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第八识在全部八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意识活动的记忆库,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当被动的储存功能,而一位有情主要的活动与造作都在第六意识。但你立了一个理论,论敌就会吹毛求疵搜寻毛病来破。理论只是一种假立,不是事实,因此不可能没有毛病。客观来讲,看一种理论只应该看它主要在讲的那个道理有没有可取之处,而不应该要求它在所有方面都像事实本身那样使人无话可说。但论敌非要四面八方地吹毛求疵,正在学习唯识道理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提出来,那立论方就必须各各都给个回应,我认为唯识新义主要就是这么被迫发展起来的,结果越辩越细,日益繁杂,实际上就唯识理论本身来讲,根本没必要说那么多话。
我们来看一下安慧论师在《唯识三十论解说》中对这句颂文(不可知执受处了)出现背景的介绍(我从藏文的试译):
“(经部师问:)如果说在转起识之外,别有阿赖耶识,为理解它,还需要诠说(它的)所缘和行相,因为没有所缘和没有行相的辨别识是说不通的。(答:)虽然不承许它是没有所缘和没有行相的,但是(它的)所缘和行相又是不能明确断定的。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生起两种(了别):内执受的了别,和不能明确断定(阿赖耶识*)外行相的器(世间)的了别。其中的内执受,是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习气,具有所依之根的色和名,它的所缘极其微细,所以说颂:
(三)彼对执受和处所 之能了别不可知。”
其中说到“(答:)虽然不承许它是没有所缘和没有行相的”,这就是被论敌咬文嚼字(你既叫它是识,它就得有所缘和行相)逼迫出来的方便说法了,实际上甚深种子识并没有像前七现行识那样明显的所缘和行相,它的所缘和行相是非常特殊的非常深细的甚深境界(如佛常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之类的话),是很难在凡夫可思议的理论中安立它的,所以就明确地说它的所缘和行相“不可知”。
另外关于《辨中边颂》中的“本识”,这是真谛法师《中边分别论》中的译法:
“尘根我及识 本识生似彼
但识有无彼 彼无故识无”
这确实是用“一意识师”的观点才能解释得通,因为这里的“本识”实际上是包括整个八识的。以前与vava兄讨论过这个问题,贴在下面,供兄参考。
【vava99】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我理解,这句“识生变似义”中的“识”指的是前七识本身。
【大 千】
上次贴的那个讲解是被大家逼上梁山,没有准备,只在看不清楚的时候参考一下真谛法师的译本,刚才看了一下述记中这两段的解释,现在比较清楚了:这两个识字都是指八个识。
为什么真谛法师把第一个识字译作“本识”(真谛法师译本的长行中解释说:“本识者。谓阿黎耶识。生似彼者。谓似尘等四物。”)述记中说:“然真谛法师似朋一意识师意。所以颂中但言本识。长行乃别开之。”也就是说,真谛法师说的“本识”,是基于“一意识”说,就是把八个识都叫做意识,其中再分粗意识(前六)、中意识(第七识)和细意识(第八识),在长行里就分开说了。
述记:“论曰。变似了者至了相粗故——述曰。明第三识生变似所了。虽前二识亦变所了。以相细故。唯此得名。虽第六识亦变为我与我痴等。非恒俱故。独七得名。虽余六识亦变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续故。行相粗故。唯八得名。”
也就是说,变似了,是说第三识(前六识)变似所了。虽然前二识(第八识和第七识)也变所了,但因为了相细故不算数,唯有此前六识得名“变似了”。虽然第六识亦变为我与我痴等。非恒俱故。独有第七识得名“变似我”。虽余六识亦变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续故。行相粗故。唯有第八识八得名“变似义和有情”。述记后边也提到“第八识所变似义似根”云云。
【vava99】
“境无故识无”中的“识”仍然是指前七识本身。这里还没有提到第八识(种子识)。
【大 千】
述记说:“论曰。境无故识无者至亦非实有——述曰。前成境非有。此成心无。旧论文意先遣所执。后遣依他。皆不□□。此中亦是遣所执。如下论言。许灭于此得解脱故。但如暖顶遣境忍等遣心。非除依他。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
即是说,认识到所缘境实无时,就应该把认为实有能缘心的“唯有识想”也空掉了。“旧论文意”说的是:此后能所双亡证空性时,是染分依他也断之时,但述记认为,颂文里说的还不是这个时候“遣依他”的事,而仍“是遣所执”:“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能缘心是依他起心,依这个心“执有能取”,除的就是所执的这个“能取之识”。因为前面说了:执取四境的是八个识,所以“能取之识”就是指这八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