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部分初学者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
1. 关于境界描述
您说四禅八定(所显现之境界)皆不能信,现在大家都这么说,因为那毕竟也是遍计所执么,不这么说,不足以体现究竟圆满智慧,连慈禧太后也手书“大圆宝镜”以自警,更何况我辈? 那大乘经里动辄说菩萨们如何神通具足游戏,佛净土如何庄严神圣,不也是对佛境界的描述么,岂是离言? 既然菩萨的境界都是离言说,那诸菩萨又何必鼓唇劳舌,周章笔墨,记录种种佛土色相,庄严,展示给三界众生?缘何不开宗明义,省去这些光耀七宝,直陈秘意呢,对于那些已经深入不净观和空观的菩萨们怎么会对七宝如此眷恋描述,令人费解。而净土宗经论又多以记录佛净土色相为能事,宣扬一真法界,男尊女卑,遍地黄金,知见仿佛亦如古印度凡夫一般无二,岂有他哉? 我想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定坐标,印证境界。好比说卢浮宫在巴黎,宫殿巍峨,外有玻璃金字塔,内有汗姆拉比法典等。若去北京紫禁城,虽有宫殿巍峨,不见玻璃金字塔,亦无汗姆拉比法典,必知不是巴黎卢浮宫。
我想,您不愿谈定中境界的顾虑,恐怕是您一贯诲人严谨,思维缜密故不肯讲自己定中境界。但无论大小乘,转识成智就得入定,入定必做止观。观想必有所缘之境。《瑜伽师地论》本身也是无著菩萨禅定中所得的境界,好像也得去兜率天弥勒内院,他处不可得。弥勒内院的境界是种子所显现,也是众生平等的,若有人能去,必定可以证实无著菩萨所说,您所见之弥勒内院当与诸大菩萨所见不二。理论水平高,必定直接影响到观想。请问您如何观想。也许我们可以参照。我们相去诸佛菩萨境界深远,但是距离身边的大德居士们,也许还可以参照。当然,大千先生所学,我辈再花30年功夫也未可及。
2) 关于 如何空色蕴的质疑
观自在菩萨也是入深定,观照五蕴皆空,然后向舍利子讲述境界。可是“空五蕴”是如何程序?如何依次观想的?我们的观想都是有漏的,越缜密越发现漏洞。
观想色蕴是空性的时候,只能认为他们是识变,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副作用:既把“识”变成了“确实存在”。
唯识来华以前,一位颇具盛名,号称“解空第一”的古德,他悟空性靠“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然此中弊病在于“虚空粉碎之后又作何?”即物理性的无限粉碎虚空,依然留下最小的自我,无法粉碎。现在大家学了唯识,都懂得“虚空粉碎”到最后应该还是名言,是概念,就是“遍计所执性”,还是不能存在。可是这位古德高僧虽然能翻译经论,号称解空第一,当别人问他这个的时候,他就不能解释了。因此他对于“空性”的直观解释是根本错误的,我就怀疑这位古德,虽然穷经皓首,也不过是自以为证空性,有岂能“空色蕴”?
所以,我觉得“空色蕴”是很细腻的事情,如何做观想是关键问题。而瑜伽师地论,是否说明白了呢?凡夫定都入不了,能跳到哪里去入定呢?所以我要问问饱学之士的入定的经验。这也是我向您请教的原因。
3) 关于“饱学唯识,不能信佛”的例子
季羡林,吕澄
羡林先生的梵文应该比这里人都强,也是博览群经,融贯中西,学富五车,资粮应该不少,可是他说他不能信佛。 而一代唯识学巨匠吕澄先生也是一样,吕澄先生的造诣也许是自玄奘后第一人,他竟然亲手写下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的证明。此辈老先生,均为道理通达,而不能修行之人,我以为诸位老师应当针对修行的具体经验,入定的过程,深入浅出地解释才好。说实话,我并不是对那些玄妙怪诞的境界感兴趣,而是觉得是杜撰出来的。如果有人说依照他的方法就可以证得那种境界,我想很多人愿意尝试呀。
谢谢
该贴于2010-01-09 14:44:08被实在搞不懂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