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尼沙罗尊者:无我,还是非我?[转帖]
[慈氏学论坛] [回复] [引用回复] [表格型] [跟帖] [关闭] [浏览0次]

用户名: chzhuang

 

无我,还是非我?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No-self or Not-self?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西方人了解佛教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的第一个障碍,是有关 anatta 的教导,这个词常被译成无我(no-self)。这个教导成为障碍,有两个理由。首先,没有自我这个观点与佛陀的其它教导并不吻合,比如业与轮回。假如没有自我,是什么承受业的后果,继续轮回? 第二,它与我们自己的犹太-基督教背景也难以吻合,后者把永恒的灵魂或者自我,当成一个基本前提。假如没有自我,灵性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  许多书籍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查看记载着现存最早的佛陀教导的巴利文献,你在经中根本找不到与此相关的陈述。实际上只有一处,有人当面直接问佛陀,自我是否存在,而他却拒绝回答了。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认定有我、无我两个观点中的任何一个,均属极端妄见,不可能走上佛法修持之路。因此,这样的问题应该放在一边。为了理解他对这个问题保持缄默意味着anatta 的释义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阅读他的教导,有关怎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及怎样理解他的答复。  

  佛陀把一切问题分为四类: 一类值得明确答复(直接的是与否); 一类值得分析式答复,即对该问题加以定义与限制; 一类值得反问,即把球送回提问者的场地; 一类值得放在一边。这最后一类,则包括那些不能终止苦与紧张的问题。一位老师接到问题时,首要责任是弄清这个问题属于哪一类,之后以相应方式作答。比如你对一个该放在一边的问题,便不以是与否作答。假如你是提问者,得到一个答复后,便要决定对其推论该走多远。佛陀说,误解他的人有两类:  一类对不该作推论的陈述去作推论,还有一类该作推论却不作。  

  这些便是理解佛陀教导的基本原则,不过如果看看多数作者对 anatta 学说的解释,我们发现这些基本原则给忽略了。有些作者试图对无我的铨释加以限定,说佛陀否定的是永恒自我或者独立自我的存在,不过这样做,是对一个佛陀表明该放在一边的问题,给出分析式答复。其他人则试图从经文中几个似乎暗示自我不存在的陈述里作推论,不过可以肯定,迫使这些句子对一个该放在一边的问题给出答案,那么他是在作不当推论。   

  因此,与其对自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回答“不存在”——无论这个自我是指相关、独立、是否永恒——佛陀认为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有误导性。为什么?  无论你怎样划定“我”与“他”的界线,自我这个概念包含了某种自我认同与执取因素,因此就带着苦与紧张。这个分析适用于一个独立的自我,也适用于一个与外界相通的自我,这样的自我不承认“他”。假如一个人认同自然的一切,他便为每一株落木而苦。这个分析也适用于对整个“其它”宇宙[的认同],在那里的隔绝感与徒劳感极其有害,使人对快乐的追求(无论为己为他)成为不可能。出于这些原因,佛陀的忠告是,不要去注意“我存在吗? ” 、或者“我不存在吗?”这类问题,因为无论你怎样回答,都会导致苦与张力。

  为了避免有关“我”与“他”的问题内部隐含的苦,他提出另一种解析经验的方式: 有关苦、苦因、灭苦、灭苦之道的四圣谛。  他说,不要把这些事看成与我、与他有关,而应该把它们看成存在现实本身、直接的经验本身,接下来对它们各自施行相应的责任。  应当去理解张力、消除其因、实现其止息、培养止息之道。 这些责任,构成了理解 anatta 学说的最佳背景。如果你培养了戒德、定力、明辨,达到一个宁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以四圣谛的原则看待经验,在心中升起的问题就不是“有没有自我?  我是什么?” 而是“我在受苦,是不是因为我执着于这个特别现象?  它真的是我、我自己、我的吗?  如果它是苦,但实际上却不是我或者我的,又为什么要执着呢? ”  后面那组问题,就值得一个直接了当的答复了,因为这时的答案能帮助你理解苦,放下导致苦的追求与执着,即放下残余的自我认同,直到最后,一切自我认同的痕迹消失,剩下的是无限的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anatta 的教导并非是个无我(no-self)的学说,而是一个非我(not-self)的策略,藉着放下苦因、走向最高快乐,这样来消解苦。在那时,我、无我、非我这些问题就落到了一边。有了这样彻底自由的经验,又何必关心是谁、是不是我在经历它呢?


  原文版权所有© 199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from:http://216.197.193.235/Dhamma/Author/ThanissaroNotSelf.htm


本贴于2009-11-17 23:22:03在 乐趣 哲学宗教慈氏学论坛发表.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推荐到首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发表新帖] [回复该帖] [引用回复] [表格型] [关闭]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