓:那你就别问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另外,道安大师的传记上原话是这么说的,“当此凶岁,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我们经常引用却总引用不完整,令人产生歧义。 
另外,关于弘法,现在我们也得少谈,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应该是学法,学好后是修法,修好后弘法,当然,现在也是以学法为主,并兼修法,有机会给人说说就说说,但这不叫弘法。学好以后以修法为主,并兼学法,因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这时候有机会给人说说就说说。学好了、修好了,然后以弘法为主。 

问:法师,你提出了个观点——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其实只是中国文化在佛教旗帜下的重新集结。现在咱不说那么大,只说禅宗。确实,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人们改造了它、肢解了它,各取所需,而且还塞进去了一些儿与佛教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当年胡适说,一部禅宗史,90%都是伪造,而且胡适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但仍然没有改变现实中的佛教状况,你现在提的观点,更进了一步。你既然提出了观点,就该好好地来论证一下才行。你有没有论证过? 
晓:没有正儿八经地写文章论证过,只给同修私下讨论过,我觉得根本不必要摆出架势来论证,你反对了,你就来论证。这就是世亲菩萨用的法子,“我立一个三界唯识的观点,你们谁不同意谁来反驳”。 
若让我自己来论证,可能会费了很大的劲儿,但又不得要领。是不是法律上有个谁上诉谁举证的原则?都不知道?算了,我记得好象有,若记忆不错的话,按这个规则,那么你要反驳你就举证。 
问:那么,法师你该怎样对待以前的中国佛教宗派? 
晓:某个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使命,但当它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它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若它还赖在历史舞台上不下来,那么,只有请它下来。在当时,为了适应当时的条件,从两汉之际到南北朝,中国的祖师们大都在翻译经典,把大小乘各派教典一股脑儿地译了过来,当然,其中也出现了象道安大师这样的人物,但不占主流。因为传译过来的经论各不相同,千差万别,这时候就需要给来个大的整理,于是,各宗各派就出现了。天台宗最先成气候,这是第一个中国自己的宗派,接着其他宗派也出现了。我们看这些宗派,它们最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是判教。天台宗判五时八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法四教藏、通、别、圆以及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律宗判化制二教,化教分为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制教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华严宗判五教十宗,小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密宗判显密二教。净土宗判难行道、易行道。还有什么宗? 
问:唯识宗。 
晓:对,把唯识竟然给忘了。唯识宗判三时。好了,我们看这些判教,这里先不说唯识宗,说其他的宗派,它们的判教,都没有经典原文圣言量依据,都是各派祖师他们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把握,佛教恰恰反对这个。比如,佛光山搞佛牙舍利迎请法会,我们的《法音》上登文章批判,用的就是没有经典依据。 
问:为什么非要经典依据?这个令人费解,假如说你所依据的经典是伪经怎么办? 
晓:这就是宗教特点!我们接着说刚才的话题。这些宗派本身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最初创建时,利大于弊,但渐渐地呢,变了,弊端越来越显著,那么,就一定得有新的东西来弥补他们的弊端。后来的祖师们实际上对这项工作一直在努力着,在修补创宗祖师的不足之处,但是,这样一来,使得各宗的书越来越多,后人越来越怕。我们现在干脆换一个坐标系,另辟新路。当初哥白尼不就是因为嫌地心说太烦琐了才干脆弄个日心说出来吗?爱因斯坦也是因为突破了牛顿的经典体系才为物理学开辟了崭新的一片天空。我们现在也要突破祖师们的思想限制,才能为佛教的振兴作出点儿成绩。我在刚做教务长时,也请教过几位老师父,他们竟然告诉我,八宗之外无佛法,那么,对这些老师父,我就明说,我尊重你,因为你们能够在文革中坚守自己的信仰,但我不敬重你。这些老师父们也难怪,他们很不容易,用整个身心来实践八宗理念,深爱着八宗。虽然说他们并不曾为八宗贡献出什么。 
问:为什么不说唯识宗? 
晓:唯识宗的判教依据有经典原文,是《解深密经》的第二卷《无自性相品第五》中,“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奇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这是经典原文。 
而且,其他宗派,都是祖师们极力创宗,而唯识宗呢,玄奘法师并没有着力于创宗立派,而是凭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在他的周围自然形成了一个佛教团体,因为这个集团在当时很有影响,所以,人们根据当时的派别习惯给命名为宗派——唯识宗,所以,在玄奘法师入灭不久,这个团体就散了,那么,唯识宗就没有了。有人说,玄奘法师作为一个翻译家是很成功的,但作为一个创宗立派的祖师是很失败的。确实是,因为玄奘法师根本没有创宗立派。窥基法师呢,对于他老师的理论的理解,在我们看来,也并不是绝好。当然,这不能怪窥基法师,这是时代的关系。在当时玄奘法师的弟子们中间,窥基法师是出类拔萃的,但毕竟来说,他们是当局者,当我们现在人回过头来再看他们的著作,会发现不足。窥基法师写东西太多了,被称为“百部疏主”,这是个毛病。 
问:禅宗呢? 
晓:禅宗就不说了,更厉害,其他宗派还得整理经典,判教,它干脆不要经典。在禅宗中根本找不到多少佛教内容。 
总起来就是,八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问:法师,你说学佛让学原经,我不大赞称这个观点,比如阿含经,在阿含经中我找不到一个纲目线索,我想,最好还是先从论典入手,比如《清净道论》,这脉络很清楚,会容易点儿。 
晓:可以的,我并没有说让大家都照我的方法来,不过你要注意,《清净道论》的脉络再清楚,那也是祖师的理解,你千万不要被祖师的理解把你束缚住。 
问:你怎么不能坚持自己的学佛次第? 
晓:多嘴~~我是给人家说的。不过,你既然敢说,我们就该给你鼓掌。我的次第是我的体会,我给举个例子 —— 
我是一个特务机构,我不清楚敌国的密码暗语,那么,敌国的情报我就没法子破解。这时候我会这么做:不管这密码我现在能否破译得出来,我只努力搜集,用心研究,当什么时候,我把敌方的密码搜集得足够多了,通过我的研究,我自然可以发现敌方的密码的奥秘,那么,我以后就可以很顺利地破解敌方的密码了。 
我们现在学佛,也是这样,佛教经典的奥秘我们并不懂,实际上,经典呢,对我们来说就是佛菩萨的密码,可我们现在破译不出来,我们现在就尽可能地多搜集佛菩萨的密码,在这上边儿用功,到什么时候,你通了,你就是破解了佛菩萨的密码。做特工,若只凭手里仅有的一个密码,那是怎么也不行的。 
我再说说学佛的事儿。干什么事儿,都得有一定的次第,次第不能乱,“一失次第,即成魔业”。我们现在就要挨住次第,先是学法,然后修法,最后弘法,这三个步骤贯穿我们整个一生。说什么学修并重呀什么的,纯粹浑话,我们现在一般寺庙里,你若坚持上殿过堂,说这就叫修行,不对的!上殿过堂只是日常规范而已,那不是修行。出家人都应该上殿过堂,不上殿过堂的话,是连最起码的出家人也不够格儿。 

问:你以前说过食肉的事儿,可不单是藏传佛教食肉的呀。 
晓:你是想吃肉了~~作为汉僧绝对不可以的,当然,佛教是个“百货店”,要什么有什么,你一定可以找出能够吃肉的理由,我们的《甘露》杂志上就登过戒园老法师的一篇文章,《汉传佛教禁肉食习俗的由来》,是在第五期上吧,反正很早。 
我们现在不要与人们的习俗对着干,没好处的,只会自害害他,《像法决疑经》中说,“我于毗尼藏中听食肉者”,是指“此肉不从四大生,不从胎生,不从卵生,不从湿生,不从化生,不与识合,不与命合,当知世间都无此肉。”大家看,佛同意你吃的是根本不存在的肉。所以,你还是吃不上肉。 
问:好像《像法决疑经》是一本伪经。 
晓:我不管。 
问:为什么? 
晓:我现在又有一个想法。所谓经典,就是权威性的著作,本无所谓真假,只要是权威,比如《黄帝内经》,都知道那只是托名黄帝写的而已,实际上并不是黄帝写的,这是不是伪?当然是!但它在医学上的地位谁能否认?再者,佛教说一切都是假立的,但是假立的也有作用,《楞严经》等,即使是假的,它的作用(影响)也早已深入人心,它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谁能否认?到它该退出佛教舞台时,由不得自己不退的。那么,我是不是否认支那内学院的功劳呢?没有!支那内学院就是在促使《楞严经》退出佛教舞台。 

问:玄奘法师写《会宗论》、后来的三教合一,你说这都是中国式思惟,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中国式思惟不好? 
晓:不是。中国式的思惟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问题不能用好不好这么简单地来评价。 
我们考察一下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国家统一是占主要地位的,相对来说分裂的时候比统一的时候要少,这就形成了融合汇一的中国民族思惟模式,印度却是四分五裂的时候居多,他们认为,不一样也是允许的,不一样就争论,争论也是行的,世界上的人本来就是千差万别,哪儿能要求都一样?怎么能不争论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在佛教中的表现就是,比如中观学派、瑜伽学派,二者不一样,不一样是对的,就象一个人一样,必须既有左脚又有右脚,不能要求左脚与右脚一样,若左脚右脚一样的话,那就不顺了。只要中观行不行?也行的。一个人若只有左脚,也照样能活,但你是残废,只要瑜伽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印度的这种思惟模式,在五种种姓中也表现的很明显,按中国的思惟,任何人都有佛性,就该人人能成佛了,印度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在千差万别的世界里,不必要要求统一,就不必要求人人都成佛,就有了五种种姓。 
问:人人本具的佛性,为什么又有了五种种姓的不同? 
晓:这就象说,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够跑路,但不能要求人人都是王军霞。古代的祖师大德们把佛性与种姓用不同的性(姓)字,其用意就在这儿。 
问:玄奘法师并没有译《会宗论》,这是为啥? 
晓:玄奘法师尊重法,释迦的经典他还没译完,哪儿能先译自己的《会宗论》呢~~再者,玄奘法师幼小出家,29岁动身去印度,十几年工夫,没写一点儿东西,在印度也只有《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一点儿,可我们现在人,一出家没几天写出的文章满天飞。 
中国创宗立派的祖师都有大部头儿,而玄奘法师没有。 
我这个人有这个毛病,说话管不住自己的嘴,一说就没个完,大家担待一点儿,我再加一点儿闲话,关于佛典翻译。 
比如诗词,现代的翻译家对诗词的翻译是最头疼的,有一个汉学家,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到诗词要译成法文,他感到怎么译也译不出诗词的境界,后来他把这一章给空了出来。 
那么我们知道,每个翻译家在翻译经典时,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他那个时代的特征。 
释迦说法都是用的古印度的梵文。比如玄奘法师的译文,虽然我们推崇玄奘法师的译文好,但比如我们把释迦的梵文所含的意蕴看作整体一,就是100%, 那么玄奘法师的译文大概可以把经文的意蕴译出95%,而有些人的译文可以达到90%或80%不等,现代人若再把玄奘法师的译文改为白话文,这就是再一次失去意蕴,95%就变成80%了。 
我们现在要学梵文的话,可以最大可能地接近佛经的原来意蕴,但我们现在无能力使用梵文,那么我们就使用古代汉语。 
一个时代的译师,不可避免地,他要带上他那个时代的气质。比如唐朝,盛唐时的文人都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人都有那么一股子凄凉味儿。 
一个地区的译师,不可避免要带上一个地区的意蕴。比如鸠摩罗什法师译的经,与玄奘法师译的经,那就不一样,他们很想客观,尽自己最大能力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但你只要没究竟成佛,这个你就做不到。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东汉到南北朝、隋唐这一段时期内的文章,因为南北朝以前,中国佛教界在做一件事儿──译经,隋唐时也还有人译经,但隋唐以后就几乎没有了,你多读这时候的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这对于你学佛教很有帮助。 

问:那烂陀寺的师子光用中观破唯识,戒贤论师为什么不干涉? 
晓:戒贤论师高明呀,戒贤论师彻通三藏,他对师子光的观点是可以判别的,这毫无疑问。 
问:他知道师子光的观点有问题,而为什么不出来说话? 
晓:我是当老师的,这我深有体会,对于学生们的任何观点,我都赞扬而不批评,那怕他犯了错误,我也在中间找出一点儿好处,这样可以鼓起这个学生的信心。学习呢,信心是最重要的,学生的错误我是一眼就看出来在哪儿了,可是,我若告诉他,他很可能内心不服气,必须让他碰壁以后,由“时间”法官来裁定。戒贤论师不批评,反而任由师子光胡闹,这样呢,师子光是一方,其他人是一方,自由辩论,这就调起了自由的学术氛围,到玄奘法师出来以后,他的文章一写出来,说服了师子光,这就行了。 
问:那么,要戒贤论师干什么? 
晓:把握大局、控制局面,师子光再“胡闹”,戒贤论师也知道他的漏洞在哪儿。 
在玄奘法师传记中,是师子光先讲了中论、百论来破瑜伽,玄奘法师是“妙闲中百,又善瑜伽”他说:“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接着,玄奘法师又从教义方面来阐释,戒贤论师“称善”。 


问:佛教和国家的关系该如何相处? 
晓:这很明白,道安大师在当时就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原则。 
问:但事情好象不是这么简单? 
晓: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原则,具体操作那就是刚才说的得走钢丝,因为国主太不可靠,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天下最不可靠的人就是政治家,当然,有些国主也称不上政治家。 
问:例如。 
晓:好。明朝时佛教界有个很著名的事件,圆悟禅师与法藏禅师有了争论,争得很激烈,原因是法藏禅师写了一篇《五宗原》,也不长,只有一卷,圆悟禅师就立即起来反驳法藏禅师的观点,法藏禅师的弟子弘忍禅师写了《五宗救》,十卷,来反驳圆悟禅师的观点,可惜法藏禅师、弘忍禅师都命不长寿,他们去世后,圆悟禅师打死老虎,又写了一部《辟妄救略说》,也是十卷。圆悟禅师生于1566年,活了76岁,而法藏禅师生于1573年,活了62岁,法藏禅师去世后,圆悟禅师还活了7年。法藏禅师、圆悟禅师都去世之后,弟子们接着斗,超出了正常的学理争论。比如圆悟禅师去世晚,去世后弟子们请钱谦益给撰写塔铭,法藏禅师的弟子们觉得脸上无光,展转请到了黄宗羲,让黄宗羲给法藏禅师撰写了塔铭,这才觉得争了一口气。两派争争吵吵一直不歇,到了清朝时,雍正皇帝干预这件事,佛教争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雍正皇帝却来插这么一手。当然,这争论现在看来很无聊,最开始圆悟禅师和法藏禅师、弘忍禅师不管怎么说还是有教理争论,后来的弟子们实际上成了斗气,没什么理论了。雍正皇帝写了一部《拣魔辨异录》,说圆悟禅师一系是正的,法藏禅师一系全是魔说,称法藏禅师为魔藏,称弘忍禅师为魔忍,很不客气,打下了法藏一系,规定:凡属法藏一系,削其支派,撤其钟板,永远革除祖庭之外。但没过多久,我记得是到乾隆皇帝时,雍正定了的“案”竟然又翻了个个儿,法藏禅师的语录比雍正皇帝的《拣魔辨异录》地位更高,人们又称法藏禅师为“末法之龙象”、“天童之诤子”。这在《清初僧争记》中间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国主哪儿有个准数儿。 

问:经典中有一种情况,有些人一听释迦牟尼佛说法,马上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晓:巧极了,昨天××师父还给我说这个事儿,其实是这样的。第一种情况,就是佛力神变不可思议。对于一般的居士都这么说,也就够了。第二种情况,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表示一种境界,顺治皇帝有首赞僧诗,中间有“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袈裟难披,就是说内心的宁静很难,有的人现了僧相,但还是烦烦恼恼,比如说我。对于有的人,会说这是说大话。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说象教主一样,自己把自己头发剃掉,表示自愿发心出家。 

问:现在人不如以前…… 
晓:别说了,这句话我很不喜欢听,没有一点儿自信心,我们不比古人差的,绝对! 
问:你知道我想说什么吗? 
晓: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问:我非说不可。你说,古人都是舍弃名利呀什么的,现在的出家人拼命追求,还说不比古人差?金贴不上的~~释迦牟尼连太子位都能舍弃,太子是要做皇帝的~~现在人还有什么舍不弃的?你追求难道还能追求到当皇帝~~ 
晓:你干脆接着说个尽兴得了。 
问:没有了。 
晓:我还当你有多少苦水呢?好,那就该我说了。释迦牟尼只有一个,是特例,没有可比性,你的类比是不当的!再者,释迦牟尼生来就是太子,他有太子位,所以能舍弃太子位,现在的老和尚呢?他的政协委员,他的人大代表,是拼了好大力气才得到的,怎么能够舍弃?舍不弃是人性在作怪,老和尚也不是圣人!费了力气才得到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虽然不如太子位显赫,但费了力气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比不费力气的太子位更值得珍惜,敝帚还自珍呢,何况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即使再不值钱,总比破笤帚值钱得多吧?有了我才能舍弃,没有我舍弃什么?你先想想,你是根本没有名利,在空谈舍弃名利,还是有了名利,真的不贪名利?这大可怀疑的! 
问:太子还出家哩~~ 
晓:要说就理直气壮地说,别悻悻囔囔的。出家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出家了,太子出家,皇子出家,历史上都有,但那都是宫廷事件的结果。释迦牟尼说,苦的逼迫是原因。都一样的。 

问: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为什么名号各不相同?文殊大智、观音大悲、菩贤大行、地藏大愿? 
晓:四大菩萨代表四大法门,或者说四大资粮。 
问:各有什么不同? 
晓:文殊是智慧,观音是慈悲,地藏是发愿,菩贤是实践。 
问:这我知道,菩贤十大愿,也是很了不起,为什么不叫大愿? 
晓:菩贤是重在实行,在修行地就按十大愿而行,成了佛还按十大愿而行,而地藏呢,十方净土都成就了,然后再成佛。 

问:该怎么看待净空老法师的佛教是教育的观点? 
晓:佛教有教育的成分在里边儿而已。可以说,宗教都有教育的成分在里边儿,不单是佛教。 

问:现在有居士也称和尚,他们说本来和尚是个通用的称呼,现在被出家人霸占了,这对不对? 
晓:肯定不对。和尚这个称呼,本来是通用语,但是,语言是演化的,到现在和尚这个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出家人的专用语了。那么,佛教因明中有个世间相违,现在的居士自称和尚,就是犯了世间相违的过失。 

问:宗教教主都是很神奇,这可信吗? 
晓:子不语,怪力乱神。现在我也不说。 

问:现在电脑网络的发展给佛教有什么影响? 
晓: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佛教很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为什么呢?我慢慢说。 
在佛陀时代,人是只能听讲,尔后凭记忆而传播佛、修持佛法的,有很多人没有听佛说法的机会,那么,他必须去亲近善知识,因为只有善知识才听到过佛法,能够指导你修行,当然你得亲近善知识。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结集经典,仍然是这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好几百年。渐渐地,有些经典给写在了贝叶上,但很少。大乘经典就渐渐出现,大乘经典是大菩萨境界,但是,当他们的境界出现,就给弟子们讲,可能有人问来源,有人不问,不问的咱不说,有人问了,你从哪儿听来的,他就假说,这是佛给舍利弗说的。大部分人是不问的,比如,我记得曾给人说过,藕益大师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交于别人行。当时我作了一种解释,但难道说别人的解释不对吗?是不是藕益大师也是向净空法师说的,我悟了!你悟了什么?悟了要念佛。藕益大师是不是也是这样,通过阅藏等修行,也悟了,也是悟了要念佛~~我也不知道,好在当时没人问,但假如说有人问了,我该怎么回答?现在想来好险。 
当经典有了记录在贝叶上之后,善知识的作用就削弱了一部分,本来,人家找善知识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听经闻法,一个是你指导他修行,现在呢,听经闻法不一定要找你了,只是让你指导修行时才来找你。所以,慢慢地,对善知识用的地方少了,但要求更高了,你善知识必须得有宗教体验。 
现在,经典已经铺天盖地,任何人只要愿意,根本不需要找善知识都可以闻法,所以,善知识的宗教体验要求更加明显。今天,更不得了,电脑网络化,有人来给我说,想要学俱舍,没有原文,说把钱寄给我,让我方便时给买,我就告诉,根本不必要,电脑上有大藏经网站,你只须鼠标轻轻一点,一下子,经文就来了,然后你自己编辑,想怎么排就怎么排。这样呢,根本不需要来找我。所以,电脑网络化对宗教师的要求是:宗教体验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问:素食到底有什么好处? 
晓:你们这些家伙烦不烦人,我都烦死了,你们怎么什么都问我。 
问:也不早了,大家准备休息吧。不过这个问题还请法师说说。 
晓:我们老师说,素食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你断淫欲。

素食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对凡人是这样的。 
以前在严新先生的书里看到这样几句话: 
素食,一是因为你有慈悲心了,不忍心吃了,甚至吃不下去了,吃了身体有反应了,吃了不舒服了。(佛家多因此) 
再者,身体不需要了。吃了身体有反应了,代表有慈悲心了。这是道家高功夫的必经之路。 

如果汉地没有这个规定,或假设取消这个规定,是不是就吃肉咧,大乘菩萨还是吃不下肉。对他们来说,肉食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当然,佛经里面更多更详尽的论述。 

修炼也是一步一步走向高级的,


问:“一切唯心造”,心不成第一因了吗? 
晓:不是的,“一切唯心造”的心不是恒常的,不是第一因。第一因就是造其它而不被其它所造,象上帝一样。有第一因就是外道,其实外道也不是贬义,它只表示与佛教区别而已。心,它有一个意思,就是迁流变化,那么,它就不是恒常的,我想,你下去最好看看《摄大乘论》。 

问:我听过你的录音,我觉得你有些危人耸听了,我们现在有的人真的很脆弱的,经不起吓的。 
晓:佛教“是一只良马,但是现在它懒惰了,需要牛虻来不停地刺激”,我就是这只牛虻。 

问: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大小乘佛教的关系定位? 
晓:就象一个人的小时侯和长大了一样的关系。 

问:法师,我觉得你的威仪不是很好。 
晓:客气什么,不但不是很好,而且可以说很差。我说什么都是借口,谢谢你提出来。 
问:你如果能改改你那放荡的脾气就好了。 
晓:怎么说呢~~江山好改,秉性难易,我已经老了,还朝哪儿改?不过,你们可不要学我,当年我们上了当,是谁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现在我才发现,这根本是一句浑话,榜样的力量极其有限。比如说我在九华山佛学院,我的好处他们不学,单学缺点儿。我索性——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问:我想求师父给我指点一下,我的家庭太不安宁。 
晓:我可不是……怎么说呢~~挺不好说的。这样吧,看你一脸的慈眉善目相,不应该的呀?而且,估计你也是结婚不久吧? 
问:是结婚不久,不过我也不知道为啥老与她处不好。 
晓:我想是不是因为你不会嫉妒的关系? 
问:嫉妒不是坏的吗? 
晓:嫉妒虽然不好,但用在这儿还是蛮管用的。佛教特别强调感悟,先有理论后超越理论,没有理论你就无法超越理论,可若只有理论而不能超越理论,你就不能够有所感悟。书上都说,夫妻间要互相尊重,也应该让爱人在心灵深处保留一方属于自己的“领地”,佛教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人都很贱器,如果对方作什么你给她充分的自由,不问她,她反而会认为你根本不再乎她,所以你一定得嫉妒——“吃醋”。甚至得“带上你的鞭子”。 
问:什么意思? 
晓:不是有首民歌吗?“我愿做一只小羊,让牧羊姑娘把鞭子轻轻打在我身上”,或者是你拿鞭子打它。谁知道呢。 
问:这是怎么得来的说法? 
晓:无可奉告。



本贴由转贴于2001年4月20日17:28:34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内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欢迎来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