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捷明了,什么是直指人心,这才是啊___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

  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

  本贴由kj009于2001年3月29日09:33:42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我认为韩老的"红卡”是阐释"变”的原理,不知对不对? 【因果迷】 19:58:03 4/02/01| (无内容)

  我的理解,前两句是法印,后两句是观法。

  第一句是法印第一句:无常,第二句是法印的核心:无我。

  红卡是观法,所以未涉果境:涅盘。

  无我是无二我,就是无能取和所取,怎么下手呢?先空所取,能取自无。所以第三句是下手处,先空所取,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再空能取的步骤,因为所取真正空掉时,能取是自然而无的。

  第四句是如实观,证道时的如实观并不是一切空无的断灭,证根本无分别智的同时就生后得无分别智,是如实观见,既见到真如实际,又见到有为法如幻,但都是亲证,不是地前只是理上的思维。

  【大千】 09:46:32 4/03/01| (436)

  "变”是什么?我理解为近似真如。

  佛教看事物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综合分析的。所以我认为"红卡”是"变”的原理,是基于这个角度。

  但是说"红卡”前两句是法印,那恐怕有点牵强付会。

  【因果迷】 20:36:31 4/03/01| (190)

  讲识转变是对的,不过和真如没有关系

  前面两句讲的就是阿赖耶识非断非常如瀑流,就是依他起。

  阿赖耶的性质是无始杂染的,真如种子只是它的一部分。

  真如无为,不会成为诸法的因缘,恐怕是谈不上变的。

  ahnan 17:38:23 4/07/01| (158)

  请兄再详细谈谈这个理解。

  另外,“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不就是诸行无常吗?“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不就是说诸法无我吗?

  【大千】 08:50:23 4/04/01| (108)

  斑门弄斧,再谈“变”和“红卡”

  关于什么是“变”?十前年我爱好哲学时,还从没见过这样的慨说或那样的定义。仅仅在黑格尔《小逻辑》中,看见有一章谈到“变”的问题,但也是非常抽象地从理念方面一笔带过,而没有系统阐明什么是“变”。后读〈〈心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又使我想起了,什么是“变”。所以,当我看到韩老“红卡”时,就坚定地认为这是在讲“变”的原理。只是怕人家说我瞎扯,而一直没说。

  现【大千】师付把“红卡”第一句理解为“诸行无常”,这无可非议。然而,说第二句是讲“诸法无我”,我还是认为有点勉强。为什么呢?第一,“诸法无我”不能仅仅用一句"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的话来代替,因为前者的内涵要比后者丰富得多。第二,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划分,则"诸法无我”为属概念,而"只有相互依存,......”为种概念。譬如"诸法无我”为水果,而"只有相互依存,......”为颜色。那我们怎么可以用并列关系或等同关系来理解属种关系呢?第三,我们可以再来理解"红卡”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实际上它也是从唯识方面来阐释"诸法无我”的。那我们怎么能说,"红卡”只有第二句,是讲"诸法无我”的呢?

  以上粗浅看法,请批评指教!

  【因果迷】 17:59:38 4/04/01| (1007)

  大家都是同学,还是称兄道弟方便些。

  中观的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还有龙树的颂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实际上表达的都是佛教的核心理论“诸法无我”的意思。唯识说“唯识无境”,现行是种子生起的,种子是现行熏成的,它们都是识,互为缘起,这是唯识。无境,也叫“唯识无义”,义,就是名言所诠的义,就是名言所指的人们想像中的认为是客观存在的那些东西,所以也叫外境,唯识叫遍计所执性,就是人们认为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自性,也就是我,所以“唯识无境”也等于是在讲“缘起无我”。“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说的就是只有种子和现行的相互依存,其中没有客观存在的能够独立不变的东西,比如不死的灵魂、不灭的物质等,也就是没有我,没有自性的意思。所以我理解这些都是对佛教核心理论的不同表达方式,应该不是属种概念的关系。

  第三四句也是从唯识方面阐释“诸法无我”,但阐释的方式和用意稍有不同。第二句说“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正面陈述,目的是标识出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三句“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是由凡夫的错误看法过渡到圣者正确看法的观想方法,用意在实现对法印所含真理的体悟。首先说它不是一种正面的完整的陈述,从字面上看它是有矛盾的,有能必有所,有所也必有能,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不能分离,不可能单独存在,而这里说“只有能……,没有所……”,在字面上是自相矛盾的,一般人看了会很奇怪,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它是在提示一种观法的思维路线,而不是在描述一种具有稳定逻辑结构的理论,凡夫的思维都是有能所对立的,而圣者境界却是能所平等的无分别智,怎么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境界连接起来,过渡过去,这个切入点就是一个动态结构,也就是红卡的第三句,“只有能……,没有所……”,它打破了凡夫的思维逻辑,但又处在证入圣者境界之前,因为圣者的无分别境界里是既没有能、也没有所的能所双亡状态,所以说它是一种动态的观想方法,并不是对法印的某种方式的正面陈述。

  在一种理论的境行果结构中,红卡的前两句属于境,就是对现实的描述;而后两句属于行,是证得真理的方法。只有能,没有所,有这种状态吗?没有。或者是能所都有,或者是能所双亡,前者是凡夫阶段,后者是圣者境界,这之间没有一个即是凡夫又是圣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只有能、没有所只是在凡夫阶段打破凡夫错误思维习惯的突破口,是不符合凡夫思维逻辑的,但又不是圣者境界,它是一种由凡夫向圣者境界过渡的观想方法,其作用就是由凡夫的思维境界引导到圣者离言绝虑的境界中去。

  经过这个阶段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虽然是凡夫不可思议的状态,但为了有明确的修行目标,也要用名言假立一个圣者状态,当然只有能、没有所也是假立的状态,总不能就以这种假立的有能无所的状态为终点吧,所以需要假立一个过渡后的状态,那就是第四句,“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这时没有能所了,只有一个整体的流变体,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相互依存,相似相续,或叫它依他起,或叫它缘起法,如梦如幻,如云如雾,就像韩老说的圣者看众生的景象,就是一大堆心心所在流转,根本没有任何质点、对象可言,只是心所的显现,而无一毫所显现的东西。这就是如实观,有什么就亲见什么,或叫直证什么,虚妄的就知其虚妄(依他起性),真实的就知其真实(圆成实性),无增无减,如实证知。

  而我们现在是,本来是虚妄的却总觉得是真实的,本来是真实的反而觉得不可想像,甚至难以相信它的存在,现在一般人就不承认有佛菩萨嘛,觉得那都是神话传说,瞎编的故事,孰真孰假,整个是颠倒的。所以凡圣两者的境界是相差太远了,凡夫要想成圣者,需要改正的错误观念也是太多了。

  【大千】 09:03:21 4/06/01| (2K)

  通过这次讨论,使我加深了对"红卡”的认识。

  【大千】兄知识渊博,为人又谦虚。敬佩!另,您那首〔狮子诗〕写得蛮好,我怪喜欢。

  【因果迷】 14:43:51 4/07/01| (100)

  因兄太客气了。讨论确是相互激励的好方法,否则我们都想不到这么多。 - 【大千】 16:12:51 4/10/01| (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