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与唯识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起信与唯识(下)

四、结 语
  《起信论》自南北朝末期开始流行,佛教界竞相研习,注疏浩繁,千年不衰。台贤二宗将之置于中观唯识之上,元晓法师更目之为“诸论之祖宗,群诤之评主”[40]。它是佛教天台、华严、禅宗的奠基性经典之一,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隋唐以后中国思想的发展。但到了上一世纪,它的思想在继续被欢呼为是对世界哲学的伟大贡献[41]的同时,在佛教界却遭到部分唯识学者的非议。批评者以唯识学为依据,力图表明《起信论》与唯识学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而维护者亦依据唯识学去会通《起信论》,以表明二者一致。但两者不免都走入误区,批评者没有认识到瑜伽行派以唯识思想为中心,但亦有如来藏思想,二者并无矛盾,互补相成;维护者没有认识到《起信论》作为如来藏系论著,虽然与唯识学思想有涉,其思想核心却是不共的,比如真如与无明的互熏,就不满足唯识学的熏习义。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清理会通,试图阐释如来藏系思想与唯识学思想相容的一个尝试。 

  注 释: 

  [18]见前注[11]。 

  [19]唯识学的性、相常互代,如三自相常称三自性,但此处只用其狭义,性指本性,相指相状。 

  [20]参考前注[5]。 

  [21]见前注[14]。 

  [22]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23]守培:《起信论料简驳议》(同上书)。 

  [24]此中无(自)性的“性”,是本性、体之义,相是相状、本性之义。 

  [25]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本》p227下,《起信论疏》p217中;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p264中;《大正藏》卷44。 

  [26]陈维东:《料简起信论料简》(《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27]会觉:《起信论研究书后》;印顺:《起信平议》(同上书)。 

  [28]陈维东:《料简起信论料简》(同上书)。 

  [29]唐大圆:《起信论解惑》(同上书)。 

  [30]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同上书)。 

  [31]王恩洋:《起信论唯识释质疑》(同上书)。 

  [32]守培:《起信论料简驳议》(同上书)。 

  [33]弥勒:《瑜伽师地论》卷69。 

  [34]会觉:《起信论研究书后》(《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35]唐大圆:《起信论解惑》(同上书)。 

  [36]陈维东:《料简起信论料简》(同上书)。 

  [37]根本无明是生灭依,是一切染法生起的直接原因,它可指根本无明自身,亦可指含摄它的阿赖耶识。唯识的根本依是阿赖耶识,因为它摄藏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从逻辑上看,阿赖耶识应为余有为法之先,故无始(根本)无明作为杂染有为法,不可能与阿赖耶识分开。这样,在会通时,可将根本无明诠释为阿赖耶识。 

  [38]《起信论》原文是妄境界熏习妄心,此处的妄心可指一切虚妄分别之识,但实指阿赖耶识。 

  [39]《起信论》原文是熏习真如,但真如还摄清净的非阿赖耶识,故此处实指熏习非阿赖耶识。 

  [40]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本》p226中,《大正藏》卷44。 

  [41]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本贴由周桂华于2001年11月20日20:48:38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起信与唯识】是周桂华在2001年11月20日20:46:02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