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长老讲摄论】

境法師宣講
於法雲寺禪學院

下 载

 第一章、前言

 ◇ 第二章、所知依

 ◇ 第三章、所知相

 ◇ 前三章 複習與問答

 ◇ 第四章、入所知相

 ◇ 第五章、彼入因果

 ◇ 第六章、彼修差別

 ◇ 第七章、三增上學

 ◇ 第八章、彼果斷

 ◇ 第九章、彼果智

 ◇ 第十章、結 說

第十章、結說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這個印老法師的講記把《攝大乘論》全部分成十大章,這是第十章結說,結束,作這個全部的《攝大乘論》作一個結束,那麼結束了。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的「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這一句話說得很明白,前面《攝大乘論》最初也有這麼一段,這個《攝大乘論》就是阿僧伽菩薩,無著菩薩,就是解釋《阿毘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原來是這樣子的,也是依據那個攝大乘品造這個論的,這也是攝大乘是一個法門,印老法師這麼說,是他所闡釋的一個法門,所以叫做《攝大乘論》。
  「我阿僧伽略釋究竟」,這是本論的作者,作者的名字,他自己說,「我阿僧伽」阿僧伽翻到中國話就是無著。「略釋究竟」,就是要略地解釋完了,這句話就是把它結束了,是這樣意思。
  印老法師又提到一件事,就是這個印度的佛教的學者,也可能是世間的學者也是這樣,就是這一部書的名稱和作者都是放在這一部書的後面,放在書的後面,而不是像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是放在前面,這一部書叫做什麼名字放在前面,作者也放在前面,但是印度人不是,放在後面,這是和我們中國人不同的地方,「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結語
  這個《攝大乘論》我是學習了四次,我在香港曾經也為人講過,但是沒有講完,那麼初來到美國也講過一次,是講完了,但是那兩次我看就把它抹掉了,不算數。那麼就是前年在福嚴佛學院講過一遍,算數,我們在這裡我們又學習一遍也算數,這兩遍我學習,我個人是生歡喜心,使令我們對於這個凡聖的差別的地方認識的有進一步的感覺。我們平常的時候學習佛法,什麼叫做凡夫,什麼叫做聖人,你怎麼解釋?怎麼解釋?我看都不是容易解釋那麼好,解釋是又是一回事,你本身有深刻的印象又是一回事,又是一回事。就像剛才說,「不樂涅槃」,不樂涅槃其實這一句話,在我來虛妄分別的話,我看很多的佛教徒都包攝在內,不樂涅槃,不是樂涅槃的。那這個怎麼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也是不知道,我認為是這樣的情形,說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也是不容易說得清楚。
  這裡是說唯識觀,「唯識無義」,你去靜坐的時候深深地思惟的確是有意味的,有無窮無盡的意味。我那天也說過,四念處很簡單的事,但是你真是用功修行的時候,有無窮的意味會出來,你才知道出家人是快樂的,出家人會很快樂,和在家人不同。所以我們能夠拿出時間認真的學習,我也曾經說過,如果以前沒有學過,現在第一次學就是開荒的意思。這個農村裡面耕田,原來那個地就是草地嘛,是個荒地,第一次耕,你去種上五穀都不是太好,要再重耕、重耕、重耕,成熟了,這時候種田才是合適,才好用。我們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子,你學習這麼一次,就是開荒而已,還需要繼續地、不斷地學習。
  我也是曾經說過,道宣律師聽他的師長講比丘戒本講了二十遍,講了二十遍,我們看道宣律師那個文學的程度,感覺什麼樣?有什麼感覺?我們都不容易看得懂。那麼好的文學程度要聽他師長講比丘戒要講二十遍,若是我們有那麼好的文學,我們肯去跟別人去學習佛法?會肯不肯?其實這是另一回事。就是不管你的文學是怎麼樣,但是對於佛法應該不要怕重覆,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學,你才能夠有心得,你才能夠在內心上用。這個為什麼,我那天也說過,這個淨土法門,念佛法門這麼興盛,而其他的修學四念處這件事、修唯識觀的人他不興盛,就是學習有關係,說是我也能給人講,但是你自己修唯識觀嗎?若真實的修,能修得來嗎?不一定。
  這個四念處的道理,四念處是,我們一般通說就是四念處,其實包括到《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都在內,都是四念處。說我們看禪師語錄,說這個禪啊,叫我們不知道怎麼回事,其實明白什麼叫做禪?四念處就是禪。四念處這個禪,你一定要把奢摩他、毘缽舍那搞清楚,你就會用,你用一句《金剛經》、一句《中觀論》修四念處也可以,一句《攝大乘論》、或者《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你修這個四念處也是可以,所以它是個通的,不限於一個學派,是通的。你這方面你都搞通了它,應該是沒有問題,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中國佛教就是,這個是反正凡夫世界就是這樣子,有門戶之見,那是唯識宗的書,這是什麼宗的書,那等一等,我還是看這種書。也是用了心,用了很多年的心,但是你不是屬於奢摩他的專書,對於毘缽舍那上沒有專書的解、說明,你就是搞不清楚。
  說是清涼國師、賢首國師他們是讀了《瑜伽師地論》了,也看了《攝大乘論》,他有時候與這個《華嚴經》有關係他也會引來,那只是一少部分。智者大師也是,智者大師那時候,《大毘婆沙論》也有翻譯過來,有六十卷,不全,像《俱舍論》、《攝大乘論》也都翻譯過來,真諦三藏有翻譯,但是也就是引來一部分,不過智者大師對修止觀的確是用了很多的心,你讀他的《釋禪波羅蜜》、《摩訶止觀》、或者《小止觀》,你再讀他的《維摩詰經疏》,那修止觀是可以的,是可以用了,是可以用的。當然若加上唯識說的《瑜伽師地論》裡面說的,那就是更好了,他就會相應。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學一部經論你不要厭煩重覆,一次又一次的學,一次又一次的學,然後你才能有心得,你會有心得。
  這裡邊呢,世親菩薩的解釋還是要讀,這個《攝大乘論》的世親釋,還有無性菩薩的釋,這兩種解釋一定還是要讀,雖然是這個印順老法師的講記我們比較容易看懂一點,他還是根據世親釋和無性釋。世親釋有的地方解釋的簡略,無性釋就說得詳細一點,有這個情形,可是印順老法師有的時候有自己的見地,所以都需要讀。而王恩洋的地方,有的地方印老那地方好像還沒有多說,而王恩洋也有解釋,當然王恩洋是屬於文言文,但是也應該讀。這四種,世親釋、無性釋、印老法師的講記、和王恩洋的疏,另外有個忻車法師那個隨錄。忻車法師是誰呢?就是台灣那個道安法師的法師,道安法師他在衡陽,南岳衡山那個衡陽那裡,一個祝聖寺的廟,那個忻車法師他們辦的佛學院,他在那裡學過,這個忻車法師有一個《攝大乘論隨錄》。他比較略一點,但是有的地方也可以參考,當然他不能和王恩洋比,也不能和印老比,可是值得參考。還有那個密林法師,就是華嚴宗那位法師,在上海,他到日本去學過密,他也有一部,有一部也是可以參考。
  我所知道的就是這麼多的參考書,那麼多多的參考,因為《攝大乘論》是唯識宗的比較,它只有三卷,《攝大乘論》只有三卷,《成唯識論》是十卷,所以比較起來它比較不是那麼多,它在唯識宗的要義裡面已經完全說明了,所以可以用點心把它學習,然後再去看《成唯識論》也容易懂,《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辨中邊論》,然後再讀《辨中邊論》,《顯揚聖教論》就是《瑜伽師地論》的略本,那麼學一學也就可以把唯識,在文字上可以通了,那麼你修唯識無義的這種止觀應該不是太難,應該不太難。
  這個我和大家有因緣在一起學習佛法,我也感覺到很難得,也是你們不遠千里而來,真是非常的難得了。但是我知道,你們也知道我是很笨的人,說話也笨,心也笨,嘴也笨,所以講得不是那麼合適,但是這個書,這個參考書還是可以用。我剛才說我只是開個荒,我和各位共同的開個荒,繼續地再學習,你會在唯識宗,唯識這個學派在佛法裡面是個重要學派之一。一個是中觀,一個是唯識,那麼再加上一個起信論,這就是全面的大乘佛教的,能代表全面大乘佛教的學派、理論、學說了。
  可是呢,如果你不做大法師呢,只是自己用功修行,那又一回事。你若想要做大法師的話,為人講解,當然是作學問之道,先略而後廣,廣了以後再歸於略,由博而約,由約而博。如果只是約,我就是只學這個就好了,你不做大法師可以,做大法師一定要博,你還要抓住要義才可以。所以《攝大乘論》是應該,你若努力的時候是值得的,努力的學習是值得,這不但是你對於當前的佛教有些理論上的糾紛,你也會發言,你能有發言權,你也可以寫一篇文章參加論議,可以參加。另外呢,你想自己用功修行,也能提供你一個很好的資料。說是一般人隨便講一段開示,那只是作一個引發可以,引發你一點興趣而已,真實的要用,你一定要用原書,要用原書才可以,不然的話是不可以,不然的話你搞不清楚。
  我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我講得雖然不及格,但是參考書是不錯的,所以各位還繼續地多讀參考書,繼續地學習這部論,使令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成就,不要到中途就停在那裡。我們就說是我的同學,他出家比我時間久,他在佛學院的時間也比我久,但是你讓他講一部經就不行,但是你讓他聽經的時候,他也能聽得懂,你講得好像知道,但是他講就不行,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停留在那裡沒有繼續努力。我們學這個《攝大乘論》,學其他的經論也是一樣,我聽講了一遍,自己也用功了一個時期,然後就停在那裡,停在那裡的時候是什麼情形呢?人家別人提起來,我也能明白,但是你要用就不行,不能用,就是停留在中間,半途而廢就是這樣子。怎麼叫有用?我隨時為人講也是可以,我自己修止觀也可以用,那就是沒有白學,就可以用了。說是我也聽講了,我也用功了,但是又有別的事情又停下來,停下來結果就是沒有用。講也還是不行,自己修止觀的時候還用不上,就是沒有用。要繼續深入地學習,要衝過去,我自己修止觀的時候能用,怎麼叫做唯識無義,於無義中起義顛倒,這什麼意思呢?你若常常修這個唯識無義的止觀,那這句話你就會用,就可以用。
  我們集會在這裡學這部論,我是感覺到佛菩薩的光明,三寶的慈光加被,不然的話這件事還做不成的,還是做不成的。像你們各位從遙遠的地方來,要念大悲咒這個簽證還比較容易的,這就是佛菩薩幫忙了。佛菩薩幫忙,佛菩薩他那個大光明這麼一念就知道了,到這來學習《攝大乘論》還是值得的,所以就幫你一個忙;如果這件事是不值得的,那佛菩薩不管這件事,所以我感覺到是佛菩薩加被了。所以到今天我們能夠講到最後,「我阿僧伽略釋究竟」,我們要感謝佛菩薩的加被了,不然的話這件事做不成的。就是把這個地方能拿過來,我妙境哪有這個力量,這是佛菩薩加被了,佛菩薩加被了才把這個地方拿過來。
  所以今天能夠講到最後,要多謝佛菩薩的幫助,也多謝各位同學當執事的,這個訓導主任、教務主任、教務助理、還有這個總務主任演德法師,我們開辦的時候費了多少辛苦啊,那麼照顧這件事,照顧各位同學,才能夠延續到今天,才能把這件事畢業了。不然的話,誰也沒有寫合同,我非要住在你這裡學習《攝大乘論》,我隨時我可以走的啊。所以這個妄想隨時也會有,但是沒有成為事實,能忍耐到現在把它學習完了,這是要佛菩薩加被,也是各位老師互相合作才有這件事的。那麼我又在這學習一遍,使令我對於《攝大乘論》也有一點進步,這我也要感謝你們各位,沒有這個因緣我對誰講《攝大乘論》啊?也是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