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道安兜率信仰歷史探幽 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大力提淨土信仰,始自東晉襄陽檀溪寺的印手菩薩道安大師。 歷來佛教歷史研究者,皆共議一事實。道安大師實為首倡淨土信仰,並切實行持之 ,為淨土信、願、行、證之鼻祖。這是不爭之事實。只是,向來佛教研者只注意此 浮在表面上的現象,而不去探究此一現象所產生的歷史原因、條件、作用及影嚮。 在此。筆者不揣冒昧,為此一現象作一番釣沉、梳理、闡釋和論證工作。 道安大師誕生於西晉末年懷帝永嘉六年,即西元312年,寂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 ,即西元385年。這期間,他經歷了西晉懷帝、愍帝兩代,東晉元帝、明帝、成帝 康帝、穆帝、哀帝、廢帝、簡文帝、孝武帝,歷經兩朝十一帝;加上北方後趙政權 的後趙明帝、弘、武帝、世、遵、鑒、祗等七帝;前秦的明帝、廢帝、宣昭帝等三 帝,共為四朝二十一帝。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動蕩,戰爭頻仍,人們的生 活當然也十分困苦。再看道安大師出家後所經過的地方,如北方的鄴、濩澤、恒山 、冀部、武邑、牽口山;中原的王屋山、女休山、飛龍山、陸渾;西元365年後, 又南奔襄陽;西方379年後,苻堅率十萬之師攻克襄陽,僅為了獲得道安和羽鑿齒 ,所以他便又去了長安。從以上道安所輾轉流動的弘法路線上,我們亦可看出作為 僧人生活的不穩定。 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苦難,這正應驗了佛教所論認為的人生多苦。因此 作為虔誠修行的道安大師,便試圖從佛法中尋找一條直捷、簡近的道路來求得解脫 。博覽群為的書的道安大師,對當時所風行的玄學、儒學等世諦了如指掌,而對佛 法更是深有體會,尤其對般若空觀甚為精通,特發展之成為六家七宗之一的“本無 宗”。在沿著信、解、行、證的修行道路上,道安大師已越過了前兩個除段。於是 在定居襄陽相對安定的十五年裡,除了主持譯場供大德翻譯經典外,還整理了眾經 目錄,指導僧眾日常焚香、講經、行道,且首倡唱食儀式、半月誦戒儀規、半月懺 悔儀規,這對後來僧團的叢林生活起了先導作用。這些方面都只是現行的因地修行 ,那麼未來的果地獲證又在哪裡?基於此,作為佛教僧團領袖的道安大師便在尋找 一條究竟解脫之道。 早在道安大師誕生前十七年,即西元285年,敦煌菩薩竺法護在長安譯出了有關兜 率往生的《生經》;前十六年,即西元286年,又譯出了《正法華經》;誕生前九 年,西元303年,竺法護又譯出了《彌勒菩薩本願經》、《彌勒下生成佛經》;在 東晉元帝太興年間,竺僧顯行腳江南名山,個人首修淨土法門,對此事,早年的道 安當有所聞;在西元377年前后,苻堅又遣使送結珠彌勒像等給道安大師,道安大 師每逢講席,必羅列尊像。種種因緣的匯集,自然就促成了道安大師信仰彌勒當為 未來之佛,現已處兜率天教化眾生。諸天聞法即得不退轉地,將來還會隨彌勒下降 娑婆度化眾生。深諳佛法又懷大慈悲的道安大師,無疑會選擇彌勒兜率淨土的信仰 。且與以後弘法建康、揚州的竺法汰同修淨業。後越石氏之亂後,道安往飛龍山訪 竺法汰,與竺法汰、僧先、道護相交莫逆,共陳志慕。後竺法汰與道安避難,行至新 野,道安分張徒眾,命竺法汰下京。臨別時竺法汰對道安說:〞法師儀規西北,下 座弘教東南,江湖道術,此焉相望矣。至於高會淨國,當期歲寒耳〞。由此可知, 當時竺法汰亦與道安同修彌勒兜率淨土耳。按言中所提儀規西北,當指西北方兜率 天宮 ,而非西北方長安耳。因道安往襄陽,竺法汰往揚州,在地域上是平行的,而長安 正在西北方,但當時道安還未去西北長安也。再說高會淨國,亦即指上生兜率天宮 也,以西北對東南,當為以淨土對娑婆耳。歲寒,當指歲暮,即晚年也。所以,在 襄陽弘法的十五年裡,每與嘉及弟子法遇等八人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對此 一信仰建立后,道安大師還擔心自己的選擇能否實現,故在以後的長安五級寺,向 異僧(賓頭盧)詢問自己將來的歸宿何在。當回答在兜率天宮且目睹西北方上空兜 率妙境以後,更堅定了這一信仰,向異僧尋求修證之法,並依法修習浴聖僧之業。 二 當年與道安大師同在襄陽檀溪寺中彌勒像前發願上生兜率天究竟有多少人,直到今 天,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疑難。據名僧傳抄第五?道安與弟子法遇 等於彌勒像 前立誓願生兜率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這群僧人中間,還有一 位隱士王嘉, 亦同時參與此事。王嘉與道安大師交好,在襄陽時常相往來,到長安後還不忘前情 ,屢致問候。道安大師臨終那一天,王嘉還與道安大師交談很久。道安大師問他是否 一起往生兜率,他回答還有小債未了。至後來王嘉被姚萇所殺,當即是了卻前債也 ,此事與安世高之事相似。名僧傳抄第五中有這樣 一句話:“安與嘉及弟子 法遇等八人,於彌勒像前,共立誓願,同生兜率。”同卷中還說:“嘗與弟子法遇 等八人,於彌勒像前立誓願,同生兜率。”由此可知,除了七位僧人外,還有一位 在家隱士王嘉,亦是共誓之人。此亦為後來在廬山慧遠邀劉遺民等在家人共同發 願生西方之先例也。但在《高僧傳》中,僅有以下文字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 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為何有這種差異呢? 這就要回溯到這兩本書的作者身上去了。《名僧傳》 的作者是寶亮(444-509)(後人均以為作者是寶唱,實誤),《高僧傳 》<GoX0>的作者是慧皎(495-554)。《高僧 傳》>撰於519年,而寶亮撰《名僧傳》當 在寂前,顯然比《高僧傳》成書時要早,事 實也比較接近真實。無疑地,《高僧傳》系從《名僧傳》中有所取捨而成的,這與 作者的信仰有關。寶亮自己也是弘揚彌勒法門的僧人,嘗講 《彌勒成佛經》近十遍,可見他對有關彌勒信仰事的傳 記比較注意,也比較周全。 何況《名僧傳》大部份皆是以彌勒信仰者之傳記為多, 這從《名僧傳抄》中可以看 出。然而《高僧傳》則不是這樣,此書結構宏偉廣博, 所記人物比較廣泛,各個方 面、各個層次皆有所涉獵,但卻疏而不詳。且有些很重要之文字,皆被慧皎刪去。 譬如《名僧傳抄》說曇戒生病事:“安卒後,隆安中疾 病”,至少說明曇戒生病在 道安大師示寂(385)以後的隆安年中(397年至401年)間。而《高僧傳 》中僅說 :“後篤疾。”此一刪除,給後世帶來了許多麻煩。《名僧傳》已不 復再睹,僅從 《名僧傳抄》可知其大略,而《高僧傳》則流傳甚廣,許多學者考史皆以此書為依 據藍本,少有參閱它書者。 讓我們還是回到王嘉身上來說吧。在《名僧傳抄》中說 :“及姚萇得長安也,嘉故 在城。門階戶席皆璩,舊物麗(麗疑為儷)見,愴然獨悲,繼恨其獨與璩狎,並嫉 其風望,恐為人所輔,惡而害之。泰(當為太字之誤)元十六年造彌勒像,今在玄 集寺中,桓玄為之頌。”此文說明了王嘉之死因、死期以及死前造彌勒像事,且有 彌勒像及桓玄頌為證。而《高僧傳》中未言王嘉造彌勒 像事,更將王嘉死因說得近 同兒戰!對此事之疏略,給後世學者之影嚮可謂大矣。從中國佛教歷史上看,王嘉 至少有兩種作用及貢獻。其一,作為在家人,他是第一位彌勒淨土兜率信仰者; 其二,他是第一個在家信徒彌勒佛像的建造者,也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一個造彌勒 像者。他直接或間接地影嚮了當時的戴顒,後世的董伯仁、韓干 、王玄策、張見、 張壽、宋朝、李安、張智藏、陳永承、白居易(以上諸人皆為隋唐時 期造彌勒像的 畫家及雕塑家)等在家人對彌勒像的營造及建构,可以說是開先河者也。 中國彌勒造像始自王嘉,這是許多學者所忽略的事實。《名僧傳抄》中有《道安造 彌勒像事》條目,惜未見文。無論是史學界的湯用彤、蔣維喬,還是佛學者界的居 士呂澄等;無論是中國學僧幻生,還是日本學者香川孝雄、荷蘭學者許里和等,都 不曾言及此一事實。幻生在《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跡》 中不曾提到,也是他掌握 的資料不夠充實的原因。日本香川孝雄在他的《彌勒思想的展開>> 中也未曾談及。 至於荷蘭人許里和在《佛教征服中國》專談道安兜率信 仰的《淨土信仰》一章中亦未 提起,他的此書大部分參閱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自然二者的資料大 抵相同。至於蔣維喬《中國佛教史》系將日本人的 《支那佛教史》翻譯過來再略作 修訂而出版的。另外一位《中國佛教史》的作者黃忏華 ,對此事亦未作爬梳。 當時參與彌勒像前發願共生兜率的其他幾位僧人,據《名僧傳抄》、《高僧傳》所 載,當為法遇、曇戒、竺僧輔、道願、還有一位極可能是荊州上明寺的曇徽,這從 曇徽的傳記中可以推論出來。《高僧傳?曇徽傳》中說;釋曇徽,河內人,年十二 (335年)投道安出家,十六歲剃髮。後隨道安在襄陽,西元379年苻堅寇境,乃東 下荊州,止上明寺。每法輪一轉則黑白奔波。常願解有所從,乃圖寫安形,存念禮 拜。於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薩。或問:“法師道化,何如和上?”徽曰 :“和上內形深淺,未易可測。外緣所被,多諸應驗。在吾一滴,寧比江海耶?”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他對道安大師是如何的崇拜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首開供 養健在僧人圖形之先例,此事影嚮所及,後代叢林供祖師牌位、供祖師道影,乃實 從此化出也。他對道安大師如此推崇,自然也就學習他的所有修行了,兜率信仰 當然也不例外。 除了法遇、曇戒、竺僧輔、道願、曇徽和道安,再加上王嘉,一共是七人,那麼還 有一位共同發誓願生兜率者又是誰呢?在許多典籍中,都未有人能作出確切的證明 。荷蘭學者許里和他的《佛教征服中國》一書中,曾略簡地推論出,可能是後來在 廬山與劉遺民等共同發願往生西方的慧遠,說這件事可能是受到當年襄陽發願上生 兜率集會的影嚮。許里和的這種推理,也只是一種假設和猜想,未能作出肯定,緣 在於沒有確切的證據。這種證據,其實在後來唐代窺基大師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 率陀天經瑞應疏》中就提到過慧遠和慧持兄弟曾修習兜率上生業。窺基大師是親自 上升兜率天去過的,這種說法應該有所本,或自見,或親聞。講到這裡,人們一定 會問,慧遠不是提倡西方淨土麼?怎麼又會修兜率淨土呢?其實這並不奇怪。窺基 本人是修習兜率業者,他也寫了許多關於西方淨土的論疏。天台智者大師寫《淨土 十疑論》極力弘揚西方淨土,且將西方兜率互較優劣,說西方遠勝兜率,而自己卻 上生兜率內院。此事參看《弘贊法華傳》第三《灌頂法雲章》所說:“嘗有同學智 晞,清高之士,先以貞觀元年卒,臨終云:‵吾生兜率矣,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 ,座皆有人,唯一座獨空,雲卻後六年,灌頂法師升此說法′。”此為預言法雲上生 兜率(後果應驗),同時亦說明智者大師的歸宿亦在兜率內院耳。後代禪師如憨山 大師、虛雲和尚在生亦極力勸人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而自己卻上生兜率內院,

本贴由大千于2002年9月12日21:26:56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师兄好!我没特意收集过,搜索了一下平时积累的文章,粗选几篇,供兄参考。】是大千在2002年9月12日21:05:55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