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师兄所引的这段文章有些疑问——“但是如果查看记载着现存最早的佛陀教导的巴利文献,你在经中根本找不到与此相关的陈述。实际上只有一处,有人当面直接问佛陀,自我是否存在,而他却拒绝回答了。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认定有我、无我两个观点中的任何一个,均属极端妄见,不可能走上佛法修持之路。”
最早的巴利文献仅仅是记录了部分佛陀的早期教导,因为那时候没有纸张,佛陀的教导要靠弟子的记忆来传承,据我所知,佛陀在最早开始说法的时候说的是《华严经》,里面明确的指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对“诸法无我”做了详细的阐述,在《阿含经》里也提到了阿赖耶识的概念。佛陀依众生根性应机说法,我认为佛陀当时没有回答那个人提出的问题,以及后来作出解释,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的,那时人们执著“有我”的邪见根深蒂固,初闻佛法而未深入领会佛法的奥义,所以佛陀暂时不把这个问题说透,怕人们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误解。随着弟子们对佛法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在接受了唯识的观点后,佛陀就可以对“无我”的概念作出详细的解释,“无我”指的是没有凡夫所想象的独立不变的自体存在,但是有阿赖耶识存在,阿赖耶识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流变体,所以凡夫认为的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存在,但也不是没有东西受业与轮回,你的阿赖耶识及现行的前七识便是因果轮回的根源。到了唯识的阶段,就不仅仅讲执取与离苦,而是要彻底的空掉凡夫所知法,这样善巧的安立,更有助于我们对佛法的修行,最后真正证得“无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