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慈氏学论坛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加粗]
[加颜色]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推荐到首页] [关闭]
你是第1个浏览者
下一页 1/6页
发帖人 主题:  [原创]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 楼主
用户名: chzhuang
注册日: 2007-04-02
发表于 2009-07-20 16:24:33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皆建基于因缘性诸法。第二、两者皆与名言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两者皆是不真实的。

 

2、  有为究竟法与依他起性

根据阿毗达摩:“诸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

在阿毗达摩,究竟法包含心、心所、色、和涅盘。其中涅槃是无为法,即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而心、心所和色是有为法,即因缘和合而成之法。有为法的心对应五蕴的识,心所对应五蕴的受、想、行,有为法的色包含五蕴的色。这些有为究竟法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在各种因缘下生起和消失。

唯识学的依他起性是指:‘他’,指因缘而言。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的。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四缘,色法则须依因缘与增上缘二缘。既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实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然而,虽属假有,但与遍计所执性之仅现于妄情,且体性皆无之状况不同。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皆是因缘而现起的。第二、两者都是有的。所谓假有,是指稍有既逝,并不是指没有。第三、两者都是无常的无我的。

 

3、  涅盘法与圆成实性

无为究竟法就是涅槃法,所谓涅槃是指:“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因为涅槃法是超越缘起的,没有因缘生,也就没有因缘灭,在此意义上,可称为具有永恒性。

  在南传经典里写道:“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 ,又有“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

唯识学的圆成实性是指: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义。指遍满一切处而无缺减,其体不生不灭而无变异,且真实而不虚谬,为一切诸法实体实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谓依他起的根本体性。

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都是超越缘起的。第二、两者都是恒常的,因为不生所以不灭。

  

4、  总结

这三者的“有”是很不一样,不能混淆在一起。在南传阿毗达摩里,概念法的“有”是世俗法的执取有施设有,有为究竟法的“有”是缘起有,涅盘法的“有”是超越缘起的有。唯识学也是如此,遍计所执性的“有”是世俗法的执取有,依他起性的“有”是缘起有,圆成实性的“有”是超越缘起的有。

这三者的“无”也是很不一样,不能混淆在一起。在南传阿毗达摩里,概念法的“无”是施设有故根本无,有为究竟法的“无”是缘起有故缘起灭,涅盘法的“无”是不生所以不灭。唯识学也是如此,遍计所执性的“无”是施设有故根本无,如《解深密经》云:“此山假名安立为相,非有生相安立不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依他起性的“无”是缘起有故缘起灭,如《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圆成实性的“无”是不生所以不灭,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

南传阿毗达摩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意义,当然在一些方面也有不同的意义。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可以从这个地方入手。

本文希望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认为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糊稀泥成完全相同。另一种极端是认为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完全不相同。本文认为,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是否安立阿赖耶识。这些相同与差异,需要我们放开心胸去理解,不要增益也不要减损,而是尽量如实地考察。如果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容易产生争执。本文侧重从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并不代表两者是完全相同的。本文认为,双方的交流与对话很有必要。希望本文能够增进双方学者的相互了解,能够减少双方学者的误解与成见,能够减少双方学者的宗派之争!

 

 

愿我放下对于概念法的执取!愿一切众生放下对于概念法的执取!

愿我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愿一切众生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

愿我能够从贪嗔痴中解脱出来!愿一切众生能够从贪嗔痴中解脱出来!

 

2009720日于厦门大学

 


该贴于2009-07-20 16:27:23被chzhuang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尝试消除几大误解。 第2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7-20 17:57:3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您说的概念法只是遍计所执性中很小的一部分。遍计所执性是指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可以概括为色声香味触法,您说的概念法只是其中法尘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法尘中还有大量忆念生起的色声香味触。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一、先看什么是“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说:“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
其中所说“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见即是眼所见色,所闻即是耳所闻声;觉包括鼻、舌、身之嗅觉、味觉和触觉,所觉即是: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触触;所知是意识所知法尘。“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就是指前六识所见闻觉知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正是我们凡夫所能够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它们都“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都是言说境界,也就是说,都是实际上毕竟空无所有的遍计所执性。
二、再看什么是“言说”?
  《摄大乘论》说:“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著?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寻起语”,起什么“语”?即“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见闻等四种言说”就是指见闻觉知四种言说,也就是说,凡夫前六识所见闻觉知的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是言说境界,即都是实际上毕竟空无所有的遍计所执性。

2、  有为究竟法与依他起性
由上所说可知,您说的“有为究竟法”完全属于遍计所执性。而依他起性是大乘圣者实证五蕴空性之后,随之生起的后得智才能证见的甚深缘起法,也就是说凡夫是见不到依他起性的。
  《成唯识论》卷八曾引《大乘密严经》中一颂,说明依他起性只能由大乘圣者的后得无分别智才能证见:“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大乘基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也依此颂说:“证真识已,起后得智方证俗识。”这都说明,唯有后得智才能证见依他起性,凡夫没有后得智,所以凡夫是不可能见到依他起性的。
什么是依他起性?《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什么是唯识的因缘?《成唯识论》卷二说:“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白话试译:如《阿毗达磨经》中说:“一切法对于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对于一切法,相互为果体,也始终互为因体。”此颂的意思是说:阿赖耶识与所有转识,在一切时间中,都是展转相生互为因果的。《摄大乘论》也说:“阿赖耶识与一切杂染法互为因缘,就像灯芯与火焰,灯芯产生火焰,火焰燃烧灯芯,循环不已;又象立起来的芦苇束,互相支撑。只有依据种子与现行这二者才能建立因缘,其它的因缘是找不到的。”

赞叹师兄最后的发愿:“愿我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愿一切众生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这里的前提应该是您现在不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因为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假名缘起法,不是真正的缘起法,真正的缘起法在佛经里称为“甚深缘起法”,是只有圣者才能证见的。关于教证就贴在下一篇拙文供兄参考。

缘起法有两种

[内容摘要]佛教经论所说的缘起法有两大类:一种是假名缘起法,即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其实质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一种是甚深缘起法,是佛菩萨后得智如实亲证的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是超越名言的离言境界,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见到甚深缘起法就是见法见佛的大乘圣者了。
——————————————————————
  缘起是佛法的基本理论,佛教经论所说的缘起法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种是假名缘起法,一种是甚深缘起法。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缘起法是假名缘起法,是凡夫可以见闻觉知的一切法;而圣者如实亲证的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是超越名言的离言境界,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甚深缘起法。

        一、假名缘起法

  (一)诸所有法无非假名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色乃至识但是假名。……尔时善现语帝释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如佛所说:诸所有法无非假名。”(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大正藏》第五册,第四七五页上。)“是一切法但有假名、但有假相而无真实,圣者于中亦不住著但假名相。”(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六十三,大正藏》第六册,第八七一页上。)
  五蕴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缘起法,说五蕴只是假名,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缘起法都只不过是些假安立的名言而已,所以龙树菩萨称其为“假名因缘法”。①(坚意:《入大乘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四○页上。)

  (二)但有名字故谓为空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鸠摩罗什译:《(大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奉钵品第二,《大正藏》第八册,第二二一页下。)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字,如是名字亦不可得,但依语言假施设有,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实不可得。名字、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法展转相似,同无所有俱不可得。”(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五,《大正藏》第七册,第八○四页上。)
  只有个名字的五蕴当然是“无所有实不可得”的,而且这个名字同样也是“但依语言假施设有”,所以名字和五蕴二法(这里指“名”与其所指之“义”)实际上是“同无所有俱不可得”,也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三)小乘经中方便说有
  《杂阿含经》:“时有生闻婆罗门……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有,云何一切有?’佛告生闻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有。沙门瞿昙。’‘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三二○),《大正藏》第二册,第九一页中。)
  这就是说,在小乘经中,十八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都还是暂时方便说为有的,因为小乘佛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断烦恼,其主要方法是如实了知人无我,要到小乘学人回小向大时,佛陀才会对其开示法亦无我的大乘般若教法。
  这个方便说法的意趣,佛在《解深密经》中作了说明:“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成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玄奘译:《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六九四页下。)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佛是“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生无自性性就是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实际存在的真正的缘起法,亦即甚深缘起法,即“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十册,第一九四页上)。“依”依他起性,就是依据、根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性相作用等,而随顺凡夫名言暂时假立一套假名缘起法来方便宣说缘起法的道理,为的是让小乘人知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他们断恶修善,以使其能够为将来回小向大走上究竟了义的佛乘,积累必需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四)大乘经中究竟说无
  对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佛陀就在般若经里说出了这种假名缘起法的真相、实相:实际上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的根本区别,大小乘法共同之处是都承认没有人我,而主要差别就是大乘法又多说了一个法我亦无,由小乘的“法有人无”,变成了大乘的“人法皆空”。人法皆空,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毕竟不生,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舍利子!我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乃至见者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色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识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由此因缘我作是说: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二十二,《大正藏》第七册,第一二二页上—下。)
  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二,《大正藏》第六册,第九二一页下。)再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说有合有散。”(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五十九,《大正藏》第六册,第八四八页上。)
  都是说,如五蕴等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和毕竟无生的。

        二、甚深缘起法

  (一)缘起甚深难见难知
  “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二九四),《大正藏》第二册,第八三页下。)
  “智者之所说,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一册,第八页上。)
  “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念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调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九七),《大正藏》第一册,第五七八页中。)
  《大般涅槃经》:“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五二四页上。)
  《中论》:“无我无我所者能真见诸法,凡夫人以我我所障慧眼故不能见实。”(龙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二四页下。)
  这里说到的缘起,显然不是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缘起,而是凡夫甚至声闻缘觉都“无知无见不可思惟”的缘起,是只有实证真实境界的诸佛菩萨才能证见的真实缘起,凡夫正是由于不能见知这种甚深缘起而生死轮回,诸佛菩萨也正是由于能够实证甚深缘起而得觉悟。

  (二)见缘起即是见法见佛
  《佛说稻芉经》:“佛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无上道具足法身。”(《佛说稻芉经》,《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八一七页上。)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五二四页上。)
  《中论》:“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若人见一切法从众缘生,是人即能见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见四圣谛苦集灭道,见四圣谛得四果灭诸苦恼。”(龙树:《中论》观涅槃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三四页下。)
  这里说到的缘起,显然也不是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缘起,而是诸佛菩萨才能证见的甚深缘起,因为见到这种缘起的就是见法见佛的大乘圣者了。

  (三)甚深缘起就是赖耶缘起
  《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玄奘译:《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六九二页下。)
  《摄大乘论》:“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无著:《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一三四页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大正藏》第十册,第七○四页下。)
  “阿赖耶识……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显然赖耶缘起就是甚深缘起。

  (四)甚深缘起就是心识
  甚深缘起法是佛菩萨如实证见的实际存在的真正的缘起法,而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就只有心,心外的一切法实际上全都是心中的妄想。如佛所说“今此三界,唯是心有”(阇那崛多译:《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大正藏》第十三册,第八七七页中。)。又如《华严经》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即是说,三界中所有的存在,就只是心识而已。当然,这是针对一位有情而言,如果综合而言,那就是“三界唯心”(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大正藏》第十册,第二八八页下。),三界之中,仅唯有心。甚深缘起法既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那就只可能是三界仅有的心识了。
  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了达于三界  但从贪心有
 知十二因缘  在于一心中……
 如是十种观  甚深因缘法”
  三界虚妄,只不过是心作的一场梦幻。十二支缘起,实际上都是依心行而言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因此所谓十二因缘,实际全在一心之中,这就是佛菩萨观见的“甚深因缘法”。(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九册,第五五八页下。)

  (五)甚深缘起才是真正的缘起
  《成唯识论》:“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护法等造:《成唯识论》卷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八页下。)
  这就是说,只有凡夫不可见知的甚深缘起法才是真正的缘起法,它包括两种因缘:第八种子识与前七现行识,除此之外就再找不到真正的因缘了。也就是说,其它所谓的“因缘”都只不过是用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假名安立的假名缘起法罢了。

  (六)甚深缘起唯后得智能证
  《成唯识论》:“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非不见真如  而能了诸行
 皆如幻事等  虽有而非真”(护法等造:《成唯识论》卷第八,《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四六页中。)
    这是《大乘密严经》中的一首偈颂,就是说,只有实证真如的佛菩萨才能证见甚深缘起法。不把遍计所执性的假名缘起法完全彻底地空掉,就不能实证依他起性的甚深缘起法。实证假名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的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智证真如时一切境界都不显现,随之生起的后得无分别智才能证见世界的真实面目——甚深缘起法。

        三、两种缘起法的特点和关系

  (一)假名缘起法的特点
  总结大乘经论中所说的假名缘起法的特点,其内涵及外延即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十二缘起等。其实质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和毕竟无生的。

  (二)甚深缘起法的特点
  甚深缘起法,就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三界唯有的心识。此证境本不可说,但佛为了开示佛之知见为我们凡夫方便开显为八识之说等。总结大乘经论中所说的甚深缘起法的特点,就是只有“三界唯心”之心,才是真正的因缘,也就是依他起性,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只有实证空性转凡成圣后,才能以后得智证见。所以佛说:见缘起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

  (三)两种缘起法的关系
  两种缘起法中,实际存在的只有甚深缘起法,假名缘起法则纯粹是凡夫的妄想,只是凡夫颠倒执着是有,而实际上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种缘起法,实际上是对世界上的唯一存在——三界唯心的两种观法:佛菩萨的后得智是如实亲证,即本来是三界唯心,就证见三界唯心,是如实观,丝毫不差地直证世界真实面目,所以叫它甚深缘起法,在唯识中叫做依他起性;而凡夫识不能如实观见世界本来面目,由于无始以来颠倒执着的妄想恶习,在唯一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上,用自己忆念中的假立名言,生起虚妄分别的幻象和妄想,这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在唯识中叫做遍计所执性。
  这两种缘起法的关系是:假名缘起法就是甚深缘起法——凡夫心显现和生起的幻象和妄想。无始以来凡夫心就在显现这样的幻象和生起这样的妄想,幻象和妄想障蔽了凡夫潜在的认识世界真实面目的智慧,使得凡夫不能如实观见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如果凡夫能够按照闻思修佛法的步骤最终实证到凡夫所知一切法空的诸法实相时,“三界唯心”的世界真实面目就会自然显现在面前,最终像佛陀那样“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的正遍知大智慧也会现前,如佛所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大正藏》第十册,第二七二页下。)
  慈氏学的核心理论是三性,而这两种缘起法就是三性中的两性:假名缘起法是遍计所执性,甚深缘起法是依他起性。而彻底空掉遍计所执性就是实证了圆成实性,如《摄大乘论》说“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无著:《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第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一三九页中。)实证了圆成实性,随之也就实证了依他起性。如《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第四)说:“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玄奘译:《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第四,《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六九三页下。)无相之法即是遍计所执性,如实了知,就是如实证见遍计所执性毕竟空无所有的实相,这自然也就是断灭了杂染相法——执着遍计所执性的染污依他起性,与此同时也就是证得了清净相法:根本智实证了圆成实性,随之而起的后得智实证了依他起性。
————————————
①坚意菩萨:《入大乘论》:“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十二因缘空  我今欲解说
  假名因缘法  此即是中道”

发帖人 主题:  谢谢大千师兄评论! 第3楼
用户名: chzhuang
注册日: 2007-04-02
发表于 2009-07-20 19:17:2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同样一个“色”,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期生命意义上的“色”,比如一天的“色”,比如一刹那的“色”。

南传阿毗达摩所说的究竟法,就是分析至最小的刹那的色,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凡夫的观察力确实不够敏锐,所以所谓的“色”,在凡夫看来,可能会包含若干刹那的色。通过修行,正是开发出越来越敏锐的觉知力,也就能越来越敏锐地观察到色。

简单而言,究竟法要分析至刹那刹那的地步,作为究竟法的色,就是当下刹那生起消灭的色。心和心所也是指的刹那刹那的心和心所。凡夫确实观察不到这么清楚。

文中可能没有讲清楚要分析至刹那刹那的地步,我加上去。谢谢大千师兄!

这个问题,其实与上回与大千师兄讨论过的“现量”问题有类似之处。凡夫确实现量得不够准确,但不可否认凡夫有模糊的现量。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前五识与第六识还不太一样。

另外,缘起法甚深,也可以在两个层面来理解:一种就是师兄的理解,另一种是缘起的规律甚深,北传立四缘,南传立二十四缘。


该贴于2009-07-20 19:36:01被chzhuang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师兄不用客气, 第4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7-20 20:52:1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我可是直奔交流法义了。
您说:“究竟法的色,就是当下刹那生起消灭的色。”这是指极微吗?
这个刹那还不是“最小的刹那”吧?因为它还包含了“生起”和“消灭”两个过程:生起和消灭不应该是同时的吧?既然这个刹那有一个延续的长度,那它就应该可以再分成更小的时间单位,而如果真的可以把刹那分到没有延续长度的时候,那又不能叫做刹那了吧?因为没有延续长度,实际上就是零长度,就是空无所有了。那这个刹那究竟是有延续长度,还是没有延续长度呢?
凡夫有准确的现量,但凡夫不能觉知到极短存在时间的现量本身,所以是凡夫觉知到的所谓“现量”确实不够准确。前五识与第六识都是这样,只是内容不太一样。
另外,佛说的见缘起是指现量证见,所以佛说的就是缘起法甚深难见,而不是缘起的规律甚深难见,因为规律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比量认识里才有的东西。如果把比量认识也称为见的话,那凡夫是可以见缘起规律的,比如“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们是可以认识到或说见到的。
发帖人 主题:  好的 第5楼
用户名: chzhuang
注册日: 2007-04-02
发表于 2009-07-20 21:31:1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讨论这个,我认为应该结合经验。比如师兄谈到缘起法,凡夫所见与圣贤所见所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南传阿毗达摩关于究竟法的定义,强调“亲身体验的”。

比如凡夫,眼见色的色,这是有的(当然是不能如圣者一样准确)。那么,随着觉知力的提高,所见的色会越来越微细。

微细到最后,是什么状态呢?从理论上,当然是可以一直微细下去,就像一根尺子日取其半一样,永远可以继续下去。但是,从实践上,却可能是到某个微细的程度。再往下,可能是经验了某种突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相在南传是概念法,在唯识是心不相应法。

在南传经典里,有将此世界归于波动的说法。《相应部》说:“这世界是火,这世界是烟,这世界正在燃烧,这世界正在振动着。”《一切燃烧经》说:“一切在燃烧。”

“此有故彼有”同样要在身心之流中得到理解,对此凡夫同样只是模糊的认识。刹那的名色都观察不到,怎么可能理解到刹那名色之间的因缘关系?!


该贴于2009-07-20 22:03:08被chzhuang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嘻嘻。千兄多少也用的新知识吧。 第6楼
用户名: 二麻子
注册日: 2006-02-17
发表于 2009-07-20 22:50:1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这个刹那还不是“最小的刹那”吧?因为它还包含了“生起”和“消灭”两个过程:生起和消灭不应该是同时的吧?既然这个刹那有一个延续的长度,那它就应该可以再分成更小的时间单位,而如果真的可以把刹那分到没有延续长度的时候,那又不能叫做刹那了吧?因为没有延续长度,实际上就是零长度,就是空无所有了。那这个刹那究竟是有延续长度,还是没有延续长度呢?

——飞矢不动佯谬,在现代认识论上根本不是问题。
发帖人 主题:  这个现代认识论是怎么解释的?? 第7楼
用户名: 无畏金刚
注册日: 2008-09-01
发表于 2009-07-21 01:38:2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这个刹那还不是“最小的刹那”吧?因为它还包含了“生起”和“消灭”两个过程:生起和消灭不应该是同时的吧?既然这个刹那有一个延续的长度,那它就应该可以再分成更小的时间单位,而如果真的可以把刹那分到没有延续长度的时候,那又不能叫做刹那了吧?因为没有延续长度,实际上就是零长度,就是空无所有了。那这个刹那究竟是有延续长度,还是没有延续长度呢?

——飞矢不动佯谬,在现代认识论上根本不是问题。
  
发帖人 主题:  不会吧,这也要问! 第8楼
用户名: 二麻子
注册日: 2006-02-17
发表于 2009-07-21 02:55:22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导数!速度是位置对时间的导数。

把刹那当时刻看,本身不需要长度。关键是,没密切相邻的两个时刻,任何两时刻之间都可以找到第三个时刻。。。。问题就解决了。
发帖人 主题:  哦,导数数学技巧解决,不是哲学解决。 第9楼
用户名: hu-ou
注册日: 2007-03-27
发表于 2009-07-21 08:31:52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因为用导数,回避了dt的极限追问而已。

所以,依然没有正面回答刹那是有还是无德问题,依然可以追问:“那这个刹那究竟是有延续长度,还是没有延续长度呢?”


该贴于2009-07-21 08:59:12被hu-ou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数学的很多概念还不是来自哲学 第10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07-21 09:05:5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我觉得时间是人们的幻觉这一道理是在哲学上分析出来的,有了哲学的基础才有你所谓的数学,导数的概念也是人们为了研究变量的规律而假安立的名相而已.人们用无限趋近的概念来简化静态的研究现实中复杂的运动变量,对其理解首先应是哲学的基础.
该贴于2009-07-21 09:06:51被vava99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别闭门造车。 第11楼
用户名: 二麻子
注册日: 2006-02-17
发表于 2009-07-21 10:08:33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现代认识论跟这完全不是一路,别指望用修补法解决。

什么回避,不懂就别喊。导数虽然大学都讲,导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是学过点纯数学的,还真不明白。
自我安慰没什么意思。
发帖人 主题:  你分析出来的? 第12楼
用户名: 二麻子
注册日: 2006-02-17
发表于 2009-07-21 10:10:4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嘿嘿。重复诸法菩萨的话,不等于懂诸佛菩萨。闭眼不看近代跟古代在认识论方面的巨大进步,实在是。。。这个这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发帖人 主题:  世间道理唯戏论而 第13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07-21 10:39:10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佛法就是佛法,唯有佛法才是真理。怎么能说用到认识论知识?认识论的那些知识也仅是凡夫戏论而已,二麻子师兄难道学佛学得又和世间人的认识见解差不多了?
发帖人 主题:  你比戏论还戏论。 第14楼
用户名: 二麻子
注册日: 2006-02-17
发表于 2009-07-21 10:44:1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连戏论都不能自圆其说。

你觉得你不是世间人,或者你的认识比世间人高明很多?

去看看龙树菩萨的中论和七十空性论吧。咱们别自视过高。
发帖人 主题:  无畏让您提供的现代认识论,您提供出的就是数学导数啊? 第15楼
用户名: hu-ou
注册日: 2007-03-27
发表于 2009-07-21 11:07:1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二麻子师兄所说的认识论无非就是我们世间的那些理论 第16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07-21 11:47:5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但是我想说的是,世间的那些理论都是不完善的,很多结论在佛法里早就有解释,尽管有很多结论人们还不愿意承认.

发帖人 主题:  理论指出方向,在经验中越来越理解理论 第17楼
用户名: chzhuang
注册日: 2007-04-02
发表于 2009-07-21 12:17:10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回到解脱烦恼上来看,在南传阿毗达摩来看,眼识并不造业,造业的心是速行心。

当我们能够经验到烦恼时,这就是有的,可能是很多刹那的速行心。那么随着修行后觉知力的提高,就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微细的烦恼现行,烦恼的持续次数也越来越少。

刚开始,可能是烦恼生起了很多次,我们才生起觉知。到后来,当烦恼一生起,我们就能生起觉知。

在经验上:当烦恼还升起的时候,关键是问题是观察它觉知它,这样就可以越来越敏锐地观察到烦恼的现行。在可能性,我们对于烦恼的每次觉知,都可以再微细下去。确实有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但是在经验上却可能是微细到某个程度,然后烦恼就不再生起。

理论只是引导实践的方向,理论的意思也得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理解。理论的理解,离不开经验。脱离了经验,理论只是纯粹的概念而已。脱离经验来讨论理论,很容易误入歧途。只要知道了理论所指引的方向,理论的作用就体现了。但如果在理论上过于沉迷,又会陷入概念文字的迷途。

简言之,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向,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经验中理解理论。

 

发帖人 主题:  这与“潜无穷”与“实无穷”也很有关联 第18楼
用户名: chzhuang
注册日: 2007-04-02
发表于 2009-07-21 12:21:53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对于无穷,有“潜无穷”与“实无穷”的理解。

如果偏于理念主义者,会偏向“实无穷”的理解,如康托尔。

如果偏于经验主义者,会偏向“潜无穷”的理解,如布劳维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

我自己是偏向于“潜无穷”。

发帖人 主题:  这个解释太一般化,飞矢的悖论是揭示相续存在矛盾 第19楼
用户名: 无畏金刚
注册日: 2008-09-01
发表于 2009-07-21 12:27:4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这个在中学时都想通了,说是无限接近的某一点时间,实际上只是接近而已,并非是完全在某一点,不过是概念上糊弄人的东西。

飞矢悖论的重要性在于揭示相续和离散之间的矛盾,即某物在任何一点上他的状态都是处于即矛盾又对立统一中,这本身就是无自性的表现。

近代科学一直回避矛盾这个论题,解决方法无非是小框框里有矛盾,就把矛盾在更大一个框框里解决,大框框里有了矛盾就把他放到更大一个框框里,没有什么新意。

发帖人 主题:  不管 潜 还是 实,无穷 到底 是有还是无? 第20楼
用户名: hu-ou
注册日: 2007-03-27
发表于 2009-07-21 12:38:4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关闭]
下一页 1/6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