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二 TAPE 257 寅二、根律儀分三 卯一、廣分別相分三 辰一、徵 辰二、標 云何根律儀,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廣說。 這二道資糧這一大科裏面,一共是十四段。前三段,前面已經講過了,所以以下只講這個十一段。這十一科裏面,第一科是律儀戒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是根律儀。分三科,第一科是廣分別相,廣分別根律儀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根律儀』?修世間道,修出世間道的前方便,就是持戒清淨。現在是第二科,要修六根的律儀,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保護他沒有過失。怎麽叫做根律儀呢?『謂如有一』,這以下第二科是標,就是標出來這根律儀的大意。『能善安住密護根門』,就是這一位修行人,他能夠善巧方便地,將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安住在清淨的律儀上面,怎麽樣安住法呢?『密護根門』,你要嚴密地保護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要被這個貪瞋癡染汙了,叫做密護根門。這個『門』就是有能出、能入的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種種的虛妄分別,從這裏面出來,種種的外邊的塵勞的境界,從這裏面進來。這個一出一入,須要用正念,使令他、保護他清淨,是這樣意思。怎麽樣叫做根律儀,第一個就是要密護根門,第二是防守正念,這個六根的清淨,怎麽樣保護他呢?就是要用正念來保護他,這叫做防守正念。這個防守,是正念的作用,正念是能保護的,所保護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常委正念』,常委正念,就解釋這個正念,也就是要精進地去成立,去建立這個正念,『乃至廣說』,其中一共是五段,這裏面說出來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說出來三個,還有兩個略去了,這是標。下面第三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依標別顯,就是根據標出來的,來一樣一樣的去解釋它,就是依標別顯。一共是分五科,就是解釋這五段,第一科呢?就是密護根門,解釋密護根門,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辰三、釋分二 巳一、依標別顯分五 午一、密護根門 未一、徵 云何名為密護根門。 未二、釋 下邊謂防守正念,這是第二科解釋。 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 未三、結 如是名為密護根門。 『謂防守正念』,就是這位修行人,用正念來保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就叫做密護根門。『常委正念』,而這個正念呢?要常,就是不間斷的學習這個正念,不能失掉了,失掉了就是有間斷,不常了,這『委』是詳細地,詳細地學習這個正念。不是粗略地,『廣說乃至防護意根』,中間又略去了。到最後防護意根,要保護你這個第六意識,叫他清淨,『及正修行意根律儀』,這裏面也就是有眼根律儀,耳根鼻根舌根意根的律儀,是保護這意根清淨了,如果若不清淨?呢就修學這個律儀,叫他清淨,是這樣的意思。『如是名為密護根門』,這密護根門是這樣意思。 午二、防守正念分三 未一、徵 云何名為防守正念。 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防守正念,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防守正念。 未二、釋分二 申一、獲正念 謂如有一,密護根門增上力故,攝受多聞,思惟修習,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正念。 這以下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獲正念。『謂如有一』,就是有這麽一個修行人,『密護根門增上力故』,這位修行人,他有這樣的增上力,什麽增上力呢?他想要保護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清淨,他這個增上力,這個強大的願力,很堅強的願力就是增上力。就是我想要使令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常常地清淨不要染汙,他這個願力,因為有這樣的願力,怎麽辦呢?我想要使令我六根清淨,要怎麽樣辦法呢?就是『攝受多聞,思惟修習,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正念』,就是要用正念來保護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而這個正念怎麽樣能夠取得呢?你要攝受多聞,這個攝受就是集聚,就像人發財的時候,這個月我賺多少錢,下個月又賺多少錢,一個月老是賺錢,漸漸地集聚積少成多,『攝受多聞』也就是,我學習佛法,今天也學習,明天也學習,就是…也是積少成多的意思,這『多聞』實在就是學習的意思,學習佛法。學習了以後,你還要『思惟』,把所學習的佛法,在心裏面去專精思惟,在寂靜處,要思惟所學習的道理。思惟以後又要『修習』,就是要在禪定裏面去思惟,叫做修習,就是用這聞思修這三個方法,『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正念』,由於你對於佛法能夠多聞,思惟修習的力量,這個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你就得到了正念的方法了。不是你自己自作聰明,說我這樣子就可以叫做正念,不是這個意思,要根據佛說的這個法語,這些修多羅的地方,法語裏面,取得正念,取得正念的方法。這是第一科,先怎麽樣能得到正念,這一段說完了,下面第二科能防守。 申二、能防守 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 『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就是這位修行人,想要保護自己的六根清淨,要不斷地學習佛法,得到了佛陀所開示的正念,什麽叫做正念,然後你就用你這個正念,『為欲令此所得正念』,就是想要使令自己,從佛陀的法語中,所得到的正念的方法,『無忘失故』,在你心裏面不要忘掉了,要時時的現前,這個正念時時在心裏面顯現出來。『能趣證故』為什麽要不忘失呢?忘失有什麽不好呢?不忘失有什麽好處呢?『能趣證故』,這個『趣』就是向前進,從你現在這個凡夫境界向前進,就能到聖人的境界去,叫做『證』,能趣證故,你若時時地不忘掉正念,你就能轉凡成聖,能到聖人的境界,到了聖人的境界『不失壞故』,你這個正念就不可破壞了,凡夫的時候,還能勉強地維持,精進的用功,但是有特別的因緣,這個正念還會失掉的,但是若得到聖道以後呢?『不壞失故』,永久地在那裏而不可破壞了。『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前面說你要不忘失正念,這個不忘失正念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於時時中』,就是晝三時、夜三時,除了夜間有一個時期休息,其他的時間,從時至時中,『即於多聞』,你學習的佛法裏邊得到的智慧,要專精思惟得到的智慧,要在禪定裏面修學止觀,所得到的智慧,你用你這個聞思修的智慧,『正作瑜伽』就是努力地修學止觀,這個正念,就是把你從聞思修得到的智慧,時時現前,這個時時現前,是由『念』才現前的,你若沒有這個念的時候,你學習多少佛法都等於沒有學,因為不現前,所以『正作瑜伽』,『正勤修習』就是很努力地,精進地修習這個智慧,『不息加行,不離加行』,不停止地努力地修行,你不遠離,你的心長時期的和這個智慧在一起,不要同他分離,就是不離開,不要同止觀分離,能這樣子,這就叫做不忘失了正念。 未三、結 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這是第三科結束,像前邊這兩段文所說的,由此多聞思惟修習所集成的正念,這個正念實在裏面也就是智慧,『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時時地,就善巧地,能夠防守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清淨,就能保護了清淨了,『正聞思修瑜伽作用』,而這個令心清淨,密護根門了,也就是你正聞思修,止觀的一個作用,而這個作用的現前,就是念的力量,正念的力量,『如是名為防守正念』,這個正念就這麽講。 午三、常委正念分二 未一、征 云何名為常委正念。 這是第三科,第三科叫做『常委正念』,『云何名為常委正念』?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別辨相,別辨常委正念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未二、釋分二 申一、別辨相分三 酉一、標 謂於此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 這是標,『謂於此念』就是,你這個修行人,從聞思修得到的智慧,你常常使令這個智慧現前。『恒常所作』,這個常,就是常時期地,不見斷地,老是這樣努力地使令這個正念現前,這叫做常念。這『委』這個字怎麽講呢?『委細所作』;『委』是詳細的意思,詳細所作的止觀,就是你一點不能夠忽略地,要詳細地,念念地叫他清淨,不離止也不離觀,不管是,你修這五停心觀,修慈悲觀,修無我觀,你要詳細地思惟觀察。這是標,下邊第二科是辨,就是說明。 酉二、辨 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所作,名殷重作。 『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叫做『名無間作』。不間斷地努力,『委細所作,名叫做『殷重作』,這個殷重就是委細的意思,就是詳細的意思這是辨。 酉三、結 下邊第三科結。 即於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為常委正念。 這個常委正念是這麽意思。 申二、顯功能 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於念能不忘失。 前面是別辨相,辨這個常念和委念的相貌,現在是顯示常委正念的功能。『如是』,這樣子於念能不忘失,常常地正念現前,不忘失。 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於無忘失念,得任持力。 如這位修行人他所有的,一個常正念,一個委正念,『如是即於無忘失念得任持力』,你常常地這樣努力,你的正念他就老在那裏不失掉,就有任持的力量,有個攝持住,不失掉的力量就是,你成就了這個力量。 即由如是功能勢力,制伏色聲香味觸法。 由於你這樣地,不失掉正念的力量的關係,就制伏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起種種的貪瞋癡的活動,你就六根清淨了,就叫做密護根門了,這樣意思。 午四、念防護意分三 未一、徵 云何名為念防護意。 這是第四科念防護意,用正念來保護你的意根,分三科,第一科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五無間意。 未二、釋分二 申一、五無間意分二 酉一、舉眼識 謂眼色為緣生眼識。 這底下就詳細解釋這件事,就是我們這個眼根和色境為因緣,眼根是增上緣色境是所緣緣,這兩個緣和合了的時候,就引起這眼識,這個眼識就現起了。 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 這個眼識以眼根為依止,而去緣色的境界,他在一明瞭的時候,眼識只是一個明瞭,這個時候不間斷,就引生出來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會分別眼識所緣的色境。 由此分別意識。 這個分別意識現起了以後。 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者。 這個分別意識一現起的時候,他就去分別所緣的色境,認為是可愛的,可愛著的,而這個色就是眼識所緣色,眼識緣色的時候,並沒有可愛的這種感覺,也沒有不可愛的感覺,只是明瞭一下,但是分別意識現前了的時候,這個分別心就來了,就認為這個是可愛的,所以這個『色色』,二個色是眼識所緣色和分別意識所緣色,雖然是同一個境界,但是境可是不同了,可是有差別了。 『將生染著』,認為是可愛的這個分別心一現前,再一剎那這個染著心就來了,這是將生染著將要生染著。 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 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分別意識,分別這個色,是不可愛的。但是這個也是以眼識所緣色,為依止生起來不可愛的分別,認為這個色是不可愛於是乎,就生出來將要生出來憎恚的分別心了。將生,就是生起之前,在未生之後,未生和生之間將生,將生憎恚,這個時候。 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這說是你保護你的心清淨的相貌,保護你意…意根,意識清淨的次第,就是這種子。『即由如是念增上力』,就是你的意識分別是可愛、不可愛,將要生起染著,將要生起憎恚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你用功的時候,就由你聞思修得來的那個念力,從聞思修得來的那個智慧的念力的力量,『能防護此』,這念力一發生作用的時候,在這時候就發起了保護的作用,能防護此非理分別,就能防護,能保護你此意識分別…不合道理分別所起的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你這個正念的力量,使令你這個第六意識所有的煩惱不生起來,叫他不動。 酉二、例餘識 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 前面說是眼,眼色為緣生眼識,而後生分別意識,是這樣子。『如是』,下面第二科例餘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緣的聲香味觸的境界,『廣說當知』,也是像眼根這樣子。也是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也是這樣子,說是五無間意是這樣子。 申二、自染汙意 意法為緣生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 這是第二科自染汙意,前面是五無間意,就是你面對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前五識引起第六意識的煩惱分別,你要這樣用這個正念來保護你六根清淨。現在第二科自染汙意,就是不是面對前五塵的時候,你自己在那裏靜坐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有事情。 『意法為緣生意識』,你這個意根和法塵為緣的時候,意根是意識之所依,法塵是意識之所緣,有了所依,所緣的時候,這個意識就現起了。『即此意識有與非禮分別俱行,能起煩惱』,即此意識與法塵的境界上,也有非理的分別具行。這個俱行,意識是心王,非理的分別是心所,心王和心所再一起活動,叫作俱行。這時候能起煩惱,或者起愛煩惱,或者起瞋恨的煩惱。 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 『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的時候。 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未三、法 如是名為念防護意。 就是這樣意思,這樣說這個相貌說的很微細,告訴我們這個出家人修行就是這樣子,這樣說意內心的活動,叫他不要染汙,保護清淨,是這樣子。 午五、行平等法三 未一、征 云何名為行平等位。 這是第五科行平等位,第一科是密護根門,第二科防守正念,第三科常委正念,第四科防護意,現在第五科叫行平等位。這個根律儀,依標別顯分成五科,現在最後一科行平等位,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名為行平等』?住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 未二、釋 平等位者,謂或善捨或無記捨。 就是你的心,你這個意識,或者在善捨的境界,或者是在無記捨的境界,這時候叫作平等位,這時候也不貪也不瞋。要是貪也是不平等,要是瞋也是不平等,現在貪也沒有,瞋也沒有,心裏面這時候境界就名之為捨,但是有善捨,有無記捨的不同。無記捨,就是不可以說是善,也不是惡,叫無記捨,這個無記捨和前面善捨有什麽差別呢?你只是轉移所緣境,叫作無記捨。我現在貪心了,馬上的把這貪心消滅,叫他心裏不貪,起了瞋心了,立刻的不要起瞋心,心裏面處於無貪無瞋的境界,這叫無記捨,什麽叫善捨呢?經過智慧的觀察,而改變了自己的心,令他處於清淨的境界,那叫作善捨,你要用智慧觀察,我為什麽不要有貪,不要有瞋,用智慧觀察的時候,這個時候把染汙心改變為清淨了,叫作善捨,有這麽不同,這是第二科解釋。 由彼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善防護已。 由那位修行人因為有了正念,這個正念對於自己非理分別起煩惱意,有保護的作用,你這個正念發生作用了。善防護已已經保護了,這個作用已經發出來了,保護他不被煩惱的侵略。 正行善捨無記捨中。 由於你這個正念的努力,使令你這個心從染汙的境界出來,能活動於善捨無記捨的境界裏邊,了轉移了這個境界了。 由是說名行平等位。 這就叫作行平等位,這是解釋,下邊第三科法。 未三、法 如是名為行平等位。 是這樣意思。 巳二、廣辨二相二 午一、總舉二 未一、能善防護二 申一、徵 云何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前邊是這個根律儀,是依標別顯,現在下邊是第二科廣辨二相。實在這二科對比起來,依標別顯實在是略說的,是簡略的說一說。下邊廣辨二相,就是詳細的說這個用功的相貌。二相就是防護諸根,修根律儀,這二個相貌,就是廣辨這二個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總舉,先舉出這二個相貌,然後第二科再加以解釋。總舉這邊分二科,第一科能善防護,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怎麽叫作內心裏面生起了不合道理的分別,也就是起了煩惱的時候,能善防護,能夠善巧的保護自己,消滅了煩惱意,而使令內心清淨呢?先是這樣的徵。下邊第二科解釋。 申二、釋二 酉一、防護諸根分二科 第一科防護諸根 謂於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 心裏面怎麽樣能夠不生煩惱呢?就是這樣意思。這個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你不要取色聲香味觸法的相貌,不要執著它,你不要執著它的相貌。不取隨好,你不要取著它的隨好,就是這樣就好了,就可以了,下邊再詳細,解釋什麽叫作不取相和不取隨好。這裏面說,你要保護你內心清淨,這樣做就成功了,就是不取相和不取隨好就可以了。 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 『終不依彼』,就是從始至終,我這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開始,乃至到最後,我的心不依彼色聲香味觸法,『發生諸惡』,發出來諸惡的不善尋思,這些有罪過的,沒有功德的那種分別心,不要生分別心。『令心流漏』,你若生出來不善尋思,你這個心,不善尋思是心所,令心這個心是心王,這個心王不能自主,就隨看染汙的心所就活動去了,去流動,流者動也。這個動不是好的動,就是漏,漏就是引出很多的煩惱。就像有人瘡,瘡裏面流膿,就是那樣子,你的心流出來很多的煩惱,就叫作漏。 酉二、修根律儀 若彼有時忘失念故。 前邊是防護諸根,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不取相、不取好,不依彼境界引出來種種的不清淨的分別心,不要生出這些不清淨的心,這就叫作防護諸根,現在下邊第二科修根律儀。『若彼有時忘失念故』,這個修行人有的時候有正念,有的時候正念忘掉了,失掉了正念。 或由煩惱極熾盛故。 為什麽正念失掉了呢?或者是因為煩惱的力量特別大,就像那個火燃燒起來很猛,這個貪瞋癡的煩惱一動起來,這不得了。這樣這個正念沒有力量,正念就隱沒了,這個煩惱在活動,這就是失掉了正念以後,就有這種事情了。雖離取相及取隨好,而復發生惡不善法。就算是你這個時候沒有取相,沒有取隨好,還是發生了很多的罪過,發生了惡不善法。 令心流漏。 這個時候怎麽辦呢? 便修律儀。 你就修這個正念,把你的這個煩惱要取消它。前面是正念有力量根本不起煩惱,這就是保護諸根。現在這個修律儀,就是煩惱已經生起來了,這個火已經起來了,起來了,你趕快用正念來滅火,這叫修律儀,它們二個的差別是這麽回事。 申三、結 由是二相,故能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由這二個相貌,就是二個階段,一個防護諸根,一個修根律儀,這二個相貌,你有這二件事,『故能』你就能夠,你有能力於此非理的分別起煩惱意能保護住,不受它的傷害,這是能善防護。 未二、正行平等三 申一、征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無記捨。 這是第二科正行平等,前面第一科能善防護,就是這樣子,防護諸根和修根律儀,下面第二科正行平等,就是你修正念成功的一個相貌,分三科,第一科徵。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由前面防護諸根修根律儀,由這二個相貌:『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者是在無記捨裏邊,這是怎麽個情形呢?就是又詳細的再解釋,下邊第二科是解釋。 申二、釋三 酉一、標 謂即由是二種相故。 怎麽能夠善防護正行善捨或無記捨,就是由這二種相。你能防護,能修根律儀,就能夠行於善捨或無記捨了。這是標。 酉二、徵 云何二相。 這是徵。 酉三釋二戊一舉眼根 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 下邊第三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眼…舉眼根。『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就像前面已經說過,你保護你的眼根,不要起種種的煩惱;起了煩惱,你修眼根的律儀,把這個煩惱消滅它,是這樣子。這是舉眼根,下面例餘,例餘就是其餘的根也同於眼根。 戊二、例餘 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 也和眼根一樣,也是這樣意思。 申三、法 由是二相於其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 由這二個相貌,一個防護,一個修根律儀,就是使令你的心在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行於這個境界,這就是這樣意思。前邊是總舉,廣辨二相分二科,第一科是總舉,舉出來這二相的修行的境界,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前面這個,這等於前面是標後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不取相及隨好,這又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裏邊分第一類,第一類裏邊分二科,第一科是不取其相舉眼所識色。 午二、隨釋三 未一、不取相及隨好二 申一、別辨相二顯一第一類二 戊一、不取其相二 亥一、舉眼所識色 二天、一征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說是眼去了別色的時候,眼不取色的相,這句話什麽意思呢?你解釋解釋我聽聽。 天二、釋二 地一、反顯 言取相者。 這第二科就是解釋,解釋裏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反顯。從反面來顯示這件事,言取相者,前面是問說是怎麽叫做不取相,那麽就應該解釋不取相,不是他不解釋不取相。解釋取相,這就是反示了。 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 我是說,你這眼識在青黃赤白的色裏邊活動的時候。 由眼識故居所行相。 由你這眼識就是了別,所了別的這個色的行相,色是有為法所以是行相。 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 因為你眼識了別這個一切的色相的時候,你沒有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假的、是空的,所以有執取具相的意思,但是在︽披尋記︾的解:我眼識在了別色相的時候,同時也有意識在執著在執著,這執著這都是真實的,不知道他是假的空的是無常無我的,不知道這個事情,所以叫執取其相。只是執著這時候還沒有起來,這貪心、瞋心還沒起來的時候,只是執取其相,這叫做取相。那麽也就是知道不取相,就是這樣也就反顯出來,這個不取相的意思。 地一、正成 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這第二正成,若是你這個修行人,你對佛法有聞思修了嘛!得到了佛法的智慧的時候,你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你不執著它是真實的,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就是這麽意思這這麽講。 亥二、例耳所識等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也是這樣意思都是執著,雖然是執著可是貪心、瞋心等,煩惱還沒起來,這時候叫做取相,是這個意思。 戊二、不取隨好二 亥一、舉眼所識色二 天一、徵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 現在是前面是解釋不取相,現在說是不取隨好,分二科,第一科是舉眼所識色,分二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呢?這底下我是徵,現在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還是反顯。 天二、釋二 地一、反顯 取隨好者,謂即於眼所識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 眼識一剎那就生起來了,一剎那就過去了,沒有其他的東西在中間作障礙。我俱生分別意識,同時就生出來分別意識,意識我就生起來了,這個俱生分別意識這地方,我是眼識一剎那生起的時候,同時意識就生起了,但是那個時候意識和眼識一樣,只是分別,了別這個色相,只是這麽了別這麽執著就是了。這個現在說無間生出的意識,那和前一剎那和眼識同時這個意識不同了,不一樣是什麽呢?什麽不同? 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 了就是這樣子了,執取所行的色的境相。這個時候或者是起了貪心,或者起了瞋心,或者是起了種種的愚癡分別心,這樣子。 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 這個是這樣意思,這樣子這個執取隨好是這樣意思,這樣意思其中有什麽不同呢?我是這個取相的時候,是概略的取這個色的相貌,這個取隨好的時候,就是詳細的這地方怎麽樣,這個怎麽樣,就是特別詳細了,有很多的名言出來了。這個眼識是沒有名言的,眼識境界的時候,它沒有名字,這是青的,這是黃的,這是白的,這是好的,這是你的,沒有這些分別不帶名言。現在這裏邊這個分別意識一現起來,不同了它有種種的名字了,有種種分別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好又是怎麽怎麽的,壞又是怎麽怎麽的,有很多的名言了,這是取好這個有和取相有點不同,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前面是反歇,現在下面是正成。 地二、正成 若能遠離此所行相,於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 若是你這個修行人,『遠離此所行相』,就是在這個所行的相,這個你的識所活動的這個色相上,遠離這些執著心。『於此所緣不生意識』,就是不生分別不認為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都不分別,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這麽講。 亥二、例耳所識等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這是例這個耳所識等,這樣子也是一樣,這是第一個解釋,第一個解釋這個不取相,不取隨好。下邊是第二類,分二科,第一科總標。 酉二、第二類二 戊一、總標 復有餘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 前面是一類,這是還有第二類,另外另有一類,這個執取其相,執取隨好的不同,和前面不一樣。這是總標,下邊別辨,分兩科,第一科舉眼所識色,分兩科,第一科取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 戊二、別辨二 亥一、舉眼所識色二 天一、取相二 地一、釋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眾色。 如果太遠你看不見,中間有障礙,也看不見,種種的因緣現在是在可見的地方。『能生作意』,在可見處,那麽你這個根和境界一接觸,這個作意就現前,作意心所一出來,就引起了眼識,引起了種種的分別意識。『能生作意,正現在前』,這個啊!眼識就現前了。『眼見衆色』,這個作意心所引起了眼識現前了,於是乎眼識依眼根就見衆多的色相了。 地二結 如是名為執取其相 這是這麽講,這個和前面說的有什麽不同?就是這裏說的詳細了一點,是這樣子。取隨好者,前面說是取相,下邊說是取隨好,分兩科,第一科解釋。 天二、取隨好二 地一、釋 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 然而這個人在以前…以前的時候,從別人的,這個他或者是從人,或者是從書本上聞,從他人聞,或者是從書本上讀、閱讀,你就知道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這個眼所認識的色是這樣子,這樣子,很多的差別情形。 即隨所聞名句文生,為其增上為依為住。 就是你以前所聽說的,所閱讀的,你所知道的,這個關於色上面的名、句、文,名身、句身、文身,名的體相叫名身,也就是一個名稱,或者是一句,名也好句也好都是文字,也就是你的音聲的趣取相,就是這個名句文身。『為其增上』,因為你以前有過這種知識,這個知識就給你力量,你就會這樣分別。如果以前沒有過這個知識,雖然遇見了,你不會分別,你就不知道。『為依為住』,為依呢?你這個分別心要靠他來幫助你,要靠這個名句文來幫助你,不然的話,你這個分別心起不來,所以它是個依止處。為住這個住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依據名句文去分別這件事的時候,你不會跑到另一個境界上面去,去分別,就把你繫縛在這個範圍內去分別,這叫做住,把你困在這個範圍內了,這個說起來,這個凡夫就是這麽回事,就是你遇見一個境界,就陷溺在這個境界裏邊,你跑不出來,你跑不出來。你現這個貪心的時候,你說你不貪,除非你遇見佛法的時候有辦法解脫出來,不然的話就是在那裏,這就叫做住,『為依為住』。 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 就是隨其所聞,眼所識色,做如是種種的分別,這叫做取隨好。 地二、結 如是名為執取隨好。 這是第二科結束。 亥二、例耳所識等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也是這樣,這個讀書多的人,分別心多。讀書少的人,分別心少,就是這麽回事,但是這個讀書多的人,智慧也多,所以有一利也有一弊,有一弊也有一利這樣。 申二、應思擇二 酉一、辨種類 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下邊第二科應思擇,前邊是別辨相,第一科別辨相。別辨這個取相和隨好的這個相貌,現在這是應思擇,就是你應該做如實觀,這就是你學習來的正念,你從聞思修得來的智慧在這裏要用了,就是應思擇,分兩科,第一科辨種類。『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你從無始劫來習慣就是這樣子,取相和取隨好,因此啊!以此為因緣以此為依處,這個相和隨好和這些種種的名言,有增上的力量,就發生種種的罪過,種種的這個染汙心,令心流漏,使令你這個本來是無記性的心啊!也隨著活動,這個心王和隨這個染汙的心所在活動,所以就引起了很多的煩惱。 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與這個不同了,就是這個是佛教徒啊!他肯用如理作意了,雖然也是取相取隨好,但是他不生種種的,種種的惡不善法,令心流漏,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先辨種類,下邊說明遠離。 酉二、明遠離 若於此中執取其相,執取隨好,不如正理,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你這個執取相,執取好的時候,你不能如理作意的時候,當然就是一般的這個惑業的境界,染汙的境界。 彼於如是色類境界,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那你就應該這樣思惟觀察,這是有罪過的啊!我對這些境界裏邊,遠離取相,遠離隨好,那心裏邊就清淨了,就沒有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的事情了。 未二、惡不善法三 申一、征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 前邊這是『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這惡不善法是什麽?這裏解釋一下,先徵,下邊解釋。 申二、釋 謂諸貪欲,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 就是你遇見啊!執取相好的時候,你心理面有了貪欲心,及貪所起的身惡行,由貪心生出來地身惡行,和語言惡行,和意惡行。 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 或者不是起貪,而起來了瞋恚心;或者是不是瞋恚心,而是種種的愚癡心,由於這兩種煩惱所起來的身惡行,由瞋發出來的身惡行,由瞋發出來的語惡行,發出來的意惡行。由這個瞋心發動出來這些殺盜淫妄,各式各樣的罪過,或發出來這些語言,或者你心裏面在計畫這些惡事的事情。 申三、結 是名種種惡不善法。 這個惡不善法就是這樣意思。 未三、令心流漏三 申一、徵 云何由彼令心流漏。 這是第三科,這個第三科令心流漏,這句話怎麽講呢?解釋,第一科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 申二、釋 申三、結 謂若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遊行流散,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是名由彼令心流漏。 你就彼彼所緣境界,就是各樣的相,各樣的好,你在執取的時候,執取的時候,你這個心意識啊!『遊行流散』,這個心意識本來是無記的,就是剛才說過隨著這些貪心,隨著瞋心,隨著愚癡心去活動,這個心意識也隨著活動,散亂。『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都是心隨著種種境界,都是相應的,貪心與貪心的境界相應,總而言之,心王和心所是相應的,但是心王不自主,心所在活動。這無明作主的時候,這個貪心一起來,心與貪是相應的。由於無明的關係,瞋心生起了,這個心王和瞋心也是相應的,它不和它對抗,它和它合作,所以叫做相應。『是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是名由彼令心流漏』,這是說這個惡不善法這些事情。 午三、結義二 未一、辨差別二 申一、防護諸根 如是於眼所識色中,乃至於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由是發生種種雜染。 這是第三結義,結束這一段,結束這一段的義,分兩科,第一科是辨差別,分兩科,第一科防護諸根。這防護諸根和修行律儀的差別,辨這個差別,先辨出來這個,先說出來這防護諸根的相貌。說這個修行人,如是於眼所識色中,乃至於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的時候,由是發生種種的惡不善法這雜染法。 彼於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 說這個修行人,他能思惟觀察的關係,由聞思修得來的正念的智慧的觀察,能遠離,能遠離這個取相取隨好的事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這些惡不善法就沒有了。 申二修行律儀 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閒居。 這第二科,前面這是說的啊!防護諸根,下面是修行律儀。『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閒居』,這修律儀,是若由忘念,要是這個修行人,他這個時候忘掉了正念,或者是自己懈怠,這正念沒有生起來,或者是由於煩惱極熾盛的原因,正念忘掉了,正念失掉了。『雖獨閒居』,雖然他不和在大衆裏面住,他不和其他人在一起住,他自己一個人閒居一處。 由先所見眼所識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增上力故。 由先所見眼所識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增上力故。因為這個心一動,境界一接觸,就有力量現出來,這個分別心的力量。 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隨所發生而不執著。 但是這個人是佛教徒,雖然失掉了正念,這個煩惱現起來,但是他這個時候就覺悟了,煩惱現起了才覺悟。還是好,還是好,所以隨所發生而不執著,雖然這貪瞋癡煩惱現起來,但是對境界不執著。 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是名於彼修行律儀。 這修行律儀是這個意思。現在︽披尋記︾解釋:『尋便斷滅除棄變吐者:令彼現行不相續故』,這個貪瞋癡的煩惱現起了,叫它不相續,是名叫做斷滅,立刻的停下來,叫做斷滅,當然這個,如果你正念有力量,那這件事立刻就能辦得到。『令彼諸纏不現行故,是名除棄』,就是使令現行不現行,叫做除棄,『令彼種子不隨逐故,是名變吐』,這一定要修止觀了,不然這個種子是不受影響了,這就叫做於彼修行律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