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卷二十三】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上一页 下一页

  TAPE 259

  地三、能壞親愛過患分四科 玄一、徵

  云何於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

  玄一、標

  謂諸世間為食因緣多起鬥諍。

  這是第三科,追求種類過患。這一科的第四科裏面分六科,第一科積極過患,第二科防護過患,現在是第三科,能壞親愛的過患,分四科,第一科徵。

  『云何於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怎麼叫做因為飲食的事情,能破壞有親愛關係的人,所作的過患?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標。

  『謂諸世間,為食因緣,多起鬥諍』。世間上很多的人,因為食的關係,就引起很多的衝突。『謂諸世間』,世間指誰說呢?

  父子母女兄弟朋友,尚為飲食互相非毀。

  就是父和子,他父親和他兒子要起衝突,母親和她女兒起衝突,兄弟朋友,尚為飲食,互相非毀,互相地破壞。

  況非親里為食因緣,而不展轉更相鬥訟。

  『況非親里』,沒有親裏關係的人。『為食因緣,而不展轉,更相鬥訟』呢,更是容易啊!沒有感情的人,更是容易衝突了,這是標,下面第三科解釋。

  玄二、釋

  所謂大族諸婆羅門剎帝利種長者居士。

  『婆羅門』就是有地位的人裏面,他們家族人很多,還有剎帝利種的人,這也是有權力的人,還有長者居士。

  為食因緣,迭與違諍。

  彼此互相衝突,互相惱亂,怎麼惱亂法呢?

  以其手足塊刀杖等互相加害。

  就是這樣子衝突。這是解釋,下面第四科結束。

  玄三、結

  是名於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

  這親愛,是有感情的,但是因為食的關係,就破壞了自己的感情,造成了很多的過患。

  地四、無有厭足過患分三科 玄一、徵

  云何於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

  這是第四科沒有厭足,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作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釋。

  玄二、釋

  謂諸國王剎帝利種位登灌頂。

  這是最高得權力的人,他在就職的時候,用四大海水來灌頂,就舉行這個儀式的時候的事情。

  亦於自國王都聚落不住喜足。

  對於他自己所統治的這個地區,這個王都,就是國王所在的這個地方,『聚落』就是各地方的城市、鄉鎮。他的土地,他不感覺滿足,『不住喜足』。

  俱師兵戈,互相征討。

  還要侵略別的國家去。就是這個國王和那個國王,大家都是率領他的軍隊,拿出武器,互相去殺害,『征討』就是殺害了。那麼在率領軍隊,在征伐的時候。

  吹以貝角,扣擊鐘鼓,揮刀槃槊,放箭●矛,車馬象步,交橫馳亂。

  『吹以貝角』,『貝』就是軟體動物,有硬殼的這種動物;牠那個殼,就是那個螺,在頭上鑽一個洞,可以吹,就會發出來聲音,聽很遠,所以叫做『貝』。這是古代的時候,那個軍隊用這種東西做號令。『角』也是軍隊裏面的一種軍器,也是用它可以吹,也發出來聲音的。『扣擊鐘鼓』,另外還有鐘,還有鼓敲這個鐘鼓,再來振奮這個士氣。『揮刀槃槊』,揮動這個刀,『槃』是轉動,轉動這個槊,也是一種武器︽三國志演義︾上,張飛拿那個就是這個矛,就叫做槊。『放箭●矛』,放箭就是去傷害對方,●也是矛,矛是比●長一點這種武器。還有『車馬象步』,或者車兵馬兵象兵步兵。『交橫馳亂』,『交』是彼此互相地,『橫』就是用自己的威勢,來威脅對方叫做『橫』,就是互相地用這武力來威脅對方。『馳亂』就是互相追逐,就是跑得很快,一種很亂的境界,就是打仗的那種境界。

  種種戈仗傷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

  種種的戈仗,各式各樣的兵器,來殺害其身。『或便致死』,或者當時就殺死了。『或等死苦』,或者沒有死,但那個苦和死一樣。

  怙有所于如是等類。

  就是這種互相攻伐的那種苦惱境界,還有很多,這些類的。

  玄三、結

  是名於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

  地五、不得自在過患分三科 玄一、徵

  云何因食不得自在所作過患。

  這是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釋。

  玄二、釋

  謂如一類,為王所使討固牢城。

  前面是說國王與國王互相戰鬥,這些事情。這下面說是:『謂如一類為王所使』,就是受到王的命令去做什麼呢?『討固牢城』,去征討敵國很堅固的城市,就是武力也很強的。

  因遭種種極熱脂油,熱牛糞汁,及鎔銅鐵而相注灑。

  『因遭種種極熱脂油,熱牛糞汁』,雙方面都會用極熱的脂油,來傷害對方;用熱的牛糞汁,去傷害對方。『及鎔銅鐵』,這銅鐵鎔成汁去,傷害對方。『而相注灑』,互相地用這些東西來傷害對方。

  或被戈仗傷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

  『或被戈仗傷害其身』,或者被其他的軍器所傷害。『或便致死,或等死苦』。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

  玄三、結

  是名因食不得自在所作過患。

  這些受到王的命令,他不能夠自在說:『我不去打仗去』,這不可以,所以這也是因食而不得自在。

  地六、起請惡行過患分三科 玄一、徵

  云何因食起諸惡行所作過患。

  這是第六科,起諸惡行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因為飲食,會發動種種的惡行,而造了很多的罪過呢?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惡行。先舉身。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明惡行分二科 宇一、舉身

  謂如有一,為食因緣,造作積集身諸惡行。

  『謂如有一為食因緣,造作種種身諸惡行,前面那兩種是說國王大臣之類的,現在說是其餘的這一般人。謂如有一種人,因為飲食的關係,也就是因為財富的關係;造作了很多的罪過。現在先說『身諸惡行』,就是殺、盜人的這些事情,就是以殺生為職業,以偷盜為職業,這些事情。下面第二科例餘。

  宇二、例餘

  如身惡行語意亦爾。

  發出來的行動有惡行,說語言和內心裏面的計劃,也是做出來種種的惡,也是一樣的。

  黃二、顯過患分二科 宇一、命終憂悔

  臨命終時為諸重病苦所逼切。

  這是第二科顯過患,分二科,第一科命終憂悔,臨命終的時候,『為諸重病』,很重大的病苦所逼迫。

  由先所作諸身與意種種惡行,增上力故。

  由於在健康的時候,沒有病痛的時候,為了飲食的因緣,做了很多身語意的惡行。有的人身體去做種種惡事,有的人會寫文章,做了很多的惡事;有的人心裏面有很多的計劃,去害人去,這都是惡行,由於身語意惡行的增上力。

  於日後分,見有諸山,或諸山峰,垂影懸覆近覆極覆。

  『於日後分見有諸山』,在死亡的時候,就現出來這種罪過的苦惱的境界,像什麼事情呢?像日後分,這個太陽要落了的時候,就叫做『後分』,早晨、午前叫『前分』,午後就是『後分』,後分的時候,『見有諸山,或諸山峰垂影懸覆近覆極覆』,就有這個現象。

  看這︽披尋記︾解釋這段文,『於日後分見有諸山等者,意地中說』,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在第二地,意地中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由於自己的糊塗造了很多惡事叫做『諸不善業』,『增長』就是由愛取的資潤,那個業的力量就增長了,叫做『增長』。『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遍覆極覆』,有這三種差別,『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這個眾生從光明的世界到黑暗的世界去了。這是陵本一卷十五頁,義應準知。這裏這段文,應該按照那段文的意思就明白了。下面加已解釋,『謂日後分,彼日光明為山山峰影所障覆』,太陽是光明的,但是你在山的背後,這個山就把太陽的光遮住了,但是這個遮覆有初中後的差別。如如漸次有初中後障覆的相貌。『若於初位』,初開始的階段,太陽的光明被這個山山峰的障礙,這個山的影還沒能普遍的覆過來。『但為山峰覆其少分』遮住了一部分,是名叫做『懸覆』,這個『懸』是這麼講。『於此位中闇相輕微』,因為還有一大部份都是光明的嘛,所以這一部份雖然是暗,但是不是那麼重。『次於中位,日已為山之所近覆,闇相轉重』,這個時候就是第二個階段。這個山遮蓋太陽,太陽已經落下去,被它遮住了,闇相轉重。『乃至後位,闇相極重,故名極覆。如是從明趣闇,漸次位別,道理亦爾』。臨死的時候,從明趣闇的情況也是這樣子。

  便作是念,我自昔來依身語意所造諸業,唯罪非福。

  『便作是念』,臨死這個人,做了身語意種種的惡行的這個人,他心裏面這樣念:『我自昔來依身語意所造諸業』,我從有生以來到現在,依據我的身語意所造作的很多的罪過,『唯罪非福』。我祇是造罪而沒有造福,人家說有善惡果報,我不相信。

  若有其趣,諸造惡者,當生其中。

  這個時候,心裏有這個想法,若是有其趣』,有地獄、有惡鬼、有畜生這些地方,受報的地方,『諸造惡者』,當生到那個地方去受苦啊!

  我今定往。

  我現在造了很多的惡事,我一定是要到那個地方去了。

  如是悔已,尋即捨命。

  就是這樣後悔也來不及了,就立刻死掉了。

  宇二、墮諸惡趣

  既捨命已,隨業差別生諸惡趣。

  這是第二科,墮諸惡趣。捨命了以後,做人的這個生命結束了以後,『隨業差別,生諸惡趣』,隨他的罪惡的差別,就生到地獄,或者惡鬼,或者畜生。

  謂那洛迦傍生餓鬼。

  『謂那洛迦』,這是受苦的地方,地獄、傍生、餓鬼。

  玄三、結

  如是名為因食惡行所作過患。

  這是結束這一段。

  戊三、結

  如是段食於追求時有諸過患。

  現在第五科,把前面這一大段結束。如是段食於追求的時候有諸過患。

  於受用時有諸過患,於轉變時有諸過患。

  於受用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的過患。於轉變的時候,也有很多的過患。這是前面的三大段。

  酉二、觀少勝利分四科 戊一、標

  又此段食有少勝利。

  前面是第一科觀諸過患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觀少勝利,分四科,第一科標。前面是說『段食』有這麼多的過患,但是它也不是完全都是過患,還有一點勝利。但是勝利不是很多,這是標,下面是徵。

  戊二、徵

  此復云何。

  這個少少的勝利是怎麼樣呢?第二科徵,下面第三科解釋。

  戊三、釋

  謂即此身,由食而住,依食而立,非無有食。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因為你有了飲食,就是有了段食,當然也有悅意觸食、意思食、識食。因為有食的關係,他有營養來支持你,使令你這個身體,這個四大,能夠融合,而不會分散,不會散壞所以叫做『而住』。

  『依食而立』,因為食的營養的關係,你能夠建康的存在。『非無有食』,不是沒有食,就是食還有這個力量的。

  戊四、廣分二科 亥一、徵

  云何名為有少勝利。

  前面這一段解釋是略釋,下面是廣釋。第四科,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有少勝利呢?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總標身住。

  玄二、釋分二科 天一、總標身住

  謂即如是依食而身。

  就是你現在這個生命,依靠飲食的營養,這個身體能夠存在,存在有多久呢?

  最極久住或經百年。

  最長久的時間,可能會能夠到一百年,到一百歲。

  若正將養或過少分。

  若是你能夠注意地調養它,什麼飲食有營養,什麼飲食有毒,你能會調,那可能你的壽命能超過一百歲。

  或有未滿而便夭沒。

  或者你怎麼樣努力調,還是沒有把握的,還沒有滿一百歲,中間就死掉了,有這種情形。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略簡差別,分二科,第一科修暫住行。

  天二、略簡差別分二科 地一、修暫住行

  唯若修此身暫住行。

  若是一個人,他祇做這一件事,就是為了這個身體的存在,祇做這一件事,雖然是暫時,時間不長久。但是我就做這件事,就是想辦法運動這個身體,讓它健康,吃些營養的東西,就是這樣子。

  非為妙行。

  這不算是好的事情,可也不是壞事情。身體健康也是好,但是不能算是好事。

  若於如是身暫時住,而生喜足非妙喜足。

  若是這個人,對於他自己愛護這個身體,怎麼樣調養它,怎麼怎麼做,弄得很成功,身體很健康,但是時間也不會很久,他就滿足了。『非妙喜足』,這也不是好的喜足,不是好事。

  亦非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

  這個也不是他能夠享受到因飲食所作的,圓滿的無罪的,你把這個身體保護地很健康,你自己心情很快樂,但是這不是能領受到,飲食所作圓滿無罪的功德勝利,就是因為你身體健康了,應該更有有意義的事情,你應該做。你祇是做這個身體健康的事,你還沒有得到更圓滿,無罪的功德勝利,就是這麼意思。

  地二、修集梵行

  若不唯修身暫住行,亦不唯於身暫時住而生喜足。

  前面第一科修暫住行,將來…來生怎麼回事,修聖道的事情都不管,祇是為了身體的健康,做這件事,這個不是一個殊勝的事情。現在第二科修集梵行。

  『若不唯修身暫住行』,若是有一個人,他日常的思想行為,不完全是修身暫住行,不單獨做這一件事。

  『亦不唯於身暫時住而生喜足』,也不是這樣子,那麼他做什麼呢?他還有什麼事情做呢?

  而即依此暫時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圓滿。

  那麼這個人,他就依靠,當然也是要身體保護他健康,這個暫時存在的身體,『修集梵行』,假借這個身體,修集聖道,『令得圓滿』,使令聖道能得圓滿。

  乃為妙行。

  這才是最好的事情。這是好事情。

  亦妙喜足。

  你若在這裏發歡喜心,那這是妙喜足。

  看︽披尋記︾:『若不唯修身暫住行等者,此中義顯,應修善法可愛生展轉住』,這裏面的道理是表示什麼事情呢?是一個人應該去多做善事,多做善法的時候。『可愛生』,由於善法,就會得到一個好的果報,得到好的果報,再修善法,所以叫做『展轉住』。『故說不唯修暫住行』,並不是祇是為了這個身體的存在,健康。祇是做這麼一件事,這是太可惜了。『及於暫住而生喜足,由是善法為因緣故於現法中乃至能般涅槃』,你能夠修善法,依善法為因緣故,『於現法中』,就現在的生命中,有可能你就成功了,得般涅槃了。就算是沒得涅槃,『於後法中能往善趣』,能生到好的地方去。因為沒有做惡事嘛!『多有所作』,這樣說,你還更能做更多的功德,『是故此說修集梵行令得圓滿,乃為妙行亦妙善足』。

  又能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

  這還是這一段修集梵行,又能夠…這個人他因為這樣做了,他能夠領受到,能享受到,也就是他有成就了,成就了什麼呢?『飲食所作圓滿』,就是照樣也要吃一些營養的東西,保護這個身體,因此而能夠成就更多的圓滿,無罪的功德勝利,就是自己也會得到聖道的利益,也會利益他人,做這些功德。

  酉三、思擇諸相分二 戊一、辨分二 亥一、遮非所直

  應自思惟,我若與彼愚夫同分,修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我若於此下劣段食,少分勝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

  這是第三科思擇諸相。這個『於食知量』這裡面,在廣辨這一科裡面,第一科是辨,分六科,六科,第一科是『由正思擇食於所食』,這裡面,這裡邊又分兩科,第一科徵,第二科釋,解釋裡邊第一科是思擇,就是這個思擇,這思擇裡面分三科,就是剛才講的這一大段,第一科講完了觀諸過患,第二科觀少勝利也講完了,現在是第三科思擇諸相,分兩科,第一科是辨,分兩科,第一科遮非所宜。

  『應自思惟』,這個地方就指佛教徒說了,這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以後,也一樣要吃飯,要有飲食維護這個身體。但是他有佛法的思想,他對於這件事應該這樣思惟,這樣觀察,怎麼觀察呢?『我若於彼愚夫同分』,愚夫就是像前面說的這一些事情,只是愛護這個身體,弄營養的事情,做運動的事情,只做這一件事。我若與那些愚夫一樣的這樣子做,『修諸愚夫同分之行』,和他們一樣的這種行為,『非我所宜』,這不是我應該這樣,我不應該這樣,因為佛教徒有更遠大的願力,不是只看眼前的事情。所以『非我所宜』。『我若於此下劣段食,少分勝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我若是對這個下劣的段食,前面觀察這個段食的不淨,種種的過患,但是在不淨之中也有少分的勝利,『安住喜足』,我就是,有這樣的勝利我就滿足了,這也不是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表示…這是第一科遮非所宜,這個佛教徒感覺到不滿意,不滿意這件事。

  亥二、顯正所宜分五 天一、應求出離

  若於如是遍一切種段食過患,圓滿知已,以正思擇深見過患,而求出離。

  這是第二科顯正所宜。那麼佛教徒應該怎麼樣才合適呢?說這一段,分五科,第一科是應求出離。『若於如是』,佛教徒『若於如是遍一切種段食的過患』,像前面一共是三種的過患,就是包括了一切各式各樣種類段食的過患,『圓滿知已』,全部的明了了以後,應該怎麼辦呢?『以正思擇深見過患』,應該你從聞思修得到的智慧來觀察這個段食,深深地看到了它的過患,『而求出離』,應該有一個意願,就是希望出離這個過患,出離這個因食而有的這些過患,不要還是存在,保留在這個過患裡邊,應該有這樣的願力,這是第一個是發願希求出離。

  天二、應念報恩

  為求如是食出離故,如子肉想食於段食。應作是念,彼諸施主甚大艱難積集財寶,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過患,由悲愍故,求勝果故,如割皮肉及以刺血,而相惠施。

  這是第二科應念報恩。『為求如是食出離故』,這位佛教徒,這地方應該是指出家人說的了,為了希求從食的過患裡邊解脫出來的原因,所以就是得要修學聖道了。『如子肉想食於段食』,這個修行人,他也要吃飯,他吃飯的時候怎麼想法呢?『如子肉想』,這個飯就像他兒子的肉,要吃這個肉,吃這個段食的時候就像吃他兒子的肉那麼樣想。『應作是念』,應該心裡面這樣念,『彼諸施主甚大艱難積集財寶』,那麼多的佛教的護法,那麼多的施主,『甚大艱難』,他們賺取的財富不是那麼容易,都是很難的,很難地積集他的財富,『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的過患』,他去賺錢的時候,受了很多的追求的苦,『由悲愍故,求勝果故』,前面這個財來得不易,不是容易。但是肯布施是什麼原因呢?『由悲愍故』,由同情出家人修學聖道這件事,他同意這件事,感覺生死是苦,這個人願意解脫生死苦,他也有這種同情。『求勝果故』,一個是悲愍,一個是求勝果,他把這個布施給你,他希望得到殊勝的果報。這個悲愍是滿足你的願望,你修聖道,滿足你的願望。同時呢,他自己也有願望,『求勝果』。『如割皮肉及以刺血』,他把這個財,這個飲食布施給你,像割他的皮,割他的肉,像刺他的血似的,這事也是很苦。『而相惠施』,然後把這個錢送給你,這個飲食送給你。

  ︽披尋記︾:『由悲愍故者:謂彼施主於行者所起哀愍心故』,有這哀愍的心情。『如前已說』,像前面說過了。『他所哀愍應知』,就是自他各有五法那裡邊,由哀愍心布施給我們的。

  我得此食,宜應如是方便受用,謂應如法而自安處,無倒受用,報施主恩,令獲最勝,大果,大利,大榮,大盛。

  『我得此食,宜應如是方便受用』,我得到了這樣的飲食以後,『我應如是方便受用』,我應該這樣子來享受他,怎麼樣叫『如是方便受用』呢?『謂應如法而自安處』,就是我們佛教徒又是出家人應該『如法』,如佛所教導的這個法語怎麼開示我們,我們應該那樣子『而自安處』,把自己放在那個如法的戒定慧裡邊去,在那裡。無倒受用』,不要有貪瞋痴去受用施主的飲食,不要用貪心、瞋心,這個不好吃,不要用貪瞋痴來受用施主的飲食。然後要報施主的恩,施主來錢不容易啊!『令獲最勝大果』,怎麼報施主恩呢?『令獲最勝大果』,你要為他祝福,令他得大福報,人天的大福德果報,『大利』就是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這『大榮』就是由大福和大慧能斷煩惱,人這個榮譽是從德行來的,斷了煩惱才有清淨的德行叫『大榮』,這『大盛』就是得涅槃了;為他祝福,應該這樣來報施主恩的。這個『謂應如法而自安處』,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安處在戒定慧上,要這樣子,不要放縱自己的貪瞋痴。你貪瞋痴常常活動,你受用施主的飲食,就是顛倒了。

  天三、應離染污

  當隨月喻往施主家,盪滌身心,安住慚愧遠離憍傲。

  這是分五科,第一科是應求出離,第二科是應念報恩。現在第三科應離染污。『當隨月喻』,這個比丘應該隨順佛的法語裡面,這個『月的譬喻』。這樣修行去,『往施主家』,你到施主家去乞食的時候,『盪滌身心』,你要用佛的法語來沐浴自己的身心,叫他不要有過失,安住在慚愧中,要有羞恥。有過失的時候,趕快要懺悔清淨,遠離這個憍傲的心。

  ︽披尋記︾:『當隨月喻往施主家等者:謂往施主家時,成就威儀軌則圓滿』,這『成就威儀』,你這行住坐臥要有威儀,不能夠放肆,所有的軌則讓他圓滿,這前面這講過了。『不求利養,不希恭敬』,不是希求人家的利養,不是希望人家的恭敬,是名『盪滌身心』。『其性澄清遠離熱惱,故喻如月』,就是這個比丘,他的心裡面,是清淨的,沒有這個貪瞋痴的熱惱。你盪滌身心,安住慚愧,就沒有熱惱,不求人家的利養,也不希恭敬,那就叫做『盪滌身心』,那就叫做『澄清』,遠離熱惱,『故喻如月』,月是清涼的。

  不自高舉,不輕懱他,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如是於他所得利養,心亦喜悅。

  『不自高舉不輕懱他』,自己就是有了多少成就,不要高慢,不輕懱他,別人怎麼樣,不要有輕視,不要輕視別人。『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就像自己從施主家得到了利養,心裡面也會歡喜。『如是於他所得利養,心亦喜悅』,就是別的人,也在這個施主這裡得到利養,心裡也歡喜,不要嫉妒,不要:『這個居士是我的護法,你不可以來這兒來乞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天四、應離嫌恨分二 地一、遮非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麤,要當速疾而非遲緩。

  這是第四科應離嫌恨,心裡面不滿自己意的時候,自己要忍耐,不要嫌恨人家。這是分兩科,第一科是遮非。『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又這位比丘到施主家的時候,你要這樣子攝持自己的心,『往施主家』,到施主家的時候,你要約束自己的這一念心,怎麼樣約束法呢?『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豈有出了家以後,我到施主家去的時候,我一定希望那個施主要布施我,不可以不布施,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呢?『要望他敬,非不恭敬』,我出了家以後,人家一定要對我恭敬,不可以不恭敬,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呢?『要多非少』,一定要給我多多的,布施給我,不可以少,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呢?『要妙非麤』,他要布施我一定都是精妙的,不可以有粗劣的東西。『要當疾速』而不可以遲緩,怎麼可以這樣想呢?這是遮非第一科,下面第二科顯正。

  地二、顯正

  應作是心,往施主家,設不惠施,終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緣力,身壞已後,生諸惡趣,多受困厄。設不恭敬而非恭敬,設少非多,設麤非妙,設復遲緩而非速疾,亦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廣說。

  『應作是心』,這個比丘到施主家去,心裡面應該這樣子往施主家,『設不惠施,終不於彼起怨害心』,我到那裡去乞求什麼,缺什麼乞什麼,實實在在地,不可以有虛偽,『終不於彼起怨害心』,他不布施我,我有所求,他不能滿我願,他不布施我,我對他不要有怨害心及瞋恚心,不應該這樣子,不應該憤怒,不應該怨恨,不應該這樣子,『而相嫌恨』,嫌恨這個施主,不應該這樣子。『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緣力,身壞已後,生諸惡趣,多受困厄』,我不要因為我起了怨害心,我對他有祈望心,他沒有滿足我,我就怨恨他、要傷害他,這個不應該這樣,『及瞋恚心』就是一般的,只要是不滿我意,我就不高興了,有這樣心情的話增上緣力』,因為有這個惡心了,惡心的力量,『身壞已後』,我這個身體死掉了以後,『生諸惡趣』多受很多的苦惱,我不要這樣子,『設不恭敬而非恭敬』。

  『設不恭敬』設若他不恭敬,而不是恭敬我,『設少』,布施我的東西少而不是多,布施我的東西是麤劣的而不是精妙的,『設復』是遲緩的,雖然是布施,你態度不是那麼好,『而非速疾,亦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廣說』,我不要因此而跑到三惡道去了。

  天五、應知其量分三 地一、標

  又我應依所食段食,發起如是如是正行,及於其量如實了達。

  這是第五科應知其量,分三科,第一段是標。『又我應依所食段食』,這個比丘自己觀察自己,我應該依所食的段食,就是施主所布施的,『發起如事如是正行』,就像前面所說的,就是由聞思修所得來的正念,來保護自己身口意的清淨,修學戒定慧這個事情,『及於其量,如實了達』。『及於其量』,這句話也很厲害的,很重要。這是標,下面解釋。

  地二、釋

  謂我命根由此不滅,又於此食不苦耽著,纔能隨順攝受梵行。

  這是底下解釋。『謂我命根』,謂我的命根,我的這個生理的組織和心理聯合在一起而不分離的力量,『由此不滅』,由於這個段食的力量,使令他沒有結束,我這命根繼續存在下去,『又於此食不苦耽著』,對於施主所布施的這個飲食,不要苦苦地這麼執著愛著,這樣子,『才能隨順攝受梵行』,剛剛能夠使令我修梵行就滿足了,就好了,不要要求太多。

  ︽披尋記︾:『當起如是如是正行等者:謂如前說以正思擇深見過患』,深見這個飲食的過患,『而求出離』,出離這個過患,『乃至廣說』,像前面說的,『是名發起如是如是正行。又如下說為身安住,為暫支持』。這下邊文有解釋,用這個段食可以使令身體安住,為暫時的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食於所食,乃至廣說』,下邊有解釋。『名於其量,如實了達』,這句話這麼解釋的,『謂我命根由此不滅者,此顯為身安住食於所食,又於此食不苦耽著者,此顯為暫支持食於所食,由於此中遠離自苦行邊』,這個出家人,不要特別地修苦行,『及與欲樂行邊』,也不要要求太豐富,太豐滿。『是故說言不苦耽著』,這句話有這樣意思。『纔能隨順攝受梵行者,此顯為除飢渴,為攝梵行食於所食』,就『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的意思。

  地三、結

  如是我今住沙門性,住出家性,受用飲食,如法清淨,遠離眾罪。

  這是結束這一段。前面這一段就是自己來審查自己,『我今住沙門性』,我現在的身口意,安住在八聖道上面。『住出家性』,安住在這個出家的清淨,沒有一切煩惱的境界裡邊,這樣子『受用飲食』,受用這施主所布施的段食,這個飲食,這個飲食他是有作用的,你享受這個飲食,他有作用,使令你這個身體能安住支持,可以修學聖道,所以叫『受用飲食』。『如法清淨,遠離眾罪』,這樣子呢,你就符合了佛陀所說的法語,使令你三業清淨,遠離一切的過失。

  戊二、結

  由是諸根,以正思擇食於所食。

  這是第二段結束,由於這樣子前面說這麼多的相貌,你再正確地思擇,食於所食,就能沒有過失了。

  申二、所食分五 酉一、徵 酉、二標

  云何所食,謂四種食。

  這是第二科所食,前面是講思擇這事情,現在是所食的事情,分五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所食呢?『謂四種食』,這是標,標數,下面第三科是列名。

  酉三、列

  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等思食,四者識食。

  『一者段食』,這是一種食,第二是『觸食』,這個觸食,是悅意觸食,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心情快樂,這也是一種飲食,假設眼耳鼻舌身意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心裡面憤怒,這就不是飲食了,他對身體的健康有一點破壞性。『三者意等思食』,這個意思食,就是你這意識,對於某一種事情有一個正確的希望,你有一個希望,有一個計劃,我要這樣這樣做,達到什麼什麼樣成功的境界,你有這麼一個希望,這也是個飲食。如果一個人完全對於前面沒有希望了,這個人活不下去的,雖然是還有飯吃,他活不下去了,第四個是『識食』,就是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的存在,使令這個生命他不壞,這還也是很重要的。這個『食』在佛法裡邊說出來這四種食。

  酉四、簡

  今此義中意說段食。

  現在這第四科簡別一下,現在這裡說到的食,是在四種食裡邊是屬於段食,其他的雖然有這種義,現在這個文,不是說那三種。下面第五科是廣,分二科,第一科名段食。

  酉五、廣分二 戊一、名段食

  此復云何,謂餅●飯,羹臛糜粥,酥油糖蜜,魚肉葅鮓,乳酪生酥,薑鹽酢等種種品類,和雜為博,段段吞食,故名段食。

  『此復云何?謂餅麵飯』,這個段食又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段食呢?就解釋『謂餅』,我們做的這個餅這也是段食●,這個●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把這個米炒了磨成粉叫做●,或者說又一種解釋,就是乾飯就叫●。還有飯,還有其他的種種的飯羹臛糜粥,『羹臛』就是湯,羹湯,糜粥就是燒很爛的粥,叫糜粥,還有酥油,還有糖,還有蜜,還有魚肉,這些事情。『葅鮓』,『葅』就是酸菜,鮓是一種魚,還有乳酪生酥,還有薑,還有鹽,還有醋等,『種種品類和雜為搏』,和雜一起叫做搏,也就是段,段段地吞食,故名叫做段食。

  戊二、食異名

  所言食者,所謂餐噉咀嚼吞咽嘗啜飲等,名之差別。

  『所言食者』,這個食是什麼意思呢?所謂餐也叫做食,或者是噉也叫做食,或者是咀嚼這也就是食,或者吞咽也叫食,還有嘗啜這也叫做食,也是食的意思,『飲等名之差別』,這是名字上的差別,意思都是食的意思。

  午二、不為倡蕩分二 未一、徵

  云何名為不為倡蕩。

  這是一共六科,第一科由正思擇食於所食,這一科講完了,現在第二科不為倡蕩。怎麼叫做不為倡蕩呢?是問,下邊第二科就是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為倡蕩,先辨相。

  未二、釋分二 申一、舉為倡蕩分二 酉一、辨相

  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為受諸欲,食於所食。彼作是思,我食所食,令身飽滿,令身充悅,過日晚時至於夜分,當與姝妙嚴飾女人共為嬉戲,歡娛受樂,倡掉縱逸。

  『謂如有一』,就是有。這麼一個人,『樂受欲者』,或者『樂受欲者』,也可以,他就是歡喜這個欲,『為受諸欲食於所食』,他是為了享受這個欲,而去尋求各種的飲食,『彼作是思』,他心裡面這樣思惟我食所食以後,『令身飽滿令身充悅』,身體充足有力量,身體有喜悅,『過日晚時』,過了白天到晚間的時候,『至於夜分』當與姝妙的嚴飾的女人共為嬉戲,『歡娛受樂倡掉縱逸』,他這樣子,這叫做倡蕩,倡蕩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是辨相,第二科是釋名。

  酉二、釋名

  言倡蕩者,於此聖法毘奈耶中,說受欲者,欲貪所引婬逸所引,所有諸惡不善尋思,由此食噉所食噉時,令其諸根皆悉掉舉,令意躁擾,令意不安,令意不靜。若為此事食所食者,名為倡蕩食於所食。

  『言倡蕩者:於此聖法毘奈耶中,說受欲者,欲貪所引』在佛法裡邊,佛的法律裡邊,毘奈耶是個律,佛的法律裡,『說受欲者』,就是來顯示世間上受欲的人是『欲貪所引』,他對這個欲有貪愛心,由這個愛心的引導他,他不能自主,這個欲是心所法,他這個心為欲所引導,『婬逸所引』,這個欲就是婬逸,為這件事引誘他,『所有諸惡不善的尋思』就是做,為這件欲的事,很多的惡,很多不善的想法,『由此食噉』,所食噉時,『令其諸根皆悉掉舉』,由這個人食噉所食噉的這些飲食的時候,這個段食的時候,令他的諸根皆悉掉動,掉舉就是掉動,就是不安,『令意躁擾』,使令他這個意,他這個欲念使令他這個心『躁擾』,煩躁擾亂,『令意不安、令意不靜』,也不寂靜,『若為此事食所食者,名為倡蕩食於所食』,這是解釋這個名字。

  ︽披尋記︾:『令義躁擾等者,欲等尋思』,就是思惟這個欲的事情,『擾亂其心,是名令意躁擾』,這個欲的這些尋思擾亂他的心,叫做『躁擾』。『非理分別不住於捨,是名令意不安』,這不合道理的這些妄想,他不能安住於捨的境界,是名令意不安,這個不安就是不捨的意思,『煩惱猛盛,令心流漏,是名令意不靜』,這麼樣解釋。

  申二、例名不為

  諸有多聞聖弟子眾,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是故名為不為倡蕩。

  這不為倡蕩,這一科是不為倡蕩,先解釋倡蕩解釋完了,現在解釋這個不為,什麼叫不為倡蕩呢?『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就是在佛法裡面博學多聞的這些聖弟子,『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因為你從佛法裡面的聞思修得到的這個思擇力,深深地看見了欲的過患,『善知出離』,他能夠從欲裡面跳出來,『而食所食』,用這樣無欲…要出離欲的心來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是故名為不為倡蕩』,不是因為欲而受用段食,這是這樣意思。

  午三、不為憍逸分二 未一、徵

  云何名為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

  這是第三科了,第一科是徵,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為憍逸等,分三科,第一科是總標。

  未二、釋分二 申一、舉為憍逸等分三 酉一、總標

  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為受諸欲食於所食。

  『謂如有一樂受欲者』,譬如說這個人,他歡喜好樂諸欲,就是受這個欲,『為受諸欲食於所食』,這是受欲的人是這樣子,這是總標,下邊第二科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憍逸,先辨相。

  酉二、別辨分二 戊一、憍逸分二 亥一、辨相 亥二、結義

  彼作是思我今宜應多食所食飽食所食隨力隨能,食噉肥膩,增房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過今夜分至於明日,於角武事當有力能,所謂按摩,拍●托石,跳躑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弦,投輪擲索,依如是等諸角武事,當得勇健,膚體充實,長夜無病,久時少壯,不速衰老,壽命長遠,能多噉食,數數食已,能正銷化除諸疾患。

  『彼作是思』,就是這個受欲的人,他心裡這樣想,我今宜應多食所食,多多的飲食,飽食所食,隨力隨能食噉肥膩,隨自己的體力,隨自己脾胃所能,就是食噉,這肥膩的東西增房補益,這『增房』,還是些淫欲的事情,來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過今夜分至於明日,於角武事』這個憍逸是這樣意思,『於角武事』就是武的比賽,比賽這武的事情。『當有力能』認為這是會有體能很強的,什麼事情呢?『所謂按摩』的事情,『拍●』就是拍球的事情,『托石』,就是比武的各式各樣的節目。『跳躑』,跳就是動,躑就是不動,『蹴蹋』就是踢,『攘臂』就是把這個臂露出來,顯示很威武的樣子。『扼腕』大概,也許必是,彼此互扼其腕來表示他的力量。也許『揮戈』揮動這戈這些刀器武器。或者『擊劍』,或者『伏弩』,伏,這個弩是弓,把這個弓伏在那裡,突然間會攻擊人的意思吧。『控弦』就是操縱弓的弦,還有『投輪』的事情,必是遠遠地投,還有『擲索』,擲這繩索的事情,『依如是等,諸角武事,當得勇健,膚體充實,長夜無病』,我能吃得很多的,飽食所食,多食所食,我當得勇健,勇猛健康,這身體特別充實,長夜無病,『久時少壯,不速衰老』,我這少壯這段時期很久,很大年歲了,我還是少壯,不疾速地衰老。『壽命長遠能多噉食』,吃得很多東西,『數數食已,能正銷化,除諸疾患』,這當然是他的希望,也可能會有這種事情。

  如是為於無病憍逸,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

  這是結義,結束這一段文。他這憍逸有幾種,有無病的憍逸,無病也憍逸,少壯也憍逸,長壽也是憍逸,而食於所食,是這樣子。

【卷二十三】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