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4b)︰
‘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异熟果,谁之异熟,谓无想定。
‘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时有想。言无想者,由彼有情中间长时想不起故。如契经说,彼诸有情由想起故从彼处没。然彼有情如久睡觉还起于想,从彼没已,必生欲界,非余处所。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于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尽便堕。’
《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云(大正32·198b)︰
‘云何第四名无想天?是中诸天无有想故。何者为想?通别二想。各异生报,此中无故,唯有色阴及不相应行阴,故名无想天。’
可知生于此天者念想尽灭,而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名无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