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下两帖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孟领先生《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一文中摘略,原载《普门学报》38th期 (2007年)
● 《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之〈唯识古学与中道〉 ●
唯识古学和新学对“唯识”和“识变”有不同的认识,这使二者的三性中道思想有所差异。
唯识古学认为,“唯识”本身就意味着“无义”,《唯识二十论》说: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外境是识的虚妄显现,如眼病者看到空中有发蝇相,实则其所见境没有任何实在性。关于境由识现的原理,《解深密经》这样表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毘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深密》揭示了“识所缘唯识所现”的机理,虽强调了能现与所现都以识为体,但并没从虚妄杂染的角度界定内识显现外境的性质。而《唯识二十论》从虚妄杂染的角度界定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在价值判断上顺承了初期大乘经的“三界虚妄,唯是一心作”的命题,并用唯识学的模式进行了具体诠释。一切诸法,不过是病目的幻像,自然虚假不实,这与般若中观学“一切皆空唯是假名”的旨趣是一致的。《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唯识古学则认为色以识为体,是识的显现,所以中观学“万法皆空”的命题很自然地就转换成唯识学“万法唯识”的命题。因此,近有学者主张龙树、无着二圣一宗。从胜义谛的角度看,龙树学、无着学归趣无二,都是不可分别的超言绝虑的内证圣境,或称毕竟空,或称唯识性。但唯识学派认为,唯识立说,意在纠正中观末流的恶趣空之弊,以万法唯识彰显识性非无、圣境不虚,并以识变机理补中观学之缺,以具体论证三界诸法如何如幻如化,唯是假名。
唯识学认为如幻如化的三界诸法的生起,是由于有情无始以来的虚妄分别习气,此习气与诸法、赖耶,如三芦束更互为因,相依不倒。所以,始自无着的杂染赖耶说,经世亲的三能变说,到难陀、安慧的识体二分说,都潜在地把识等同于妄识,把识的了别等同于虚妄分别。《瑜伽》说:“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辩中边论颂》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在虚妄分别和三界诸法之间,经过了见分和相分这一理论环节,把能缘的见分称为能分别,把所缘的相分称为所分别,唯识古学从诸识内在地裂变为能、所的思路出发,主张所缘境与能缘识不一不异,《唯识三十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所缘与能缘的不一不异,反映在唯识三性说上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与依他起自性之间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依他和遍计都是虚妄分别。
唯识古学的三性说可画分为两个理论层次:
第一,性、相层次,即分为法相和法性。弥勒《辩法法性论》说:“复此法性相,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别,即是真如性。” 所谓法性,就是无能取和所取、能诠和所诠差别的内证圣境,中观学称之为毕竟空性,唯识学称之为唯识实性,或圆成实性。
第二,能、所层次,即把法相分为能缘、所缘。《辩法法性论》说:“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 法相即是虚妄分别,由能分别开显出依他起性,由所分别开显出遍计所执性,《辩中边论》说:“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
唯识三性说的性、相二分模式,具有解脱论意义。其中,法相即三界染法,法性即出世间净法,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福慧积累,才能究竟由相证性。法相所摄的遍计与依他,都是应被舍弃的虚妄染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唯识学性相二分模式是中观学真俗二谛模式的延伸,虚幻的法相相当于如幻的假名,非相非非相的一真法界(唯识实性)相当于超言绝虑的诸法实性。这样,唯识古学三性说所含摄的中道思想,很自然地就回到了中观学的中道思想的理路。从俗谛看,遍计与依他是幻有;从真谛看,遍计与依他是真空,《辩中边论颂》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幻有与真空,这相当于《中论》的空假中道。从俗谛看,圆成实性是实有;从真谛看,圆成实性非空非有。真谛角度的圆成实性,相当于《中论》的八不中道。
从唯识古学三性说的演变及其所含摄的中道思想看,说明唯识学至此还没走出中观学的藩篱,还没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理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