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佛家哲学
http://www.cuhk.edu.hk/rih/phs/text/LAUKwokYing1.pdf
摘一点:
胡塞尔在读了几卷南传佛经后,写的书评摘
这印度教中最高的花卉----其视野与修持是纯然投向【内在的】----我称之为【超越的】而非【超离的】。
这些佛教正典之完美的语言再创造,给我们提供完美的机会,以一种与我们欧洲人【完全相反的方法】去重新凝视、认识这世界和对这世界取态,以宗教--伦理的方式超克之,在对世界之历练中真正理解它,并且在这理解中体会到其【活在的实效性】。
佛教显然是关于心灵净化与祥和的一种最崇高的宗教--伦理方法,它以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去思量和践行,达到一种几乎无可比拟的能量与高贵心境。只有我们欧洲文化中最高的哲学与宗教精神才能和佛教相比。从此,我们的命运就必须以印度的新精神道路与我们的旧方式对照,并在这对照中使我们的生命重新活跃和强化起来。
无论如何它将唤醒宗教直观的诸新力量,从而使基督教直观重新活跃和深化,并能有利于对基督宗教的真正的内在的理解。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刘国英
2. 胡氏認為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方法所達到的高貴心境,只有歐洲文化中最高的哲學與宗教精神才能與之媲美,並指出佛經的豐富內容能把佛陀的「神聖品格」以至為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評價極高的看法,與黑格爾視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為停留在抽象中、「變得乾燥而荒涼」,因而是無法達致客觀性的低級形態的哲學之判斷,可說有天壤之別。
3. 胡塞爾稱佛教為「超越論的」(“transzendentalen”)而非「超離的」(“transzendenten”),亦即以一個胡氏通常只用來形容他自己的現象學哲學的述語,來對佛教的理論型態作出概括,這就顯示出胡氏不僅僅視佛教為一種宗教,還認為它能達到可與現象學相比的哲學理論高度。
4. 與此同時,胡塞爾指出佛教的進路與歐洲人完全不同,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這方法上的不同何在。
---------------
認知在印度思想中的位置為何?與蘇格拉底的思想對照之下,這一思想顯得怎樣?透過毫無保留的求知(rücksichtlos Erkenntnis),印度思想以解脫(Erlösung)和極樂(Seligkeit)為目的;因此它也設定自身有效的真理之存在。同樣,印度文化生活因此亦引向自主──引向自主的求知,而透過自主的求知就可以取得通往極樂之路,因而亦取得通往正當行為的真理,這種真理是對諸倫理和宗教規範的認識之自主真理。同樣,在蘇格拉底那裏,理論──亦即真正意義下的知識──的任務是作為真正實踐和它的諸規範的直觀知識
对印度人来说,解脱理论的思维与自然的思维之区别,并不在于其【形式(以及其所谓逻辑)】,而在于它的【一致性(内容--hu-ou加)】,它没有偏见,它决断地把【自然的生活旨趣】【中断】,它对这些旨趣的中立评价,以及对这些评价活动以认知判断的方式陈构出来。
相反,在希腊哲学中,实证科学思维和知识彻底地离开了日常生活的知识,而它们以一种原则上逻辑性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
------------------------
2. 佛陀的反省態度之可與蘇格拉底媲美的原因在於:佛陀揭櫫透過「毫無保留的求知」去為一更高的道德實踐理想(解脫和極樂)服務;佛陀追求的真理不是關於世間物的對象性知識,而是有關倫理和宗教規範的真理,即為引向實現一己的完滿道德生活的相關真理。這與蘇格拉底以「認識您自己」(know thyself)為格言去尋求一種一致的德性生活(virtuous life)之展開無異。這是一種特殊的理論態度,它既非為日常生活的實用旨趣服務的理論態度,也非科學的純理論態度,而是結合了最高的、有普遍性意義的實踐旨趣引導下的理論態度。它與胡塞爾在維也納演講中稱為「第三種普遍性態度」的理論態度相似。19
4. 佛學疑問俗世事物的真實性,而其解脫理論基本上是對俗世生活的否定;對俗世的否定隱含的是對世界整體的意義發問(前引之書評說:「佛教以一種與我們歐洲人完全相反的方法去重新凝視、認識這世界和對這世界取態,以宗教-倫理的方式超克之」)。這種對世界的意義發問的態度,與現象學的超越論態度十分相似:它對世界整體的存在論旨 (the ontological thesis of the world)的擱置(bracketing),跡近從事超越論還原。
---------------------------------------
十年后,胡塞尔质疑佛教不是真正的哲学。
“欧洲人自身是否担负着一个绝对理念?而不是象中国或印度那样,仅仅是一个经验的人类学类型?”
刘国英:言下之意,现代欧洲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只有它才真正的承继溯源于古希腊那种以纯粹理论为指引的哲学形态,其他的哲学只能是衍生性或非本真的。
(假设胡塞尔读了中观、唯识经典后,又会怎么说?)
--------------------------------
作者:hu-ou 回复日期:2009-10-14 1:09:00 79#
“相反,在希腊哲学中,实证科学思维和知识彻底地离开了日常生活的知识”,
》》》这就是,希腊哲学 纯形而上学倾向,变得干枯、僵硬的原因。
其实希腊哲学里日常生活并不远,没怎么离开日常想象投射的抽象。超越的遥远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