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卷四: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下一页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本論一共有十七地,前兩地解釋講過去了。前兩地——五識相應地、意地,在十七地裡邊,前九地是屬於境,其次的六地是屬於行,後兩地是屬於果,境行果。這個唯識的經論裡邊,多數是用這三個字來分科的。

  這個境,實在就是說一切的緣起法,能使令我們這迷惑顛倒的人有所覺;這個行就是修行,能夠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果就是最後的成就。分這麼三大科,十七地分這三大科。這個前兩地——五識相應地和意地,剛纔說前九地是屬於境,那麼這裡面就是說境的體,境,這一切緣起法的體性。五識相應地、意地就是說的識,心、意、識。他就是說一切法以心為體性,正好是唯心論的意思。

   這以下呢,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一共有三地。這幾地是說境的相貌,這一切緣起法的相貌,是有麤有細,有下有上,有很多的差別相貌,所以是屬於相的。

   這個尋伺是屬於心理上的活動的相貌,這個相貌倒是很分明地說明心理活動的差別,這是屬於什麼呢?是說我們的心理在一切境界上活動的時候,有麤有細的分別。這個心在境界上匆務行境,就是不是那麼安靜,就是很匆忙地在所緣境上活動,大概地,概略的推求所緣境的相貌,就叫作尋,尋是推求的意思。

   這個伺呢?是在所緣境上不是太匆忙,徐歷行境,就是慢慢地,仔細地在境界上推求,觀察、思惟、那就叫作伺。

   這個尋和伺是這樣分別,有麤細的不同。心在境界上思惟觀察的時候,有麤略的,微細的活動,就叫作尋伺。這個尋伺,在《攝大乘論》上也提到這兩個字,但是這兩個字形容心理的活動,不是那麼容易分別的,其中有些困難,這在下文有解釋,在這裡不多說了。

  『已說意地,云何有尋有伺地?』

   前邊五識相應地是第一科,第二科就是意地,現在是第三科有尋有伺等三地。這一地裡面,分兩大科,第一科是結前生後,剛纔念的這一段,就是結前生後,結束前面的一段文,生起後面的一段文。

  丙三、有尋有伺等三地——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意地,』

  就是結束前面這一段文。

  『云何有尋有何地?云何無尋唯伺地?云何無尋無伺地?』

   怎麼叫作有尋有伺地?怎麼叫作無尋唯伺地?怎麼叫作無尋無伺地?這是一個問,提出來這個問題,那麼這就是生後,引起後面一段文,這是一段。

  丁二、總別標釋

  第二科呢?總別標釋,這就是等於回答這個問題。總別,總,是大概的;別,是詳細的。那麼把它提出來加以解釋,這一大科分兩段,第一段是總標列,總標列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第二科是長行,先是嗢柁南。

  戊一總標列、巳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界、相、如理、不如理;雜染等起最為後』

  這是嗢柁南,這底下用長行來解釋這個頌、這兩句話。

  巳二、長行

  『如是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

  前面說的這個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這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就是概略地用五個部分來施設建立,來安立這三地的相貌。

  『一界施設建立,二相施設建立,三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四、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五、雜染等起施設建立。』

  這是這五門,那麼這就是長行,這也就是總標列,標出來下面的文,就是解釋這五大科。

  戊二、廣分別——己一、界施設建立——庚一、徵

  『云何界施設建立?』

   這底下第二段第二科廣分別,前面總標列,這是廣分別,詳細地解釋這五科。這一科裡邊分五科,第一科是界施設建立,就是這個前面標出這五門,第一門就是界施設建立。這一科裡面先問。『云何界施設建立?』怎麼叫作界施設建立呢?這底下嘛,就解釋。解釋又是先總標列,又是嗢柁南和長行。

  庚二、釋——辛一、總標列——壬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數、處、量、壽、受用生,自體、因緣果分別。』

   這是嗢柁南。這底下嘛,長行解釋這個頌。

  壬二、長行

  『當知界建立由八相』

   這個界施設建立,有八個部分的相貌。

  『一數建立,二處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壽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體建立,八、因緣果建立。』

   這是分這麼八個部分,來解釋這個界施設建立。這是總標列。

  辛二,依次釋——壬一、數建立——癸一、徵

   這底下,依次釋,隨順這個次第加以解釋。分成八科,第一科就是數建立,數建立嘛,先問,

  『云何數建立?』,怎麼叫作數的建立,就是安立這個數目。

  癸二、釋——子一、標列界

   這底下嘛就解釋,分成三科,第一科標列界。

  『略有三界』,界施設建立在數目上來說呢,就是三,就是三種世界,就是這麼樣意思。

  『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是佛法裡面說,一切眾生流轉生死的範圍,不出這三個世界。一個是欲的世界,一個是色界,一個無色界,分這三個部分。這是標列出來這三個世界的數目,這第二段就是辨別它的數、別它類別,辨攝別就是它的類別。分兩科,第一科是墮,第二科是非墮。

  子二、辯攝別——丑一、墮

        ——丑二、非墮

  『如是三種,名墮攝界。非墮攝界者,謂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

   這是先說這個墮攝界,先說這個墮。如是三種,這三種世界是屬於那種界呢?是屬於墮攝界這個範圍內的。墮這個字,就是向下落,落下來,那麼就叫作墮,加起那麼是墮落。像這個飛鳥在天空飛落下來了,那麼就叫作墮。或者這墮字當『在』字講,你在什麼地方。是墮攝界,這三種世界,它是落在這攝的世界裡邊。或者是攝這個字,當作『屬』字講,親屬的屬,它屬於這有生死流轉的世界,屬於這一方面的,叫作墮攝界。或者這個攝字,當作『繫縛』講,就是它是屬於繫縛的範圍內的這樣的世界,這三種世界是屬於繫縛範圍內的,繫縛就是把它綁起來,它是不自由不自在的這麼一個世界,一個苦惱的世界,叫作墮攝界。

  『非墮落攝界者』,這是第二科非墮。

  『非墮攝界者,謂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

   總起來說呢,這是聖人的世界,聖人的世界就是沒有繫縛,是一個自由自在的這麼一個世界,可以叫不墮攝界,不屬於、不落在繫縛的範圍內的,是一個大解脫的境界。這個大解脫的世界是什麼呢?謂方便,這個方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進入這個大自由的世界的方便,進入這個自由的世界的方法,你由這樣的方法能達到那個地方去,那叫作方便,是這樣的意思。在苦集滅道四諦裡面來說,這個方便就是道諦。

  丑二,

  『非墮攝界者,謂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

  『並薩迦耶滅,』

   這個薩迦耶是印度話,是梵語,翻到中國話是什麼呢?翻這個為偽身,虛偽的偽,身體的身。有的地方是翻這個壞聚見。壞聚見,破壞的壞,聚集的聚,壞聚見,見就是見聞覺知的見,翻壞聚見。但是這裡就是說偽身。虛偽的,虛偽的身體,就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這個身體,那麼叫做『薩迦耶』。這個身體滅了,就是他結束了,而不再生起了,那麼叫做『薩迦耶滅』。

   我們這個偽身,也就是現在我們的這個生命體,他不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是令我們苦惱的一種東西,當然這身體時常的老病死,身體會老,會有病,它還會死亡,令我們受了很多的苦,所以它不是一個真實的安樂屋,所以叫做偽身。這個偽身在眾生這一方面來說,或者我們就說人好了,在我們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身體,你想要這個身體滅了,還是不行的;還有滅不來的,就是無始劫來,久遠以來,這個生命體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直的不間斷地相續下來,你想叫它不生,死了不生,還是不行的。所以現在這說滅,就是究竟地把這苦惱的身體息滅了,而不再有苦惱的身體了,那就叫作滅,所以這個在四諦裡面說就是滅諦。方便是道諦,薩迦耶滅就是滅諦,那麼在四諦裡面,就是一個道諦,一個滅諦,這兩句話。

  『及無戲論無漏界。』

   那麼這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無漏,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漏是煩惱的意思,就是成就涅槃的聖人他是沒有煩惱的,我們凡夫是有各式各樣的貪、瞋、癡的煩惱,聖人涅槃的世界是沒有煩惱。

   那麼無戲論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論就是言論,戲論就是你的言論都不合道理,所以叫作戲論。用現在的話來說呢?就是這一切聖人入了涅槃的世界之後,究竟是有是沒有,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這涅槃的世界和這一切有為法,是統一的呢?是不統一的?這各式各樣的分別都叫作戲論。就是涅槃的世界是沒有一切戲論的。那麼這叫作『無戲論無漏界』。

   那麼這個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就是叫作『非墮攝界』,就是他是不屬於苦惱的世界,是一個大安樂的世界。這是分這麼二科,一個墮界,一個非墮。

  子三

  配屬地二,丑一墮攝二,寅一別辨相一,卯一有尋有伺地。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除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

   這個解釋裡邊,先是列出標列這個世界有這三種,然後辨別它是屬於墮界呢?是屬於非墮?這三種世界屬於苦惱的世界,這是第二科。下面是第三科,配屬地。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墮攝,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別辨相分三科,有尋有伺地這三科。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

   前邊就是說一個大概的要義,這底下再詳細的解釋。這裡邊說出來欲界、色界、無色界。可是這一品是說的有尋有伺等三地。這三地在這三種世界彼此的關係配屬一下。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這裡邊說的這個欲的世界,這個世界裡邊的人,都是有欲的。這個欲界的全部,以及色界的初靜慮,色界裡邊一共有四種靜慮,現在只說初靜慮。第一個靜慮。

  『除靜慮中間若定若生』

   這個『靜慮中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初靜慮和第二靜慮之間,叫作中間。這個有尋有伺地,就是要簡除去『靜慮中間』,這個三昧不在內,只是欲界和色界初禪,這是屬於有尋有伺地的,這樣意思。

   這個『若定若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是人間的人,他不是天上的人,在人間的人他肯放下欲,他能夠修學禪定成功了,得到色界初禪了,這叫『若定』。

  『若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得到初禪以後,他的壽命或長或短,死掉了,死掉了以後呢?他就往生到色界初禪天去了,那是天上的人了,不是人間的人。那麼這二件事,或者是定,或者是生,名有尋有伺地,他的內心思想還是有尋,還是有伺的,他的心裡面有這個活動。

   那麼這就是二個部份,一個是欲界,像我們這個世界上或者人,不管是中國人是外國人,所有的人,內心都是有尋伺這種心裡活動的。這個尋伺的活動這件事呢,在我們人的世界,這心理的活動,這個尋伺應該說是最明顯有三種尋伺,就是欲尋伺,一個是恚尋伺,一個害尋伺,我們一般人就是這三種尋伺。

   這個欲尋伺呢,就是總想要得到,總想要獲得自己所歡喜的事情,是色、聲、香、味、融,這五種,心裡面老是想這件事,那麼叫作欲尋伺。

  第二個呢,就是恚尋伺,我不高興的事情,它要加在我身上,不可以,我會排斥,那麼叫作恚尋伺。恚就是瞋恚,就是就是憤怒了。

  可是後邊還有一個害尋伺,恚尋伺和害尋伺有什麼不同呢?恚尋伺比害尋伺厲害一點,就是想要把對方消滅了,把他殺死他,就是這樣的恚。害尋伺呢?不想殺死他,但是要傷害他,那麼叫作害尋伺。也有不同的解釋。我們社會上的人,我看多數就是這樣子,一個恚尋伺、害尋伺、欲尋伺,就是這樣的。

  另外還有三種尋伺,就是出離的尋伺,出離欲的尋伺,這是一種,再一個是也沒有恚尋伺,也沒有害尋伺。出離欲,就是我不高興這個色、聲、香、味、觸,我想要我的心在超越了色、聲、香、味、觸的欲,在清淨的境界裡邊湛然不動,寧靜而住,那麼就是禪定的境界了,出離欲的一種尋伺。這出離欲的境界,當然也要經過尋伺纔能成就。

   再就是恚尋伺、害尋伺,原來這個人是這有二種思想的,現在沒有了,不如意的事情加在他身上的時候,他是不恚也不害,他心裡能不動,那麼這就是不容易,善良的尋伺,出離的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

   這個若是生到色界初禪天的人,或者得到色界初禪的人,他是有這三種尋伺,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有這三種尋伺。我們沒有得到禪的人,當然我們就是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如果是有過孔孟之道訓練的人,或者相信佛教的人,或者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修養的人。他可能在這二個三種尋伺之間,來來去去的,他內心的世界應該是這樣,就是也有染污的尋伺,也有清淨的尋伺,總而言之是有尋伺的,所以名為有尋有伺地。這是第一科有尋有伺地。

  卯二、無尋唯伺地

  『即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

   即靜慮中間,就是初禪和二禪之間的這個三昧,這個定的境界,這是叫作無尋唯伺地。因為他的定力,更進了一大步,使令麤動的尋的心理活動,不顯現了,停下來了,只有微細的,微細的推求的心理,所以叫唯伺,唯有這個伺。所以這中間的這個中間禪,初禪二禪之間的中間禪,是這樣的境界,沒有尋而有伺。這個境界也一樣,也是有定有生的不同,那麼這個定成功了的人,他是作大梵天王的。這是一種。

  『隨一有情,由修此故得為大梵。』

   隨那一個有情識的人,『由修此故』由於你肯努力,放下欲修學這樣的禪定的話,你將來就可以作大梵天王的。這樣說大梵天,他是有中間禪的功夫的,是這樣意思。這個沒有到境界,只得到初禪,那就是初禪天裡面的梵眾天,梵輔天了。

  『從第二靜慮,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

  這是第三段,從第二靜慮開始,『餘有色界』,和剩餘的有色界,二禪、三禪、四禪,這是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呢,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無色界。這個欲界,是有欲,也有色,也是有地水火風的生理組織,色界天的人也有地水火風的組織,但是色界天的人沒有欲了,不像我們欲界的人還有各式各樣的欲煩惱,色界天的人有色而無欲,欲界的人有色而又有欲,所以名之為欲。不過後邊還有解釋,這個色界天的人有色而無欲,所以名之為有色界。『及無色界』,無色界天沒有欲,也沒有色,沒有這個地水火風這種物質組成的生理的結構,沒有這有色的身體,只有精神性的活動,那麼那就叫做無色界。就是從第二靜慮開始乃至到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完全名之為無尋無伺地。這樣呢把三界分配屬於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

  隨難釋

  『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

  這底下嘛,第二科隨難釋。前邊第一科是別辨相,各別地說明這三地配屬三界的相貌,這第二科嘛,隨難釋,隨裡邊有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加以解釋叫隨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簡,把這個道理標出來,加以簡別。

  『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這個『不由不現行』這句話就是簡,這個簡就是把它挑出去叫簡。說這裡邊它名為無尋無伺地的道理是什麼呢?是由離尋伺欲,所以叫無尋無伺地,就是沒有欲,這個離、遠離也就是沒有的意思。

  這個尋伺的欲,就是歡喜,心裡歡喜去推求思維,那就叫尋伺欲。有尋伺的貪,有尋伺的貪欲,這個在我們人間的人,就是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心裡面不斷的想辦法,那麼那就叫做貪,就叫做尋伺貪、尋伺欲。當然這是屬於染污性的,若是已經成就初禪的人他也是有尋伺,但是屬於清淨的,就是剛纔說的出離的,出離的尋伺,出離欲的,從欲的境界裡邊出來,跳出來,他有這樣的尋伺,那是屬於清淨的、沒有恚的尋伺,也沒有害的尋伺,心裡面比較良善、慈悲,那也是一種尋伺。

   其次,就是在本論,《瑜伽師地論》後邊的文,也說出一件事來,就是修行人他雖然有高尚的理想,但是他還是有欲尋伺,有恚尋伺,有害尋伺的。他有這個尋伺,因為他想要跳出去,他就要從佛法裡邊攝取一種清淨的尋伺來破除染污的尋伺,那也叫做尋伺,可是他還沒成功,還沒得到禪的尋伺,這個也是屬於尋伺。

   現在這裡說『由離尋伺欲的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就是沒有這樣的欲,沒有這樣的尋伺欲,就叫做無尋無伺地。這個再簡,再明顯的說呀,也就是沒有欲,沒有欲界的這種欲,它就叫做無尋無伺地。這麼意思。

   『不由不現行故』,不是因為他心裡邊沒有尋伺就叫做無尋無伺地,不是。就是成就了初禪的人,成就了色界天的初禪的人,他心裡面也是有尋伺的,有這樣心裡活動,但是屬於清淨的。二禪以上的人,他是沒有這種尋伺欲了,沒有了,所以叫做無尋無伺地。中間禪,無尋唯伺,就是沒有尋,但是還有伺,就是沒有尋的欲,還有伺的欲。現在這裡加以簡別,怎麼叫做無尋無伺地呢?就是沒有欲了,所以就叫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不是因為他沒有尋伺的活動,沒有尋伺的心理活動,叫做無尋無伺地,因為還是有尋伺的,就是沒有欲的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都是有尋伺的這種活動,但是他沒有欲,所以叫『無尋無伺地』,是這麼意思。『不由不現行故』,這句話是標簡,底下嘛就解釋它的緣由。分二科,第一科是由一類無。

  『所以者何?』

  是沒有尋伺欲,所以叫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它的所以然是什麼呢?是

  『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

  這是說出個理由來,『未離欲界欲者』,沒能夠遠離欲界的欲的人,這個欲界的欲分二種,一種是煩惱欲,一種是事欲,這個《披尋記》裡面有解釋。這個煩惱欲呢,只是心裡邊有欲而已,沒有表現在行動上,那叫做煩惱欲。這個事欲,不但是內心裡邊有煩惱,而也有這種行動了,有這個欲的境界出現,那叫做事欲。現在這是離欲界欲,就是這兩種欲都沒有了,都消除了,那就是離欲界欲。說未離欲界欲呢,那就是這兩種欲都是有的。

  『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說這種沒有離欲的人,那當然他是有欲,是有尋有伺的,但是也有時候不是的。什麼呢?『由教導作意差別故』,由這個禪師,明白通達禪的人來教導他,你要怎麼怎麼樣的作意,各式各樣的這種修禪的方法教導你,你能隨順學習。

   『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在你相應的時候,在某一個時間,也就會有無尋無伺意出現。叫你學習觀一切法空,照見五蘊皆空,於這個空的境界裡面,照見五蘊皆空,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樣的離一切相的境界,你能夠相應的時候,那就沒有尋伺的活動了。

   但是只是說相應而已,還並沒有成功,所以你還是有欲。但是你要能夠隨顺善知識的教導,也會有無尋無伺的心理出現。那麼這樣講呢,我們有欲,也會有無尋無伺,那麼這究意是有尋有伺地,是無尋無伺地?怎麼樣講法呢?現在這就是說因為有欲的關係,還名為有尋有伺地,你雖然一時之間能夠無尋無伺,但是你有欲的關係,還名為有尋有伺地,這樣意思。

  『已離尋伺欲者,』

   前邊這一段是一類無,但有欲的人有一類的人還沒有尋伺,這底下說一類已離尋伺欲者,

  『亦有尋伺現行。』

   已離尋伺欲者,那就指二禪,中間禪也算在內,主要指二禪、三禪、四禪以上的人,這以上的人,是沒有尋伺欲了,事欲沒有,煩惱欲也沒有,這種人他內心的世界,也是有尋伺的活動的,他也會推求道理,去觀察一種道理,也會有這種思想活動,有這個活動,怎麼知道呢?

  『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如出彼定』,這就分兩種,就是在人間的人,他得到色界二禪、三禪、四禪了,在禪定裡邊是沒有尋伺的。這個初禪的人,還是有尋伺,他在禪定裡邊是沒有尋伺,但是他會出定,他不是永久在禪定裡邊,頂多他人定七天,或者是更多的天,他要出定了以後,他心裡邊還是有尋伺的。那麼這個人究竟是有尋有伺地是無尋無伺地呢?這個人還是無尋無伺地,因為他沒有欲了,所以用有欲無欲做它的界限,作有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的界限,這麼樣決定,是以『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生彼者』呢?就是人間得到二禪以上功夫的人,昇到二禪天以上去了,當然也是在禪定的時候,是無尋無伺,從禪定裡邊出來的時候,也還是有尋有伺,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不由不現行故』,名之為無尋無伺地,而是由於他沒有欲,是這樣意思。

   若是這個他没有欲,這種人,就是無尋無伺,也還是有尋有伺地,這麼解釋。不是由於不現行,也不是由於現行,不是由於有尋有伺就名為『有尋有伺地』,不是由於無尋無伺,名為『無尋無伺地』。而是由於沒有欲、由於有欲來說它的名字的。

   前邊這一大段文是墮攝,還是屬於凡夫禪,屬於凡夫得到禪定的人,這樣解釋。這裡非墮攝第二科就指聖人說的。

  丑二、非墮攝

  『若無漏界有為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地。』

  卯二、

  『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餘如前說。』

  前面指凡夫得到禪定的人,那麼這樣分別,這底下若無漏界是指聖人說的。『若無漏界有為定』,這無漏界呀,也分兩部分說,就是他是把欲界的煩惱斷了,凡夫得禪呢,欲界的煩惱也是沒有了,聖人得到禪,欲界的煩惱也是沒有了,但是有分別。凡夫得到色界的禪定,欲界的煩惱沒有呀,只是心理上沒有欲的活動,生起欲煩惱的種子還在,只是不活動。若是聖人得到初禪的時候呀,他欲的煩惱種子也沒有了,還是有點分別的。那麼這個無漏界在這裡說呀,譬如說是得到初禪或者得到二禪的,這是三果聖人了呀。三果聖人,他斷了欲的煩惱,色界的煩惱斷了一少分,還有很多都沒有斷,可是他因為斷除多少煩惱了呀,也就名之為『無漏界』,這樣說這聖人斷煩惱。

  這件事呀,有的斷除少分煩惱,還有很多煩惱沒有斷,有的是完全斷了煩惱了,就是全面的淨清了,這都是屬於無漏界。所以『若無漏界有為定』,就是這個無漏的世界的聖人,他現在入於這個有為的定,不是無為的定,入於涅槃那是無為的境界,沒有入涅槃,他還有心、意、識的活動的都算是有為。這樣的聖人『所攝初靜慮』,屬於他的初靜慮,就是色界初禪,也就這個三果聖人,他入這個初靜慮的時候,亦名有尋有伺,也叫作『有尋有伺地』,這一段就是標,這底下解釋。

  『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這個聖人呀,他若是入初禪,入這個三昧的時候,怎麼還是名為有尋有伺地呢?這底下說了個理由,『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因為他這個地方是這樣呀,就是他由散亂心入於不散亂的初禪,入了初禪之後,『緣真如為境』,是這樣意思。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哩,就是不是說是由散亂先入初禪,由初禪纔緣真如境,不是,一開始呀,就緣真如為境,入於初禪三昧。這是有點不同的。那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哩,『依尋伺處法』,就是那個聖人呀,他是依據『尋伺處法』,還是推求觀察,照見五蘊皆空呀,他要推求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的就是畢竟空的,他這樣去觀察,然後纔入於這個真如的境界的,所以叫著『緣真如為境』,他不能夠離開了有為法,直接的『緣真如為境』,不能這樣子,那要到入地菩薩以上纔可以這樣,由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乃至到二……,現在這裡說是三果聖人,都是要先從有為的因緣生法上去正意念,纔能夠進入到真如的境界,所以叫做『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

  既然是由『尋伺處法』『入此定故』,所以叫做『有尋有伺地』。『不由分別現行故』,不是因為在定中還有尋伺的心所,就名為『有尋有伺地』,而是因為入定的時候呀,他還是要依這尋伺的這種方法,還是要有推求觀察的心理作用,依此為方便,緣真如為境的。如果說是,他不這樣觀察,不作如是觀的話,只是內心無分別呀,那不能入,不能說是『緣真如為境』。所以這個無漏的三昧呀,一定要通過觀,通過這毗缽舍那的觀。像我們沒得聖道的人,或者沒得禪定的人,你修學禪的時候,一定是有兩個相貌,就是一個止,一個觀的。如果是不修觀,只是修止,那麼就是一般的世間有漏的學習禪的方法,再加上佛法的觀呢,那纔是屬佛法的修學禪的方法。如果沒有觀,那是共一切外道的修禪的方法,若有佛法的觀的時候,那就不共於外道了。

  現在這裡說,聖人都還是這樣,初得聖道的聖人呀,若不去緣真如的時候呀,他心裡只是止而已。只是止,那就是入於初禪的一般的這種禪。需要『緣真如為境』纔能算是無漏的三昧,還是有這個問題的。

  這件事呀,在阿含經裡面也說得非常的明顯,在漢文的阿含經裡面,在這個大乘經論更是明顯。像《大般若經》很明顯,像《金剛經》也是,很明顯的提出來這件事。所以佛教徒修禪的時候呀,應該明白這件事。

  所以『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不是因為你在禪定裡邊,還有這個尋求的現行就名為有尋有伺地,不是的。是因為你入此定的時候,是用尋伺的方法。

  『餘如前說』,

  剩餘的,前邊的這是辨別這個有尋有伺地,那麼剩餘的哩,就是那個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兩個。這兩個哩,也是這樣子說,就是前邊說的這個『方便及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那麼,這裡面的意思,《披尋記》裡面說的,我認為它說的好,就是這個無漏的三昧呀,這真如三昧是遍一切地的,當然不遍於非非想地,非非想地不在內。已經成功的人,應該是不同,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也都有真如三昧,也都是有這個方便呀,『薩迦耶滅乃至無戲論無漏界』,也都是有非墮攝的這種。這種無漏的真如三昧的,前面說了,這裡就不說了,所以叫做『餘如前說』。

  這個有尋有伺這個地方呀,在別的的地方,別的經裡邊,別的論裡邊,常會提到這件事,欲界是有尋有伺,色界初禪也是有尋有伺;中間哩無尋唯伺;二禪以上嘛,無尋無伺。這樣劃分它的界限,但是有的地方哩,就說二禪以上的人,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的人都有尋伺的心所活動的,那怎麼算無尋無伺呢?你就不大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它的界限,現在這裡呢,就是用這個理由來劃分,就是有欲、無欲,來分別它的不同。

  壬二、處所建立, 癸一、欲界,子一、辯所立

  丑一、總標

  『處所建立者,於欲界中,有三十六處。』

   這裡是說,『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這三地裡邊『略以五門施設立』,第一個就是『界施設建立』。『界施設建立』裡邊啊,建立八相,八相裡邊,第一個是『數建立』。這一科昨天說過了,現在是第二科『處所的建立』,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居住的眾生不同,所居住的地點也不一樣,所以叫做處所的建立。這一科裡邊分三科,第一科,先說欲界,這個欲界這一科裡邊,又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辨所立』,所立的處所,這裡邊先總標,先立出來。

  丑二、別列,寅一、那落迦處,卯一、辨二種,

  『處所建立』者,就是眾生居住的地方。在欲界裡邊,一共有三十六個地方,哪三十六個呢?

  辰一、大那落迦

  標,『謂八大那落迦』,八大那落迦這一段分二科,第一個是辨二種那落迦。那二種呢?第一個是『大那落迦』。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列出來這八個那落迦的名字。『那落迦』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地獄』。

  徵,『何等為八?』,什麼叫做八呢?

  列,『一、等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號叫,六、燒熱,七、極燒熱,八、無間。』

  這八個大地獄裡邊,最後一個,就是『無間地獄』這是列出來名稱,下面就加以解釋。這個解釋裡邊先說它的量,它有多大呢?

  己二、釋廣量

  『此諸大那落迦慮,廣十千踰繕那』,

  就是一萬由旬這麼大,一萬由旬啊!在玄奘法師的翻譯裡邊,一踰繕那是中國的華里十六里,那麼是一萬,就是一萬個十六里,這是它有這麼大。

  現在這底下說『寒那落迦』。前面是八種大那落迦。

  辰二、寒那落迦。

  『此外復有,八寒那落迦處。』此外,八個大那落迦之外,復有八個寒的那落迦的地方。

  『何等為八?一、皰那落迦。二、皰裂那落迦。三、喝哳詀那落迦。四、郝郝凡那落迦。五、虎虎凡那落迦。六、青連那落迦。七、紅連那落迦。八、大紅連那落迦。』這些地獄的名稱下面有解釋。

  卯二、明邊際,辰一、舉那落迦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至等活那落迦』,

   前面說出二種那落迦,這底下說出那落迦的邊際,究竟它在什麼地方?『從此下』,從地面以下,三萬二千踰繕那,那麼深!就到『至等活那落迦』了,就到那個地獄那個地方了。

  『從此復隔四千踰繕那,有餘那落迦。』

   八個那落迦,第一個是等活,還有七個呢,就是再從此以下,還要距離四千踰繕那那麼遠就有其餘的那落迦了。

  辰二、例寒那落迦

  『如等活大那落迦處;初寒那落迦處亦爾。』

   前面是舉『大那落迦』,這底下例寒那落迦,就是照大那落迦為例,說出來寒那落迦的地方。分二科,第一科是『初寒那落迦』如等活大那落迦那個地方,初寒那落迦那個地方也是那樣子。那麼也就是地面以下三萬二千踰繕那,就是到了『等活』那落迦了。

  『從此復隔二千踰繕那』

   前面說四千,這裡說二千。就有餘的那落迦,就是『寒那落迦』,這是說二種那落迦的地點的邊際。

  寅二、餓鬼處,寅三、非天處.

  『又有餓鬼處所』,前面是說『那落迦』的處所,這第二科是說『餓鬼』的處所,『又有餓鬼處所』。

  『又有非天處所』,非天就是阿修羅。

  寅四、人天處,卯一、攝旁生趣,

  『旁生即與人天同處,故不別建立。』這是第四段說人天的處所,人天處所分二科,一科是『攝旁生趣』。

  『旁生即與人天同處』,我們通常說是畜生,舊的翻譯叫『畜生』,玄奘法師翻作『旁生』,旁生和畜生的含義是一樣。『即與人天同處』,旁生和人天同在一處,『故不別建立』,所以不另外建立處所。

  辰、人——巳一、四大洲

     ——巳二、八中洲

  『復有四大洲如前說』,這是說人天的處所,分二科。先說『人』,人裡面先說四大洲,在大海里有四個洲,像前面已經說過了。

  第二段說

  『復有八中洲』,八個中等的洲,海里邊的島子,就是每一個洲的旁邊還有兩個中等的洲,島子,所以加起來就是八個。

  辰二、天——總標列

     ——明所攝

  『又欲界天有六處』,前面是人的世界說完了,這裡是說天的地方。天有六個地方。

  『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時分天。四知足天。五樂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一、四大王眾天,就是四個大王眾天,就是每一個天的裡邊也有很多的天,分四個部分,就是四個大王眾天。第二種呢,就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前面也說過了就在須彌山的頂上。第三個是『時分天』,這是空居天了,印度話就是『夜摩天』。第四,是『知足天』,就是『兜率天』。

  第五,是『樂化天』。第六,是『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的名稱,後面也有解釋,這裡就不說了。

  『復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然處所高勝。』

   這底下呢?欲界有三十六處,現在已說完了。但是還有其他的包攝在這三十六處之內的,那幾種呢?

   就是『摩羅天宮』,魔王的天宮。魔王的天宮在什麼地方呢?『即他化自在天攝』,就攝屬在『他化自在天』裡邊。但是它也有一點特別的,『然處所高勝』,這摩羅天居住的地方,比天高勝,比天高大殊勝,但是屬於他化自在天的,就是不另外計數了。

  子二、攝其餘——丑一舉種類——寅一、那落迦攝

               ——寅二、人中攝

        ——丑二引經說,

  『復有獨一那落迦、近邊那落迦,即大那落迦及寒那落迦,以近邊故,不別立處。』

   『復有獨一那落迦』,這底下是地獄的事情,地獄裡邊有『獨一的那落迦』,還有個『近邊的那落迦』,這二種那落迦呢,即『大那落迦』,即『寒那落迦』,也就是屬於『八大那落迦』及『八寒那落迦』的,那麼『以近邊故,不別立處』,因為它就是靠近那個『大那落迦』的邊,靠近『寒那落迦』的邊,所以不另外計數了,不另外立處所的名稱了,這是一種。

  寅二,人中攝

  『又於人中,亦有一分獨一那落迦可得。』

  這是第二科,在人中也有地獄,也有這種苦惱的眾生,有『獨一那落迦』可得,怎麼知道呢?

  丑二、引經說

  『如尊者取綠豆子說,我見諸有情,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總一燒然聚。』

   『如尊者取綠豆子說』,就是大目犍連尊者,他的姓叫這個姓。『我見諸有情,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總一燒然聚。』他說這話,我看見有很多眾生『燒然』,為火所燒,這個『極燒然』就是燒得很厲害,就是多部分被火所燒。前面『燒然』還是少部份,『極遍燒然』,就是全身被火燒了,『總一燒然聚』,就是為火所燒,看不出那個人的形容相貌,就是一團火了,叫做『總一燒然聚』。那麼這也是一種地獄,這是在人間的。

  子三、總結數

  『如是等三十六處,總名欲界。』

   這是結束這一段,就是前面『八大地獄』是八個數,『八寒地獄』是八個數,這就是十六個了。再加『餓鬼處』,是十七個。加『非天處』,是十八個,『四大洲』,是四個,就是二十二,『八中州』,就是三十個了,加『欲界天』正好是三十六個。總名為『欲界』。 『欲界』裡邊就有這麼多的眾生在這裡居住。

  壬二、處所建立-欲界

         -色界——總標

            ——別列——一、初靜慮攝,

                ——二、第二靜慮攝,

                ——三、第三靜慮攝,

                ——四、第四靜慮攝—異生—顯生處

                         ——攝無想

                       -諸聖-顯生處——列

                             ——標

                           ——辨修因,

                        -菩薩——顯生處

                           ——辨修因

卷四: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