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
[慈氏学论坛] [回复] [引用回复] [表格型] [跟帖] [关闭] [浏览0次]

用户名: chzhuang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皆建基于因缘性诸法。第二、两者皆与名言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两者皆是不真实的。

 

2、  有为究竟法与依他起性

根据阿毗达摩:“诸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

在阿毗达摩,究竟法包含心、心所、色、和涅盘。其中涅槃是无为法,即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而心、心所和色是有为法,即因缘和合而成之法。有为法的心对应五蕴的识,心所对应五蕴的受、想、行,有为法的色包含五蕴的色。这些有为究竟法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在各种因缘下生起和消失。

唯识学的依他起性是指:‘他’,指因缘而言。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的。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四缘,色法则须依因缘与增上缘二缘。既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实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然而,虽属假有,但与遍计所执性之仅现于妄情,且体性皆无之状况不同。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皆是因缘而现起的。第二、两者都是有的。所谓假有,是指稍有既逝,并不是指没有。第三、两者都是无常的无我的。

 

3、  涅盘法与圆成实性

无为究竟法就是涅槃法,所谓涅槃是指:“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因为涅槃法是超越缘起的,没有因缘生,也就没有因缘灭,在此意义上,可称为具有永恒性。

  在南传经典里写道:“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 ,又有“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

唯识学的圆成实性是指: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义。指遍满一切处而无缺减,其体不生不灭而无变异,且真实而不虚谬,为一切诸法实体实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谓依他起的根本体性。

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都是超越缘起的。第二、两者都是恒常的,因为不生所以不灭。

  

4、  总结

这三者的“有”是很不一样,不能混淆在一起。在南传阿毗达摩里,概念法的“有”是世俗法的执取有施设有,有为究竟法的“有”是缘起有,涅盘法的“有”是超越缘起的有。唯识学也是如此,遍计所执性的“有”是世俗法的执取有,依他起性的“有”是缘起有,圆成实性的“有”是超越缘起的有。

这三者的“无”也是很不一样,不能混淆在一起。在南传阿毗达摩里,概念法的“无”是施设有故根本无,有为究竟法的“无”是缘起有故缘起灭,涅盘法的“无”是不生所以不灭。唯识学也是如此,遍计所执性的“无”是施设有故根本无,如《解深密经》云:“此山假名安立为相,非有生相安立不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依他起性的“无”是缘起有故缘起灭,如《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圆成实性的“无”是不生所以不灭,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

南传阿毗达摩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意义,当然在一些方面也有不同的意义。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可以从这个地方入手。

本文希望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认为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糊稀泥成完全相同。另一种极端是认为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完全不相同。本文认为,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是否安立阿赖耶识。这些相同与差异,需要我们放开心胸去理解,不要增益也不要减损,而是尽量如实地考察。如果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容易产生争执。本文侧重从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并不代表两者是完全相同的。本文认为,双方的交流与对话很有必要。希望本文能够增进双方学者的相互了解,能够减少双方学者的误解与成见,能够减少双方学者的宗派之争!

 

 

愿我放下对于概念法的执取!愿一切众生放下对于概念法的执取!

愿我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愿一切众生能够觉知缘起法的生灭!

愿我能够从贪嗔痴中解脱出来!愿一切众生能够从贪嗔痴中解脱出来!

 

2009720日于厦门大学

 


该贴于2009-07-20 16:27:23被chzhuang编辑过


本贴于2009-07-20 16:24:33在 乐趣 哲学宗教慈氏学论坛发表.
[编辑] [删除] [置顶] [加粗]
[加颜色]
[设为精华帖子]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推荐到首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发表新帖] [回复该帖] [引用回复] [表格型] [关闭]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