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第六識)的根﹐又叫恆審思量﹐愚也見有人叫它為志或願﹐俺不敢說這個用詞一
定准確﹐但也可以把志﹑願等用詞﹐解釋到準確的地步。但基本上是恆審思量﹐也
就是一直不停地在分別﹐有個特點是﹐你沒動念頭時﹐也在分別的那個就是它﹐動
了念頭的是第六識。
沒動念頭的分別很多﹐相當廣大﹐好比各種習慣和執著和所帶的習氣。吾人走路吃
飯﹐輕車熟路時的駕車﹐日常很多作為﹐都不動腦筋就做了﹐或者明明腦子里在想
A﹐而同時又可以不用作意自然而然地執行B﹐那麼執行B的是靠第七識。演奏樂器﹐
體育等等要做一系列快動作﹐不大可能用腦筋想下一步做什麼﹐根本沒時間想﹐都
靠平時練﹐變成第七識﹐這個的確是靠平時的志願積累起來的﹐所以也可以叫"志"或
"願"。我有個大學同學﹐一天讀道經"無為而無所不為"時﹐恍然大"悟"﹐說原來不
動念頭自然而做就是無為。我告訴他那個還不是真正的無為﹐是第七識。我估計他
因未學佛法﹐一時理解不了﹐也就沒談下去。
修行也要先借用第七識﹐立志發願﹑修定﹑參禪﹑持咒﹑執持佛名號﹑不動意念的
背誦經典﹐都是基於第七識之上的。如果只靠第六識﹐想過之後就沒了﹐不成勢力﹐
轉不動煩惱根。背誦經典的例子特別明顯﹐師兄可以自己去試試。當經典背誦熟練
時﹐不用動念頭想以下的經文﹐而經文自然如泉水涌出﹐字句無錯﹐這是靠第七識﹐
而第六識不動。如果要去想下頭的經文﹐那個動念是第六識。
第七識里有兩個重要成份是要被"革命"的對象﹐一是恆執諸法為實﹐這是個根深蒂
固的見習﹐另外一個是恆執能見聞覺知的是我或再粗一點認人肉身是我的習慣﹐這
些根深蒂固的見﹐是長期薰習錯見形成的執習。一個叫界內外通惑﹐是根本見惑﹐
通常就簡稱根本惑﹐即無明是。另外一個常也叫見惑﹐是界內見惑﹐通常講的見思
惑中的見惑即此。
歸納以上﹐不需要動念頭它就在哪裡分別執取的就是第七識。修行借用此識比較容
易入定起觀﹐這裡第七識是起橋樑作用﹐讓第六識不動﹐入第八識恆而非審(此處之
"非審"﹐俺個人理解是無分別執著﹑能所一體的了別﹐無分別而自然呈現)﹐就很接
近破根本惑的地位了。俺個人對此恆審思量的"恆"字的看法是﹐這個恆不是永遠不
改的"恆"﹐而是一種習慣勢力﹐類似慣性﹑轉動慣量﹐朝某個方向帶動的勢力﹐是
相對於第六識之非恆之審而說的。但是在甚深的禪定中﹐以智的觀照和慧的揀擇﹐
這些習氣都是可以轉變的。轉二執成平等性智﹐大概就是如此吧。愚見修行就是把
第七識違背法性的見習轉成和法性相應的智慧。常講阿羅漢滅第七識﹐我覺得該是
滅第七識中的我執的見習﹐不是第七識的功能。如果真滅了這個功能﹐反而是一種
殘廢了。
该贴于2009-10-20 22:53:33被智行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