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经》如实解,方知真实义 —————————————       目  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般若是现量大智慧 二、观音亲授玄奘心经 三、《心经》核心:五蕴皆空   1.先空比量猜测的物质   2.再空现量妄现的色蕴   3.最后空心法所有妄想   4.般若经是佛法的核心 四、诸蕴一一细说空理 五、实证空相是什么样 六、诸法一一细说空相 七、最终证得无上圣果 八、劝修般若波罗蜜多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 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心经》如实解,方知真实义 —————————————   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心经》。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心经》如实解,方知真实义”。   什么叫如实解?如实解,用大白话说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佛说一,我们就解释说一;佛说二,我们就解释说二;佛说空,我们就解释为空;佛说有,我们就解释为有。这就是如实解,不走样,不变调。不但要像这样如实地解释,而且还要把解释的道理,讲得尽量明白、透彻和圆满。这就叫如实解。只有这样不走样的如实解,才能知道《心经》的真实义。   与人类目前所阐述的各种学说、哲学理论等相比较,佛教无疑是最圆满的,佛教找到了究竟的真理,这是非常难得的。“求道难”,“求法难”,这是所有追求真理的人们的共识。实际上求正道更难,求正法更难。而要想得到正道的真实义,悟到正法的核心要义,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现在我们有幸遇到佛法,有幸遇到《般若经》,得见这么甚深微妙的正法,所以我们就一定要想办法来求知它的真实义。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我们的解说,能不能让大家确实地掌握《心经》的真实义。   一、般若是现量大智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面我们就开始解释《心经》的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梵文的译音。翻译一般都是直接译意,为什么这里要用译音呢?因为佛教里说的这个“般若”,如果用中文里头最接近的词说,就是智慧。那为什么不直接译成智慧?因为,译成智慧的话,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个误解。什么误解呢?因为我们世间语言里的智慧,是有确切定义的。我们说某人比较有智慧,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比较聪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商比较高,脑子比较快,知道的比较多。但是佛教里说的“般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   “般若”这种智慧,与我们一般人说的这个智慧,它们之间最本质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凡夫的聪明智慧是“比量”智,佛教里说的“般若”是“现量”智。   所谓“现量”智,“现”的意思,就是现前,就是显现。在这种智慧生起的时候,不用你努力,不用你分别,不用你作意,不用你费劲,这种智就自然地现前了。你想观察什么,它就自然地顿现在你的面前,这就叫现量。顿现,就是一下子全部显现出来。现量,用现在近似的话说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自然现前的感知。不需要分别、辨别,不需要思考。我们凡夫有这样的智吗?有。凡夫的前五识,就是现量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识,所认识到的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五种尘,就是现量智显现出来的。或者说,我们眼睛看到颜色是直觉,听见声音也是直觉,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和身体的各种触觉都是直觉,这就叫现量智。   比如说我们的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什么呢?我们眼睛能看到颜色。我们在睁开眼的时候,我们不用作意,不用思考,不用分别,你眼睛一睁开,颜色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你就看到颜色了,你就认识到颜色了。这种认识能力,这种智慧,就叫现量智。   再比如说我们的耳识。你早上一睡醒,不用你作意,声音就自然地显现在你的脑海里。还有身体的感觉,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都是这样。那个味道不用你作意,味道自然就现出,自然就现前。你身体的感觉也是,你不用想,不用你分别,身体自然就感觉到冷啊、热啊的。   我们这前五识认识事物的方法,就叫现量智。凡是自然现前的认识对象,都是现量智认识到的。   这个现量的“量”,在做动词的时候,就读二声,量(liáng),就是量度。在做名词的时候,读四声,就是量(liàng)。比如说我拿一个尺子量量这个布是有多长,这叫量(liáng),是一个动词。我一量,说这个布是三尺,这是一个结果,这就叫量(liàng)。就是那个动作叫量(liáng),量出来的那个结果叫量(liàng)。比如说,我睁开眼睛来观察颜色,这叫量(liáng)。我一看眼前这是一个屋子,有很多人,这些颜色现在我的眼前,这个量(liáng)出来的结果,就叫做量(liàng)。就是我看到了什么,看到的这个结果叫量,就是我得到了一个现量。我们凡夫的前五识认识事物用的就是现量智。   但是我们凡夫更大量的是比量智。就是我们把眼睛一睁开,颜色、声音这些个都现前之后,就是我们开始认识的头一刹那一现前之后,后面我们所有的智都是分别智了,也就是比量智了。比量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开始分别了,眼前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啊?白色、黑色、红色、绿色。这个颜色的后边是什么东西呀?是什么东西的颜色啊?我们开始分别:这是墙的颜色,那是人的颜色。声音,声音一现前之后,现量智完成任务了。后边跟来的就全部都是比量智了,这是什么声音啊?这声音是什么意思啊?等等的内容,都是比量智分别出来的东西了。   比量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比量智,就是它要先分别,先要把面前的东西,分别出二来。分别,就是至少要分别成两种东西。如果说现前就是一,那就是没有分别。比如说我现前一看,有白色,有黑色,有二。然后我就来分别比较,这个白色是墙,那个黑色是电脑,这样就有了分别。就是分成二之后,两个东西一比较,这就叫分别比较,这就叫做比量智。这也就是我们平常人说的思考、琢磨,也就是平常说你在“想”。   再比如说我眼前显现的都是白色,这是一?还是二?这也是二。为什么?因为,你知道眼前都是白色,这是一;同时也就是知道:它不是白色以外的其它颜色,这又是一,这两个就是二。这两个东西一比较,你才知道眼前这是白色,而不是白色以外的其它颜色。所以我们人的全部思考、全部想法都是在比较,都是在分别,都叫比量智,就是用比较来量度面前是些什么东西。得出一个结果来就叫得了一个量(liàng),得了一个比量。   有人会说:现量不也是思考吗?不是,现量不是思考。我们在现量现前的时候,思考还没有开始。就是你在一睁眼,迷迷糊糊的这个时候,颜色、声音什么的都已经来了,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开始分别,还没有开始思考。所以现量里头是没有分别,没有思考,没有比较,没有思维的。现量就是在你还没有起分别,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时候自然地顿现眼前的,所以这才叫现量。   现量智和比量智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的直接感知就是现量智,有分别的感知就是比量智。也就是说,凡夫还没有开始分别,自然现前的颜色、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跟身体的感觉,能够自然生起这五种认识对象的智慧,都叫现量智。剩下的,你所有的想法,分别,思考,思维,全部都是比量智。也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共能认识到六种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前五种认识方法是现量智,最后一种对“法”的认识方法是比量智。   “般若”是现量智。如前所说,现量智是没有分别的,而没有分别的话我们凡夫就一无所知。这样的话,我们凡夫几乎是没有真正的智慧呀?对。因为我们凡夫有的这点现量智,在现量智里,是最低级、最简单的一种现量智。它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认识对象自然现前而已,这种最初级的现量智,我们凡夫有了。然后再高级一点的现量智呢,没有了。没有了怎么办呢?我们凡夫就只能用比量智补充上后边的认识。就是在现量智的认识以后,五种现量认识对象现前以后,这都现出来了些什么东西呀?我怎么才能知道啊?我们没有更高级的现量智了,就只好用了分辨、比较的比量智,来补上后面的认识。   但是这个比量智,跟现量智比起来,那要低级得多,拙劣得多,笨得多。怎么讲呢?你看我们的现量智,我们早上一睡醒,一睁眼,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顿时显现,同时一齐都来了,不用你费劲,都现在你面前了。你一睁眼,颜色,面前的颜色全来了,耳朵里声音也全来了,身体的感觉也全有了,不用费一点点儿劲儿。可是我们比量智呢,不但要费劲,一看,这白色是什么呀?噢,这是天花板,我这是在睡觉,刚醒了。这一天很多事你就开始在这里思索。不但要费很大的劲,而且呢,还经常判断失误,经常搞错。说今天我要计划办个什么事,结果呢,你知道的信息太少,大量有关的信息你都不知道,糊里糊涂地就去了,结果一着手,中间出现许多意外,忙了一天计划也没完成,只好不断地根据你新获得的信息,修改你的错误计划。所以我们这个比量智,跟现量智对比起来是非常的笨拙。但是凡夫呢,没办法,智慧低,我们说凡夫“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明”代表智慧。所以没办法,我们只好用这个很笨、很慢的、一点一点进行分别的智慧,凑凑合合地在世间挣扎。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登地成菩萨,最终圆满成佛。菩萨跟佛都被称为圣者,圣者智全都是现量智。圣者的现量智,与我们凡夫的现量智,有什么不同呢?说起来也很简单:我们凡夫用比量分别、分析思考出来的一切信息,在圣者那里也都是现量顿现眼前的。你想象一下,比如说你在这上大学、读研究生,辛苦地学习和工作……这一辈子你获得了很多的知识。而在圣者那里,就是这一切知识都是顿现眼前的,现量是不用分别的。从初地菩萨一直到佛,他们的智慧都叫无分别智。就是没有我们凡夫这样的分别,没有我们这个比量,全部都是现量的智慧。圣者的这种现量智,不是我们凡夫那个最低级的,而是从初地菩萨开始有,然后二地、三地……越来越高级,越来越高级,一直到佛就是最高级、最圆满的现量智了。   到佛地那种最圆满的现量智是什么样呢?在佛的面前,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信息都是顿现眼前的,了了分明。有的人说,那太复杂了吧,那么多信息怎么可能一下子顿现眼前呢?你想一想,你早晨睁开眼的时候,你那个屋里有多少种颜色?复杂不复杂?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各种各样的过渡色有无数种,复杂到难以形容。而这一切景象当你一睁开眼睛就全都顿现眼前了,不用费力,却没有落下一点点儿。这就是现量智,不需要分别思维,所有的信息就自然顿现眼前。所以佛在《金刚经》里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就是所有众生心,在佛面前,那就都是了了分明。谁在想什么,过去都想过什么,将来会有些什么果报,佛全都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好像我们睁开眼睛一看,这个屋子里头所有的颜色都顿现在眼前一样,所有的声音都来了一样,佛就是对所有的信息都清清楚楚,所以佛就称为“正遍知”,正确地、普遍地知道所有的一切。这就是佛教说的真正的般若智。   佛教要培养的这个“般若”,不是指的我们凡夫的智慧,不是凡夫的那种聪明。凡夫用比量分别的智慧,比如说这个人聪明,一目十行,你一目也就十行吧,你一目百行、千行,你也得把书一页一页地翻开吧,那一本书你得看一会儿吧。那图书馆多少书啊,你得看多少年啊。就算你把世界上的书都看完了,也才是把书看完了,你还得试验吧,你还得实践吧,你还得逐渐地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吧,你想你一辈子才能学到多一点儿东西。所以说用我们的比量智啊,就不可能聪明到哪里去。你想这个宇宙是无限的,你才能学到其中多大的一点儿知识啊。你学到的那点知识,就算你钻到一个图书馆里,你把这个图书馆都学完了吧,那在宇宙里才占了多大一点空间啊,你那个图书馆外边还有多少知识还没学啊。所以说,你想用比量智达到一个完美的人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你就在你们家里头,如果能什么都知道,你就已经不得了了,但是那个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比如说,你知道你最亲近的人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吗?昨天他都想了些什么?明天他又会怎么想?你只能靠猜,他的真实想法,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的,更不要说全部想法了。   所以说,我们凡夫的这个比量智,绝对不能跟圣者的现量智比。因此,这个“般若”,就不能翻译成智慧。一翻译成智慧,我们凡夫一看,“智慧到彼岸”,好,那我学四书五经也是智慧呀,学《道德经》也是智慧啊,那我就能到彼岸了?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实际上,世间讲的那种智慧,跟佛教讲的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我们对什么叫“般若”,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实际上这里头还有很多差别,我现在只是讲了一个最本质的差别,最核心的差别。就是般若是现量智,不用分别,一切信息都是顿现眼前的。而我们凡夫的智慧主要是靠比量智,虽然我们凡夫也有点儿现量,但是那个现量,它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给你提供一个比较分析的材料,提供“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思维材料,而剩下的就不是现量智了,剩下的认识过程就全是比量智了。所以说,般若是跟我们世间智慧完全不同的智慧。现在大家就了解了。   下面一个词叫“波罗蜜多”。有的地方省略了这个“多”字,就翻作“波罗蜜”,都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也是一个梵文词的译音。这个梵文词有一个词尾,有的人就把这个词尾译出来,就是这个“多”字。有的人说这个词尾不重要,可以不翻出来。因为你翻译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个词在汉语里对应哪个词或哪几个字,你只要指定一个就行了。所以他就不翻译那个词尾,就叫“波罗蜜”,都可以。   “波罗蜜多”,什么意思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我们从现在这个状况出发,通过努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到彼岸,就是到那个地方去。就好像我们要到河对岸一样,这样说人们有个明确的界限,我现在在此岸,想办法渡过河去,最终到达彼岸。所以有的翻译,就译一个字,“度”,度过去,从河这边渡到那边去,到达河的对岸。所以说,翻译成“到彼岸”,翻译成“度”都可以。   “般若波罗蜜多”,这两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智慧到彼岸”。就是能够引导我们到彼岸的一种智慧。佛教说的彼岸,也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概括。彼岸和此岸有什么区别呢?此岸全是苦,彼岸没有苦。所以彼岸可以叫“灭苦”,可以用这两个字表示它的实际内容。称呼这个彼岸的词有很多,说彼岸叫什么呀?叫涅槃,涅槃是译音,意思就是灭苦,苦没有了。彼岸还可以叫真如,空性,圆成实性,一真法界,无为法,等等,有很多名词来描写彼岸。它的那个实质内容,就是灭苦,在彼岸没有苦,“度一切苦厄”,一点儿苦都没有,完全是一种得大自在的境界。   接下来是“心经”两个字。“心”,这个心,是核心的意思,精华,要义,诀窍,是这个意思。“经”,织布的时候,有经线,有纬线。经线是竖着卷起来的,长长的那个;纬线是横着来回穿梭的那个,所以在织布的时候,经线是最主要的,经线要是一断,纬线就无所依靠,布就织不成了。所以这个“经”字,代表主要的东西、核心的东西,就是贯穿全过程的主线的意思。所以我们佛教里头,把佛说的话叫做经,而弟子们说的话都叫做论。佛说的话,跟弟子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因为只有佛是达到了圆满的圣者,所以他说的话是真理标准。什么叫圆满?佛完全没有烦恼,没有一点点儿苦,他也没有错误,他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说佛陀达到了圆满的智慧。   “心经”的意思是,这个经是核心的经。是什么核心的经呢?是《般若经》里的核心的经。或者说是,《般若经》核心的义理,就在这个《心经》里头,所以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佛教里,有一类经是专讲实证诸法真实相的智慧的,就叫《般若经》。《般若经》,佛说了很多部。中国的翻译,是由少到多逐渐积累起来的。比如说这个《心经》才二百六十个字,《金刚经》也就五千多字,然后小品《般若经》有十卷,大品《般若经》二十七卷。就是大家一部一部地往这边译,到最后玄奘法师去了印度,取回来最全的《大般若经》,一共六百卷,把前面译的这些经基本上全都包含进去了,也就是全部《般若经》合起来,就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玄奘法师都给译出来了。这么多的《般若经》,我们一个人看一遍都要用很长时间。说《般若经》那么多,它主要是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啊?实际上讲的意思很简单,常言说:大道至简,《般若经》的大道,就概括在这个《心经》里头,所以我们今天学了《般若经》的《心经》之后,我们就知道整个《般若经》的核心意思是什么了,总之《心经》就是在讲《般若经》的核心要义。解题解完了。 二、观音亲授玄奘《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讲一下玄奘法师是怎么译出来的这部经的。在玄奘法师之前也有人译《心经》,因为《心经》是包含在《般若经》里头的。整个《大般若经》是很多场法会合起来的,一共是十六会。在这些法会里,它还会分一些阶段。某人问了一些问题,佛回答完了,这就算一个阶段。所以这个《心经》,也算《般若经》会上的一个小阶段吧。因为它是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所以有很多法师译,在玄奘法师之后也有人译。   玄奘法师是怎么译出来的呢?是这样。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之前,在中国已经把国内已有的经学得很好了,他也讲经,而且也讲得很好。但是他还有很多问题,因为在他那个时候,译过来的经,量还不算大,译的质量也不是太好,他有很多问题在经里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他拜访了国内的很多高僧,也还是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所以他就下决心要到印度去取更多更全的经,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求得佛法确切的真实义。   在出发之前,有一次他住在一个寺,叫空慧寺。在那儿他碰到一个病僧,玄奘法师就去照顾他。在照顾他的时候,这个病僧就跟玄奘法师说,你这次去取经啊,要走几万里路,路上很危险,自然条件很恶劣,妖魔鬼怪也很多,我教给你一部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心经》,你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心经》,就一定能保证你不但能安全地到达印度,还能安全地把经取回来,就给他口授了一部梵文的《心经》。玄奘法师为了到印度去取经,他在中国就学好了梵文。第二天早晨一起来呢,就找不到这个病僧了。   后来玄奘法师就出发了,在路上遇到艰难的时候,他就念诵《心经》,多次身陷绝境,都是因为念《心经》得救。最后终于到了印度,到了那烂陀寺,他就先转藏经楼。他正在转的时候,又碰到原来的那个病僧了。病僧说,祝贺你历尽艰辛到了印度。你这一路上,都是因为《心经》的保佑,你还要好好地受持这个《心经》,它还可以保佑你在这里取得真经,然后安全地带回中国去。说完话之后,就告诉他说,我是观音菩萨,然后就升空飞走了。所以说,玄奘法师的这个《心经》,是观音菩萨亲授的梵文。咱们下面就开始学习《心经》的具体内容。   玄奘法师译的这个《心经》,很精练,二百六十个字。在一些其它版本的《心经》里,前面还有一个序品,后边还有一个流通品,我把那个序品跟流通品的大概意思说一下。序品的意思就是说,有一天,佛在法会上入定了,观音菩萨也入定了,这个时候舍利弗,“承佛威力”,他感觉释迦牟尼佛给了他一个加持,让他去请教观音菩萨:应该怎样修行般若智慧。舍利弗就走到观音菩萨面前,“合掌恭敬”,问观音菩萨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想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就能够像您这样,也能修行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观音菩萨就对他说了《心经》里的那些话。   《心经》最后的流通品的意思是说,在观音菩萨把怎么修行的方法告诉舍利弗之后,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出定了,释迦牟尼佛就说:善哉!善哉!想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就应该像观音菩萨说的这样来修行,如果他能这样修行的话,一切如来都会随喜。这就是给观音菩萨的说法做个印证。然后就是大家都欢喜奉行,这个经就说完了。   实际上,凡是在佛面前说的法,都是得到佛的加持的。也就是说,谁应该在这说,谁说什么,都是在佛的加持力下说的。所以在佛前不管是什么人说的,也不管佛是否说了这句话:善哉,善哉,你说的对,实际上都是佛说,因为都是表达了佛的意愿。好,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的内容。   三、《心经》核心: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段话说,“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修行,“深”跟浅相对,这里是“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观自在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   什么叫深般若波罗蜜多?刚开始我们解释了现量和比量的差别,现在就好说了,什么叫深般若波罗蜜多?现量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叫深般若波罗蜜多。什么叫浅般若波罗蜜多呢?比量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浅的修行。比如说,我们现在学《心经》,这也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也是在学习和修行,佛说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是什么意思啊?怎样才是如理思惟啊?我应该怎么做呀?也是在修行闻慧和思慧的般若波罗蜜多。但是我们是用什么修行呢?我们是用分别比较的方法,用这样比较笨的智慧在修行,所以我们的学修就是浅般若波罗蜜多。   观音菩萨修行的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样子呢?圣者的智慧叫做无分别智,就是没有我们凡夫这样的分别,完全是现量智,完全是用无分别的现量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那样,他所有的信息都是顿现眼前的。我们凡夫的现量笨点,只能顿现什么呢?色、声、香、味、触这五种认识对象。而观音菩萨是一切信息都可以用现量智顿现眼前。比如说他要修行《心经》,整个《心经》就顿现在他面前。《心经》的文字声音现在面前,《心经》的义,那种感悟,那种体验,那种境界也现在面前,都是现量的,就好像我们一睁眼,所有的颜色和声音等等都顿现在我们面前一样。观音菩萨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信息都是顿现眼前的。所有菩萨一直到佛的境界都是这样的现量智,到佛就是顿现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因为在佛陀实证的真实境界里三界唯有“心”,而这“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在佛面前了了分明,丝毫不差,所以佛就是知道了世界上的所有信息。   观音菩萨在修行这个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注意下面这句话,这是《心经》的核心。观音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先说什么叫做“照见”,我们凡夫的这个状态叫无明,明代表智慧,明是明白、清楚、聪明,有智慧的意思,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为什么说我们凡夫是无明呢?就是指我们没有圣者的那种现量智,没有那种一看一切信息就都现前的本事,这就叫无明。所以我们凡夫就只好用个比量分析的笨办法,去猜测真实情况可能是什么。   注意,这个比量分析的世界,完全是我们凡夫在自己脑海里的一个假境界。此话怎讲?你想,凡夫这种比量是靠分别作基础的,就是说对颜色也要分别,白色、黑色等;声音也要分别,这是雨声、风声,还是人说话的声音;这个味道是什么感觉,我们都需要分别。分别,就是要把它分成两半以上。所以说这个分别呢,就只能在我们脑海里分,你不能把真实世界给分成两半或者三份,更何况我们凡夫根本就没见过真实世界本身呢,我们现在说到面前虚妄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说是真实情况时,还完全是依靠我们的想像和猜测,并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本身。   比如说颜色,我们抬头一看有蓝天,有白云,我们就分成了二,认为有两种颜色,蓝色跟白色。实际上,在所谓的天空和白云本身来说,它是一个整体,你根本不可能把它分成蓝天和白云两个东西。你说:我可以给他分成二呀!你分成的这两种东西,只是在你的脑海里分成了两种,只能是你“说”:我把它分成了两种东西,实际上那个天空本身分成两个东西了没有啊?分成两种没有啊?你分不开的,它那个白云跟那个蓝天本来就是一体的,你分不开的,你只能在你脑袋里分成两种。   所以说,我们分别智分别出来的东西,全部都是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分别的,而且就是在你自己的脑海里分的,你的分别还不是别人的分别。你在这儿这样分别,那个人在那儿那样分别,你们俩分别得不一样,一个人一个脑海,一个人一个虚拟世界。所以说,我们凡夫的这个比量智,完全是每人自己的一个虚拟世界,是你自己想像中的一个空间,是在你自己的脑海范围内的分别,这完全是一个假的东西,不是真的。你不想,就连你作为分别基础的那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了。   一般人说我有智慧,在这里我分别出了多少种颜色、分别出来多少种知识,那全是只存在于你自己的那个虚拟空间里头假的分别,不是真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你分别得对不对,你还要到实践当中去检验,看看按照你的分析到底能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呀?就是为了快乐、为了幸福、为了自在。现在世界上有几个达到这个目的的?有几个达到真正快乐、幸福、自在的人?你能找出来一个吗?因此就证明,我们凡夫实际上是没有真的智慧。   但是观音菩萨不一样,他有真正的智慧。他这个智慧,如果用一个字就可以叫做“明”,就是明白,也可以说就是光明,这种智慧一生起,就可以把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可以把我们凡夫没有智慧的状态,比作在生死长夜里、在六道轮回的长梦里头,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我们找不到真实可靠的真理,所以我们找不到真正能够解决烦恼和痛苦的办法,就只能是在黑暗里没有尽头地企求不知在哪里的真正的光明,在烦恼和痛苦中不知所措地挣扎,虽然总是不愿放弃希望,但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希望究竟在何方。但是观音菩萨就不一样了,他有了真正的智慧。我们一般把智慧比喻成明灯。他有了智慧的明灯,他这个智慧一生起,就像明灯一样照破了黑暗,驱走了黑暗,照得到处都是光明,世界的本来面目、真实本质等一切情况都被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了。   所以,在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用一个“照”字,真的智慧一生起,就好像光明一样驱尽了黑暗。驱尽了什么黑暗?“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的黑暗,五蕴就是我们的痛苦,五蕴就是我们的灾难。“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把五蕴的黑暗、痛苦和灾难一“照”全空,一扫而光了。   “度一切苦厄”。苦,就是痛苦、烦恼;厄,就是灾难、困苦。我们的困苦就是五蕴,五蕴就是灾难,五蕴就是痛苦,五蕴就是烦恼,就是五蕴把我们给束缚住了,困在了生死长梦里不能醒来。观音菩萨的真智慧一生起来,就照破了一切黑暗。把什么黑暗一扫而空呢?把五蕴的黑暗一扫而空。所以他的智慧一生起来,就“照见五蕴皆空”,五蕴都没有了。五蕴没有了,那也就没有了苦,也没有了灾难,一切烦恼、痛苦都没有了,所以就是“度一切苦厄”。度,度过去了,就像渡过江河一样,到彼岸了,远离了有一切苦厄的此岸,到了没有苦、没有厄的彼岸,度过去了,观音菩萨度过去了,他就没有一切苦,没有一切苦难,为什么?因为他照见五蕴皆空了,远离了凡夫的颠倒梦想,当然也就没有凡夫生死长梦中的一切苦厄了。   后边到《心经》讲到证果的时候就讲了,所有的菩萨呀,都是“远离颠倒梦想”。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五蕴,实际上就是我们凡夫在自己的脑海里做的一个梦,在自己的虚拟空间里虚构的一个梦,你在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也就等于说你这个梦消失了,你从这个梦里醒来了,你就成了一个觉醒者,你就见到了光明,你就见到了世界的真实面目。梦没有了,自然梦里的一切烦恼、痛苦、灾难什么的全都没有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这《心经》的第一段话讲完了,总结一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告诉我们说,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上,观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生起了现量智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一生起,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把五蕴的黑暗、烦恼、灾难一扫而光,所以也就度尽了生死长梦中的一切苦厄。所以说,观音菩萨没有五蕴、没有一切苦厄。   这一句话已经把《心经》的核心意思讲完了,下边就完全是重复这个意思,也就是重复“五蕴皆空”四个字,或者说是详细地来讲这个五蕴皆空,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核心。我们学的《心经》又是《般若经》的核心,这句话又是《心经》的核心,所以这个“五蕴皆空”,也就是整个《般若经》的核心了。换句话说,你学懂了“五蕴皆空”四个字的意思,也就是学懂整个《般若经》的核心意思了。   1.先空比量猜测的物质   下面我们就重点地来讲一下,这个五蕴究竟是不是有?我们来仔细地分析一下,它究竟是空?还是有?我们先把五蕴是什么拿出来放在这,我们一样样地来看,这个五蕴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就一目了然了,这个问题也就搞清楚了。   五蕴的“蕴”,是“一堆”的意思,就是有很多东西堆在一起,就叫蕴。五蕴就是五大堆。五大堆什么东西呢?建立五蕴这个概念,就是为了给我们面前的这一切法分分类,这一切法都是些什么东西呀?我们人不是分别智吗,所以我们就要给它分一分,这一切法都有哪几大类。我们分简单一点,就可以分五大堆。哪五大堆呢?就是下面这五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我们面前一切法全都可以分成这么五大堆。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五大堆是怎么分的。第一堆叫色蕴。色蕴是什么呢?一般人理解:色就是物质,就是全部物质的集合,所有的物质都算这一堆。我们再看最后一大堆是识蕴,识蕴是什么呢?就是认识主体。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个人自己就是认识主体,我能认识一切法,我就是能认识,一切法就是我的所认识。这个认识主体,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前边色蕴是个物质世界,最后的识蕴是个精神存在,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就是可以用我们这个认识主体,来认识前边这个物质世界。   这个认识过程,会经过三个阶段,必然会经过这样三个步骤的程序。就是我们这个认识主体,对这个物质世界一开始认识,第一步就会产生一个感受。比如说我们一睁眼,颜色出来了,这就叫一种感受、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叫颜色的感觉,也叫视觉,视觉就来了。这纯粹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我们的精神要是不开始活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这些感觉。我们眼睛的认识功能一起作用,视觉就生起来了。视觉就是什么呀?就是感觉到颜色了。然后听觉也来了,感觉到声音;味觉,气味的感觉;还有舌头尝到的味道的感觉,身体的感觉都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主体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时候,第一步会产生感受,也就是我们说的现量智首先生起来,感受就是现量。用现在的词叫直觉,第一个认识过程,就是我们的直觉先生起来,“色、声、香、味、触”这五种直觉出现了。   五种直觉生起来之后,我们的认识就进入第二步:想蕴,就是开始想。注意,这个想,跟我们平时说的那个想不一样。平时说的想范围广,我们的一切考虑都叫想,而这个想蕴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想,是一个狭义的想,什么意思呢?古人的定义是:取相。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形成概念”,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相,或者形成了一个想法,产生了一种分别,有了一种明确的认识。我们刚才说了,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主观感觉生起来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分别的,它们是顿现眼前的。在我们还没有想法的时候,迷迷糊糊一睁眼,一下子颜色、声音都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分别。也就是说,受蕴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分别。然后呢,我们干什么?就开始分别了,就会问:这是什么呀?肯定要问,比如说眼前白乎乎的,这是什么呀?哦,这是白色,这就是形成概念了,形成了“白色”的相,这就叫取相,就是一个“想”形成了。我们还会接着想,噢,这是天花板。这就是取了一个概念的相,形成了“天花板”的概念,认出来这是什么了,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也就是又一个“想”形成了。所以说,这个想是形成概念的意思,就是说,此前我没分别,没有任何概念,突然现前了一堆颜色、声音等等的直觉,我开始辨认:这是什么呀?直到辨认出来了,我知道面前这个是什么了,比如说:哦,这是天花板,这就是形成概念了,就是产生了一个“想”。或者声音来了,慢慢辨认出来了,这是人的声音,这是有人在喊一个名字,这是我的名字。这就是形成了好几个概念。好,到此为止,想这一步就完成了。你形成的概念不是一个,而是一大堆,这就都叫想蕴。所以说想蕴就只是形成概念这一步,后边再接着想的就不是想蕴了,就属于行蕴了。   想蕴,这已经是比量智了,受蕴的那一步是现量智,不用分别的,想的这一步,你就开始分别,你得想,得根据你的过去经验,去搜索你从前的记忆,才能想起来:噢,这是声音,这是有人在喊什么,是喊两三个字,这两个字是我的名字,这时候你已经形成一连串的概念了。实际上你听到某种声音时,你得拿它去跟你记忆里头的各种声音对比,你才会判断出来:这种声音是在喊我的名字。这个时候你得靠分别,靠记忆的知识,靠经验你才能判断出来。你一看,这白乎乎的,噢——这是天花板。你前面得有记忆,那个天花板的颜色是什么颜色,是怎么个形状,符合那个了,你判断出来了,才能形成概念。所以说,想蕴已经是比量智了。   比量智就有可能出错,比如你正在做梦,突然听到喊你的名字,你可能以为是梦里的声音,就跟梦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个声音的意思,这就是形成错误概念了。   想蕴之后,必然跟着的,还有第三个阶段,叫行蕴。这个行,是一大堆什么东西呢?什么叫行呢?就是你的心开始行动了。此前都是心的程序性的自动反应,此后才是心的主动行动。心开始什么行动呢?比如说,我听见有一个人在喊我的名字,这是想形成了,知道这是在叫我,那你下边必然要接着想,谁在叫我呀?他为什么要叫我呀?对了,是让我起床。我起不起啊?我不想起床,那找什么理由来糊弄他呀?我是不是必须要起来呀?我起来是要干什么呀?这就是心的行动,就是开始做决择了,我要不要理这个话呀?我对这个事情怎么处理呀?心开始行动了,此后所有的心的活动,就都属于行蕴了。   好了,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就可以分成这么五大堆。就是从早晨一醒,一有直觉,受蕴来了;然后认清这是什么,我在什么地方,想蕴来了;然后开始决择行动,就都是行蕴了。这就是我们凡夫见闻觉知到的全部信息,再没有新鲜东西了。所以这个五蕴,一分这五大堆,就把我们凡夫所知道的一切法全都包括在里头了,这就是我们凡夫所知道的一切境界。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五蕴,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五蕴是不是有。先分析第一蕴:色蕴。我们在具体分析之前,先需要消除一个误解。色蕴一般理解为物质,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但是,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色蕴实际上并不是指物质。这个一般人不好接受,我们来讲讲道理。为什么说色蕴不是物质呢?我们来看一下世间人给物质的定义。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上,物质的定义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大家看这个定义,说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这就是说,是一种跟人的意识没有关系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你这个主观的东西去不去认识它,跟它没有关系,它都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在那存在。   这个定义,实际上就有一个问题,我们人认识事物,都是用我们的意识来认识的,我们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在我们意识活动之内,都是我们意识的认识,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觉知,实际上我们认识不到独立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任何“客观实在”。   比如说,最初开始认识时首先生起的这个受蕴,就是我们意识的感受,它不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感受,都是我们这个能进行认识活动的这个意识的感受。比如说颜色,颜色是我们的大脑,跟我们的眼球的共同作用生起来的感受。眼睛的视网膜接受到外面的光线,然后把这些光线转换成电信号,传给大脑皮层,意识来分析这个电信号是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用它自己的语言——叫颜色——来翻译这个信号,这个颜色是我们意识自己的语言,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它不是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的意识只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只会用自己的主观感觉来翻译视觉神经传来的电信号,我们除了自己的主观感觉之外,感知不到任何其它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感知不到自己主观感觉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任何东西。   而这个物质的定义,却正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东西,我们的意识怎么可能认识到意识之外的东西呢?所以物质定义的这句话,是一句不可能得到证实的话,只能永远是一个猜想。或者说,人们定义的这种物质究竟有没有?是永远不可能得到证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人说什么东西有没有,怎么证明啊?常言道:眼见为实。也就是说你见过没有?我们能看见的才是有,我们看不见的就不能说它是有,只能猜测说可能有。根据推理说它有的,那叫假说,假说最终还得由现量看见来证实才算数。那这个物质我们看见了吗?没有看见。为什么说没有看见呢?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颜色,它看不到颜色之外的任何东西,所以说我们的眼睛根本不可能看见所谓的“物质”,它只能永远是我们根据眼睛看见的颜色猜测出来的一种假说的存在。   有很多人可能不服,说我见过物质。你太伟大了!那就请您说一下你见过的物质是什么样子吧。结果不管你怎么说,你的眼睛还是只可能看见颜色,而看不到除了颜色之外的任何东西。这个颜色是我们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说谁也不可能见到物质。你看不到物质,你怎么能确定说有物质呢?这就证明你说的这个物质,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想罢了。   我们再来看《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它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是说这个东西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但是我们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它。可是这个反映是什么?反映就是我们意识的感觉,反映出来的不是那个物质本身,而是我们猜测中应该存在的那种“物质”使我们意识产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物质、直接听到物质、直接感觉到物质本身。我们摸这个桌子,摸到的不是桌子,而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是我们身体的主观感觉。比如说硬、软,这个硬、软是我们身体的感觉,不是物质的感觉,物质本身没有硬、软的感觉,实际上物质本身根本就没有感觉这档子事。   所以根据物质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知道,物质这种东西,实际上是我们人认识不到的,这个定义就说明,物质的存在,只不过是我们人的一种推测、一种猜想而已。   世间人至少会有极少数同意这个说法,比如说“当代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他老人家可能不会说同意这个说法,人家会说是我重复他的说法:   “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开端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学理论。我将采用头脑简单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何意义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   “在它只是假设的意义上来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伪之。正如科学哲学家卡尔·波帕所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所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幸存,并且增加了我们对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理论。至少被认为这迟早总会发生的,问题在于人们有无才干去实现这样的观测。……科学理论仅仅是我们用以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他的结论和我们一致,科学理论永远不可能得到证明,也就是说科学理论永远只是一堆人们的一种猜测和假说。他的证明方法实质上跟我们是一致的,但不知道他是否像我们这样知道得很清晰,因为我只看过他《时间简史》这一本书。不管他了,反正我们根据的道理很明确也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颜色,所以它不可能看见其它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因此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就永远只能是凡夫猜测出来的一种假说。   我们刚才说,一般人把五蕴里的色蕴,理解成物质,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现在就证明,连世间的科学家都懂这个道理。虽然这个误解非常普遍,但它仍然就还是个误解,是个错误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色蕴,在五蕴的定义里,它是属于现量的认识,用现在的话说叫直觉。现量是自然现起的,这个色蕴都是自然现起的。色蕴里头一共包含五种直觉,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直觉,都是在我们还没起分别的时候就自然显现出来的。你去查词典,色蕴的内容实际上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直觉,五种主观感觉。这是准确的定义,正确的定义。可是一般人呢,没这么严格的思维习惯,都是懒汉思维方式,假说得等证实呀什么的他就不管了,就直接把色蕴就当成物质了,因为这样说话简单方便。   小结一下上面这个重要的科普知识。为什么说把色蕴理解为物质是误解呢?因为这个所谓的“物质”,它不是直觉,物质不是现量认识到的,我们直觉不到物质。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颜色,我们看不到物质。为什么说眼睛看不到物质呢?因为实际上,我们是通过眼睛看到的颜色,来猜测这种颜色后面可能是有一种什么物质,引起我们生起这种颜色的感觉。我们是通过我们主观的颜色的感觉,来猜测可能是客观存在着一种什么物质的,是猜出来的,不是看到的。而猜出来的不可能是色蕴,因为色蕴是直觉,是现量认识到的,不是猜出来的。   怎么叫看到物质?就是不是猜的,你眼睛一看,就直接看到这是木头,这是石头,直觉到这是什么东西……而不是通过看到的颜色来猜这是什么东西,这才叫看到,是直觉,直接看到,不需要分别、辨认,整个过程没有比量智的参与,全部是现量直接证知,这就是眼睛直接看见。比如说:这是玉石,是直接看到的,不是经过分别比较猜测出来的。我们去买玉器,有时会上当,为什么呀?就是因为我们眼睛看不到物质。我们看不到这种东西本身是真玉还是假玉,是不是石头做成的,是不是经过化学处理的石头给你弄成像是玉石的样子。我们看不到这个是什么木,那个是什么木,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颜色。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颜色的感觉去猜:这个镯子是真玉、还是假玉?是石头泡出来的、做出来的?根据我们看到的颜色猜测这个可能是什么木,所以我们才会上当受骗,只要人家做得很像,或者我们辨认经验不足,很简单的当我们也会上。而如果我们能直接看到木头和石头,我们就用不着猜了,我们也就根本不存在会上当受骗这回事了。这就说明,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物质,不能直觉到物质。我们是通过自己意识制造出来的颜色的感觉来猜那可能是个什么东西。而我们意识制造出来的这种颜色,又是物质本身根本没有的东西,物质没有感觉,所以根本也不会有什么颜色的感觉,声音的感觉,也不会有什么软硬的感觉,凉热的感觉,色声香味触全是我们意识里才会有的东西,是我们的翻译官意识的语言,跟人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完全是两码事。所以说,物质被包括在色蕴里头,这是一种误解。   那物质应该包括在什么蕴里头呢?应该包括在想蕴里。就是你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触到感觉之后,在脑子里根据以往记忆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形成概念的时候,才能确定说:哦,这是玉石,这是石头。这是你用你的经验推测出来的,猜出来的。这是想蕴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说,到想蕴的时候才会产生物质的概念。所以物质不是我们的直觉,实际上不应该包含在色蕴里,而应该包含在想蕴里。 2.再空现量妄现的色蕴   现在我们来看色蕴实际上应该包含什么。色蕴实际上就是包含五种东西。我们说了凡夫所知一切法,可以分成五大堆。第一堆是色蕴。然后我们又说了,如果认为物质是色蕴,这是误解,物质应该算到想蕴里头,它是一种概念,是我们推测出来的概念。所以这个色蕴里头实际上包含什么内容呢?就是五小堆。色蕴这一大堆,又分成五小堆:色、声、香、味、触,这样五种现量直觉。   下面我们来根据“色声香味触”的定义,来看一下这五小堆东西是不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是有还是无。第一个,色声香味触的色,就是颜色。怎么知道色声香味触的色,就是颜色呢?因为色声香味触是我们人的五种认识器官的认识对象,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个识的认识对象。我们眼睛的认识对象,确定无疑就是颜色。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颜色。除了颜色之外别的,眼睛什么也感觉不到。它看不到声音,也看不到感觉,它只能看到颜色。所以第一小堆,就是眼睛的认识对象:颜色。   你去查佛学词典,在颜色这一小堆里头,又分三小堆。它们是:显色,形色,表色。就是颜色里头又分了三种颜色。这个五蕴的定义,应该是一般凡夫也同意的。为什么要用跟世间人观点一致的定义呢?因为这是跟大家讨论问题的一个基础。佛法是为不懂佛法的人来讲的。你跟这个不懂佛法的人讨论的时候,大家的前提知识或说平台基础就要一致,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才能继续深入讨论。就是说我们凡夫所知一切法都有什么呀?可以概括为五蕴。我们把这一切都定好,不是六蕴也不是四蕴,不多不少正好五蕴,就可以把凡夫所知一切法全部包括了。然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五蕴有没有,这样讨论才有意义。如果你定义是四蕴,他定义是六蕴,你说四蕴没有,你不去空人家的六蕴,你空你的四蕴,跟人家没有关系,人家不用理你。所以这个五蕴的定义是参加讨论的人们都同意的。   颜色里又包括三种,现在我们来继续分析一下,这三种是不是有。第一种是显色,显现的显。第二种是形色,形状的形,形色就是形状。第三种表色,表面现象的表,一会儿我们再详细解释它的意思。现在先说显色,什么叫显色?显色就是显现出来的颜色,显现在我们面前的颜色,我们未加分别时就顿现在我们面前的颜色。这个显色里都有什么呢?古代的解释就叫青、黄、赤、白。青、黄、赤,相当于我们现代颜色理论里的红黄蓝,按古代的顺序就是蓝、黄、红。这个蓝黄红是三原色,可以组合出我们人见到的其它颜色。古代还多一个白色,白色实际上是这三原色混合起来形成的。古代为什么说颜色有青黄赤白四种呢?它是依古代人普遍的认识,一般人都说颜色就是这四种。像绿色,绿色是黄色跟蓝色合成的,这个人们知道。红色跟黄色合起来是橙色,红色跟蓝色合起来是紫色,其他的什么颜色都可以配出来,这叫三原色。显色就是三原色和白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显色是不是有。就是我们面前出现的这一切颜色,是不是有,是不是客观存在,是不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着的东西?我们分析的时候,就用大家最熟悉的知识,就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物理知识来分析。物理学认为颜色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是我们的一种主观感觉。所以等于现在我们讲的不是佛法,实际上是在普及物理学。   科学认为颜色是怎么产生的呢?很简单,它说我们眼睛睁开的时候,眼球会接受光线,或者说,光线会透过眼球照到视网膜上,就是眼底上。在视网膜上,光线会形成一个平面的倒像。就是上方来的光通过我们眼球的中心,会在视网膜的下方形成一个光点,下方来的光会通过眼球,在视网膜的上方形成一个光点,这样的话,在我们眼底的视网膜上,正好形成一个平面的倒像。这个平面的倒像,会被转换成一种密码,由我们的视觉神经把这个密码传送给大脑。这种密码究竟是什么,到现在我们人也是一无所知。反正知道它是这个倒成像的密码,通过视觉神经传输到了大脑皮层,刺激大脑说,哎!醒醒!现在有活干了,有信号来了,翻译这个密电码。大脑如果这个时候是睡着的,休息的,就是说有的人是睁着眼睡的,那视网膜也能接受到光,我们即使不睁着眼睡,其实光也可以透过我们的眼皮照到视网膜上,也能成像。如果这个时候你大脑是休息的,这个翻译官没上班,那这个时候你就没有颜色的感觉。如果这个时候大脑醒了,它一看来密电码了,它有密码本,为什么呀?无始以来它翻译过无数这样的密码了,都记录在阿赖耶识里面,它很熟练了,都程序化了,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它翻译这个密电码之后,它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我们这次密电码的内容。翻译密电码的时候,它用什么语言翻译呀?就是用颜色的语言。   颜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就是大脑开始工作的时候,它开始翻译视觉神经传来的电信号的时候。这个时候,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意识,给你用它的颜色语言,把那个密电码翻译了一下。就是说,不管你的视网膜接收到了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它都是用三种颜色给你转述出来。如果我是一头牛,不是人,我们的科学家说了,哺乳动物那个意识的视觉语言只有两种颜色,就是黑白色。或者说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白色或者黑色。如果你要是把黑色理解成不是颜色的话,你认为黑色就是没有颜色的话,那它们意识的视觉语言就只有一种颜色:白色。就是少一点白色或者多一点白色的差别,实际上也可以叫做灰色。哺乳动物,它们的意识的颜色语言,就是一个灰色,或者说就是一个白色。那牛的意识,就用它白色的这个语言,来翻译从视网膜发来的密电码,结果翻译出来就是一个灰白的世界。我们人的意识的语言里有三种颜色,那它就只能用这三种颜色给我们来翻译它接收的密码。如果超出这三种颜色的呢,那它就翻译不出来,只好舍弃。如果是天人,他的视觉语言更精致,那他的意识可能会有几十种颜色,几百种颜色,几千种颜色都有可能。那他的意识就用那几千种颜色给他来翻译他的视觉神经传来的密码,那他看到的颜色就会更丰富一些。   所以颜色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就是在意识接到视觉神经的电脉冲之后,它用它的语言,给你在脑海里,在你的思维空间里,在你的虚拟空间里,用它的画笔,给你画出来一幅颜色的图画。这个图画只存在在你的脑海里,只有你才能感知到,别人感知不到你感觉到的颜色。《华严经》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你现在就知道,我们每个人认识到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你自己认识到的世界,只有你感觉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虽然都来到这一个屋子里,好像这个屋子是客观存在的。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屋,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一个世界,各人都生活在自己感知到的那个世界里。   你看现在我们分析的颜色,你就知道颜色原来是你的意识,给你在你的脑海里,在你脑海的虚拟空间里,展示的一幅图画。如果我是色盲呢,比如说绿色跟什么色不分,或者根本就感知不到绿色,那我进入这个屋子看到的颜色中就没有绿色,因为我的意识它没有这只画笔。色盲跟色盲也不一样。如果这有一只狗,一只猫,它也在这看。它们的意识给它们各自画出来的图画也不一样。   所以从这我们就知道,这个显现出来的颜色叫显色。这个三原色是不是客观存在?绝对不是客观存在。只有你的大脑开始工作的时候它才存在,而且只存在你的脑海里,别人还感觉不到,只有你能感知到,完全是你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而绝对不是什么客观存在的东西。这是我们能感知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显色。   科学家说,我们人的所有思维材料只有五种,就是色声香味触,其中颜色占全部信息量的85%,声音占10%,香味触一共占5%。   现在我们确定了,颜色并不是客观存在。可是我们一般凡夫,都认为颜色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叫常识性错误,这是违反科学的,不是真理。我们凡夫还有大量的常识性错误。所以你不能因为人人都说是这样,你就说它是真理,那不行。你要讲真理,讲科学,就得认真。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显色,是你的意识的语言,在你的脑海里,给你自己形成的一种感觉,跟别人没有关系,跟客观存在更是没有半点关系了。   那为什么我看这是白色,他看这也是白色呢?这是由于无始以来,我们在各自的阿赖耶识里头,留下了无量的关于白色的记忆,包括白色的感觉,它的名字和对它的理解等等所有对它的思维和言说,所以我们此生记忆的种子活跃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生起白色的感觉。还由于我们在互相打交道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一直在统一认识。就是说你一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颜色也不认识,你母亲就开始告诉你这是白色,那是黄色。你把白色说成黄色,她就会立刻纠正你:不对!这个是白色,那个才是黄色。从你一生下来一直到死,跟别人的交流,大家都是在统一各种认识,这就叫做共业,就是大家在一起做了很多相同相似的事情,留下了很多相同相似的感觉和思维的记忆。因此我们的记忆当中,就都有大量的关于颜色感觉的录像,积累了无数各种颜色的照片,这些记忆中的颜色因缘成熟时,就会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显现的颜色就是相似的,因为我们往记忆库里储存的时候就是相似的。所以说颜色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由你的记忆决定的,你的经验决定的,因为大家的记忆是大致一样的,所以现在的显现也就是大致一样的。因为大家无始以来熏习了很多相似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我们各自的意识使用的语言,因此在我们的意识翻译密码的时候,就会生起似乎大家都差不多的颜色。而这些颜色,全都是我们主观世界里的东西,完全是我们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显色说完了。前头说色有三种,第二种是形色。形色就是形状。比如说你看这个屏幕是长方形的,就说我看见形状了,这也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实际上,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形状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颜色。你会说,我明明看到这个屏幕是长方形的嘛!你仔细想一下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你的眼睛只能看到颜色,你看到这个屏幕的黑色有一个边缘。你怎么能看出来它是一个黑边呢?实际上是因为屏幕的黑色跟它后边背景的颜色不同。一般来说它是黑边的话,后边的颜色都比它浅,你把那个浅色的背景色,跟深色的边缘色这两种颜色一对比,实际见的还只是两种颜色,但你在你的脑海里,在这个黑色跟浅色的背景之间,你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好像存在一条线的感觉,实际是你在两大块颜色之间,在你的分别里抽象出了一条线,这条线在现实当中根本不存在。在现实当中,你只看到了两种颜色,一个是黑色,一个是浅色,你的眼睛只能看到颜色嘛!你只可能看到两种颜色,你不可能看到一条线,而且那两种颜色之间也根本没有一条线。但是你说:我看到线了。这个线哪来的啊?是你在这两种颜色对比的那个交界处,你在你的脑海里划出了一条线。你想一下,如果背景跟这个黑色都是一样的颜色,是一样的黑色,你能画出这条线来吗?你还是眼睛睁着的,颜色也都能看到,由于两种颜色一样,你就对比不出一条线来了,或说你就分别不出一条线来了。说颜色深一点就有线,颜色浅一点就没线吗?不应该这样的,颜色跟线没有关系。   所以就证明什么呢?两种颜色有差别的时候,你会在那个差别的交界处,你在你自己的脑海里,主观上沿着颜色对比的交界处画出一条线来。结果呢,你沿着这个屏幕颜色的边缘,在你的脑海里画了四条线,然后你把你抽象出来的这四条线叫做长方形,而你把抽象出来的另外几条线叫做三角形。太阳一升起来,你一看太阳的颜色跟天空的背景颜色不同,你沿着太阳颜色的边缘,在你的脑海里画了一条弯曲的线,你叫它圆形。所以说所谓的形状,实际上只存在你的脑海里,是你抽象出来的,是你根据不同颜色的对比,你在颜色对比的交界处,你在你脑海里画了一些线。你把这些线抽象出来之后,你又把某些线叫做什么形,把另外一些线叫做另一种什么形。所以说这个形色,实际上也是只存在在你脑海里,是你自己在脑海里抽象出来的东西。   如果说,我一睁眼,还没起分别,有什么形啊?什么形都没有。颜色都来了,你不分别,不分析,就没有线,就没有形,就只有色觉,只有颜色的感觉。一睁眼眼前就是一堆颜色,没有分别,你什么形也没有,你不分别就没有形。所以说形状,是你分别出来的,抽象出来的。   第三种色叫表色,表面的表。什么叫表色呢?表色就是我们用身体的动作表示出一个意思,就叫表色。用现代的话说,叫肢体语言。比如说我一扬手,你就知道是打招呼的意思,说“你好”。我一摆手,就表示是再见的意思。肢体语言就叫表色,用肢体做一个动作,表示一个意思,这叫表色。我们想一下,这种用肢体语言表示一个意思的这种表色,那更是我们人为硬性规定的东西,我们人分别、理解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啊?用肢体来表示一种意思,那只有我们大家共许了才能表示意思。这个更是一种我们人为规定的,人为制造的一种色,一种表色,一种肢体语言。   古代为什么要分这三种色呢?因为当时一般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就是说,一说眼睛看到的颜色,一般老百姓就认为除了可以看见颜色,还可以看见形状,也可以看见肢体语言。一般都认为颜色里可以分这么三种,这是当时的常识。   然后我们再来从佛法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显色是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的,是自己的意识的语言,给自己画出来的一个虚拟世界。形色,是我们在脑海里抽象出来的抽象几何图形,并不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表色,更是我们大家共许规定其所含意义的一种肢体语言。后两种就不用说了,后两种肯定就是主观的东西,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现在的关键就是三原色,就是现量生起来的颜色,是什么?是客观存在吗?准确的、科学的、认真的答案是:颜色不是客观存在。它仅存在于你的感觉当中。所以说色蕴就是我们人的一个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世界上存在不存在色蕴?不存在。说我看到颜色了,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因为科学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不是指在你的想像中的存在,不是指在你的主观感觉中的存在。你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客观存在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感觉不感觉它、认识不认识它,它都独立存在。客观嘛,跟你主观没有关系。就好像我们字典上定义的物质一样,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你认识不认识它,它都存在,那才是客观存在。你在这如果说感觉就是客观存在的话,那倒好办了,我感觉这有一吨金子,那这就是客观存在了,那就什么都好办了,咱们都不用上班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实在。因此说,这个色蕴是不是存在的?不是。我们说的存在是指的客观存在,不是说我想着有,那不算数。我看见有,如果就算存在的话,那幻觉,精神病院里头病人看见什么的都有,如果主观感觉就算有的话,那精神病人看见的都是存在了,那你就不能把他当病人了,对不对?幻听,他老听见有什么声音,那是有吗?这个不算数。所以说色蕴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已。   声音,我们一般人也是认为:声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稍微仔细分析一下,就用科学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客观存在一种叫做“声音”的东西。那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声音也是你自己的意识的语言。你的意识要是不工作,你就没有声音的感觉。怎么证明呢?就用我们现在的听课。比如说,你现在听课累了,迷迷糊糊地开始打盹,我讲课的这个声音,在你那儿就越来越小,最后就没有了。你睡着了,你就没有声音了。你的耳朵坏了吗?没有。那为什么在你那里没有声音了呢?我们就用科学的说法来解释一下,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我在这说话,并没有发出声音。那我说话是在干什么?是用我的舌头,跟我的声带,把我嘴里的空气震动起来,使空气不断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度的震动波。我嘴里震动的空气会震动到邻近的空气,这样的震动就会一直传播到你的耳朵那儿,使你耳腔里的那点儿空气震动起来,它会把你的耳骨,把那三根小骨头震动起来。这三根耳骨震动的频率和幅度,就会被编成一组电信号,或者叫密电码,通过听觉神经传输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又是我们说的那样,如果你现在在打盹,睡着了,你的翻译官意识不工作,那你就没有声音,我在这多大声地喊,你那儿都没有一点儿声音。为什么?因为你的翻译官没上班,他还在睡大觉。比如说我这大喊一声,震动大了,你的意识被叫醒了,意识开始工作了,这时你才有声音了。有时候我们打盹,慢慢的怎么有声音了?远处传来声音了,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哦,我现在在听课,声音原来这么大,这就是你的那个意识逐渐清醒的过程。其实原来根本就没有声音,你有没有声音,什么时候有声音,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意识的工作态度。   意识慢慢清醒了,它又开始工作了,给你翻译听觉神经传来的密电码,用它的声音语言给你翻译。它翻译的时候能用什么翻译啊?它用不了别人的工具,只能用你自己意识的听觉语言,也就是你的这个意识的声音,它给你在你的脑海里翻译这个电信号,所以对你来说就有声音了。声音是在你的意识接到听觉神经的电信号之后,它开始翻译的时候才产生的声音。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声音的,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客观存在着什么声音,声音只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觉之中,人们的主观不去感觉的话,根本就没有声音这档子事儿。有人会说,你看这个录音带,或者光盘,往那个DVD里一放,咚咚咚……音箱里那么大的声音就出来了,这不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吗?没声音我怎么就听见了?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光盘上有声音吗?录音带上有声音吗?没有。DVD也是把在光盘上面记录的信号变成震动,然后把音箱喇叭的那个纸盆震动起来。纸盆传出声音来了吗?也没有。它只是把附近的空气给震动了,恢复了录音时记录的震动频率跟幅度。当这个震动传到你耳朵里的时候,关键还要看你的翻译官翻译不翻译。就算是这在唱歌跳舞,敲大鼓,开大会,你睡着了照样没有声音。所以说声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还是在你的意识开始工作的时候产生的,还是你自己的意识的语言,还是你自己的主观感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每个意识都在说自己的语言,所以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只是大概差不多。同样我们每个人看见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色盲看的是一种颜色,眼睛好的、不好的,近视的、远视的,实际看到的颜色都不一样。从根本上说,就是你看到的仅仅是你的意识给你翻译的颜色,跟别人的意识给别人翻译的颜色完全是两回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颜色或者声音。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颜色,没有声音,你看到的颜色和听到的声音,是你的意识开始工作的时候,它给你用它的颜色,用它的声音来翻译它收到的密电码。所以声音也不是客观存在的,也只是你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每个人的意识翻译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气味。你看我们到这个屋里,比如说有什么味儿,大家一闻都闻到了,好像气味是客观存在的。其实不是!比如说香味吧,一般都说,摆的水果有香味,花有香味。你想一下,那个水果跟花,它本身有味儿吗?它自己知道香臭吗?它有香臭的感觉吗?香臭是我们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只有人或者有情,才会产生香啊臭啊等等各种的味觉,这是人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在你的主观感觉之外,并不存在什么香啊臭啊的气味。也就是说,花并没有香味臭味,气味纯粹是我们有情众生才有的一种主观感觉。没有有情,就根本没有气味这回事。花上并不存在香味,那些我们人闻着觉得臭的东西,它本身也不存在臭味。因为什么?它们不是有情,不是动物,没有味觉,它怎么会有香臭这种感觉呢?香臭是动物的一种主观感觉。所以这个气味,实际上只是我们众生的感觉,只不过是我们有情的意识作翻译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比如我们人的意识,会用一种气味的语言,来描述它触到某个认识对象时它自己的感觉。就好像我们用汉语来描述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本身并没有汉语,那个东西跟汉语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也好像如果一个英国人用英语来描述它,那个东西跟英语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一样。语言只存在于我们人的意识活动之中。   有人说,水果跟花,它本身有能引起我们味觉的东西。这就完全是猜测了,只不过是一个无法证实的假说而已。而我们在梦里也可以有味觉,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引起我们味觉的东西存在,这却是人们都承认的事实。   梦中可以生起色声香味触的这个事实说明,即使没有任何能引起我们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的客观存在的东西,仅仅是我们的意识本身,就可以完美地制造出这样的假相:让我们错误地以为必须有能够引生我们主观感觉的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才可以生起色声香味触的感觉。我们梦中的这种错觉,和我们现在不在梦中的自以为是真实的这种感觉,难道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因此佛说我们凡夫现在正处在生死长梦之中,不正是说出了符合事实真相的大实话吗?   刚才讲的是“色声香味触”中的“香”,指的是我们鼻子闻到的气味。香后边是“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是舌头尝到的味道。舌头尝到的味道跟我们鼻子闻到的味道是一个道理,就是只有我们有情的意识才会有香甜苦辣各种味道的感觉。这是有情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在有情的这些主观感觉之外,并不存在什么香甜苦辣各种味道的感觉。换句话说,味道的这种感觉,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纯粹是有情意识的味觉语言,纯粹是有情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辣椒本身并没有什么辣不辣的感觉,咸盐也没有咸的感觉,糖精也不会有什么甜的感觉,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感觉,只有人、动物、有情才有感觉。所以说这个舌头尝到的味道,也是我们的一个主观感觉。就是说,有情不生起主观感觉的话,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味道这种感觉。如果你睡着了,进入无梦睡眠,这时你就没有任何感觉,当然你那里也不会有什么香甜苦辣的味道的感觉了。   接着再看色蕴的最后一项“触”,就是触觉,身体的感觉。比如说人要是睡着了,小孩子尿床了,褥子变凉了,他感觉不到,他冻得已经很冷了,着凉了他也不知道。只要他不醒,他就没有感觉。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意识下班了,它不工作的时候,对你来说,色声香味触所有的感觉也就都不存在了。   你身体的感觉,这肯定是主观感觉。但是我们人还是经常有常识性错误,就是认为桌子就是硬的,他认为桌子本身就是硬的,错了。桌子根本没有感觉,桌子本身怎么会是硬的呢?是人感觉桌子是硬的,人感觉棉花是软的,这些都是人的感觉,不是棉花的感觉。棉花没有感觉,棉花没有意识,它怎么会有感觉?所以人们的这些说法全都是常识性错误。再比如说铁是重的,棉花是轻的。重轻也是我们人的主观感觉,铁怎么会有重的感觉?棉花怎么可能感觉到自己轻呢?这是一种感觉,而东西本身它根本就没有感觉。只有你在这一掂,“你”感觉铁是重的。你拿一团棉花一掂,“你”感觉棉花是轻的,这只不过纯粹是“你”自己的感觉罢了。   所以整个说起来呢,色声香味触,这五小堆组成的色蕴,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而且还就是你自己的主观感觉,跟别人还都没有关系。你感觉这个东西是辣的,你感觉这个东西是苦的,你感觉这个东西是臭的,你感觉这个东西是香的,别人不一定是你这样的感觉。你感觉这个东西非常不好,不能吃,别人就可能感觉这个东西非常香。就跟那个臭豆腐似的,有的人闻着就恶心,有的人觉得美得无以言表。人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说那臭豆腐是香还是臭啊?那个喜欢吃的就感觉是香的,不喜欢的就感觉是臭的。   所以整个色蕴,色声香味触,全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绝对不是客观实在,绝对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色声香味触,整个色蕴就根本不存在。它就只是在你的脑海里,在你的虚拟空间里,你自己分别出来的五种主观感觉,你说它是有还是没有?如果你把主观感觉有的东西就定义为有的话,那我们主观感觉有什么就是真的有什么了?这不符合科学定义,科学定义说有也是指客观实在的,客观存在着的,你不能把主观感觉定义为有,定义为存在。如果把主观感觉定义为存在,那世界就乱套了,你说这个有两斤,我说我觉得最多一斤,那你吵去吧,是吧,因为没有客观标准了。   所以这么认真地一分析,这个五蕴里头的色蕴是什么呢?它不是客观存在,不是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它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主观感觉,你感觉的时候才有,不感觉的时候就没有。而且感觉的时候有,也仅仅是对于你来说有,你感觉有,你认为有,完全是你自己的主观感觉,跟其他人没有关系。其他人没有你的主观感觉,别人有的是别人自己的主观感觉。所有这些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我们来看一下物理教科书上对颜色的定义。实际上我们已经搞明白了,现在就是再证实一下,就是说我们讲的确实是按物理科学讲的。物理教科书怎么定义呢?它说:颜色是外界光刺激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感觉。这是物理的定义,所以我刚才讲的那个等于是在科普。这个很冤枉啊,大家学科学学得不太好,我们来帮着科普。本来讲《心经》是讲佛法,现在在这还需要普及科学常识。《现代汉语词典》给颜色的定义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你看,仅仅是一个印象。印象,就是你自己的感觉嘛,也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一点科学说得很准确。   有人说,它定义里也说,那也得有光波才能产生印象。我们说,它那个对原因的解释是不对的。我们现在取它的定义仅仅是取它什么呢?就是科学也认为:颜色仅仅是一种主观感觉,仅仅是一种主观印象,而不是客观存在。就是说连科学都承认这个,我们就说它这个说得对。至于它说是什么东西引起的,我们跟它的观点不一样。它说必须是光刺激视觉器官才能产生颜色,我们说:不对。你在一个黑屋里,一点光都没有,让你睡大觉做梦,一做梦怎么样啊?颜色,声音……色声香味触全来了,用得着什么光、声波和物质的刺激吗?根本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有心就能产生颜色、声音等所有的感觉。   为什么有心就能产生颜色呢?因为我们心里头记忆了无数的颜色。比如说你在那做梦,随你梦什么,颜色自然就会生起来,就跟真的一样,跟我们现在坐在这看见的是一样的感觉。刚才谁还说,做梦的时候曾经梦见我们在讲《心经》,他在梦里就感觉跟真的在讲一样,只是在醒了之后他才知道那是一个梦。所以说,有心就能生起色声香味触等所有的感觉,并不需要什么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刺激,科学解释原因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但是它说色声香味触是主观感觉的结论还是对的。   再看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这个更专业了。大百科全书上没有“颜色”这个词条,它有个词条叫做“颜色感觉”,直接就把这个颜色叫做一种感觉。照本宣读啊:颜色感觉——光谱上380~760纳米波长的辐射能量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颜色感觉,又称色觉。实质上跟刚才那个简单的定义是一样的,就是说有什么东西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就能产生一种颜色的感觉。说得非常准确,颜色就是我们的一种主观感觉。   关于声音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说:声音是“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再看一下《现代汉语辞典》对“印象”的定义,什么是印象?“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印象就是在你的头脑里头产生的那个感觉,那个反映。你看印象也用过,反应也用过,主观感觉也用过,反正都是在你头脑里头的东西,都不是你头脑之外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人观察事物的两个主要信息来源——颜色和声音,都是我们的主观感觉,都是只存在于我们头脑里面的东西,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定义。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科学认为,颜色和声音都不是物质,都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些主观感觉,都是只存在于我们头脑里面的东西,我们的意识如果不活动的话,那就彻底没有颜色和声音了。即使说有的时候,也只是在我们的主观感觉里有,而客观世界本身是根本没有颜色和声音这些东西的。   一般的定义,会去定义“声音”这个词条,像《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由专家们写的比较严格的定义,那就直接去定义“听觉”,从名字上就直接标明这是一种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名字就更准确一些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听觉”的定义是:外界声音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就是它解释的那个原因是错误的,但是它最后的那个结论是对的:声音就是刺激我们器官之后产生的主观感觉。实际上它这个关于原因的解释太不准确了,他说“外界声音”是产生听觉的原因之一,这是因果颠倒了,因为产生听觉的时候才产生声音,声音怎么可能去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呢?如果刺激之前就已经有声音了,那就用不着再去刺激听觉器官产生声音了。而且用声音作为产生声音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根本违反定义规则的,在定义里头,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比如你定义什么是声音的时候,在定义里头就不能出现声音的概念,包括不叫做声音但是实际上内容相当于声音的概念。有人可能说:他说的是“外界声音”,可他忘了,对于听觉器官来说,外界哪里会有声音啊?所有的声音都只存在于有情的主观感觉里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主观感觉之外的什么“外界声音”,只有主观感觉里头才会有声音的感觉,总之,听觉器官根本不可能受到什么“外界声音”的刺激。其它许多书的定义都说声音是什么呀?就是空气振动刺激我们听觉器官产生的主观感觉。这个就准确多了。比如百度百科对声音的定义就是:一种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造成的听觉印象。这就比《大百科全书》准确多了,声音是主观感觉和印象,而造成声音的原因不是声音,是一种振动波。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这个词条的顶级大专家,一不小心就犯了一连串的常识性错误,凡夫的所谓“智慧”是不是很可笑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气味的定义。古代人们叫做“香”,现在就叫气味。《辞海》的定义是:嗅觉所感到的味道。所以气味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嗅觉。什么叫嗅觉?《现代汉语辞典》说:鼻腔粘膜与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相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你看这些定义最后落脚都是说:气味就是我们的一种主观感觉。   它前面关于原因的解释就不要管它了,凡夫没见过真实,他在梦幻假相里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他猜测的那些引生感觉必须有的东西,纯粹是无明凡夫的各种猜测,纯粹是无明凡夫的颠倒梦想而已。你做梦的时候,也可以闻到气味,你也可以有各种感觉,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在梦里头什么物质都没有,照样可以闻到味道,照样生起各种感觉,就跟我们现在醒着的时候生起的感觉完全一样,这就证明:只要有心就可以生起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而不是必须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来刺激才能产生感觉,更何况凡夫说的那些“客观存在的物质”仅仅不过是些毫无现量实证的猜测呢?所以说它们的解释的原因是没有证据支持的,是站不住脚的。   味觉的定义,这是指舌头尝到的味道。《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这就证明,科学认为“色声香味”都是我们的主观感觉,绝对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触觉,《中国大百科全书》说: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所产生的感觉。这就证明什么呢?色声香味触,整个色蕴这一大堆,全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在我们意识活动的时候才有这些感觉,我们的意识不活动了,世界上就根本没有感觉这档子事了。   所以观音菩萨告诉我们,佛教的圣者在把凡夫的比量识转变成圣者的现量智的时候,也就是再没有凡夫分别思维的时候,在证到圣者的无分别智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凡夫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之后,他还会有五蕴吗?他还会有意识分别出来的五蕴吗?没有凡夫意识活动也就不可能有五蕴了,没有意识的分别自然也就生不出五蕴来了,既没有颜色、声音的分别,也没有味道、触觉的分别了。所以观音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就等于说,观音菩萨是把一种凡夫的低级智慧,把一种妄想的智慧,把一种完全是假的智慧,就是只能在你的脑海里自己在那胡思乱想的这种智慧,会使我们犯错误,会使我们生烦恼的智慧,总之一句话,就是凡夫的全部颠倒梦想,观音菩萨把它超越了,度过去了,从这个假的智慧度到真的智慧去了,从凡夫的生死长梦中醒来了,见到世界的本来面目了,实证到世界的真实境界了,这叫做“转识成智”,凡夫的意识,转成圣者的妙观察智了。所以呢,他没有一切痛苦,没有一切烦恼,没有一切灾难,“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经》说,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就真的是照见了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了才能“度一切苦厄”。这我们应该是能够很好地理解了。   在这儿回答一个问题。有的人就说,你说没有颜色还是不对啊。我看到的颜色是我的主观感觉,这我承认,但是我不看的时候,这个颜色也不是没有啊!为什么呢?他说别人还能看到啊。你仔细想一下,别人看到的颜色,也是别人的主观感觉啊,别人要是不看,对于别人来说也没有颜色呀。并不是说世界上存在一种谁也不看,就在那客观存在的颜色,一种不是任何有情的主观感觉的颜色,因为有情之外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出主观感觉来,对不对?   《心经》的核心就是五蕴皆空。五蕴中最难空的就是色蕴。因为色蕴是现量认识,是我们还没分别就自然跳出来的,自然现前的,因为人们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所以稀里糊涂地就觉得,这个东西似乎就是自然存在的,因此这个是最难空的。因为他感觉这个色蕴不受他控制,好像就是客观存在的了。现在我们一分析才知道,色蕴虽然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但是它受我们阿赖耶识的控制,它是由我们无始以来熏习积累的记忆因缘成熟组合显现出来的,当时留下记忆的时候是在生死长梦中,留下的就是颠倒梦想,所以现在由因缘成熟的记忆重新组合,显现出那样的色声香味触的主观感觉来,它还只可能是颠倒梦想,假的东西显现不出真的东西来,假的现象显现不出真的本质来,只有把假的东西去掉,真的本质才会自然显现出来。所以观音菩萨必须“照见五蕴皆空”,他才能证到“度一切苦厄”的圣者菩萨的真实境界。   我们现在讲到这儿,已经把《心经》的主要内容讲清楚了,那就是色蕴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的一些主观感觉,而且只是我们一些错误的颠倒梦想的主观感觉。正是由于无始以来我们的这些错觉积累太多了,所以我们才会自然地生起显现这些错觉的梦幻泡影,这就是我们的生死长梦。而如果我们认真地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积累大量的符合诸法实相的空性正见,留下大量的诸如“五蕴皆空”的般若正见的记忆,那就自然有一天会生起“五蕴皆空”的诸法空相,也会像观音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自然也就“度一切苦厄”,成为实证真实的大菩萨了。   如果知道色蕴是空的话,后面那个受、想、行蕴就更好空了。如果五蕴都可以空掉的话,你就是听懂《心经》了,你就知道观音菩萨是怎么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了,只要你愿意照他说的方法来修行,你也就可以像他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你也就成为像观音菩萨一样的圣者了。所以等于到现在已经把《心经》里核心的东西讲出来了。   在这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把前面讲的“五蕴皆空”的道理总结成一个颂子,就叫五蕴皆空偈。我说一遍,很好记,大家可以记住,这就是般若经的核心义理。《心经》讲了个什么道理呢?   色声香味触法,   都是主观感觉,   不是客观存在,   所以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我们凡夫能够认识到的一切法。色声香味触,是前五识现量认识到的,法,是意识比量分别出来的,这六项包括了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主观感觉”,都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识的认识,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都是我们依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在那儿颠倒梦想。   “不是客观存在,所以五蕴皆空”。这个都是大白话,很简单明了。但是呢,说起来很简单,而要能够相信它,需要把里面的道理听明白,想透彻,把所有的疑惑都探讨清楚,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想透了,你就懂《心经》了。如果你懂《心经》了,你就懂了《般若经》的核心思想了。你懂了《般若经》的核心了,你就是懂了大乘佛教的核心义理了。你懂得大乘佛教的核心了,你就是懂得全部佛教的核心意思了。这个道理到后面我们总结的时候还要细说。   “不是客观存在”,那是什么?就全都是些只存在于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或者说全部都是些颠倒梦想。无始以来我们却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历尽千辛万苦去消除其中并非真实存在的烦恼、病苦和灾难却一个也没消灭掉,妄想着得到永远的自在和快乐却也从未成功,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而认假为真,认贼作父,把虚妄的假相当作真实来追求,等于是南辕北辙当然不可能达到目标。只要你认为梦中诸法就是真实,这样留下的记忆自然就会显现出好像是真实境界的梦境,是你自己制造了梦境,然后又想得到或者消除梦境里的东西,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吗?就好像自己竖立起风车又去与风车作战,你还能企望得到什么成果吗?自己制造出烦恼又去破除,这本来就是自寻烦恼,你自己怎么可能找到真正能够破除烦恼的方法呢?只有从梦中醒来的圣者,才能看见消除五蕴梦中人烦恼的真正办法,那就是知道五蕴原来是梦境的般若正见,只要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和按照五蕴皆空的正见法随法行,就可以像佛菩萨一样从梦中醒来了。   现在观音菩萨化身入梦来告诉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远离颠倒梦想”,凡夫都在生死长梦中,而实际上“五蕴皆空”,只要不再颠倒执着五蕴十八界实有,不再自寻烦恼苦厄,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正见智慧,就可以像他一样“照见五蕴皆空”,从梦中醒来到达涅槃彼岸,也可以像佛陀一样最终证得无上菩提,得大自在。   现在问题就是我们信不信、学不学这个般若智慧了。你信佛菩萨说的是真话实话,真实深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实深信“五蕴皆空”,认真学修般若正见,就能像所有的菩萨一样“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但如果你不信“五蕴皆空”,非要坚持五蕴都有,佛菩萨也拿你没辙,咱也就不多说了。 3.最后空心法所有妄想   我们下面简单地再把“受想行识”四蕴空一下。色蕴是五种主观感觉,是你的意识用它自己的语言,在你的脑海里,给你翻译出来的一套你自己的主观感觉。   “受蕴”是什么呢?刚才讲的那个色蕴,我们分析了,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觉。那这个受蕴的“受”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色蕴。受蕴,就是指我们感受到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跟身体的感觉,就是感受到这五种感觉。所以等于我们刚才解释这个色蕴,也就是在讲受蕴。我们受到的就是这五小堆,就是整个色蕴,等于说受蕴就是色蕴。说色蕴是主观感觉,那等于是在说受蕴,因为受蕴本来就是主观感觉。   那色蕴和受蕴的区别在那里呢?我们一般的凡夫,不学佛法的凡夫,追求真理不认真的人,都以为色蕴是客观存在的,而受蕴才是我们的主观感觉,所以就认为应该存在两大堆、两种蕴。而实际上,它们的内容都一样,都是“色声香味触”五种主观感觉,但一般的凡夫,就都认为有一堆客观存在的“色声香味触”,还有一堆我们主观感觉中的“色声香味触”,所以就给分成两堆了。实际上,只有主观感觉中的“色声香味触”,没有客观存在的“色声香味触”。五蕴实际上应该是只有四蕴,并不存在色蕴,但凡夫执着有五蕴,所以我们只能在五蕴的基础上开始讨论问题。   我们现在仔细一分析,才知道,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客观存在的“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就纯粹是我们的主观感觉,就只有在我们的主观感觉里,才会有“色声香味触”这些感觉,因为它们就是我们意识的语言嘛,意识如果不活动,哪里会有什么“色声香味触”呢。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真实情况,按照真理讲,那色蕴和受蕴就是一回事了,一般人把它当成两回事,也是凡夫的一个常识性错误罢了。   受,古人定义是“领纳”,用现代词对应起来,就是“直觉”。就是我们人不用分别,直接生起来的感觉。就是这五小堆:颜色,声音……色声香味触。受蕴是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刚才已经分析了。所以说,世界上并不客观存在受蕴,受蕴仅仅存在在你的脑海里,仅仅存在于你的感觉中,仅仅存在于你自己的分别里头。你有感觉时就有受蕴,你没感觉时就没受蕴。而主观感觉,不能说是客观存在,不能说是有。只能说它是我们的分别妄想,是我们的颠倒梦想,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实际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客观存在什么受蕴。   受后边就是想蕴。就是你有了这些直觉材料之后,就会开始想:这都是些什么东西啊?就开始琢磨面前的东西是什么。当你一明白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在脑子里就是形成了一些明确的概念,就叫形成“想蕴”了。古人定义叫做“取相”,就是找到了一个具体的相貌,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比如说,你刚睡醒,觉得眼前白乎乎的,这已经是形成了一个概念:白乎乎的(颜色)。然后想起来了:哦,这是天花板,这就又形成了一个概念。   所以,所谓的“想蕴”,用现代的词来表述,就是“形成概念”,就是面对一大堆自然现前的感受,面对一大堆现量生起来的受蕴,在自己脑海里,根据以前记忆的经验,进行搜寻、比对、分析,最后做出了“这是什么东西”的判断。比如说,认出了这是颜色,这是蓝色,这是声音,这是一个字,等等。所以想蕴,这种在自己脑海里形成的概念,肯定只存在于你的想像当中,而不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连世间人也都承认。   行蕴,就是我们意识的决择,我们在思想中作出的选择和决定。就是我喜欢这个,还是讨厌这个呀,我要怎么对待、怎么处理呀等等。这些又都是我们自己的计划,我们自己的想法,所以说也不是客观存在。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妄想。这个也是世间人承认的。   所以受想行三蕴对比起来,还是前边的受蕴难空。如果你承认受蕴不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话,后面的想蕴跟行蕴,那就很好空了。因为世间人都承认,形成概念、做出决择,这都是主观上的思考,都不是客观存在。所以这样呢,前四个蕴就已经空掉了。   五蕴的最后一个是识蕴。还得有一个认识主体啊,否则谁生起受想行三蕴啊?而一般人就认为那就是我:是我在认识。这个我存在不存在?这需要把小乘教法讲清楚了才能说明白,今天不可能这么详细地讲。但也有一个最简单的证明方法,那就是你找不到这个我,你看不到,摸不着这个我,我们一会儿简单讲一下其中的道理。现在先问:认识主体存在不存在?这可以立即回答清楚:认识主体肯定存在。因为必须有一个有认识能力的认识主体,才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怎么证明呢?就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认识活动。你要是不存在一个能认识的认识主体,你怎么可能生起这种认识活动呢?你甭管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吧。你能产生认识,就证明你一定有一个能产生认识的原因存在,一定有一个能生起认识活动的东西存在。如果凭空就能生起认识活动,什么都没有就能产生认识活动,那不就成无因能生法了吗?所以这个认识主体肯定是存在的。   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认识主体是什么?然后各种不同的观点就有不同的定义了。像五蕴里的定义就是“识”。就是说存在一种识,识字跟心字相通,是一种心,是一种识,或者叫意识也可以,就是说意识是认识的主体,是产生认识的原因,是认识活动的发动者。也有的人认为识蕴这个认识主体就是我,就是我在认识。总之就是,世间人对这个识蕴也有很多种解释。   注意啊,现在问的是:这个“识蕴”存在不存在?我们刚才说的是“认识主体”肯定存在,这是从佛法意义上说的。但是我们现在是问:五蕴定义里的这个“识蕴”存在不存在?换句话说,识蕴是不是就是那个能产生认识活动的原因,或者叫做“认识主体”?人们对这个识蕴到底怎么理解?可以说有很多种吧。比如说有人就把识蕴理解成“我”。或者说五蕴里头有个我,或者说五蕴就是我,就是说这个认识主体就是我,就是存在一个我,我在认识嘛。这是一个甭管叫常识性错误,或者叫常识性误解,反正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称呼:就是我在认识事物。   这个“我”究竟存在不存在?还是要依据一个公认的判断标准来判断,这就跟分析色蕴时的那个判断标准一样,就是:什么叫存在?什么叫不存在?你如果能直接看到它,那就叫存在;你如果看不到它,是你猜出来的,那就叫假说,就叫没得到证实的猜想。它究竟存在不存在,你最终还得用现量实证来证明。在你看到它之前,在你用现量证实之前,这个猜测是不算数的。因为你很可能猜错了。现在佛菩萨说,我们都实证到了“五蕴皆空”,三界唯有心,没有五蕴,这是佛法的观点。   五蕴里的这个识蕴,是有,还是没有?就是五蕴定义的这个认识主体,不管定义的是我,还是什么识,还是意识,注意啊,我们现在说的是世间人理解的“识”,或者“意识”,它们是不是存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不存在。为什么?因为凡夫谁也没见过,那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如果只是人们推测的,猜想出来的东西,那就谁也不能确定它是存在的。什么时候能够确定它是存在的?就是有人现量实证到的时候,也就是亲眼看见的时候,才能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可能有人说,人们猜测的也可能猜对呀。但是,你怎么才能知道他猜对了?是不是还得有人实证真实情况了,由这个人说哪个猜测符合真实情况才算数呀?现在佛菩萨都实证到世界本来面目了,他们都说他们实证的真实境界根本就是凡夫不可思议的,就是说,凭借凡夫的比量智想像力,是根本不可能猜测到圣者现量智实证的真实境界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是凡夫猜测出来的东西,那就根本不可能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比如说这个能进行认识活动的“我”,谁见过我?有人说:这不是我吗?他就指着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绝对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身体不会产生认识,产生认识的不是这个身体。怎么证明?拿我做例子啊。比如说我现在睡着了,进入无梦睡眠,不但前五识休息了,连意识也休息了,也不做梦。我的身体在不在?在。我的身体会不会产生意识?没有意识。我的身体全部都在,每一个细胞都在,但我的身体一点儿认识都没有。这就证明有身体不会产生认识,认识不是身体产生的。   认识是谁产生的啊?是精神主体产生的。因为认识是一种精神作用,是一种精神活动,所以必须有一种精神主体,它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它才能进行精神活动。这种精神主体,我们现在就叫做“意识”,因为这是一般人都承认的说法。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意识不活动我们产生不了认识,这个大家都承认。   但是,这个意识谁见过?我们找这个我,前边一分析,看来身体不是我,那就只能说这个意识是我了。那这个意识谁见过?没人见过,所以也没人能描述出来那个意识长什么样。又有人说这个我就是灵魂,有人说我见过灵魂,说人一死,就会有一个灵魂离开他的身体,说有人看见了,一个灵魂飘在上边,看着他自己的身体。实际上他看见的不是灵魂,那叫中阴身,或者叫意生身。意生身,就是他意识生出来的一个形象。这个意生身是不是他的认识主体呢?不是。那个意生身或者中阴身,跟他的身体一样,是一种物质,不是精神的东西。就是说他看见的那个东西,不管是叫中阴身还是叫意生身,实际上跟他的肉身的区别,只是组成这个中阴身或者意生身的那个材料,跟现在组成这个所谓物质的身体的材料不完全一样,都是物质,只是粗细一点儿的差别。它还不是要找的那种是一种精神存在的认识主体。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这个认识主体?因为我们看不到它。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因为我们凡夫的这个认识主体,是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个认识主体本身的。为什么?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眼不能自见,心不能自识。这个原理如果再抽象一点儿讲就是:能不能见能,能只能见所。任何东西,它在做功的时候,发生作用的时候,它只能作用于它的作用对象,它的这种作用,不能反过来作用于自身。也就是说,“能”发生作用者,只能作用于它“所”针对的对象,而不能反过来作用于“能发生作用者”本身。   我们先以眼睛为例。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眼睛之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能看到眼睛之外的颜色。我们的眼睛不能反过来看我们的眼睛自己,它没有这个功能。再如,手不能自握,比如说我们的右手,可以抓右手之外的任何东西,但是它不能自抓,就是你不能用你的右手,把你的右手抓起来。刀不能自割,刀可以割刀子之外的任何东西,但是它不能用自己割自己。照相机,相机可以照它之外的景色,但是相机不能照“相机”本身,因为它的功能就是只能用来拍照相机之外的东西的。   同样道理,我们的心,只能认识心的认识对象,也就是心外的一切法,我们的心不能反过来认识我们的心自己。所以说,你这个能认识者,能认识你所有的认识对象,比如眼睛可以认识颜色,耳识可以认识声音,意识可以胡思乱想一切法,但是呢,这个心它不能反过来看到它自己,也不能听到它自己,也不能感觉到它自己,也不能认识到它自己。   谁不信呢,你可以随便试验,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你可以感觉一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结果呢,你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都只可能是你六识的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都是六尘,都是六识“所”对的境界,而能进行认识活动的六识,你摸不到它一丁点儿的模样。   这就是这个叫做“眼不能自见,心不能自识”的基本原理。由于我们这个心不能自识,所以我们就知道,五蕴最后的那个识蕴,是我们凡夫的认识能力认识不到的。但是我们依据逻辑推理它应该存在。所以说,识蕴,只是我们在理论上比量推理出来的一个猜想,是个还没有得到现量证实的假说。   到这里,总结一下:五蕴的前后两蕴,开头的色蕴,和最后的识蕴,都只不过是没有得到现量证实的一些假说。中间“受想行”三蕴,是只存在于我们凡夫的颠倒梦想之中的主观感觉,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样就等于说,我们凡夫没有见到过一点点儿客观存在的东西,没有见到过一点点儿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见的全都是自己的翻译官意识用它自己的语言给我们转述的东西。而我们做梦,也同样是我们自己的意识用它自己的语言给我们转述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五蕴,与我们在梦境中见到的五蕴,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同一个翻译官提供的,使用的也是同样的语言,都是我们意识空间里的妄想,都是我们的主观感觉,都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都与真实境界无关,都与真理无关。   在已经照见五蕴皆空、从生死长梦中醒来的佛菩萨看来,五蕴就是凡夫颠倒梦想中的妄想。所以佛菩萨就反复提醒我们:五蕴皆空,十八界皆空,十二缘起皆无……不断地呼唤我们能像他们一样“远离颠倒梦想”,也从五蕴的梦幻中醒来。已经从梦中醒来的诸佛菩萨,都已经实证到了五蕴皆空的诸法实相,实证到了三界唯有心的真实境界,五蕴只不过是凡夫心里的一个梦境而已。我们说过,实证才算数,亲眼看见的才是真理,依据诸佛菩萨五蕴皆空的实证,才可以说五蕴皆空才是诸法真实相,在一切法的真实相里,五蕴全都是不存在的。谁说五蕴有,那就是梦中人说的梦话,是颠倒梦想,所有的佛菩萨全都照见了五蕴皆空,都以无所得故究竟了涅槃,以至最终都将或者已经实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真实境界。 4.般若经是佛法的核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的核心,《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大乘佛法以般若为本。就是说,大乘佛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获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内容,就是《心经》讲的道理,所以你把《心经》真实义确实理解了之后,就等于基本上理解了《般若经》,就等于基本理解了整个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是包含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小乘佛法是大乘佛法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所以也可以说,般若经就是全部佛法的核心。我们现在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般若经》在整个佛法里的地位。   在《解深密经》里,对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言教,有一个概括,有一个判教,叫做“三时判教”。大概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说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乘,后两阶段是大乘。   第一个阶段是《阿含经》阶段,主要是对小乘人说的。《阿含经》里面主要讲什么呢?就是当时学小乘的人都是从一般凡夫和外道过来的,因为小乘阶段之前没有佛法,佛一开始讲佛法时,都是对不懂佛法的人说的。先说小乘人来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去烦恼。就是他感觉人生是苦,我有许多烦恼,怎么去掉?佛就给他们讲了一点佛法。讲哪一点呢?就是告诉他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是什么,断掉这个根源,自然就没烦恼了。为什么会产生烦恼呢?因为你执著有个我。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为了这个我而贪嗔痴引起的。但是有没有这个我呢?只有佛陀知道真相:没有这个我。这个绝对是真理。小乘佛法的核心义就是讲这一点佛法。   为什么说没有这个我呢?我们还用一个简捷的证明方法,直接从大乘佛法说起。佛说《金刚经》到最后,总结成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的话,那就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梦一醒,梦中的一切当然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小乘佛法里说的“我”,是这梦中的一部分,就是梦中的一个我,肯定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大乘佛法包括了小乘佛法。   凡夫认识到的一切法,所谓的一切存在,都是他根据五种直觉猜想出来的,所以他认定的、猜测的一切,都是没有得到证实的妄测。这样的话,小乘人执著的那个我,甭管它说是灵魂,还是叫什么别的名字,也不管它是小如芥子的我在身体里转,还是大如梵天的大我……不管他怎么定义,都是凡夫梦幻当中的幻想、妄想,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实际存在的:因为没见过真实的人,怎么可能通过猜测如实地知道真实情况呢?为了这样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自己猜测的、推测的这个我来贪嗔痴,实际上是很冤枉的。   大乘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小乘不这么讲,小乘法讲“一切有为法”是有的,但是其中没有一个不死不变的灵魂,没有一个我。小乘佛法,就是讲了大乘佛法里的这么一点儿。就是凡夫外道认为存在着一个不变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比如说灵魂啊什么的,是它在六道众生的各种身体里钻来钻去,这只是未见真实的凡夫的一个猜想,实际上不存在这么一个不死不变的东西。实际上存在什么呢?就存在无始以来我们每个凡夫的这些妄想的记忆,它们积累成一个阿赖耶识,这是实际存在的心,除此之外就还只有一个心里做的梦,就是你心里头的一些妄想的记忆因缘成熟又翻腾起来了,给你组合出一个又一个的颠倒梦想。而这梦里的一切法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也包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不死不变的灵魂。你如果把实际上这个不存在的我,认清楚它不存在,你不去为它贪嗔痴去,你就没有烦恼。小乘佛法讲的佛法核心就这么一点:没有人我。   印度从古至今都有修行风气,古代的人修行习气更深,人很正直、踏实,得定的人、开天目的人比比皆是,在定中或用天眼怎样都找不到那个我,于是相信了佛说的道理,按照佛说的道理一修行,果然烦恼习气渐渐减轻以至断除,很多人证到了小乘四果。   外道都一般是执著有我的,什么是“我”?外道有很多种解释,有小我、有大我,等等等等。比如说印度教,古代叫做婆罗门教,它认为我们面前的一切现象,都是大梵天玩的一个游戏,那我们这些小我,就是大梵天这个大我的一个创造。所以它认为,我这个小我的根本是在大梵,所以我修行目的就是回归大梵,跟大梵合一,叫做“梵我合一”,你就回到本源了,就解脱了,这是婆罗门教讲的这个我。其它宗教和世间学说对这个能认识者,这个主观能动的认识者也有很多类似的定义,不管是大我小我,这些都是人们推测、猜测出来的假说,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在小乘教法中,佛法破这个我,实质上就是破了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像外道定义的大梵等那些神我,都是全能全知,永远不变,超越一切的。即使那个小我,我们一般人说的灵魂,也是一个不变、不死的存在。就是说,不管你轮回转成人,转成动物,其中那个我不变,那个灵魂永远不变,永远是我。而且灵魂也不会死,就是水淹不死、火烧不死、刀砍不死,我就是这样一个既不会死也不会变的东西。   这种不死不变的东西,在世界上找不到,人们接触到的东西,都是会变会死的。小乘佛法破除的,就是这样一种定义很狭,范围很小的永远不变的东西。这样小乘佛法破除这个我之后,就剩下什么东西是有了呢?会变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就是五蕴。所以小乘佛法就讲只有五蕴,只有变化的这种精神跟物质的这种流变,在这里面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不管是大我、小我,就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   再加上我们说的那个原理:能,不能认识能,能只能认识所,能只能认识它的认识对象。就是说,眼不能自见,心不能自识。这个原理就说明,实际上我们这个能认识者,是见不到这个能认识者本身的,所以凡夫关于我的存在,就一定是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就是说这不是事实,因为凡夫谁也没见到过真实,光靠猜想怎么可能得到事实呢?那就必须要像佛菩萨那样,从梦幻假相中觉醒,实证到真实情况的人,才可能知道真正的事实是什么。而证见诸法实相的佛菩萨告诉我们,人们想像中的那种我根本不存在,实际上三界唯有心。所以说,凡夫猜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不能成立的,不是事实,不是真理。   小乘佛法讲的这个道理,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叫:法有人无。它可以帮助你去除烦恼,达到八风吹不动的清净境界。有人赞你、骂你,讽刺你、打击你,那就是个轮回业报的显现,有人骂你,就是个回声,就是你前生骂过他,现在回声回来了,回来了就没有了,业报报了就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骂你是帮你还清业债,这还是件好事情呢。所以你不执著有我,就没有烦恼,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断除烦恼的境界。这是佛说《阿含经》的主要内容。   人们在学习《阿含经》之后,根据佛说的这个方法一试验,减轻我执了果然烦恼就减轻了,把我执断掉了确实就没有烦恼了,就能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在学了这个之后,有些人会继续往深处思考,那就是这一切法里头既然并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我、不死的灵魂,那这些变的东西是不是也可能不是真实的存在呢?他就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呢,佛就会给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开始讲《般若经》,这就是“回小向大”,开始进入大乘阶段了。这就是佛说三时判教的第二阶段:二时说法“般若时”。   二时说法时的《般若经》,比《阿含经》又多了一个内容,多了什么内容呢?《阿含经》告诉说没有人我,《般若经》则说:不但没有人我,而且没有法我。所以《般若经》的主要内容是讲法无我,用经上的话就是说:“一切法无自性。”自性就是我,我就是自性,两个词可以互换,也可以说“一切法无我”。   这个我,就是自己的意思。人我就是人自己,法我就是法自己。法无我,就是法没有自己,没有自身,没有自体,没有本身、没有自性。比如桌子,这是一个法,说这个法无我,就是说这个法没有自己,说桌子无我,就是说桌子没有自己,就等于说一切法没有本身、没有自体、没有自性。   《般若经》说的核心义理,就是讲法无我,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般若经》上来就说五蕴皆空,而不是像《阿含经》那样主要是空人我、空灵魂、空造物主等等那些永远不变的东西。如果放在佛的三时判教的三个阶段里看这个问题,你就理解了,那些不变的东西是在小乘阶段就空掉的,不管是大我、小我,只要你是不变的,不管是创造世界的大我,还是那个不死不变的灵魂,都是在小乘阶段就空掉的。小乘只承认五蕴有,我们的身体就是精神跟物质和合起来的业力推动的流变体,只承认这个有。所以到二时说法《般若经》的时候,它的重点就是空五蕴,空那些有为法,空这些变化的东西。再加上初时说法《阿含经》里面已经空掉的不变的东西,就把我们世间凡夫所执著的一切法全部空掉了。所以二时说法也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叫做:人法皆空。   佛在二时说五蕴皆空,一开始人们当然不信,我们听起来太新鲜了,我们就生活在五蕴里,这五蕴怎么会是空呢?因为我们在生死长梦里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梦里,在梦里的人都感觉自己是在真实生活中的。“佛陀”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觉者”,就是从梦中醒来的人。佛虽然从梦中醒来了,但他也没办法让梦中的人看到他醒来之后证见的真实境界,他就只好用他的神通,变化成我们梦中的假相,来给我们梦中人说法,用比喻、打比方的方法,列举梦喻、幻喻、水中月、阳焰(沙漠深处的湖水幻象)等等的比喻,说明有很多你感觉是真实的、你看着是有的东西,实际上完全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假相,所以虽然我们感觉周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但实际上却都是我们主观感觉中的假相,因此佛告诉说我们在梦中,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样说了好多的道理和比喻之后,最后说服了一些人,有些人相信了,说这个五蕴确实没有,五蕴皆空。这时他必然会提出第三个问题来:我见到的这一切法都没有,那这世界上真实有的东西是什么呀?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什么东西都没有吧?佛告诉他:你把这个五蕴空掉之后,世界的本来面目自然就现在你的面前了。因为你是在梦中,所以见的都是假相,现在是这个假相挡住了你的眼睛,你把你面前的这个五蕴空掉之后,自然就会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了。   那世界的真实相是什么呀?佛就开始讲第三阶段的教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原来世界上真正存在的法,就只有我们那个能分别的心,这就讲到了唯识阶段,叫做三时说法。佛的一生说法就分这三个阶段,这是佛在《解深密经》中说的,佛在一生说法中就只有这一次判教,我们只有依据佛说的判教,才能够正确地理解佛所说法的真实义趣。   这三时说法之间的关系是,初时《阿含经》说“法有人无”,二时《般若经》说“人法皆空”,至此就把五蕴、十八界等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全空完了。三时《解深密经》等唯识经典就是在前二时的基础上,回答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会实证到什么?那就是凡夫所知一切法空了之后,自然就实证到了圣者的真实境界:三界唯有心。也就是完成了转凡成圣的过程,就是凡夫从无始以来的生死长梦中醒来了,梦里的幻相消失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现前了,原来三界就是唯有心是真实存在的。   好,大概介绍了佛说的三时判教,我们再来看一下《般若经》在整个佛法里所占的位置。首先它包含了《阿含经》,因为它把五蕴全空掉之后,那些所谓不变的东西也就没有立脚之地了。为什么五蕴空掉之后,就把那些不变的也空掉了?因为那些不变的东西,是依据五蕴推想出来的,是人创造出来的,像灵魂啊,大梵啊,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概念,都是包含在五蕴当中的。当然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依据,像婆罗门教说到的大梵天,实际上在天界也确实有一个大梵天。那佛教破的是什么呢?是人们观念中的大梵天,人们误以为是他创造了世界的大梵天,不存在这样一个大梵天,佛破的是这样一种错误的说法。   这样的话,人们猜想的假说不存在,人们现量见闻觉知的五蕴也只是一场颠倒梦想,实际上也不存在,《般若经》就把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空掉了,不管是变的还是不变的东西,所以说《般若经》包含了《阿含经》,它连五蕴都破了的话,以五蕴为根据来执著的灵魂呀大梵呀那些不变的东西,那些故事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圣者所证的真实境界是什么?这是在第三时说法的时候才说出来的。所以说唯识比《般若经》又多出东西来了,多讲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是什么?三界唯有心。《般若经》只是说我们面前的法是没有的,五蕴是空的,但它没有说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到第三时说法才说“三界唯心”,我们有这个心,才可能做这个梦,才幻化出一大堆生死长梦的假相来,这个梦中的假相就是我们凡夫见到的五蕴,梦中的一切法当然是毕竟空无所有的,所以佛说五蕴皆空是真真确确的真理。第三时教法不但说了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空,而且还说了什么是有,那就是:凡夫梦中的假相是空,而那个能做梦的心是有,这样空有双显,才把全部佛法都讲完了,所以三时说法叫做三时了义教。   《解深密经》里说三时说法是:“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就是说,在今天的《解深密经》法会上世尊所转的三时法轮,是最高的法,是最全的法,再不需要补充什么了,“是真了义”,是真正把一切法都讲完了,所有的问题也都说清楚了,没有留下任何疑惑争论的余地。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唯识比《般若经》讲得更多,讲得更全,更完整,更高级,是最后阶段的“真了义”教法。但是,佛为什么要讲唯识?还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根本原因上真正理解《般若经》,理解《般若经》里讲的你面前的法都不存在的这个道理,那就是这只是你心里错觉和邪见的记忆生起的一种梦幻假相而已。《般若经》说我们面前的这些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们相信佛的话了,那就会问:梦里的东西都不存在,但是这个骗人的梦是哪来的啊?你得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嘛。因此,相信面前是梦之后,自然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梦啊?产生梦的原因是什么?我怎么才能把这个梦消灭了啊?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得讲,有一个能做梦的心是真实存在的,还得讲清楚它是怎么制造出这个梦来的机制,这样我们才会知道怎么才能把这个梦消灭掉的方法,所以佛就必须得讲唯识阶段的教法。   所以说佛说唯识教法的目的,还是为了帮你解决学《般若经》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问的问题,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好地、更明白彻底地理解《般若经》的道理。也就是回答说:我这个梦是哪来的啊?是心里来的,所以修行就必须要修正这个心,改正这个心里错误的观念。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梦啊?因为我们在无始以来的生死长梦中留下的大量的颠倒梦想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认假为真,所以都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记忆就会生起以假为真的梦境。那怎么打断这个梦境啊?从根本上说就要改正这些错误观念的记忆?怎么改正?就要闻思修佛法正见,把执着五蕴皆有的错误观念,改变成坚信五蕴皆空的正确观念,就能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了。因此唯识就要讲我们这个心是怎么个结构,它怎么就会生起这个梦,而且还让我们感觉就像真实生活一样,把这个道理解释清楚之后,你就能彻底地相信《般若经》说的“一切有为法”,真的是“如梦幻泡影”了,你从道理上明白之后,就相信这是真真切切、一点不错的真理。而且你也就知道怎样从梦中醒来的方法了,就更明白《般若经》讲的闻思修般若空性正见的重要性了,这是我们从梦中醒来的关键,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闻、思、修般若空见,正闻熏习、如理思惟、定中观修般若正见,就能像观音菩萨那样“照见五蕴皆空”,所有菩萨、三世诸佛都是依靠这个讲“五蕴皆空”的般若波罗蜜多从梦中醒来,从而得证无上菩提的。   所以佛转三时法轮,讲三界唯有心的道理,讲心的结构,心的作用,心生起梦的机制,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般若经》,是为了帮助我们真正地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一切法都如梦幻泡影的原因。学好唯识之后,我们的修行落脚在哪?还得落脚到《般若经》。为什么?告诉你真实情况是“三界唯心”了,你怎么见到这个真实情况呢?你得把面前的假法空掉,而且只需要你把面前的假法空掉,不需要你再去做第二个工作,你把面前的假法一空掉,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就会自然现前。   佛在《华严经》里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我们众生都有见到世界真实面目的潜在能力,而只因为我们颠倒执著梦中的假相为真,所以我们才不能见到真实境界,只要我们空掉妄想从梦中醒来,像佛菩萨一样的智慧就会自然生起,世界的本来面目自然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就是说,不用你去追求真实,真实本来就在我们面前,所有众生心就在我们面前,那为什么我看不到啊?因为我们的心生起的梦幻假相障碍了我们的感知路线。比如说,我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心啊?因为你的眼睛现在只能看到颜色,你的颜色是你意识的语言,是一个假相,它这个假相把你的眼睛挡住了,所以你就看不到真实情况了,所以你就看不到众生心了。说我怎么听不到别人心里怎么想的啊?也是因为你现在这个声音是一个假相,有这个假相就挡住了你听到真实情况的功能。   实际上我们人,包括一切有情,都有跟佛一样的智慧,就是说我们有眼睛,我们应该能看到真实;我们有耳朵,也应该能听到真实;我们有感觉,也应该能感觉到真实。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不到呢?仅仅是由于我们把路线搞错了,把方向搞反了,我们去认假为真,把我们意识转述翻译出来的一个虚拟空间里的梦幻假相,给当做真实了,结果就被这个假法给骗了,不去追求真正的真实了,让这个假相把真实给挡住了。你把这个假相去掉、空掉之后,真实自然就会现前。就像《心经》第一句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智慧一生起,立刻就照见五蕴皆空,假的一没有,你面前没有假的挡着了,自然就见到真实了。   因此,我们修行的核心就是空掉面前的假相,而《般若经》就是专讲我们面前一切法都是虚妄假相,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所以佛说的这“三时说法”的关系呢,核心枢纽就在《般若经》,《般若经》的核心就是要把我们面前的五蕴空掉。现在《心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五蕴皆空,你要远离这个颠倒梦想。我相信五蕴皆空之后,我怎么做才能把这个五蕴空掉?   大家特别注意了:实际上,现在你就已经走在空掉五蕴的路上了,你就已经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了。为什么呀?你现在听明白这个五蕴根本就是没有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梦想,就是我们的一个主观感觉,你现在熏习的这些道理全都会留下记忆,你现在熏习的这个记忆,它就是跟我们无始以来大量的颠倒梦想的记忆对着干的,跟它的前进方向正相反的。我们无始以来留下了一些什么样的记忆呢?就是五蕴是真实存在的,五蕴是客观存在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法是真实存在的,山河大地是真实存在的,男女老少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上只有物质是真实存在的,等等等等,我们熏习了大量的这样的错误记忆。结果这样大量的假相的记忆,它就只能给你生起一个这样的假相的梦幻,但是又全都是感觉五蕴是真实存在的感觉,因为你熏习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所以这些感觉的记忆再生起梦的时候,你在这梦里头就是感觉什么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原来熏习什么样的记忆,这些记忆就只可能生起什么样的梦。只要你不改变记忆的内容,那这个梦的内容也就不可能改变。   现在你要改变记忆内容了,现在你在这这样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熏习的这个道理,留下这种记忆,这些种子跟你无始以来说五蕴是真实存在的那些种子在性质上就是完全相反的,它们就是对着干的,这些说五蕴皆空的种子,绝对不会帮你生起感觉五蕴是真实的这个生死长梦,不但不会帮助它生起,反而还会妨碍它顺利地生起这个梦,它最终就会破坏掉这个梦的继续。   我们说过梦是怎么生起的呀?你的全部记忆就像大海一样,大海的表面这一层,就是聚合显现梦境的成熟因缘,表面的这一层比如说需要有万缘俱备,这一万个记忆聚集齐了,结果你就生起一个感觉五蕴是真实存在的梦。现在你往这里头熏了什么记忆呢?说五蕴皆空,都如梦幻泡影这样的种子,这样的种子越熏越多,它只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它只要在记忆大海表面一层的某一处,把你那个生起梦的万缘当中的一缘给四面八方包围住了,让它跟其它的缘联系不上了,就是万缘不能齐备了,你的梦就生不起来了,这就是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刻,也就是你从梦中醒来了,从无始以来梦里的凡夫,变成了一个觉醒的圣者。   五蕴实际上就是一个梦,梦并不难断,难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这是梦,知道了也不相信这真的是梦,相信了也不肯去精进地学修般若正见,学习了也不能大量地多闻熏习,熏习了也不习惯于时时处处地如理作意,如果这些困难你都克服了,你的梦幻就很难再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安稳地继续了,它随时都处于可能破碎崩溃的危险之中,你的这个梦一旦破灭那就是甚深的般若智慧照见了“五蕴皆空”。五蕴一空你的梦就结束了,也就是从梦中醒来了,你自然就见到真实,假相消失,远离了颠倒梦想,当然就见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证见了世界的真实面目。   所以说《般若经》是我们修行的核心。小乘教法是为以后学习《般若经》做准备的初级阶段,先空人我,去烦恼,这就是为把空性正见扩大到法我做准备。唯识是讲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的道理,我们为什么会生起这个梦?是谁在生起这个梦?心,心是怎样生起这个梦的?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梦中断?怎样才能从这个梦中醒来?唯识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是讲整个佛法最圆满彻底的道理的,是讲整个佛法最了义道理的,你明白了唯识的道理,就能够解决你的所有疑惑,你就会放心大胆地、踏踏实实地去空这个五蕴。所以你把佛陀三时说法都学了之后呢,你再多多地熏习,慢慢就会对一切佛法达到胜解。什么叫胜解?殊胜的理解。什么叫殊胜的理解?就是所有有关五蕴皆空的道理你都明明白白,没有任何疑惑,别人怎么提问题你都能回答,怎么为难你、怎么打击你,你都会不动摇了。   达到胜解的时候,你就进入证空性之前的最后冲刺阶段了,叫做加行位,就是加力修行以证空性的最后阶段,那个时间很短。如果说从你发菩提心到证空性,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话,那个加行位就是在这个时间最后尾上的一点点儿。如果说这个一大阿僧祇劫是个百米跑的话,那个加行位就是最后几米,就是最后的冲刺,成功就在眼前了,再加把力就可以实证空性了。这就是证空性之前的主要修行过程。   我们现在是大乘的修行,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对“五蕴皆空”的真实义达到胜解,你达不到胜解,你熏习的种子的力量就不够强大,就不足以破坏梦的生起。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达到胜解的这个阶段,叫做“胜解行位”。你要想达到胜解,首先就必须要明白佛说大乘教法的核心道理是什么?那就是五蕴皆空,那你就要把佛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的道理学明白。我们今天就是在学习《心经》里观音菩萨讲的成佛的方法,那就是要明白五蕴皆空的道理,我们这不就是为了能像观音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而做的最重要的修行吗?如果你连佛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的道理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对般若甚深空见达到胜解呢?所以说,学明白佛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的道理,是我们对佛法正见最终达到胜解的第一步。   到这,我们把这个五蕴确实是不存在的道理讲清楚了,《心经》的核心道理就已经讲完了。说《心经》这才讲了第一句,后边还有那么多呢?后边就都是重复这一句的道理了,整个《心经》都是在反复地讲这个五蕴皆空的道理。 四、诸蕴一一细说空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看第二句,在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之后,在一些有序品的《心经》里,这儿有一段话,说舍利子“承佛威力”,就是佛给了舍利弗一个加持,舍利弗就知道我现在应该去问观音菩萨:我们想修行甚深般若波罗密的人,应该怎么修行?观音菩萨就给舍利弗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讲这四句。舍利弗问的是,我们想修行般若,想得般若智慧,我们应该怎么修行?观音菩萨回答的是这四句话,是告诉了他一个道理,这里头包含一个什么意思呢?包含就是:你听明白了这四句话说的道理,就是真正的最好的修行,这就是修行般若智慧的正确方法。也就是说,“色即是空”的道理,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你如果听懂了“五蕴皆空”的道理,你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在修行证入圣道得大菩提的四正行。请教观音菩萨,就是第一正行“亲近善士”;学习观音菩萨讲的道理,就是第二正行“正闻熏习”。你只有听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能有后两步的修行,那就是“如理作意”,和“法随法行”。我们现在学习《心经》,就是在熏习般若正见,你这些正见的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这就叫清净种子,又叫法身种子,就是以后你证得法身的智慧资粮。你就积累这个正见,积累得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你最后就能证到佛陀法身了。所以说正闻熏习是真正的修行般若波罗蜜多,闻思修佛法都是真正的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舍利弗问怎么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观音菩萨就开始给他讲般若空见,讲大乘佛法的核心义理,包含的意思就是说:你听明白我现在讲的道理了,你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以至最终证到般若智慧了。换句话说就是,你要想修行般若智慧,首先就是要听明白我讲的五蕴皆空的道理。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色即是空”的道理。第一句是“色不异空”,这个色,指的就是五蕴里头的色蕴。观音菩萨说:色蕴不异于空,“异”是不同,不异就是没有不同,没有不同就是相同。色不异空,就是色跟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或者说色跟空完全一样。为了说得更确切,反过来又说“空不异色”,就是空跟色也没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说空跟色完全一样。说这两个意思不一样吗?意思一样,但是从逻辑上说,这样说话就更严密了。   有一些话,它在逻辑上会出现漏洞,比如说,如果观音菩萨只说色跟空没有不同,那别人能不能据此就可以反过来说呢?空跟色是不是也没有不同呢?这还不一定。比如说,这个人长得跟中国人一样。这句话就不能反过来说:中国人长得跟这个人一样。因为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等,只是其中有一部分的意思一样。   所以,像《心经》这样来回都说了,在逻辑上就没有这种漏洞了。色跟空一样,空跟色也一样,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就是说这个“色跟空”或者说“空跟色”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也就是说,它们两个是完全划等号的,“色跟空”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概念。   再看第三句“色即是空”,在观音菩萨眼里头,你说色蕴,观音菩萨就知道你是在说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在我们凡夫感觉色蕴是真实存在的,但观音菩萨看这个色蕴,他就知道,这就是凡夫做梦的时候梦见的东西,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观音菩萨说“色即是空”。凡夫感觉有色蕴这是颠倒梦想,而在观音菩萨那儿来看,色蕴就是一个戏论,就是一个妄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跟空没有一点不同,色就是空,所以观音菩萨就告诉舍利弗说“色即是空”。   这个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后边为什么又跟一个“空即是色”,又倒过来说一遍?与前面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只说一句的话,这还有漏洞,还有逻辑漏洞。咱们举个例子,说:我舅舅是工人。这话说得挺清楚了,但是这句话不能倒过来,倒过来说:工人是我舅舅,那不行。它倒不过来,证明这两个词的外延不同,就是说,它们两个各自包含的范围不同,一个只包括一个人,另一个却包括多少亿人,两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只能部分划等号。而有些概念,就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比如说这句“色即是空”,它如果能倒过来说,“空即是色”,那这两个词,就是可以完全划等号了,不存在一点点儿差异了。所以观音菩萨刚说完“色即是空”,紧跟着就倒过来说“空即是色”,就是说,“色”跟“空”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划等号,这两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把那些认为“色”跟“空”总是还有一点点儿什么差别的漏洞也都堵死了。   在世间凡夫的观念里,“色”跟“空”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一个是有,一个是空,根本就是两回事。而现在观音菩萨说,“色”跟“空”这俩字儿的意思完全一样,外延也完全相等,“色”跟“空”,或者“空”跟“色”一点儿差别都没有,完全能倒过来返回去地说,这对于我们凡夫来说,不但是很新鲜的事,而且是很难理解、很难相信的事。这没关系,我们先来听听观音菩萨是怎么说的,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符合事实,咱们才信,佛教提倡智信,反对迷信。   “色即是空”,说的是色蕴是空。色蕴包括这五小堆:色、声、香、味、触,这五小堆合起来不就是一大堆色蕴吗,这一大堆色蕴,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说不存在我怎么看见了?因为我们凡夫是在梦中,梦中见的东西不能说就是有,清醒的人看见的才是真实情况,所以必须是从梦中醒来的圣者说的才算数。像圣者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他们都说五蕴皆空,色即是空,我们应该相信实证真实境界的佛菩萨说的才是真实情况,而我们凡夫见的都是梦幻泡影,是不可信以为真的。   第四句说“空即是色”,我们现在说空,就是在说色,空跟色是一回事,现在我们正在空的就是色。现在在说谁是空?说的就是色是空,色是没有的。空即是色,空的就是五蕴里头的这个色蕴。   有人会问一个问题:空也是后边的“受想行识”啊,为什么这儿说空的就是色呢?现在观音菩萨是把五蕴分五份儿,然后一个一个地分别进行分析。就是五蕴我分开说,现在先只是研究这个色蕴有没有,受、想、行、识四蕴到后边再说,现在我们先讨论色蕴是不是空?在现在正在讨论的色蕴的这个范围内,这四句就把色蕴空得无处可逃。在色蕴这个范围内,只要我说空,空的就是全部色蕴,空就是色。只要你说色蕴,它就整个是空,色即是空。色蕴跟空,完全划等号,一点都逃不了,一点儿都剩不下。这四句把所有的漏洞都堵完了。我们现在第一步先讨论色蕴,在色蕴范围内,只要你看到色,你就知道它是空,在这个范围内,只要我一说空,空的就是那个色,现在说的空是专指色蕴范围内说的,不是指别的东西,其它四蕴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   这样的话,用这四句话,就把“色”跟“空”这俩字儿完全划了等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俩没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完全相等,就是叫的名字不一样。就好像北方人叫鞋子,南方人叫“孩子”一样,实际指的就是一个东西。你一说色,它就是空;一说空,就是指的色。你看逻辑上多严密,给你空得铁板钉钉,想曲解一点也不行,想误解也误解不了。   有些人就在这硬把这个色理解成有。他说“色即是空”,这是说色是没有的,但是“空即是色”,他说这就是说“空就是有”了,他说,因为色是有啊(注意:凡夫邪见跳出来了),空即是色,那空就是有,又把前边说“色即是空”给推翻了。这叫什么呀?这叫偷换概念。观音菩萨一直在说“色即是空”,而你却给偷换成了自己的观点“色即是有”,你说的这个“色即是有”,是你无明凡夫的颠倒执着,是你无明凡夫的颠倒梦想,可不是观音菩萨告诉你的话,《心经》什么地方告诉你说“色即是有”了?这完全是我们凡夫的颠倒执著,观音菩萨可是一点也没说色蕴是有的意思,《心经》从头到尾都是在告诉我们说“色即是空”。那“色即是有”这个看法是从哪出来的?是“你”把凡夫的看法给强加到这十六个字里边的,对不对?《心经》前前后后从来都没有一点儿说色蕴是有的意思,观音菩萨从头到尾都是在告诉我们说“色即是空”,“无色,无受想行识”,你怎么就听不见啊?   为什么我们有的人会把色蕴理解成有呢?这是因为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堕在颠倒梦想里头,颠倒执著惯了,这个执著太顽固了,所以我们凡夫都是自然地、天经地义地认为色蕴就是有。现在听见佛菩萨说“色即是空”,跟我们凡夫的观点正相反,当然不可能立刻就转过弯儿来,这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闻思修佛法才能慢慢转变过来的,但是在你完成这个转变之前,你也不能就把这个凡夫的颠倒执著给强加到《心经》里头,你不能说《心经》也跟你的颠倒梦想一样,觉得五蕴都是有的,因为观音菩萨正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这个“颠倒梦想”,才给我们说这个《心经》的。我们现在还在梦中,我们还在颠倒梦想之中,只有老老实实地听佛菩萨的话,才有可能像他们那样也从梦中醒来,不要坚持自己现在感觉五蕴皆有是对的,如果我们凡夫的感觉是对的,那让我们“远离”这个“颠倒梦想”的佛菩萨就错了,因为他们都说自己照见了五蕴皆空,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用五蕴皆空的道理来理解《心经》呢?万一佛菩萨说空就真的是空的意思呢?   我们再想一下,我们凡夫无始以来一直都在执著五蕴皆有,结果我们得到了什么?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熏习了大量的五蕴皆有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就给我们生起了一个五蕴皆有的生死长梦,使我们在六道轮回的无尽长梦中吃尽了苦头。而观音菩萨经过修行,照见五蕴皆空,超越度过了一切苦厄,实证五蕴皆空了,当然一切苦厄也就没有了,多么好的彼岸呀!现在观音菩萨把他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像他一样修行,也能“照见五蕴皆空”,“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从生死长梦中醒来,像佛菩萨一样,也做一个证见世界本来面目的觉者,我们为什么就不相信观音菩萨告诉我们说“五蕴皆空”就真的是“五蕴皆空”呢?为什么还要把它颠倒成我们凡夫无始以来一直都在执著的“五蕴皆有”呢?这不就有点儿执迷不悟的味道了吗?再说了,你如果把“五蕴皆空”理解成“五蕴皆有”,那我们学习这《心经》还有什么用呢?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都执著五蕴皆有,现在学了《心经》还是执著五蕴皆有,观音菩萨的《心经》不就等于白说了吗?   我们再反过来想一下,如果观音菩萨想告诉我们的意思,真的是我们理解的五蕴皆有的意思,那他肯定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说:五蕴皆有,色不异有,有不异色;色即是有,有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对不对?观音菩萨难道会心里本来想告诉我们五蕴皆有,嘴上说出来的时候却告诉我们说五蕴皆空吗?他这样用反义词表达想说的话有什么好处?   我们再想一下,如果观音菩萨想告诉我们说五蕴皆有,而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全都一直在执著五蕴皆有,还用得着佛菩萨来郑重其事地再来告诉我们一遍吗?更何况佛菩萨是在无数经论里又告诉了我们无数遍呢?佛菩萨这样不厌其烦地加强我们凡夫无始以来一直执著的颠倒梦想有什么用呢?能让我们减轻烦恼吗?能让我们解脱苦厄吗?能让我们出离生死吗?能让我们从五蕴皆有的生死长梦里醒来吗?如果执著五蕴皆有就能解脱的话,我们每个凡夫都从无始以来就在执著,那我们应该早就都应该解脱成佛了。   所以现在我们认真来看《心经》,观音菩萨确实是在铁板钉钉地告诉我们说“色即是空”,而且前后左右的逻辑漏洞都给你堵得死死的,让我们这些总感觉色蕴是有的凡夫,在《心经》里找不到一点“色即是有”依据,而我们凡夫却老想把“色即是有”的颠倒执著,千方百计地说成就是《心经》的观点,这就只能证明我们凡夫确实是刚强难化,也说明般若波罗蜜多确实是甚深难解,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悟解如来真实义的。   下边一句话:“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前边把色蕴究竟是有、还是无讨论清楚了,确定了“色即是空”了。现在就该讨论“受想行识”是不是有了?观音菩萨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这另外四蕴,也是这样。也是什么样?就像前边说的“色即是空”一样,受想行识,亦即是空,也都是空。   为什么对受想行识四蕴,不像对于色蕴那样仔细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翻过来倒过去地空了?因为在这五蕴里头,色蕴最不好空。一般人都认为,这色蕴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说不说它,它都是存在的,所以你很难把它空掉。而受想行识四蕴呢,都是精神范畴,属于我们的主观作用,你想它就有,不想它就没有了,因此一般人并不特别执著精神的实在性。所以要是说精神是虚妄分别,是空,一般人还可以接受,但你要是说色蕴是空,那就推翻了他无始以来的根本依靠,就像要挖了他的命根子一样,死活他是不接受的。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就只有这个物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是色蕴是空,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了,这没抓没挠的,那哪受得了啊!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经常要把色蕴单独拿出来说,作为重点来分析,只要把色蕴是空的道理讲清楚了,后面的受想行识四蕴都是主观感觉,比较好空,用色即是空的同样的道理,自己依此类推就可以想明白了,所以呢,就一带而过,不用再重复强调了。   你看《心经》第一段就说五蕴皆空,现在这第二段的重点是说色即是空,然后说受想行识也都是空。就是把五蕴分开了说,说五蕴里的每一蕴都是空,是不是重复“五蕴皆空”啊?只是在道理上说得更确切了,逻辑上说得更严密了。实际上整个《心经》全都是在讲这个“五蕴皆空”的道理。 五、实证空相是什么样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第三段话“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是“这”的意思,这个,这些。诸法,这一切法。哪一切法呀?就是上面说的五蕴这一切法,五蕴就是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是诸法空相”,这一切法的空相,相是样子,这一切法空的样子。这一切法,《心经》告诉我们五蕴皆空了,也就是说这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说这一切法空的样子是什么样?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有的人说我证见五蕴皆空了,说你是真的证见了,还是假的证见了?观音菩萨告诉你一个判断的标准,你见到什么样子的时候,那就是真正证到五蕴皆空了。这一切法的空相,他空了的样子是什么样?给一个“照见五蕴皆空”的印证标准。   那这些法空了的样子是什么样呢?观音菩萨用了十二个字来描述,一开始就说:“不生不灭。”不生,就是你证到空性的时候,证到诸法空相的时候,没有生,不生,什么都不生起。如果你还有什么生起来了,比如说颜色生起来了,声音生起来了,或者感觉生起来了,那就是没证到空性,你证的就不是这一切法的空相,也就不是诸法实相。因为诸法实相就是空相,“实相无相”嘛,空相就是实相,诸法的真实相就是这一切法的空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在你证到诸法空相的时候,就不能有虚妄相生起来。“不生”,就是没有颜色生起来,没有声音生起来,没有感觉生起来,没有任何相生起来,这就是五蕴等这一切法的空相,也就是五蕴等这一切法的真实相。《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就是说,在诸佛那里,是远离了五蕴、十八界等这一切法的虚妄相的。也就是说,在佛菩萨的真实境界里,是没有生起来一点点儿五蕴、十八界等这一切法的虚妄相的。   什么虚妄相都没生起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灭掉了。这就叫做“不生不灭”。你什么时候照见五蕴皆空,没有颜色生起来、没有声音生起来、没有感觉生出来,你这就是证见了“诸法空相”。所以说,五蕴等这一切法空的样子,首先是“不生”,你面前不生起任何东西,没有任何相生出来。这样,“不灭”就是自然的了,没有生起来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有灭的东西了。   紧跟着的四个字是:“不垢不净。”不垢不净,垢指不好的东西,恶的东西,净就是指好的东西,善的东西,不垢不净,那就等于是说不恶不善。五蕴都空了,当然也就无善无恶了。“是诸法空相”,超越了凡夫所知的善恶一切法。你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你说我感觉很舒服,感觉很快乐,这叫善法、这叫净法,你这就是没证到五蕴皆空,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感觉,你有净法,你还有相,你没有“离一切诸相”。更何况你如果感觉还有染污的垢法了,那就更不是诸法空相了。所以说,不垢不净,就是没有善法、没有恶法,我们凡夫的一切法无非就分个善法、恶法,因此这就等于说,在“诸法空相”里,没有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包括你凡夫认为是善的或者是恶的,总之,在佛菩萨真实境界里,没有一点点儿我们凡夫在生死长梦里见到的这些虚妄相。   最后四个字是:“不增不减。”前面说的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里,没有一点儿染净法的空相里,毕竟空无所有的空性里头,当然不会有一点点儿增加的东西,也不会有一点点儿减少的东西。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增可减啊。你必须先得有点什么东西,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东西,你也必须得先有点什么东西,那才能把这个东西再减少一点儿,但是“诸法空相”里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生起来,你再增加什么呀?无法可增,你去减少什么啊?也无法可减,所以说“诸法空相”里头无增无减。   这个“不增不减”,也就是说这个“诸法空相”是没有变化的,就是你证到诸法空相的时候,那个空相是不变的,里头没有任何变化,因为空相里头没有东西,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变化,这种不变的法,就叫做无为法。《大悲忏》里头我们发愿说“愿我速会无为舍”,就是指的这个“诸法空相”,你证到这样不变的这个“诸法空相”了,就是证到无为法了,也就是会到无为舍了。   《心经》这第三段话,是观音菩萨告诉我们什么叫“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讲他“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是怎么个状况,或说是讲他照见的“五蕴皆空”是什么样子,那就是什么法都不生起来。你说很舒服很快乐这都不行,你有一点感觉都不行,要没有一点儿相,就是说,诸佛菩萨实证的真实境界中,没有我们凡夫梦境里的一切虚妄假相。观音菩萨这是在告诉我们:怎么印证你是证到了五蕴皆空的境界?就是没有一点凡夫所见的任何妄相生起来,没有一点我们凡夫的颠倒梦想生起来,说到底,讲的还是“五蕴皆空”这个般若经的核心道理。 六、诸法一一细说空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下边,“是故”,所以,“空中无色”,就是你证到五蕴皆空的这个空中,你实证的境界里,没有色蕴,没有色、声、香、味、触这五小堆东西。   “无受、想、行、识”,你也没有感受,你连直觉都没有,咱们说了:直觉,就是那个受蕴,你没有任何感受。没有感受,也就不会形成概念,也不会形成“想”蕴。我们讲过,想蕴的定义是:取相。在实证五蕴皆空的这个空中,既然“无受”,没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主观感觉,那当然也就无相可取。无相可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什么概念,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想蕴。连想法也没有,当然也不可能有心的运行,心的造作,所以也不会有心“行”,那就是也没有行蕴。   最后就剩下“识蕴”了,这是凡夫猜想出来的一种精神存在。我们讲过“眼不能自见,心不能自识”的基本原理。由于凡夫见不到心识本身,我们凡夫在讲心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实际上讲的都是心的认识对象,因为我们凡夫所感知到的一切法,都只可能是心所认识到的对象,而不可能是正在进行认识活动的心识本身。   我们的心的认识对象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就只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实际上我们凡夫感觉到的、想到的和说到的所有的“心法”,它的内容,全都是凡夫心的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不相信的话,你可以随便试验,把你认为是心识本身活动的内容,仔细地考察一下,一定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内的东西,绝对不会找到“色声香味触法”之外的第七种东西。因此,凡夫在五蕴里头定义的“识蕴”,也必然都是用凡夫心的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来表示的。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识蕴”两个字,这是颜色,我们心里会想到识蕴的定义:了别。怎么想到的?是在心里用声音想到的:识蕴的意思是了别,就是它能了解和分别一切法。这就是我们凡夫认识到的识蕴的全部内容。其实就是一个用色、声定义的识蕴,你还能感知到除此之外的识蕴吗?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心识本身吗?不是,那是眼识的认识对象。如果说颜色就是心本身,那我们看到颜色,就是看到我们的心了吗?我们看到处都是颜色,那到处都是自己的心吗?谁也没有这么傻吧。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心本身吗?也不是,那只不过是耳识的认识对象。   有人说,我感觉到痛痒,这是识蕴吧?这不是识蕴,这已经是受蕴了,是识蕴触到六尘“所”产生的感受,而不是“能”感受到六尘的识蕴本身。   其实,刚才说到的识蕴定义,是用色声等这些心识认识对象为材料,在脑海里形成的概念,这应该是属于想蕴范畴,所有凡夫形成的概念,都应该属于想蕴。对于识蕴本身,凡夫实际上是根本没有感知手段,也就是说,凡夫的心识,根本没有感知到识蕴本身的可能性。   人们最容易误解的可能是把行蕴当成识蕴。实际上,行蕴也和其它蕴一样,都只可能是用凡夫心的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假安立出来的,行蕴也可以说是我们心里的所有想法,比如说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要如何如何等等等等的,实际上都是我们心里的一些虚妄分别,而且都是我们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假安立出来的“心行”,根本不可能是“能”进行这些分别活动的心识本身的行相。不信,你就可以试着描述一种你的心行动的相貌,你看有没有不是心的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的?   咱们认真想一下:用心认识到的东西,它还可能是心吗?“能”可能是“所”吗?用照相机照到的东西,它还可能是照相机自己吗?用刀割到的东西,它还可能是这把刀本身吗?用手握到的东西,它可能是这只手本身吗?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它还可能是这只眼睛自己吗?所以说,我们凡夫实际上是把用心认识到的东西“色声香味触法”当做了心识本身,这又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因此凡夫说的这个识蕴,根本不可能是识蕴本身,那就只能是凡夫的猜想,用色声香味触假安立出来的一些概念和想法罢了。   现在在实证五蕴皆空的这个空中,这些被错误当做识蕴具体内容的“色蕴”都不生起了,识蕴的具体内容都没有了,那凡夫假安立的识蕴也就不可能有了。所以说在“诸法空相”中,“无受、想、行、识”,不但没有色蕴生起,也没有这四个心法蕴的生起。前边已经讲了“空中无色”,现在又说“无受、想、行、识”,那就是在观音菩萨证到的“诸法空相”中,五蕴皆空了。   这不是《心经》的核心道理已经讲完了吗?你道理讲清楚了,但是我们凡夫会有很多人还不服气,五蕴让你说没有了,那还有十八界哪,还有佛对小乘说的十二因缘呢?到大乘就也给说没有了?还有佛讲的佛法呢,就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了?所以观音菩萨对舍利弗说的话还不能结束,还得把这些很可能跟着就要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清楚了,我们凡夫才能确切地知道五蕴等这一切法的空相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才能知道怎样正确地修行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   观音菩萨明确告诉舍利弗说,他修行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证到的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前边这个“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本来就是重复说五蕴皆空,那后边不是重复五蕴皆空了吗?后边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空十二处和十八界。   前两句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处,包括六根和六尘。“眼界”乃至“意识界”,这是十八界,但没有像十二处那样一处一处地都列举出来,只说了第一个界和最后一界,中间十六界用“乃至”两个字给省略了。为什么省略呢?因为十八界的内容,就是前面十二处的六根、六尘,再加上六个识。而且这六个识的名称跟六根的名称是一致的。   我们现在把十八界的内容全部列出来,一共分三组:六根、六尘和六识。它们分别是,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尘: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你看,第一个是眼界,最后一个是意识界,所以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代表了十八界。   既然十八界包含十二处,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直接空十八界,如果成功,十二处自然也就空了。此后我们再解释一下,既然安立十八界了,为什么还要安立十二处呢?十二处的六根和六尘,与十八界里多出来的六识,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先看什么是十八界。界,是原因、因素和部分的意思。为什么呢?界是界线,你划一条线,就把一个事物分成了两份,这两份自然就是组成这个事物的原因、因素和部分了。你划两条线,就可以分成三份、四份,它们也都是组成这个事物的原因、因素和部分。因此,十八界,就是我们把世界上的一切法分成了十八份,或说十八类,十八种因素,十八个部分。也就是把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分成了六根、六尘和六识三大类,观音菩萨说在他实证的“诸法空相”中,没有十八界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六根、六尘和六识都没有。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观音菩萨实证的真实境界里,根本没有十八界的存在?   十八界是什么呀?实际上还是五蕴里的那五堆东西,只不过它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五蕴。五蕴是从一个什么角度看啊?五蕴是从时间流变的角度看我们面前的一切法。我们的识蕴,在认识色蕴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这是按时间顺序说的,先生起直觉,然后形成概念,最后我们的心再去决择,它是一个由先到后的时间流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它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描述凡夫所知的一切法。十八界是从什么角度看呢?它不是从时间角度,它是把五蕴时间上的流变拦腰一斩,取了一个横断面,就在现在这一刹那,时间上是静止的,看看这个横断面上,当下这一刹那,我们能见闻觉知到多少种法。哦,原来在这一刹那,凡夫所能认识到的法一共有十八种。这儿没有时间,它不流变,十八种法是静止共存的。这个横断面,它是一个两维的空间概念。   现在就来看一下,我们当下这一刹那,也不管前,也不看后,我们就看当下,当下我们能认识到多少法呀?我们全部认识的法一共可以分为十八种。都是些什么呢?本来我们只能认识到六种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个我们熟悉,这都是五蕴里头的东西,色、声、香、味、触,是色蕴,是直觉,实际上这也都是受蕴的东西,被我们凡夫错误地当作客观存在的色蕴了。从真实道理上讲,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凡夫根本感知不到,所以我们凡夫一直是在把自己的主观感觉“受蕴”,错误地叫做客观存在的东西“色蕴”,而实际上所谓的色蕴是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妄想。现量直觉“受蕴”生起来之后,我们就开始比量的分别,那就是“想蕴”和“行蕴”,这就是十八界里的那个“法”尘了,法尘就是意识分别出来的所有的比量认识。这一共是六种法,前五种是现量智认识到的,后一种是比量智认识到的。   本来是我们就只能认识到这六种法,说另外那十二种法是哪来的啊?我们怎么知道有六根和六识啊?那都是我们凡夫猜想出来的,因为我们凡夫谁也没见过六根和六识,那当然就只能靠猜想了。我们为什么要猜想呀?因为不猜想的话,我们凡夫的道理说不通,我们凡夫的理论就成立不起来,所以必须要用推测和猜想补充一些东西,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好像是那么回事。首先说我们能看到色,我能听到声,那我就应该有一个能见色、能听声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应该存在一个认识主体。这个主体我们又看不见,刚才我们说了,心不能见心、识不能自识,那怎么办呢?我们就猜想一个、假设一个能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   假设是什么东西能认识颜色啊?不是眼球。因为古人知道,有的人眼球挺好,却什么都看不见;而有的人眼球坏了,却什么都能看见,甚至比眼球好的人见的还广大得多,因为古代开天眼的人还是比较多的。那人们就猜想,既然不是眼球看见的东西,那眼球上就应该有个能看见东西的眼根。它不是眼球,眼球叫浮尘根,也叫扶根尘。眼根应该是一种附在眼球上的“净色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微细物质,跟眼球形状一样,凡夫肉眼看不见它,但是眼根能看见颜色。那个眼睛哪怕是闭上的,他也能看见东西,他用天眼看,古代有天眼的人多,所以一般人都知道这个现象。   说眼睛闭上了没起作用,那为什么他还能看见东西啊?就是因为他有那个净色根,有那个眼根,有眼根就能看见东西,你开了天眼,你眼球就是坏了也没有关系,你还能看见东西,所以说能看见东西的是净色根,叫眼根,眼睛这个扶根尘只是起个扶助作用。古人就猜想着编造了这么一个东西,把它叫做眼根。那什么能听见声音啊?再编一个耳根,结果编出来了六个根。所以,本来凡夫就只能认识六种法,现在又加上猜想出来的六个根,六根,六尘,加起来就成十二处了。   这六根到底有没有啊?实际上没有我们猜想的那六个根。我们讲五蕴皆空,色即是空,连浮尘根都没有,怎么可能在上面还附着一种微细物质呢?物质根本就没有,我们前面破了物质,粗的物质没有,你就会有细的物质啊?根本就不会有物质这种东西。那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在人们问的时候,说是什么东西能见颜色啊?为什么我眼球坏了还能看到颜色啊?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答案,需要给一个解释,因此人们就猜想那一定应该有一种微细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净色根,应该有六种根存在,否则谁来见闻觉知啊?所以这六根是假设出来,是用来帮助我们解释能认识六尘的原因的,是用来帮我们完善理论的,你要建立认识理论,那就必须要假安立有这六个根才说得通。   现在总算有答案了,因为有六根,所以我们能看见六尘。但是这理论还有问题,那就是有六根,还不一定能看到六尘。比如说我们睡觉的时候,六根都有,眼球也在、净色根也在,但是我们看不见颜色。我们在醒了之后才能看见颜色,在醒来的时候,我们的眼根开始起作用了,我们看见颜色了。这说明,眼根有起作用的时候,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说,除了眼根这个体的存在,还有个起不起作用的差别。根的这个作用,你也得给它起个名字,否则我怎么区分它有这个作用的时候,和没有作用的时候呢?六个根,就有六种作用,所以又起了六个名字,那就是六识。六根不起作用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无梦睡眠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时没有六识,或者说六识不生起了。六根起作用的时候,看见颜色了,听见声音了,我们就说有六识了,或者说六识生起来了。   所以,这六识,是在六根起作用的时候,给这六种作用假安立的名字。六根是认识主体的本体,六识是这个主体可能发生的作用。这个六识不是体,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表示我们的六根在时间上正处于起作用的阶段,表示我们的六根正在认识六尘,正在进行一种主观认识活动,我们心识起作用的时候就有这种主观认识“六识”,我们心识休息了,就没有这种认识活动了,也就是没有六识了,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只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并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你的眼根见到颜色了,开始发生认识作用了,我们这个时候就说,你的眼识生起了,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生出来,所以这“六识”就是一个空名,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因为这个时候实际上存在什么?就是颜色。当然,我们前边分析过了,颜色也是一种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但,现在是在解释十八界理论是怎么成立起来的,是在讲凡夫建立十八界理论的思路,不是在讲怎么空它的佛法,所以就得按照凡夫的理论来讲。那就是六尘是客观存在的,是用现量认识到的;六根是一种假定的存在,是用比量智推理出来的;现在讲到六识,说这是给六种根的认识作用假安立的名字,根本就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   我们来看一下,在有六识的时候,比没有六识的时候,多出来了什么客观存在的东西没有?在有六识的时候,就有六尘了。比如说,眼识生起的时候,我们就看见颜色了,而凡夫认为六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暂时我们就说:六尘客观存在了。在没有六识的时候,就没有六尘了,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了。在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里,在客观存在的东西上,就只有这一种变化,就是六尘有无的变化,没有其它变化。并没有一种眼识客观存在了,因为眼识是我们心识的一种主观作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所以现在就知道了,实际上本来是颜色生起了,或者说是色尘生起了,就只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们却又给这件事多起了个名字,说是眼识也生起了,实际上还是只有色尘颜色生起了,并没有多生出什么其它东西来。所以说,眼识这个名字,就是为了我们凡夫建立理论的需要,就给一个现象,多起了个名字,本来就是“颜色生起来了”这一件事,在十八界里就叫做“色尘生起了”,但是在十八界里又给这件事多起了个名字,说是“眼识也生起来了”。我们怎么知道“眼识生起来了”?并不是又有个什么东西生起来了,就是因为“颜色生起来了”,所以我们才说“眼识生起来了”,实际上是一件事,只是起了两个名字而已。所以说这个“眼识生起来了”,就是个空名,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客观存在的东西生出来。   这样再来看凡夫建立的十八界理论,前十二个:六根和六尘,是有体的,凡夫认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六识就是六根这个体的作用,这个体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假安立说有了六识了,这个体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说没有六识。你在无梦睡眠的时候,就是没有六识,只有六根六尘,所以这六识是假安立的一种说法。   因此在佛法里,除了讲五蕴和十八界以外,还讲十二处,合起来叫做蕴、界、处“三科”。“科”是分类的意思,给什么东西分门别类叫科,三科,就是对于世界一切法的三种分类方法。十二处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法分成十二份儿,就是六根和六尘,这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法,根本就不提六识。为什么六识不算作处?就是因为六识只是一种作用,是六根和六尘相触时生起的一种认识作用,是六根对六尘的一个认识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一种法。而六根和六尘有体,是实际存在的,六识本身没有体,只是代表一种作用。有体就有用,所以就只给“体”分类,“用”就不必提了,这样就把世界上的一切法分成了十二处。“体”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算一处,体的“作用”没有自体,不是客观存在,所以不算一处。处就是地方,有体的东西才占地方,比如六根和六尘,是客观存在,所以占一定的地方,就叫处。而六识只是表示六根正在对六尘进行认识,是一种只存在于主观想像中的精神活动,不占地方,所以就不能算作一处。   我们再来看一下,十八界里有体的前十二个(实际上就是十二处了):六根和六尘,与五蕴的对应关系。十二处的前五对:前五根和前五尘这十处都是色法,属于五蕴里的色蕴。前五尘色声香味触,本身就是五蕴里色蕴的内容。前五根是净色根,也是色法,虽然人们看不到,是假安立的,但它就是假安立为色法的,所以也属于色蕴。   上面是按照一般人误解的概念说的。我们前边说过,实际上受蕴的内容与色蕴完全一致,本来应该是一蕴,只是因为人们的误解才分成了两蕴,因此十二处的前十处实际上应该是受蕴,而色蕴实际上只不过是想蕴里意识猜测出来的一组概念,佛法中叫假名,根本不可能是现量认识到的,而色蕴的内容“色声香味触”却定义为现量认识对象,因此这实际上应该是受蕴的内容。   我们再看十二处里剩下的两处,也就是第六对:意根和意尘。意根是心法,是认识主体,也就是五蕴里的识蕴。意尘也是心法,是意识比量分别出来的一切法,正是五蕴里的想蕴和行蕴,这实际上是精神活动,并非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连世间凡夫也是承认的。   这么一对照,十八界里前十二界的内容,实际还是五蕴里现量的色声香味触,跟意识比量分别妄想出来的法,这么两大部分,外延是相等的,内容是完全对应的。所以说,十八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五蕴的那些内容,是把对时间流变的五蕴法,取了一个横断面,描述在这个横断面上,一共应该有十八种法。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实际上没有五蕴,那自然也就没有十八界里的那些东西。   下边,“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从无明到老死,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也是对五蕴那些东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从一个什么角度呢?它是从一个人的三世角度,就是前一世、这一世和下一世,描述了一下三世前后业报轮回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内容是什么呀?还是五蕴,你前一世是五蕴、这一世是五蕴、未来还是五蕴,出不了六蕴,也不会只有四蕴,少了描述不完,多也多不出来别的东西来了。   十二因缘简单介绍一下,首先就是“无明缘行”,这个无明,在十二因缘里就代表你的前一世。无明是什么呀?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无知,就是愚痴,就是不知道真理。这个真理是指佛法揭示的真正的出世间的真理,而不是指我们世间人共许的所谓“真理”,我们世间人都处于颠倒梦想中,世间的真理实质上都是痴人说梦,妄想执著,所以说我们凡夫都是无明,就是没有能够认识到真实境界的智慧。因为凡夫无明,所以我们才堕在生死长梦里而不自知。由于这个无明的因,造成我们在生死长梦颠倒梦想的果,所以说我们的五蕴整个都是无明。凡夫因为无明,没有智慧,认假为真,才会生起五蕴这样的颠倒梦想,因为没有真实的智慧,没有佛菩萨的现量智,凡夫才会生起这种比量的假智,生起假智就是没有真智慧,就是无明,无明的因造成无明的果,因果都是无明,所以无明代表你的整个前生,也可以说代表你所有的前前生,是它们造的业决定了你这一生的轮回果报。由于无明,我们的心就会认假为真,颠倒执着,胡思乱想,这就是心行,有心行就会指挥身和口行动,所以说“无明缘行”,以无明为因缘,就会生出新的身口意行动的果来,就会贪嗔痴,就造了身口意三业。   “行缘识”,你的心这么一活动,就会留下记忆,就会熏成阿赖耶识。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你无始以来所有的记忆,“无明缘行”和“行缘识”这两项,这都是前一生的事。   “识缘名色”,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一活动、因缘一成熟就会投胎,这就是这一生开始了。那些种子,也就是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力,你阿赖耶识里什么样的种子力量最强,这些因缘就先成熟,它就决定了你该转人的转人,该转神仙的转神仙,该转动物的转动物,就是投胎了。阿赖耶识投胎的一刹那,就是进入受精卵,佛经里头叫羯罗蓝,就成了有生命存在的受精卵。很多受精卵都没有阿赖耶识投胎,它就没有生命,不能长成人,这个受精卵就不能叫做羯罗蓝。如果你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因缘成熟了,你的阿赖耶识就会投胎到受精卵里头,在唯识学里准确的说法是:你的阿赖耶识开始执受那个受精卵,“识缘名色”,阿赖耶识为因缘,所以才有了这个有生命的受精卵。   这个受精卵为什么叫“名色”?受精卵本身是物质,这叫“色”,色法、色蕴。然后呢,阿赖耶识一进去,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又给这个物质加上了精神存在,所以说,受精卵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这个精神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古人也知道,我们见不到精神本身,人从来也不知道自己这个认识主体是什么样子。那怎么办啊?于是只能给这个精神主体起个名字来代表它,你甭管是叫阿赖耶识啊、叫精神啊、叫灵魂呀什么的,甭管叫什么名,都是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精神的那一部分存在。所以呢,有阿赖耶识执受的受精卵,就叫做名色。名代表精神部分,色代表物质部分,两个的结合体,就叫做名色。   “名色缘六入”,有了这个名色的因缘,就会生长出六入来,入就是六尘可以进入我们的六根让我们认识它,所以六根好像是六尘的入口似的。这个六入后来有人觉得翻译得不好,就改译成六根,就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干、花叶果实来一样,六根能生出六识来认识六尘,所以后来就都叫作六根了。“名色缘六入”,就是以名色为因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生出来了,眼睛、鼻子和四肢等慢慢都就从那个羯罗蓝上长出来了,网上有那个照片,从受精卵一直到出生的小孩,先是一个大脑袋,然后呢眼睛出来了,然后胳膊腿凸起,六根都长出来了。   “六入缘触”,有了六根,就有了接触到六种外境的可能,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鼻根触香尘,舌根触味尘,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胎儿有了六根,就开始有这些接触了。   “触缘受”,六根和六尘这么一触,胎儿就会产生感受,这就是五蕴里的受蕴,你看这些都还是五蕴的内容。   “受缘爱”,一有了感受,我们前生有记忆,有很多经验啊,就会有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经验感觉和想法。比如说母亲喝热水,胎儿觉得热不舒服,讨厌不喜欢;母亲呼吸新鲜空气他觉得舒服,这就叫爱,也就是说有感受了,自然就会产生爱和不爱的想法。   “爱缘取”,你喜欢的就会往自己这拿,胎儿他也会吃也会喝,所有的营养他都要吸收,他喜欢的他就要取。   “取缘有”,只要你取了,你就是借了债,借了债就得还,这个自然规律的力量就叫做业力。这个“有”,就是指的那个业,你一取,就造了业,就有了业,所以说以“取”为缘而生“有”。其它宗只说这个有是后有,而不具体讲究竟什么是有,也说有业,但也不具体讲这个业是什么。而唯识理论就把一切都讲清楚了,业是什么?就是记忆。你一取,就留下了记忆,这个记忆留在阿赖耶识里头就叫业,业就是记忆,也就是阿赖耶识里的那些种子,以后因缘成熟时就会生起现行来。   从“识缘名色”到“取缘有”,说的都是这一生的事。我说的时候是用胎儿说的,实际上你生出来之后还是这一套。你有六根就有感受,有感受就会有爱,喜欢的你就要取,取了就是借债了,你布施就是放债嘛,就是这么个关系。你借债借得多了,这种债务关系就叫业力,因此就有了牵引你来还债的下辈子。你该了他的,你下一生就跟他有这种债务关系,虽然是梦你也得还他。甭管做人还是做牛做马,反正你借债就得还,你放了债他就得还,业力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债务关系。这就是这一生。   “取缘有”,你一取熏成种子了,就有了业了,业就是有。“有缘生”,以有为缘就有生了,就要生到未来的第三世了。你有这个业,就刚才说的业力牵引,你就得再转世再做梦,梦里你就得去还你那些业债。你骂了他,他就要来骂你;你给他布施了,莫名其妙这个人见了你就高兴,就喜欢帮你。如果有开天目的给你一看,就知道你们前生是怎么回事。这个人我没惹他,他怎么老毁我啊?你往前生看一看,你不知道怎么害苦他了,那一点都错不了,因果一点都差不了。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自然就有老死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一大堆五蕴里的受蕴、想蕴都来了,这是说未来一世。其实如果你不想办法从这生死长梦里醒来的话,未来的无数世也还就是生老病死这一套,没新鲜事儿,而且无穷无尽没有结束的希望,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其实说的还是五蕴这些内容,只不过是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说了三世的跨度。什么新角度?它是只就我们每个人的五蕴身来说的,它不提我们这个五蕴身之外的东西,内容比五蕴和十八界少多了,就只讲这个五蕴身生死轮回的流变过程,结果呢,就表现为十二因缘。   这个五蕴身,当然仍是包含在五蕴和十八界里头的,没有五蕴,自然也就没有这个五蕴身,自然也就没有这十二因缘的流变。这十二因缘的所谓生死轮回,实际上就是一个梦境,我们在梦里的凡夫误以为有十二因缘,而在从梦中醒来证到真实境界的佛菩萨看来,梦里的所有东西,实际上就是根本没有。   所以后面接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我们先说这两句话的前一半:“无无明……乃至无老死。”这里只提到十二因缘的头和尾,第一项“无明”和最后一项“老死”,省略了中间的十项,用了个“乃至”,就是十二因缘从头到尾,从“无明”到“老死”都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整个十二因缘都是颠倒梦想,就像五蕴和十八界一样,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我们凡夫认为它存在,那就是无明,那就是愚痴,那就是颠倒梦想。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要想办法远离这个颠倒梦想。   有人说,你说根本没有无明,可我怎么烦恼这么多啊。因为你认为五蕴都有啊!如果一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可只要有一个人坚信它存在,那对于这个人来说,这个执着、这个烦恼就是确实存在了。那个东西仍然是根本不存在,但是对于执着它存在的那个人来说,色受想行识都就跟真的有一样了,五蕴长梦里的各种烦恼和痛苦等等自然也就跟着来了,我们凡夫这不正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吗?   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话的后一半:“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无明好理解,无明就是生死长梦,没有这个梦里的一切法,好理解。这个“无明尽”是什么呢?十二因缘是生死轮回,如果你想断掉这十二因缘,就要修行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就是说,你要想灭掉这十二因缘,你就要倒过来找它的原因、根源,这叫做“逆观”十二因缘。怎么倒过来看呢?比如说,我们都不喜欢老死,你如果想要没有“老死”,那就要没有产生老死的原因“生”才行,你要想灭掉“生”,那就得灭掉它前面的“有”,要灭掉“有”,那就得灭掉产生这个“有”的因缘“取”……这样一直追到要想没有“行”,那就得没有“无明”这个制造生死长梦的最根本的原因。怎么消灭无明啊?学习佛法的智慧,有智慧了,就没有无明了,没有智慧,才叫作无明嘛。所以说,我们现在学习《心经》,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在消灭无明。消灭了无明,就不会有因无明生起的行,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十二因缘了,因此,我们学习般若智慧,就是在消灭十二因缘的生死长梦。   这就看出来,十二因缘的这十二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你断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那十二个环节就都运转不起来了。那我们现在可以断掉其中的哪个环节呢?或者说要想断掉十二因缘,从哪个环节下手比较容易点儿呢?那就是“受缘爱”这个环节。因为受以前的环节,包括受,我们现在无法控制它们。你已经投胎了,已经有六根了,它们就必然要生起感受,但是从“受缘爱”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控制它了,就是在生起感受之后,我们可以选择不去“爱”这些感受。知道它是梦,知道它是空,我们不再贪爱那些感受。不贪“爱”就不贪“取”了,不“取”就不“有”了,不“有”就不“生”了,不“生”也就没有“老死”病苦等等等等的一切苦厄了,这十二因缘一断,也就是五蕴断了,五蕴空了,你就远离了颠倒梦想,从梦中醒来了。   就是说,我们修行就是从爱那个环节开始入手。因为“受”我们控制不了,你自然就会有感受,但是“受缘爱”这个环节你就可以有选择了。受了之后我不爱,我不取,你不取就不欠债,不欠债就没有业,没有业就没有后有,也就是没有牵引你堕入轮回的业力了。当然说,我前生已经取了不少了,欠了不少债了,怎么办啊?还,布施。就是我不但不取,我还布施,我主动的还债,我把债还了,没有业力牵引,你想入轮回都入不了,基本原理就是这样。   如果真的不贪爱这个颠倒梦想的世间了,也就真的基本上可以不取了。说,我不吃不喝啊?贪爱是指过多的欲望,而保证你基本生活的那一点儿取,对比无始以来我们无量无边的贪嗔痴来说,那可以说基本上就不算是一回事了。你利用这很少的一点取,来断掉对整个世间的贪爱,就是在现行上断了十二因缘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一个环节的变化,十二因缘后边的环节也就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十二因缘整个是一个大圆,环环相扣、循环不断的,所以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所有的环节跟着发生变化,一个环节断掉了,整个十二因缘就运转不起来了,十二因缘的梦境就消失了,十二因缘就灭掉了,这就是在修行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十二因缘还灭之后,这就是实证到了“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我们现在还没有实证到无十二因缘,是不是十二因缘就是有了呢?那也不是有。因为我们见到的是梦境,是假相,梦境实际上就是无,就是空。虽然我们梦中人感觉不到这是梦境,觉得就跟真实生活一样,但是从梦中醒来的佛菩萨告诉我们说:梦里的人说梦里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看法,我们凡夫的感觉也都是错觉,实际上梦中的一切法根本就不存在,就像《大般若经》里说的:“如是一切都无所有,皆毕竟空。”   又有人说,没有十二因缘,但我们还灭十二因缘的修行应该是有的吧?这也不是真的有。因为这也是在梦中,梦中的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我们是在梦中修行,以假除假,以幻除幻。说这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梦中相是假相,但我们对着这个假相修行的心是真实存在的,唯识讲的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唯一实际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心,这个心对着梦境修行,虽然梦境里头什么都没有,但在这个修行过程中,我们的心就跟着改变了。也就是《金刚经》里说的,我们对着梦境修行,就把我们的心调伏了,就把我们的心清净了,修心成功了,我们就可以从梦中醒来了,实际上并不需要你去修心外法,我们修心外法只是个方法、手段,目的还只是为了修行我们的心。   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是梦境实际上是没有,而消除无明的修行也是梦境,实际上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尽”就是消除无明的梦中修行,直到把无明消灭光的整个过程,就叫“无明尽”,那也是梦幻泡影,实际上也是并不存在的虚妄假相。“无无明”是指轮回的这个梦境实际上是没有的,“亦无无明尽”是指没有在这个轮回当中的消灭十二因缘的修行,我们修行佛法是为了从十二因缘这个梦境中醒来,断掉这个十二因缘的过程也是在梦中,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你梦没醒,你就只好在这个梦里来修行,但是梦境里的修行也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相对应那个轮回的梦境来说,它是在朝着醒的方向走,是在朝着使你能见到真实的方向走,跟这个轮回的梦追求的方向不同,但是它们同时都还是梦境,还都不是真实境界,所以观音菩萨就告诉我们说,既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就是也没有消灭无明的修行。当然我们在这个梦中,我们还要按照这个无明尽的方法来修行,否则的话你无法调伏你那颗颠倒梦想的心,而不修行这个心你的梦就醒不了。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从没有前生中的“无明”,一直到没有未来生中十二因缘的最后一相“老死”,没有这三世轮回梦境里的一切法,当然也没有在梦中消灭轮回的修行。这是在讲“照见五蕴皆空”的空中,没五蕴,没有十八界,没有十二因缘,总之,没有凡夫生死长梦中的一切法。   注意,下边就有点惊人了:“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代表什么?代表整个佛法。就是不管大乘法、小乘法,都可以归纳为四大部分:苦、集、灭、道。这叫做四圣谛,就是四个圣人讲的真理。   苦是佛法的第一部分。佛法一开始先讲人生是苦,为什么先讲是苦啊?因为你要是认识不到人生是苦,你不会修行。比如说有的人说,人生挺好,挺幸福,他当然不会修行。修行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他就不会修行,富贵难学佛嘛。   人是不是真的幸福啊?说人幸福的那是没智慧,那是傻,傻人才会觉得幸福。认识深刻的人,有智慧的人,才会看透生活或生命的本质,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被称为“十七世纪法国最大的智者”的帕斯卡尔说过:“能意识到自身不幸的人是伟大的。”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是伟大的?所以说能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人不会太多。但是世上还是有智者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知道: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生命,整个儿地根本地就是痛苦”,人生就是苦难,“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世界唯有人的痛苦最深”,为什么呢?他也分析得很透彻:“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说得多么准确啊。他还说:“人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所以永远都痛苦。”你看,连世间的智者都能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痛苦,更不要说有出世间大智慧的佛法了,佛法说分别就是苦,世间人谁能认识到这么深细的地步啊。   咱们还说连世间人都能认识到的粗显的痛苦,那就是:有欲望就是苦,欲望稍得满足的时候,实际上是欲望之苦暂得缓解,稍得减轻,但人们却把它叫做快乐,这就是不清醒的人的糊涂观念,欲望之苦彻底消除才不是苦,苦减轻一点儿怎么能叫快乐呢?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没有快乐,人们误以为快乐的,实际上就是重苦暂时缓解为轻苦,为什么呢?因为苦是乐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没有欲望就没有满足欲望这回事,没有满足欲望这回事人也就没有所谓的快乐,但这个有欲望的前提本身就整个都是苦,人最基本的欲望就是“食色性也”,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的欲望能满足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人的痛苦也就永无止境,永远没有真正得到快乐的希望。因此叔本华说得非常对: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只有照见五蕴皆空,从这个梦中醒来之后,才是真的苦尽甘来。   那谁最容易觉得幸福啊?动物就容易觉得比较幸福,因为动物比人智商低,所以动物就比人幸福。汶川地震一个“猪坚强”,俩月压在一个板子下边没死,救出来之后,那些专家就说,这要是一个人早死了。为什么呀?一只猪压在板子底下,有雨水喝,没吃的它就消耗它的脂肪,证明这只猪的脂肪储备还可以。如果要是一个人,因为人聪明啊,他就会在那胡思乱想,他就会着急上火,没几天就不行了。但是呢,猪没事,板子一揭它就起来了。为什么啊?没有智慧,它就比人要幸福,它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自然也就没有所谓高级动物才会有的那些烦恼。所以有智慧的人才能看透人生是苦。像那些人对那只猪那么佩服,叫它“猪坚强”,也是杞人忧天式的误解,那只猪根本不知道问题那么严重,所以也用不着他们想像的那么坚强,那些人是以君子之心,度小猪之腹了。   你认识到人生是苦之后,才会有脱离苦的欲望,我要远离这个恶梦。说人生是苦,怎么断掉啊?你得找原因。苦的原因是什么呀?“集”,就是能把这一切苦的现象招来集中到你身上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心造的业力,主要内容就是贪嗔痴等烦恼。集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就是刚才说的十二因缘里的那个“爱”。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有苦,是因为我们有贪爱,你一有爱就要取,你一取一借债,好,债力牵引你就要轮回,就要做梦,苦就来了。所以这个集的核心内容就是那个爱,你把这个爱断掉,你就可以断掉这个苦。   断掉了苦,就是后边说的“灭”,就是说这个苦是可以灭掉的。灭的方法,就是你不要爱、不要取。“灭”是告诉你有彻底没来苦的可能性,生死长梦是可以灭掉的,我们还有非常美妙的希望,前途是光明的,这个苦是可以完全灭掉的。如果这个苦是灭不掉的话,我们修行也就没有用了。佛菩萨说有这个境界,我们实证到了。我们刚才说了五蕴皆空,也就是涅槃、真如,真实、圆成实性等这些无为法,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灭苦,涅槃的意思就是灭苦。这就是这个“灭”的意思,用一个字就是灭,灭就是五蕴皆空,所有的妄相都灭掉了,当然就没有苦了。如果说具体点就是灭苦,灭苦就是涅槃,所以这个灭等于就是涅槃境界,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灭掉一切苦和使我们感觉不自在的东西,“度一切苦厄”,达到佛菩萨的大自在境界。   可以“灭”,我怎么达到这个境界呢?“道”,佛最后才会跟你说灭苦的方法,不按这个顺序的话,你不听,上来就劝你修道,谁听啊。你知道人生是苦了,才会去找这苦的原因,你知道这个原因是可以解决的了,才会去问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整个佛法的内容,整个佛法在逻辑关系上可以分这么四部分,所以“苦、集、灭、道”代表整个佛法。   小乘有小乘的苦集灭道,大乘有大乘的苦集灭道,内容不同,大乘更广大,更彻底,包括了小乘的那一部分。小乘说烦恼是苦,大乘菩萨以什么为苦啊?以分别为苦。大乘菩萨认为一睁眼我要分别,这是什么色、那是什么声,好,这就是苦,菩萨以分别为苦,以分别为烦恼,大乘的灭苦是要连这个分别也要灭掉的。“集”,也就是那个“爱”,小乘那个爱,是爱那个贪嗔痴,什么吃喝玩乐,什么五欲六尘;大乘要破除的爱是什么呀?爱分别,爱戏论,大乘要断的是分别,分别可以断除,佛菩萨得到的都是无分别智,就是没有我们凡夫这种笨拙分别的现量大智慧。   这样一来,大小乘“灭”的内容也不一样了,小乘只灭粗显的贪嗔痴的烦恼,还没考虑过他身外的世界是真是假的问题;而大乘还要灭微细的分别的烦恼,要把生死长梦里的一切法全部空掉,要从梦中醒来,要“远离颠倒梦想”。目标不同,修行方法当然也就不同,也就是“道”也不同,小乘跟大乘的修行方法不一样。小乘光修人无我就可以断烦恼入涅槃了,而大乘要修二无我,不但修人无我,还要修法无我,要学《般若经》,道就是《般若经》,要人法皆空,凡夫所知一切法空,要照见五蕴皆空,要从梦中醒来,要实证真实境界,还要化身入梦去度众生,既彻底灭一切苦实证了涅槃,又不必像小乘那样入到涅槃里躲起来,而是达到了得大自在的最高境界无住涅槃,这是大乘要修的道。   “无苦集灭道”说的是什么?是说我们凡夫在轮回的梦里头,我们见不到真实,佛想跟我们说法怎么办呢?他必须要以变化身入我们的梦,让我们在假相中能看到听到他说的佛法。佛的神通广大,入我们的梦,要化一个让我们凡夫能够看到的五蕴的假相,佛借用这个入梦化身的假相,给我们讲“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佛法。这个佛法的材料是什么?还是五蕴。佛必须在凡夫面前显现出颜色、声音,我们才能看到、听到,才能够感觉到。所以说佛法也是用梦中五蕴的材料组成的,我们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五蕴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只是我们梦中的一个假相而已,那用来假安立佛法的五蕴,也当然不是真实的存在了,也是梦中的幻相,所以说佛给我们凡夫在梦中借用五蕴假安立的佛法也是梦中的幻相,实际上也是空,在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实际上要空掉所有的梦中幻相,这就叫做“无苦集灭道”。   现在观音菩萨在告诉我们什么呀?你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凡夫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全都没有了,不但生死轮回的相没有了,连用凡夫语言在生死长梦中假安立的佛法相也没有了,整个凡夫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包括佛法全空掉了。   这也相应于《金刚经》说的那个“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与“非法”,只是空的顺序不一样,先以佛法空掉非法,完成把非法空掉的任务之后,佛法也就没有再要空的对象了,所以也要舍掉,这样你就空掉了一切相,你就能所双亡,你就证到了五蕴皆空。   所以观音菩萨在说“无苦集灭道”之后,紧接着就说:“无智亦无得。”“智”,就是我们修行佛法的智慧,当然这个智还是指的我们凡夫的这种比量智,像我们在这学《心经》的这种佛法的智慧。“得”,也是指的我们凡夫所见的五蕴相里得的佛法境界,“无智亦无得”,就是在你证得五蕴皆空的这个空相的里头,既没有智慧生起,也没有所得的什么境界。所得的境界是指的什么?就是你看到颜色了就叫所得,你听见声音了也叫所得,你有一点点感觉也叫所得。既没有任何所得,也没有智慧生起,也就是说你在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是能思考的智慧没有,所认识的境界也没有,能所双亡,那是完全彻底的空寂,五蕴空得是一点都不剩。也就是《金刚经》说的那样:“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在诸佛菩萨的真实境界里,都是远离了凡夫的五蕴、十八界等一切虚妄假相,而且是完全彻底地远离,空得干干净净,一点点儿都不能剩下。   这是观音菩萨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证到五蕴皆空的样子。非法,也就是佛法之外的凡夫所知法先空掉了,用来空非法的佛法最后也空掉了。能思考的智慧,你在前边空非法的时候,还是在用佛法智慧空的啊,这个能空的智慧,到最后你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这个智慧也舍弃了。为什么?因为你这个智慧是凡夫的比量智,在你转凡成圣的时候,这种凡夫的比量智就全部消失了。从你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起,你就登地了,就是初地菩萨了,从此以后你原来凡夫的比量智,就转变成了圣者的现量智了。   说没有凡夫智了,圣者智现前了,那跟凡夫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啊?五蕴皆空了,梦没有了,那初地菩萨就看到什么了?三界原来唯有心啊。你一看,原来凡夫看见的这样的众生、那样的众生都没有了,原来就只有一颗颗的心,每个有情原来就只是一颗心。这个心是什么样子呀?就是一个阿赖耶识,世界有多大它就有多大,雾蒙蒙的一个大圆球体。里头内容是什么啊?就是无始以来我们所有起心动念留下的记忆,颜色的记忆、声音的记忆、感觉的记忆、胡思乱想的记忆都留在里头,每个人的本质原来就只是这些记忆。然后再看,这整个球体是暗的,其中一小部分因缘成熟了,就亮起来了,这就是六道有情各自做的六道轮回中的梦境。比如说我们现在就是有关人道的一部分记忆亮起来了,我们就正在做人道内容的梦。   比如说你现在证到初地了,五蕴皆空了,你一看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呀?好多阿赖耶识大球体重合在一起,整体是暗的,其中一小块亮起来了,亮起来那一块是什么样子呀?就是一伙人在一个屋里,正在研究《心经》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跟看电影一样、跟看电视屏幕一样。一个人的实质内容就是这些记忆,你想,这个时候除了心以外,哪里还有其它什么东西?哪里还有五蕴?哪里还有十八界、十二因缘?什么净色根、浮尘根,连那个比量的智慧都没有了,连比量的“得”都没有了,完全变成圣者的现量智了。   你现量一看,这个人的心里现在正在想什么,正在说什么,然后他前一刹那留的记忆什么样,在他那个阿赖耶识里都能看见,前一刹那的记忆、前一小时的记忆,昨天的记忆、去年的记忆,前一生的记忆、前前生的记忆,都在那些种子里头清清楚楚,你愿意看他多少生就看多少生。这样,过去和现在的景象都在你面前了,那未来的景象呢?我们还讲的那个因果的原理,现在所有种子是未来的因,这个因,现在这一刹那都是确定的,那现在这一刹那看你未来的果也就是确定的,它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你下一个小时你会显现什么景象、明天显现什么景象,明年、下一生、下下生……就像业因对面的一面镜子一样,你现在所有已经造下的因相对应的果报都是确定的,因果关系是丝毫不爽的,所以在实证真实的佛菩萨看来,预测未来跟看过去是一样的。你说什么叫过去?什么叫未来?在丝毫不差的因果关系铁律的基础上说,过去就是未来,你的所有过去的作为,决定了你未来的所有果报。那反过来说,你的未来实际上也就是你的过去,你未来的所有果报,实际上也都是由你过去的作为确定下来的。   说我下一小时、下一生这个未来就不变了吗?变。它怎么会变呢?就是现在你的所有的起心动念,又会熏成新的种子,熏到阿赖耶识里头,这个新种子熏进去之后,跟旧种子结合起来了,这不就是整个因又变了吗?因既然变了,它的果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说未来实际上是随时在发生变化的。所以你现在做一件善事,你的那个果呢,就会倾向善报多一点;你做一件坏事,那恶报也就会又多一点。虽然是梦,但是你留下的记忆和未来生起的梦境的因果关系也是完全对应的,不管是好梦、恶梦,这个因果关系也是一点都差不了的。   因为在初地菩萨以上的佛菩萨面前,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三界唯心,他们见到的只有所有众生的心识,就像《金刚经》里佛说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所以你在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有梦中的任何相了,包括也没有观音菩萨前面说的凡夫的比量智了,总之是不会有凡夫所有见闻觉知的一切法了,也应该像所有佛菩萨一样,实证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世界真实面目了。现在我们就应该能够确信了。   现在简单总结一下,《心经》至此讲了两大段意思,观音菩萨先告诉舍利子,修行般若的内容,就是在闻思修佛法中理解和实证“五蕴皆空”;然后又讲了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那个诸法空相是什么样子,也就是告诉我们修行到什么状态就是证到五蕴皆空了。讲完这些之后,下面就讲了第三大段意思,就是讲你证到五蕴皆空有什么用,可以得到什么果。 七、最终证得无上圣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面一段,观音菩萨说“以无所得故”,前面把五蕴空掉了,十八界、十二缘起以至于苦、集、灭、道的佛法都空掉了,就是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彻底空掉了,最后连这个观空五蕴的智慧也不生起了,观空的对象五蕴也一点都没有的时候,无智无得、能所双亡的时候,这就是达到了无所得的境界。为什么我们要达到这个无所得的境界呢?实证到无所得之后,有什么好处呢?   “以无所得故”,就是因为你证到了能所双亡,达到了一无所得的境界,因此“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你在照见五蕴皆空之后,这个菩提萨埵,就不是地前的方便说的菩萨了,而是真正的菩萨了。我们现在叫初发心菩萨,我们发了菩提心,发愿成佛,发愿要做菩萨,为了鼓励我们,就提前把我们都叫做菩萨。而你要是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是登了初地,就是真正的菩萨了。这时的这个菩提萨埵,就是真正的初地菩萨了。他依靠般若智慧照见了五蕴皆空,这就是实证到了真实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也就是说,谁达到了“无智亦无得”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真实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能证见的状态,这个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他依靠这个现量实证五蕴皆空的、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依靠这个能够引导我们到彼岸的智慧,把五蕴都空掉之后,他的心里头当然也就再没有任何挂碍了。这很好理解,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和灾难都在五蕴之中,你照见五蕴皆空了,自然就超越、度过了一切苦厄,烦恼没有了,灾难也没有了,当然你心里就没有挂碍了,因为你这是真的空掉了五蕴,初地菩萨是现量地完全地空掉五蕴了。   我们现在用比量也可以空一部分,我今天把这个烦恼放下了,明天我把跟那个人的恩怨想通了,把恩仇放下了。但是最大量的现量烦恼我们空不掉,现量的五蕴、十八界、十二缘起的色声香味触等种种相我们空不掉,就是说我们没从梦中醒来,那就不是真正的解脱。而《心经》这里说的是,这个菩提萨埵,把凡夫的颠倒梦想全部彻底地现量空掉了,梦中的一切苦厄一扫而光,所以这个菩提萨埵是现量实证“心无挂碍”了,因为他那个五蕴的相一点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心无挂碍了。无挂碍,就是没有牵挂,也没有障碍。   “无挂碍故”,由于你心里没有任何挂碍了,“无有恐怖”,就是说你心里头没有任何烦恼了,什么恐怖?还是你有烦恼没解决,心里有担忧,有牵挂和障碍,没有挂碍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可害怕的了。   “远离颠倒梦想”,这一句非常重要,“照见五蕴皆空”的主要好处就是从生死长梦里醒来了,从此你就完全地跟你无始以来的生死长梦永远地告别了。“远离”,以后就会越来越远,永无回头了,因为证初地是“证不退”,就是说这个凡夫转凡成圣之后,证初地之后,这个实证的果位是永远不退的,这个境界永远不会退转,所以他是永远地远离了颠倒梦想,也就是离这个梦境肯定是越来越远了。   “究竟涅槃”,这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是到达的意思,究竟就是到达了,他远离了颠倒梦想,他就从梦中醒来了,那也就是到达了涅槃,达到了涅槃境界。涅槃是什么意思?就是灭,寂灭,你把一切苦厄、一切颠倒梦想全部灭掉了,你就是究竟涅槃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证五蕴皆空,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把一切苦厄都灭掉。   你到了初地之后,还要继续在十地里修行。说我已经从梦中醒来了,还要修行什么啊?你的梦醒了,但是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头,还有大量的无始以来生死长梦里留下的记忆,还有大量的执着五蕴实有的这样的染污种子。说它不现行了,光有这个种子,它会有什么影响啊?它会有这样的影响,就是你在证初地的时候,你的清净种子总量还不多,就像你熏习的《心经》的种子,五蕴皆空、十八界皆空这些种子,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头还是占少量的。它只是把阿赖耶识大海表层的种子,正在现行梦境的那些表层种子的一部分给破坏掉了,因为是由表层种子生起现行梦境的,清净种子把染污种子万缘聚合中的一些缘给破坏掉了,染污种子就生不起梦境了。   但是在表层以下大量的说五蕴实有的种子还在,它这个时候会影响你什么呢?就是虽然你见到真实了,但是由于你的清净种子少,力量小,染污种子多、力量大,它们在种子状态中,就是互相有影响的。就好像我们宇宙里的所有星球,你别看地球、月亮那么小,这个月亮它对宇宙所有的星球都是有影响的。它的引力、运行路线、速度等等,对一切星球都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种子存在,它就会对你全部阿赖耶识的种子都起作用,而且会对全部其他有情的种子和现行都会起作用,虽然这个作用相对来说很小很小。   在少量的清净种子,跟大量的染污种子对比的情况下,你这个清净种子生起清净现行的力量就不够大。初地菩萨他虽然见到众生心了,但是见的范围小,见的程度也不是十分清晰。所以初地菩萨登地之后,他可以在百世界化身度众生,这就是他的能力还不够大。他还要继续修行,继续修行什么呢?不是消除梦的现行了,而是消除那些染污的种子。怎么消除呢?继续学习《心经》、继续学习五蕴皆空的般若正见,继续熏习清净种子,就能把那些染污的种子一批一批地都换成清净种子了。当然初地菩萨那个时候,转染成净的力量很大,因为那个时候他是现量智,比地前凡夫比量智的力量大得多,他换起来也是一大批一大批地换。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熏习染污种子的量太大了,所以他要经过更长的时间,要经过两个阿僧祇劫,才能走到十地的最后,才能把这些染污种子全部换成清净种子。   到二地的菩萨,他清净种子的力量大了,就可以在千世界化身度众生,三地万世界、四地十万世界……一直到十地。到十地之后要成佛的时候,会发生一个突变,所有的量变会引起一个质变,就是到成佛的时候就全部换成清净种子了,没有染污种子也就是没有任何障碍了,因此佛陀就可以在无数世界,就是在所有世界化身度众生。所以在你登了初地之后,是完成了一个初步的胜利,从梦中醒来了,你还有两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十地菩萨还有比你这个凡夫更长的修行要做,要一直修行到最后成佛。   然后观音菩萨接着说:“三世诸佛”,哪三世呢?过去世的诸佛,就是过去已经成佛的诸佛;现在佛,就是现在成佛的诸佛,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现在成佛了,释迦佛的佛法要延续一万多年,还有无数的世界都有佛陀在示现成佛度生说法,这些佛都叫现在佛;无数世界中还有无数的未来佛,像我们这个世界最近的未来佛就是弥勒菩萨,他再过五亿六千万年就会成佛。   说佛经不是说五十六亿年吗?那是印度的计算单位,跟我们中国的用法不一样,换算过来之后实际上是五亿多年,也有的佛经就翻译成五亿多年,这里头就是有个换算的问题。弥勒菩萨在印度是释迦佛的弟子,他比释迦佛先入灭,上升兜率天做一生补处菩萨,兜率天人寿命是四千岁,一天等于我们人间的四百年,这样算下来就是我们人间的五亿多岁。然后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八相成佛,所以说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佛。未来佛不是他一个,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佛,还有无数世界嘛,所以有无数的未来佛。未来佛实际上还包括了我们,因为未来没有时间限制嘛,我们将来也是要成佛的,所以也是未来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就是所有成佛的人,包括已经成佛的、正在成佛的和将来要成佛的人,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都是依靠《心经》讲的五蕴皆空的这种智慧,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的译音,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的智慧,是世界上最高、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他现量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信息,无所不知。说佛怎么会所有的信息都知道呢?实际上很简单,三界唯有心,他能看到所有众生的心,他当然就能知道所有的信息了,因为我们每位有情的全部信息,都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有完整的记录。   最后这一句就是告诉舍利子说:所有成佛的人,都是靠《心经》讲的五蕴皆空的这个智慧成的佛,得到了最高的智慧。所以你看,《心经》讲的这个五蕴皆空的般若正见,这就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没法比的宝贝,最好的宝贝。 八、劝修般若波罗蜜多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知”,根据前面讲的道理,因此我们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这个五蕴皆空的智慧,“是大神咒”。大神咒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咒“神”了,它的力量不可思议。刚才休息的时候一位居士说,我听你讲这个,把这个世间的一切都给推翻了,非常震撼。五蕴皆空的智慧就有这样的威力,就是可以把你一切梦想、一切错误东西全部摧毁,就因为它这个力量太大了,所以叫大神咒,就是神力广大的咒。   “是大明咒”,刚才说了,“明”代表智慧,就是大智慧咒,不是小聪明。五蕴皆空的这个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彻底解决一切问题。我找什么工作好、我怎么才能出人头地、我谈朋友跟谁合适等等等等无尽的烦恼,《心经》这个大智慧全部彻底解决,度一切苦厄,所以它是大智慧咒。   “是无上咒。”先解释一下咒,什么叫咒?就是“总持”,咒的意思是总持,就是总的概括地抓住纲领,或者说是总结的精华、纲要。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讲了一大篇道理,现在呢,要概括成一句话,浓缩到几个字里头,这就叫做总持。比如说“五蕴皆空”,就可以说是《心经》的总持,也可以说全部《般若经》的总持,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总持,也可以说全部佛法的总持,就是它能把《般若经》的纲领、心要全部把握在这句话里头,这就叫咒,是总持的意思。   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能使人到达涅槃彼岸的智慧,实际上它的内容是什么呀?就是《心经》开始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你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它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就总持了一切佛法,它就“是无上咒”,这个总持是最高的总持,没有比它更高的总持了,无上,它上边再没了,再没总持了,再没咒了,它是最高的总持。   然后观音菩萨又堵了一个漏洞:“是无等等咒。”说它无上,跟它平等的没有?威力一样大的有没有?是吧?它左边还有没有总持,右边还有没有,前边还有没有,后边还有没有?上边没有了,前后左右还有没有其它总持?观音菩萨说它“是无等等咒”,没有跟它相平等的,没有能跟它划等号的,没有能跟它地位相等的咒。为什么要说两个“等”字呢?就是前边也没有相等的,后边也没有相等的;左边也没咒了,右边也没有,就下边有。“无等等咒”,是排除了跟它水平相当的咒,它是独一份儿。“无上”,“无等等”,这是最高的咒,又是唯一的,就这一个,不需要别的了。你看三世诸佛,都是依这个般若智慧成的佛,有这个般若的智慧、有五蕴皆空的智慧就可以成佛,用不着别的了,它就能彻底除灭一切苦厄,所以它没有等等咒,这一个就够用了。   “能除一切苦”,用般若智慧就“能除一切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我们已经在前面深切体会到了,梦都醒了,你梦里的烦恼怎么还会有呢?什么苦厄灾难都不会有了。“真实不虚”,为什么观音菩萨知道它真实不虚?因为观音菩萨已经实证到了五蕴皆空,他确实是没有一切苦了。观音菩萨是古佛再来,他是化身十地菩萨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所以他是早已亲身体会到了,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就“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实际上到初地菩萨就都体会到了,你梦一醒,就真的能除灭梦中的一切苦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要把这个能到彼岸的般若智慧浓缩到几句话里,我们要多学习、多念诵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的总持,我们就会铭记这个五蕴皆空的最高智慧。   “即说咒曰”,下面就是观音菩萨教给我们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的总持:“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译音,为什么这个咒不把它意译出来呢?因为一般总持都很短小,人们认为,观音菩萨当时是怎么说的,你最好按他当时的发音来说,尽量接近当时的发音,这样容易跟他相应,效果好。你用意译,发音也不一样了,万一译得质量又不太好,再走点儿样儿,怕不准确。这是人们的一种分别,凡夫的一种分别,所以就说这个译音比译意好。人们认为,那么短几句,具体是什么意思可以口传过来,所以有这么一个分别。实际上呢,实际上是你心里头对它理解的深度和圆满程度是核心,你理解“五蕴皆空”理解到什么程度,你理解得深不深,坚信不坚信,信的深浅的程度,这是你念这个咒灵不灵的关键。你在这念着五蕴皆空,心里想的是五蕴皆有,当然你念肯定就有作用,但是你心跟咒难以相应,那效果就肯定受影响。如果你说我坚信五蕴皆空,你念的那个咒跟佛心相应、跟观音菩萨相应,跟诸佛菩萨相应,那才是感应最好的。   什么叫修行?你念般若咒、念《心经》,念五蕴皆空,就是在念佛实相,就是在念诸法实相,就是在念三世诸佛的自性身、法身,你的心就是在真实地接近佛菩萨清净心的境界,就是在你修心成佛的路上真实地进步。我们为什么有人做梦会梦到佛菩萨?为什么你会梦见佛菩萨对你说法?就是你的心跟佛心有相应的时候,才会出现那个声音或者是景象。我们现在核心的修行,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学习理解和深入领悟佛的思想,争取跟佛的心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相应、越来越共振,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什么叫加持?这就叫加持。你与佛心相应了,这就是加持,你与佛心越来越相应,佛菩萨对你的加持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刚才我们说过,你的心对所有众生心都有影响,佛的心同样也对所有的众生心都有影响。有的人就说,为什么对他的影响大,对我的影响小呢?真正的原因就是,你不如他的心跟佛的心更接近、更相应、更共振得多。佛的心里头熏的都是什么种子?都是五蕴皆空的记忆,你跟他相应不相应?像有人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坚信五蕴皆有毫不动摇的,那佛怎么给他加持?怎么跟他共振?没法共振,他不跟佛共嘛,他非要跟佛对着干嘛。所以说,正确理解佛说的法义是关键。当然形式上你说,我更像当时观音菩萨说的声音,那更好,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能这样当然更好。   还有一种说法,说咒就只能译音,不能译意,知道是什么意思就不灵了,这个说法是个误解。为什么呢?观音菩萨当时给舍利弗说的这个咒,说的就是当时大家都听得懂的印度话,直接就是说的这个咒的意思,不存在翻译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译音还是译意的问题吧?观音菩萨是直接说的就是那句话的意思,明白了吧?他说的那个话,舍利弗是直接能听明白意思的,那这个咒对舍利弗就不灵了吗?所以说人们后来的误解太多了,那当时根本不存在翻译问题,谁听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就全都无效了?译音、译意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不同,应该是译音更接近当时观音菩萨的发声,从这个意义上,没有不能译意的问题。   当时观音菩萨对舍利弗说的就是印度话,舍利弗一听就懂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证得菩提。“揭谛揭谛”,去吧,去吧。“波罗揭谛”,波罗就是彼岸,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僧就是大众,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觉悟,智慧。“萨婆诃”,有的译“娑诃”或者其它的字,都是各自认为更接近梵文发音的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祝愿成功!祝愿什么成功呢?祝愿你证得菩提,祝愿你证得菩提成功,也就是祝愿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祝你早日成佛!   说这个般若咒是什么意思?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实际上你想,什么意思?就是让你别在这儿呆着了,到佛菩萨的彼岸去吧。就是刚才我们说有一句话,《心经》里头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让你“远离颠倒梦想”,梦想的彼岸是什么?就是醒来嘛,就是一个劲儿地叫你赶紧醒来吧。只不过它是用一种诗一样的语言,为了让你很好记,念起来很慷慨激昂的,很有感情这种话来表达出来。   你看:去吧!去吧!说一个不够吗?不够。为什么呀?人们不愿意去!人们老觉得这个地方真实,这个地方好,所以观音菩萨就得反复地召唤,就是因为知道众生太顽固,所以观音菩萨就只好给你一再警醒:去吧!去吧!苦口婆心:到彼岸去吧!别在这瞎折腾了,大家都到彼岸去吧!等于是四个重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们很难信佛,很难正确地信佛,很难真的信佛,很难听明白佛法的真实义,很难坚定地听佛菩萨的话,很难下决心“远离颠倒梦想”,立志成佛,很难真正地按照佛说的方法去做。   要是说起来,佛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告诉你:五蕴根本不存在,你这是一个梦,赶紧从梦中醒来吧!全部佛法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很简单,大道至简。但是呢,很难相信,非常难相信。你看我们说的这些道理,我们现在这些人听着,好像你说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不是?并不费多大力气,几个小时我们全听明白了:五蕴皆空,一切如梦。实际上呢,你需要有多深厚的善根才能坐在这,才能接受,才能听明白。你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有多少人他根本不可能往这坐,还有多少人根本就不信佛,多少人还在那说佛教是迷信,而且还认为自己很聪明,比佛教高明的不得了。你像这些人的善根,猴年马月他才能慢慢地信佛,学佛,以至于最后学到你现在的程度,能听懂《心经》的真实义了,知道依靠什么成佛了。所以说学佛难,不是难在佛法的道理上,而是难在我们的障碍太深太厚,我们的颠倒梦想熏习的时间太长了,我们执著五蕴皆有的邪见太顽固了,只是难在这。所以佛菩萨的智慧就是因缘成熟才去度他,因缘不成熟那叫欲速则不达,你非要去度他非要弄拧了不行。   所以你看,本来咒应该尽量短一点儿,但是观音菩萨却在这连续四次重复一个意思: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反复地使劲地重复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强烈地给你形成一个警醒:就是让你赶紧从梦里醒来吧!别在梦里瞎折腾了!最后一句好像不是重复:证得菩提。菩提是觉,什么叫觉?觉就是觉悟,觉醒。悟,就是睡醒的意思。什么叫觉悟?就是从梦中醒来。所以最后一句实际上仍然是在呼唤你从梦中醒来!等于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咒”是用五句话反复强调一个意思:赶紧从梦中醒来吧!意思很明确,很明白,很清楚,可是对我们众生起不起作用呢?我们众生听不听观音菩萨的话呢?听不听佛说的话呢?这就要看我们各人的了。   “佛陀”也是个译音,意思就是觉者,也就是从梦中醒来的人。所以你看整个佛法的道理,非常简单,佛来世间就是为了来告诉我们:你们现在是在梦中,赶紧从这个梦中醒来吧,像我一样成为觉醒的人,你自然就超度了这梦中的一切苦厄,就会得到像佛陀一样的大自在。   觉醒的方法也很简单,因为这个梦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假的东西是完全可以破坏掉的,而实际上,假的东西也是很容易被破坏掉的,假的嘛,没有真实的基础支撑。那假的是靠什么支撑呢?仅仅就是靠认假为真的人的信念支撑着,你不信它了,没有邪见了,假的东西自然就支撑不住了,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实际存在的只有你认为它一定存在的邪见。说我现在不信五蕴皆有了,我坚信五蕴皆空,那为什么我还会做这个假梦呢?这是因为你前前生中熏习了很多不认为这是梦,反而认为这是真实的记忆,这些错误的记忆自然就会给你生起一个错误的假相,生起一个让你误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梦。那你怎么让这个梦不生起呢?那就是破坏掉生起梦的原因——也就是破坏那些颠倒梦想的记忆,方法就是你多多地熏习新的般若正见的记忆,正见的记忆不但不会帮你生起这个骗你的梦,它还会破坏要生起这个梦的那些错误记忆发生作用,因为你如果老是告诉自己说这是梦,我要从梦中醒来,五蕴是没有的,十八界是没有的,大量地熏习这些正见、这个道理,这样的种子的数量跟质量的综合力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影响到那些生起梦的错误记忆的运转机制,使它不能正常工作了,那就生不起梦境了,你自然就从梦中醒来了。   你想一下,你的心造梦的这个造假工程,它也是一个极其复杂、极为精密的超级大工程,实际上是很容易被破坏掉的。越是庞大复杂、精密细致的工程,就越容易被破坏。但是如果你不但不破坏它,每天还精心维护它,天天往你的阿赖耶识里储存五蕴皆有、这是真实的记忆,这就好像天天给这个造梦机器加油一样,它当然就越转越灵,越造越像真的了。所以说,你想不想醒来的钥匙,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你多闻熏习五蕴皆空的正见,你就会醒来;你如果坚持五蕴皆有,就会继续加强五蕴皆有的颠倒梦想,你就不可能从梦中醒来。你想一想,我们所有凡夫无始以来一直就是认为五蕴皆有的,哪个因此解脱轮回了?哪个因为执着五蕴皆有从梦中醒来了?我们凡夫不正是因为执着五蕴皆有才造出这个生死长梦的吗?我们不就是因为自己造的这个梦才吃尽了苦头吗?   现在观音菩萨反复地强烈地召唤我们,希望我们也像他一样“照见五蕴皆空”,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没有一切苦厄的大自在彼岸。而且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要多闻熏习和如理作意五蕴皆空的般若正见,我们是不是应该相信佛菩萨说的是真实语,观音菩萨是真的照见了五蕴皆空,我们是不是也值得试一试来空掉五蕴呢?是不是也值得试一试“远离颠倒梦想”从梦中醒来呢?   电影《黑客帝国》里有一个关键情节:莫菲斯手上有两粒药丸,他对梦中人尼奥说:“吃下蓝药丸,你会回到原来的生活中,连我们的会面也不记得;吃下红药丸,你就会见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尼奥思考之后,选择了红药丸,从梦中醒来,结果就发现他一直以为是真实的世界,原来真的是一个骗人的梦境。《黑客帝国》里的梦境是机器人设计的电脑程序提供的,而我们现在的梦境就是由我们自己心里颠倒梦想的记忆生起的。   我们现在学习《心经》,就是在面对这样一个关键情节。观音菩萨对我们说:你现在是在梦中,如果你坚持认为五蕴皆有,你就会继续五蕴皆有的梦境;而如果你选择相信五蕴皆空,你就会从这个梦中醒来。你现在会做什么选择呢?如果你选择五蕴皆有,就等于你没有进行选择,等于你没有任何改变,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五蕴皆有,所以我们也一直就在梦中,我们的梦里有的就是五蕴这些东西嘛,所以说五蕴就是我们的梦,认为五蕴皆有就等于选择继续做梦。正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五蕴皆有,所以我们就不可能从梦中醒来,结果明摆着:我们这不就是一直在做梦还没有醒来吗?而如果你选择相信五蕴皆空,也就是选择了要听佛菩萨的话:远离这个颠倒梦想,你就继续学习《心经》,继续闻思修大乘佛法,你将来就必定有一天会从这个梦中醒来。   不要太在意醒来的时候的那个具体因缘是什么,说佛是睹明星开悟,这个是这样开悟,那个是那样开悟,这都不重要。修行般若智慧的核心是什么呀?是看你熏习的清净种子跟染污种子的力量对比,到你清净种子的力量达到开悟临界点的时候,你当时碰到什么具体因缘都会开悟,都会觉醒。为什么在佛说法的大法会上,会有很多人开悟呀?就是因为这些人正闻熏习佛法正见的种子的积累在法会上达到了开悟的临界点,加上佛陀的加持力很大,所以他的般若智慧就会因为量变的积累而发生质变,上升到更高阶段的一个全新的境界。   好,我们这次的《心经》讲座就讲到这,我们来回向,请大家合掌: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