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阿毗达摩如何理解阿赖耶识(草稿)
[慈氏学论坛] [回复] [引用回复] [表格型] [跟帖] [关闭] [浏览0次]

用户名: chzhuang

1、阿赖耶识近于南传“业力之所藏”
  有人认为“阿赖耶识”接近于南传的“有分心”,然而这两者其实很不相同。本文以为,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比较接近于南传阿毗达摩的业之所藏。
  当然,南传并不立“业力之所藏”,比如那兰陀王问那先比丘:“尊者,业存于何处?”
  “大王,”那先比丘答道,“不可以说业存于此变化无端的意识中,或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它以心色为依,在机缘成熟时自我表现出来,这就好象,不是说芒果存于树的某一个部位,而应说,在一定时节里。有芒果依树而挂。”

2、南传如何理解阿赖耶识的论证
  唯识学主要基于“业力之所藏”(也在其他意义上)定义“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以八相论证了阿赖耶识必然存在,这八相分别是:执受证、初起证、明了证、种子证、业用证、身受证、无心定证、命终证。
  这些理由很多是使用溯因推理,论证格式基本上“因为有了阿赖耶识,就可以解决这些困难。”注意到,溯因推理方式不是必然的,而只是提供一种解释。这与我们对“眼识”的论证很不一样,眼识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眼识”。
  以下逐一分析八相论证。
  第一是执受证,所谓执受是指有一种心识执持身体,方能使有情的身体在一期生命中能相续存在,不会烂坏。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这可以用业力和四食等来理解。
  第二初起证,这其实是回复他人的批评。有人认为如果承认有阿赖耶识,则有诸识并起的过失。唯识家却认为诸识是可以并起的,即五识起时,意识必起。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诸识也是不并起的。
  第三明了证,这一个论证是紧接上面初起证而有的,上一证对诸识并生的理由没有进行很好的论述,此证乃进一步说明诸识不并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诸识不并生,则意识不能明白的了知曾忆境。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七遍一切处心所里的“想”,它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品质。
  第四种子证,所谓种子是指世间的种种行为,在发生过后尚有余势潜在地存留,并成为未来行为生起的原因,或影响未来的行为。但前六识没有持种的功能,所以有阿赖耶识来含藏种子。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也承认有业力,但不关心业力藏在哪里。另外,六识与这里意义上的阿赖耶识也有不同,六识有能识的作用,阿赖耶识在这里的意义似乎没有能识的作用。
  第五业用证,所谓业用是指诸识的作用共有四种,即:一,了别器业,谓外器世界;二,了别依业,即内五根扶根五尘及内种子等;三,了别我业,即末那常计第八以为我;四,了别境业,即余六识各了自境。大乘唯识家认为,这些业用差别相在刹那刹那俱转中可得的原因,是因为诸识的俱转。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承认六识了别的作用,但不承认这是因为阿赖耶识而产生的。
  第七无心定证,所谓无心定是指无想定和灭尽定,在此二定中,前六识暂灭而不起作用。在此无心定中,前六识既然暂灭,则入此无心定的行者,在入定之中应没有心识存在。既无心识存在,此时行者应无有精神,如同草木,或者说如同死人,而现实的情况却不是如此。此无心定便是有鉴于此而说一定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如其论言:“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故 。”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被中止。只有已经证得一切色禅与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才能证得灭尽定。另外,这时候应该有暖相等生命特征。
  第八命终证,有情一期生命终结时的最后一刹那,根据有情所造的善恶业的多少,命终时的身体,如果善业多生善趣,身体从下而上逐渐冷却,一直冷到心;如果恶业多生恶趣,则由上至下逐渐冷却,一直冷到心。这是一种存在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依《瑜伽师地论》说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存在,才有此种现象,如论言: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
  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这可以理解为我执业力的现行。
  除了以上八个论证,还有认为没有阿赖耶识,就不容易解释出世间清净。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究竟法除了色法、心法和心所法,还有涅盘法。涅盘法是超越了缘起生灭之后的所证。
  还有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安立“阿赖耶识”后,“无我与轮回”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在南传佛教看来,不安立“阿赖耶识”,也可以解释“无我与轮回”。正如觉音尊者所说:“无有造业者,亦无受果人,唯蕴自轮转,此乃正知见。”每一刹那的能缘与所缘,刹那刹那地生灭,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3、总结
  综上,关于业力的积累及其现行,唯识学与南传阿毗达摩基本上观点是一样的。双方的差异主要在于,要不要安立阿赖耶识。唯识学认为,安立“阿赖耶识”可以解决以上的困难。但是在南传阿毗达摩看来,以上的困难并不一定要安立“阿赖耶识”来解决。另外,在南传看来,这些困难也可以用不同的原因来解释,而且这些原因可以是不相同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南传阿毗达摩接受阿赖耶识相当部分的作用和功能,但是不承认(或者说不关心)这些作用和功能来自于同一个原因:阿赖耶识。

(文中关于阿赖耶识的论证,转引自文献:释上恒,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



该贴于2009-07-17 22:55:13被chzhuang编辑过

该贴于2009-07-17 23:05:44被chzhuang编辑过


本贴于2009-07-17 22:18:51在 乐趣 哲学宗教慈氏学论坛发表.
[编辑] [删除] [置顶] [加粗]
[加颜色]
[设为精华帖子]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推荐到首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发表新帖] [回复该帖] [引用回复] [表格型] [关闭]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