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慈氏学论坛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加粗]
[加颜色]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推荐到首页] [关闭]
你是第1个浏览者
下一页 1/4页
发帖人 主题:  [转帖]《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之〈唯识古学与中道〉 楼主
用户名: 奪命剪刀脚
注册日: 2008-08-26
发表于 2009-12-01 08:16:2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此下两帖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孟领先生《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一文中摘,原载《普门学报》38th (2007)

 

 

 

● 《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之〈唯识古学与中道〉 ●

 

 

 

唯识古学和新学对“唯识”和“识变”有不同的认识,这使二者的三性中道思想有所差异。

 

唯识古学认为,“唯识”本身就意味着“无义”,《唯识二十论》说: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外境是识的虚妄显现,如眼病者看到空中有发蝇相,实则其所见境没有任何实在性。关于境由识现的原理,《解深密经》这样表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毘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深密》揭示了“识所缘唯识所现”的机理,虽强调了能现与所现都以识为体,但并没从虚妄杂染的角度界定内识显现外境的性质。而《唯识二十论》从虚妄杂染的角度界定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在价值判断上顺承了初期大乘经的“三界虚妄,唯是一心作”的命题,并用唯识学的模式进行了具体诠释。一切诸法,不过是病目的幻像,自然虚假不实,这与般若中观学“一切皆空唯是假名”的旨趣是一致的。《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唯识古学则认为色以识为体,是识的显现,所以中观学“万法皆空”的命题很自然地就转换成唯识学“万法唯识”的命题。因此,近有学者主张龙树、无着二圣一宗。从胜义谛的角度看,龙树学、无着学归趣无二,都是不可分别的超言绝虑的内证圣境,或称毕竟空,或称唯识性。但唯识学派认为,唯识立说,意在纠正中观末流的恶趣空之弊,以万法唯识彰显识性非无、圣境不虚,并以识变机理补中观学之缺,以具体论证三界诸法如何如幻如化,唯是假名。

 

唯识学认为如幻如化的三界诸法的生起,是由于有情无始以来的虚妄分别习气,此习气与诸法、赖耶,如三芦束更互为因,相依不倒。所以,始自无着的杂染赖耶说,经世亲的三能变说,到难陀、安慧的识体二分说,都潜在地把识等同于妄识,把识的了别等同于虚妄分别。《瑜伽》说:“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辩中边论颂》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在虚妄分别和三界诸法之间,经过了见分和相分这一理论环节,把能缘的见分称为能分别,把所缘的相分称为所分别,唯识古学从诸识内在地裂变为能、所的思路出发,主张所缘境与能缘识不一不异,《唯识三十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所缘与能缘的不一不异,反映在唯识三性说上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与依他起自性之间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依他和遍计都是虚妄分别。

 

 

唯识古学的三性说可画分为两个理论层次:

 

第一,性、相层次,即分为法相和法性。弥勒《辩法法性论》说:“复此法性相,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别,即是真如性。” 所谓法性,就是无能取和所取、能诠和所诠差别的内证圣境,中观学称之为毕竟空性,唯识学称之为唯识实性,或圆成实性。

 

第二,能、所层次,即把法相分为能缘、所缘。《辩法法性论》说:“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  法相即是虚妄分别,由能分别开显出依他起性,由所分别开显出遍计所执性,《辩中边论》说:“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

 

唯识三性说的性、相二分模式,具有解脱论意义。其中,法相即三界染法,法性即出世间净法,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福慧积累,才能究竟由相证性。法相所摄的遍计与依他,都是应被舍弃的虚妄染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唯识学性相二分模式是中观学真俗二谛模式的延伸,虚幻的法相相当于如幻的假名,非相非非相的一真法界(唯识实性)相当于超言绝虑的诸法实性。这样,唯识古学三性说所含摄的中道思想,很自然地就回到了中观学的中道思想的理路。从俗谛看,遍计与依他是幻有;从真谛看,遍计与依他是真空,《辩中边论颂》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幻有与真空,这相当于《中论》的空假中道。从俗谛看,圆成实性是实有;从真谛看,圆成实性非空非有。真谛角度的圆成实性,相当于《中论》的八不中道。

 

从唯识古学三性说的演变及其所含摄的中道思想看,说明唯识学至此还没走出中观学的藩篱,还没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理论特质。



发帖人 主题:  [转帖]《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之〈唯识新学与中道〉 第2楼
用户名: 奪命剪刀脚
注册日: 2008-08-26
发表于 2009-12-01 08:17:31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唯識三性與唯識中道》之〈唯識新學與中道〉

 

 

 

为证成万法唯识,唯识古学常用梦境、定境和圣境为喻。诸如,《唯识二十论》说:“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浓河等,如梦损有用。” 又《大乘阿毘达磨集论》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又《摄大乘论本》说:“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 又《摄论》说菩萨成就四智,即可悟入唯识无境。

 

在我们看来,唯识古学以梦境、定境和圣境为例推演出来的万法唯识,在人类认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极深刻的内容。万法唯识所现的机理,就是《解深密经》所揭示的“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后来,似能缘相称为见分,似所缘相称为相分。见分、相分模式的提出,表明对心识的功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识,就是了别,识的了别功能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认识作用。一切有了别作用的识,其能了别的功能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潜在的呈现模式,一如凸镜现凸像,凹镜现凹像,能见识缘取呈现模式自身,即能见模式自身同时转变为所见模式,这就是唯识古学的识体裂变为见分和相分的深层机理。譬喻说,见分就像一面筛网,相分就像网孔,一切潜在的对象都必须经过筛网的过滤,并透过筛孔而呈现出特定的模样。

 

唯识古学注意到了这面“筛子”,并把它作为宇宙的全部,否认“筛孔”后面有“实体”(所缘“缘”)存在的可能。这使唯识理论受到许多挑战,著名的有唯识九难 [1],本文另谈二点:

 

第一,既然三界心心所都是虚妄分别,并以超验的梦境、定境和圣境去论证万法唯识,那么站在欲界凡夫的经验立场,想象一条蛇、以绳为蛇、实际一条蛇,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说三者毫无差别,都属虚妄分别,显然不妥。

 

第二,如果一切所缘都是自识所现,那么,末那识何以缘阿赖耶识为自内我?若赖耶离末那无实体用,则有违安立本识的初衷,动摇了唯识学的理论根基。

 

对上述诘难,唯识古学不能圆满解答,陈那、护法等为唯识学开辟了新的途径。《观所缘缘论》承认“筛孔”背后潜在的“实体”,该实体令能缘识(见分)带彼相起并为能缘识所虑托,构成本质相分。本质相分的存在,使“唯识无境”演化为“境不离识”,亦即从唯识古学演进为唯识今学。与见分异种的本质相分的存在,则能回答第二个诘难,维护了第八识的独立性。

 

根据本质相分的有无以及见分对它的了知状况,玄奘提出了三类境理论。据此可以圆满解答第一个诘难。三类境指性境、带质境和独影境。所谓性境是具有真实体性的境界,心境是真实的心,色境是真实的色,此如实际一条蛇;带质境是能缘心所缘取的境界,虽然有所托的本质,然而和它的自相不符,此如以绳为蛇;独影境指由能缘心的强分别力变现而无本质的境界,此如想象的一条蛇。三类境说的提出,是对早期佛教名色相依缘起理论的深化,标志着唯识学境界理论的最终完成。

 

唯识新学的“唯识”义,既有“唯识无境”的一面,又有“境不离识”的一面,在“识变”上分别对应于“分别变”和“因缘变”。正是对古学的纠正和深化,唯识新学建构了自己的三性说体系。唯识古学以能缘、所缘(见、相二分)为基础而建立了依他起自性和遍计所执自性,使依他与遍计之间界限模糊,在德性上同属虚妄杂染。而唯识新学主张见分、相分都是依他起自性,对二分的妄执才是遍计所执自性。此说维护了依他起性的基础地位,依他起性非有非无,故契中道;依他起性含摄染净二分,依杂染分开显出遍计所执自性,依清净分开显出圆成实自性;遍计妄染,故非有,圆成真净,故非无,非有非无,故契中道,此被称为三性相望中道。还有三性各别中道,即“三性亦各具有中道之义,第一是『遍计所执性』,情有故『非空』,理无故『非有』。第二『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妙有故『非空』。这是从三性每一性都各具有非空非有二义来谈中道。”[2]

 

从形式上看,三性各别中道突显了依他起性的枢纽地位,接近了佛教缘起中道模式。把依他起性进行染净二分的思路,始于《摄大乘论》,“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摄论》接着以地界中的土、金比喻三自性:“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地界”喻指依他起自性,“土”喻指遍计所执自性,“金”喻指圆成实自性。地界的土、金之喻,已透出依他起自性的核心地位,但唯识古学在对三自性的德性判摄上,并没给依他起自性以独立地位,依他与遍计都属虚妄显现,处于与圆成实对立的一边,《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说:

 

“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

 

在唯识古学那里,先在依他起性的层面界定了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是清净的依他起性,但是,由于受中观二谛说的影响,圆成实性又成了毕竟空性,也就是三性说被转换成法相与法性的二分模式。这反映了唯识古学不仅没有厘清遍计所执自性与依他起自性的关系,而且对圆成实自性的界定也是模糊的。唯识新学在继承古学依他有染净二分的思路基础上,强调去除遍计所执自性的依他起性就是圆成实自性,所以圆成与依他不一不异。

 

在缘起事相的层面上界定三自性是唯识新学对古学的超越。但是,唯识新学并没完全摆脱中观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它割裂了缘起事相与缘起理则之间的统一关系。比如,认为遍计所执自性是情有理无,实际上,任一境相,都不是无因而起,都有与其相应的缘起理则,说它“理无”显然有误。正因为缘起理则与缘起事相是相待而有的关系,染净诸法各有其不同的“真如”。圆成实自性也是缘起事相与缘起理则的统一体,其理则不能脱离特定事相而单独存在。而唯识新学仍把与出世净法相应的缘起理则(真如)内在为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本性,称其为自性涅或遍行真如。这使唯识学最终与中观学不分彼此。唯识真如虽内在于一切法,但它又是不依赖其他条件的形而上存在,《瑜伽》说:“圆成实性当言何所依止? 答:当言无所安住无所依止。” 此“真如”与形而上的“梵”已界限模糊。

 

根据唯识学体用简别模式的推衍,唯识三性都属依他起性,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法。若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依他起性进行染净判摄,杂染的依他起性被称为遍计所执自性,清净的依他起性被称为圆成实自性。依他起法既有因缘际会因果决定的必然性一面,又有因消缘灭生灭无常的偶然性一面,故把有与无、生与灭、断与常、生死与涅等一切对立的两边尽摄其中。

 

 

~~~~~~~~~~~~~~~~~~~~~~~~~~~~~~~~~~~~~~~~~~~~~~~~~~~~~~~~~~~~~

[1] 唯识九难:针对万法唯识之教理所提出的九种诘难。

() 唯识所因难,此乃据何教理而立论唯识之问难。

() 世事乖宗难,见世间之事实,时处一定,多有情同缘,如是境中有实之作用,岂非心外有实境佐证之问难。对此问难,答以若定有实境,何以缘同一物,而自他所见不同、感受不同。

() 圣教相违难,若心外无色等实境,佛何以于经中说有色等十二处之问难。 

() 唯识成空难,若云为令了知法空而说唯识,其识亦应毕竟空无之问难。 

() 色相非心难,色乃有形有质碍,何以谓之唯识之问难。 

() 现量为宗难,色等外境为现量智之所缘,若无外境,何以现量得知色等之问难。 

() 梦觉相违难,梦中之境醒后知其为妄境,醒时之境却无此事,不以之为例之问难。 

() 外取他心难,他人心识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缘(知)他心,是否缘心外之境之问难。 

() 异境非唯难,续前问,虽非亲缘,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异境,则是否应称唯识之问难。

(参见《佛光大辞典》,以及《成唯识论》卷九)

 

[2] 田光烈,《玄奘哲学研究》(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发帖人 主题:  Re:[转帖]《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之〈唯识新学与中道〉 第3楼
用户名: CITAO慈涛
注册日: 2009-11-28
发表于 2009-12-01 22:35:4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现在麻烦的就是这种文章,本来唯识就够难的,不在辩论中提高自己,深入理解,浅浅的看看,就张冠李戴,就下定义,就做判断,说这不了义,那有错误。
让新学的读个稀里糊涂,让学过的都不知道怎么个说,就如有人眼花,指着鹿他非说是马,怎么个说吗?
发帖人 主题:  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第4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12-02 00:35:51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意识由其种子生起本是一个整体,没有你认为的自身和外境,只是你自己感觉有个自身可以取到外境罢了,而这种感觉是完全颠倒错误的,是你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就是你无始以来一直错误熏习而成的记忆,也即能所对立的染污种子。但是要注意,这里的“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仅指凡夫的意识所遍计的影象而言,这影象已是遍计所执性,生起的是一个整体的色声香味触的组合,只是你分能所对立的错误的种子让你有心能取外境的感觉。而你的前六识读取你自己第八识种子的过程,以及读取其他有情了别识的过程,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依他起法,只是作为凡夫的我们无法感知到。

第一,既然三界心心所都是虚妄分别,并以超验的梦境、定境和圣境去论证万法唯识,那么站在欲界凡夫的经验立场,想象一条蛇、以绳为蛇、实际一条蛇,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说三者毫无差别,都属虚妄分别,显然不妥。”——从本质上讲并无区别,均是凡夫意识的虚妄分别,均是遍计所执性,均是有情心识自身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只是各自调动的种子及生起的过程不同。想象一条蛇就是单存的第六意识调动的一个影象,不受其他有情影响;以绳为蛇,是前六识调动了生起器世间的种子,眼识见到色,第六意识遍计为蛇;看到实际存在的一条蛇,我们前六识读取这条蛇这的信息(它的了别识状态),结合自己第八识色声香味触的种子翻译给自己影象,并根据这条蛇的了别识的变化而不断读取新的信息,而翻译出新的影象,我们所提取的种子受到了这条蛇的了别识的刺激和影响。这里种子调动过程比前两种情况更复杂些,比如你被蛇咬了,还要调动起疼痛、中毒等种子的现行。当然,若你心如如不动,蛇也不会咬你,或者它咬你对你根本不起作用。

第二,如果一切所缘都是自识所现,那么,末那识何以缘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一切所缘都是自识所现”这句话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唯识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对唯识理论理解有误。唯识中只说“辨别识所缘唯了别识所现。”这里包含两个过程:1、某有情的辨别识以其他有情的了别识为所缘对象,将这些了别识的信息采集起来并结合自己阿赖耶识的记忆(种子),将综合的结果生起现行;2、某有情的辨别识直接唤起自己阿赖耶识的记忆(种子)而生起现行,如定中所行影象。按古唯识义,八识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意识体即了别识,如果为了方便说而拆成八个,本质上也只是粗细之分,前六识粗浅,七八识深细,不可以把一个有情的八个识割裂开来理解问题。每个有情第六意识遍计出的诸法,其背后的现行均由自己的阿赖耶识种子生起,只是在生起现行之前,要有一个种子的整和过程,这一整和过程就是将其他有情了别识的信息和自己以前的记忆综合到一起而形成新的种子的过程。



 

该贴于2009-12-03 11:35:04被vava99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根本不懂却自以为很懂的可怜学者。 第5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02 15:14:3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唯识三性的大意是:
①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虚妄分别出来的遍计所执性,如梦境中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②以根本智实证五蕴皆空,即实证空性(真如、圆成实性),如梦醒时梦境皆空,这个证境是真实有的。
③根本智之后,后得智随之生起,实证三界唯有心识是真正的缘起法(甚深缘起法,依他起性),如醒后如实证见世界本来面目(真实面目),心识这种甚深缘起法是实际存在的。
总结起来说,三性是一无二有:遍计所执性是无,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是有。
唯识,就是说唯有识,这个世界上唯有心识是实际存在的(也就是说,心识之外的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这是佛菩萨后得智才能证见的依他起性,这是唯识理论得以建立的最基本概念。
而这位孟领先生,对这个依他起性根本没有一丁点儿的概念,竟然认为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完全就是一回事起了俩名,都是幻有真空,把三性给歪曲成了二谛,硬是把“二有一无”给说成了“二无一有”,比如他说:
唯识古学三性说所含摄的中道思想,很自然地就回到了中观学的中道思想的理路。从俗谛看,遍计与依他是幻有;从真谛看,遍计与依他是真空,《辩中边论颂》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辩中边论颂》对三性的总结是二有一无:“有无及有故”,第一个字“有”,是指依他起性是有:“虚妄分别有”,第二个字“无”,是指遍计所执性的二取(能取所取)是无:“于此二都无”,第四个字“有”,是指空性圆成实性是有:“此中唯有空”。
孟领先生竟然就敢拿这讲“二有一无”的论文,来证明自己“二无一有”的结论,这不就是光天化日之下指鹿为马、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吗?
该贴于2009-12-03 08:06:48被大 千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关于真如,即圆成实,言语道断 第6楼
用户名: wenhong519
注册日: 2009-07-04
发表于 2009-12-23 17:58:50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即实相。您是大家了,建议谨慎直入直陈空、有等,即是中道。因为心不可说,真心妙明也请慎言有,唯是默然更契真境!再有,真心妙德万有,一切不生不灭,遍计所执亦不生不灭。。。
发帖人 主题:  您说的道理大家都懂 第7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12-24 11:09:4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唯识中所说的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离言的境界,不可言说。这是基本前提,大家都明白的。

真实境界不可言说但是还必须得为我们凡夫宣说,所以佛只能在遍计所执性里来安立方便说法,否则我们就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凡夫讨论问题是无法离开名言的。这就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既然言语道断您又是从哪得来的佛学知识呢?还不是通过名言?对于已经入门的人,您可以来一句言语道断,大家都清楚是什么意思,对于还没入门的人上来就这么一句人家不是云里雾里?我们知道禅宗讲不立言说,开口即错,但是禅宗留下的语录也是最多的,有10万多条。对于真如、依他起,佛不用名言说出来我们凡夫又怎么能知道和理解呢?所以探讨法义,正确理解佛所说的法,按佛说的去修行,我们才能见道。

发帖人 主题:  您是说弥勒菩萨直入直陈“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是不慎言了? 第8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5 08:13:54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该贴于2009-12-26 08:30:03被大 千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真实虽不是无,却也不等于有吧 第9楼
用户名: 王老师饶命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7 14:30:2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上坡不跟汉兰达,下坡不超凯美瑞
发帖人 主题: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第10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7 16:20:3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感觉不应该有那个顿号! 第11楼
用户名: 散人问道
注册日: 2009-06-18
发表于 2009-12-27 21:34:0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该贴于2009-12-27 21:35:19被散人问道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这是本颂总结,你一字一句地与全颂对照一下。 第12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8 09:11:0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该贴于2009-12-28 14:04:34被大 千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哦! 是我搞错了吗? 第13楼
用户名: 散人问道
注册日: 2009-06-18
发表于 2009-12-28 20:25:08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我以为是有遍计所执自性之“无”及依他、圆成清净之“有”。所以说“有无及有故”,能这样理解吗?
发帖人 主题:  根本就不能靠感觉和以为学经论。 第14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9 08:11:1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师兄琢磨一下禅宗这个颂: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第15楼
用户名: 王老师饶命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9 13:54:2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渠”可以换代为“真实”“中道”

上坡不跟汉兰达,下坡不超凯美瑞
发帖人 主题:  弥勒菩萨说有是错了? 第16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9 14:06:43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该贴于2009-12-29 16:38:58被大 千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弥勒菩萨当然没错 第17楼
用户名: 王老师饶命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29 21:52:1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问题是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师兄敢保证与弥勒菩萨的本意一致吗?
从梵文到汉文,再加之千百年汉字本身的演变,我们现在读起来,未必真能贴近弥勒菩萨的本意。所以,俺读经时,都要本着三法印的精神,再三斟酌经义,经云亦云往往会不求甚解
举个例子:汉传心经中“无智亦无得”,在藏传心经中为“无智亦无得,亦无不得”,就能明显看出岁月对经义产生的痕迹
现在我们在谈这个“有”的时候,往往当作真实存在、实有来理解,俺认为这其实是法我执。以俺所解,这个“有”的古意应当更贴近“非断”,不但一样说得通,而且更通。
在禅宗里也讲“知有”,嘻嘻,用现代人对“有”的理解去套“知有”,肯定不行吧?
上坡不跟汉兰达,下坡不超凯美瑞
发帖人 主题:  弥勒菩萨就是把这个“有”当作真实的,您认为这其实是法我执了? 第18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30 07:49:54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圆成实相亦有非有。唯有非有。于此性中许为真实。有空性故。”正是因为“有”空性的缘故,所以才把圆成实相许为“真实”。
发帖人 主题:  是呀,弥勒菩萨还说“非有”呢 第19楼
用户名: 王老师饶命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30 09:01:2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所以俺说:
真实虽不是无(亦有),却也不等于有(非有)
俺感觉师兄只顾着强调“有”,却不知这个“有”为何同时又是“非有”。此即法我执
上坡不跟汉兰达,下坡不超凯美瑞
发帖人 主题:  您给误解到正相反的意思上去了。 第20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12-30 09:35:4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圆成实相亦有非有”,意思是圆成实相亦有“非有”(“非有”即是“无”,即是“空性”),圆成实相亦有“无”,这是在解释颂文这一句“一有无真实”,“一”指圆成实相,“有无”即是有“无”,“一有无真实”,就是说:圆成实相,因为有“无”(也就是有“非有”,也就是有“空性”),所以叫做真实。
《辨中边论》原文如下:

 许于三自性  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  一有无真实 

论曰。即于如是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常非有。唯常非有。于此性中许为真实。无颠倒故。依他起相有而不真。唯有非真。于依他起许为真实。有乱性故。圆成实相亦有非有。唯有非有。于此性中许为真实。有空性故。


该贴于2009-12-31 09:46:52被大 千编辑过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关闭]
下一页 1/4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