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卷二十四】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上一页 下一页 

  TAPE 262

  亥二、於晏坐時︵分二科︶

  問:於宴坐時從幾障法淨修其心?云何從彼淨修其心?

  『問:於宴坐時從幾障法淨修其心?』這是第五科,淨修其心這裏邊,分二科,第一科是由法增上,這一科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解釋裏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顯,別顯裏邊分兩科,第一科於經行時,這一科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於晏坐時,分兩科,第一科是問,於晏坐的時候,就是靜坐的時候,是『從幾障法淨修其心?』這是啊有幾種障礙你修行的法裏面,來清淨、來調適你的心,就是靜坐的時候、修止觀的時候,有幾種障礙,從幾種障礙裏邊來修行,這是問,下面是答。這是第一個問,『云何從彼淨修其心!』第一個問啊,是問有幾種障礙,現在第二個問呢,怎麼樣啊來破除這個障礙?這樣意思,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裏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所從。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總標所從

  答:從四障法淨修其心。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及能引彼法、淨修其心。

  『是從四障法淨修其心』靜坐時候啊,有四種障礙,就破除這四種障礙,來修這個止觀,『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就這四種障礙,『及能引彼法、淨修其心』能引彼法,就是啊能引起啊這指四種障礙的法,每一法有生起的因緣,就是從這個境界裏邊啊,來清淨你自己的心,用止觀來調,這是啊總標所從,下邊第二科別修方便,就是每一種障礙啊,有不同的障礙,有不同的因緣,就是一樣一樣的修行,那個方便來破除這個障礙,分二科,第一科於貪欲蓋,先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舉方便,就是觀不淨相。

  地二、別修方便︵分二科︶玄一、於貪欲蓋︵分二科︶黃一、釋︵分二科︶宇一、舉方便︵分二科︶宙一、觀不淨相

  為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為令未生極遠離故,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或觀青瘀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脹、或觀食噉、或觀血塗、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或於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

  是『為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這位修行人啊,為了使令自己啊,已經現前的貪欲的煩惱的障礙,『速除遣故』迅速地能夠破除去,是『為令未生極遠離故』如果說這個貪欲蓋啊,雖然有,但是沒有現前,那還是有問題,那就要啊,也還是要修不淨觀啊,使令它『極遠離故』,它不現前就是有遠離,令它永久也不現起,就是極遠離了。『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這是一個前方便,先要結加趺坐,或者單加趺,或者雙加趺,但是在律上說呢?比丘尼,不應該結雙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或觀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或觀食噉、或觀血塗、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這是修這個九想觀,不淨觀,來破除這個貪欲蓋,這個觀骨,就是人的身體啊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這個骨頭啊,分散在各處,這個手骨、足骨、頭顱骨、各別的在一些地方,那時候叫做骨,『或觀其鎖』鎖,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連在一起,這時候嘛叫做鎖,『或觀骨鎖』觀骨鎖和這個鎖,有一點不同,就是微細的觀察,叫做骨鎖,大略的觀察嘛就叫做鎖,這是有這樣的不同。『或於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或於隨一』隨你哪一種賢善定相,作意思惟。這個賢善定啊,指什麼說呢?前面修不淨觀是在散亂心裏面修,這個『或於隨一賢善定相』這個時候,奢摩他修成功了,或者是在未到地定,或者是欲界定也是可以,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那麼在這樣的定裏邊啊,有這樣的作意啊,能破除去這個貪欲啊,所以這個定,叫做賢善定。是我們有煩惱的人啊,這個貪欲的煩惱也是很多,很多很多的煩惱裏邊,貪欲煩惱是很重要的,這個貪欲煩惱裏邊這欲煩惱是更重,現在這個定裏邊,這個止觀能破除去這個重的煩惱,就稱讚這個定,叫做賢善定,這樣意思。『賢善定相,作意思惟』這個作意思惟,還是這個不淨觀。

  宙二、聞思正法︵分二科︶洪一、舉正法

  或於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於此法中,為斷貪欲,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過失;以無量門稱揚讚歎一切貪欲永斷功德。所謂契經、應頌、記別,乃至廣說。

  『或於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於此法中,為斷貪欲。』這是第二科、聞思正法,前面第一科是觀這個不淨相,觀不淨相這是一種破這個貪欲的一個方法,現在第二科呢,就是你不可以只是啊,閉上眼睛修止觀,你另外你還要讀誦經論的,這個分二科,第一科舉正法,『或於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或者你這位修行人哪,你對於啊,佛所宣說貪欲過患相應的那個法語,『於此法中,為斷貪欲』,這一部經,或者這一品,這一段『於此法中』啊,為了斷除去這個貪欲的煩惱啊,『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的過失』這段經裡面是訶責這,『以無量門』是各式各樣的立場,來訶責這個欲的過失,看這個披尋記:『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等者:此中欲貪呢、欲愛、欲藏、欲護、欲著、皆貪異門』都是貪的不同的名字,『攝異門分說』就是本論的攝異門分的裏面說『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就是受用這個欲的喜樂啊,特別地執著,這就叫做貪,這個『藏者,謂於內所攝自體中愛故』這個內所攝就是自己,自己叫做內,屬於自己這一面的自體,自己的身體,『中愛故』愛著自己的身體叫做藏,叫做欲藏。『護者,謂於他相續中愛故。』這是叫做護。『著者,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這個著什麼意思呢?這個欲著是『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就是執著、愛著受用這個欲啊『無所顧惜』一點也不顧慮什麼,其他的什麼都不顧慮,像人有病了,花多少錢也去治這個病,這個受用欲也是,不管,其他的都不顧慮。

  『愛有多種,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境界、若領受、遍行一切應知。』這個愛在時間上說,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的不同,若境界呢,所愛的境界是很廣的,很多很多,若領受,只是境界中的一少分,『遍行一切應知』愛著心啊,普遍的都是愛的,不止一部分了。『以無量門稱揚讚歎一切貪欲永斷功德』,在佛所『宣說的貪欲過患相應正法』裏面啊第一段是訶責他的過失,第二段呢,以無量門稱揚讚歎一切貪欲永斷,永斷了貪欲的功德,這是第二段。『所謂契經』訶斥過失,讚歎功德的法語是什麼呢?『所謂佛說的這個契經、應頌、記別、乃至廣說』這是十二分教。

  洪二、習聞思

  為斷貪欲,於此正法聽聞受持,這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此法,如

  是宴坐,如理思惟。

  『為斷貪欲,於此正法聽聞受持』這底下,這是第二科習聞思,前面是舉正法,這是習聞思,『為斷貪欲』這位修行人哪,為了斷除自己內心的貪欲煩惱啊,除了自己靜坐的時候修不淨觀之外,『於此正法』於佛所說的這一段正法,你要聽聞,你若自己若不懂要聽別人去講解哦,自己要受持,受持這一段經文,這個『受持』啊,在《辨中邊論》上有溫習的意思,有溫習的意思就是常常的啊去讀誦。『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就是聞思修了哦,『言善通利』這一段的經文句叫做『言』,你能夠『善』者,能也,能夠通利,特別熟悉,是『意善尋思』,你的啊,你內心的意,對這段經文裏面的義理啊,要善巧的思惟、觀察、要思惟,『見善通達』就是如實覺知了啊,當然這個有了禪定的人呢,那就是屬於思慧,若沒得到禪定啊,就是你對這個義特地別分明,通達它的道理。『即於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即於此法』這個修行人呢,你就是對於佛說的正法,關於破除貪欲的這一段文啊,這樣子靜坐的時候啊,這樣子思惟,這表示你修這不淨觀啊,要依據經論上佛所開示的這樣思惟,一方面讀誦佛說的這段法語,一方面靜坐思惟。

  宇二、明對治

  由是因緣,貪欲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

  這是第二科明對治,第一科是舉方便,方便有兩種,一個是靜侳修不淨觀,一個是聽聞正法,這是方便,現在明對治。『由是因緣』由於你能夠靜坐,還能夠受持佛說的這一段正法,說『貪欲纏蓋,未生不生』你內心裏面的貪煩惱啊,如果這個時候是沒有現起,那它就不再現起了,『已生除遣』若已經是現起了呢,也就被你的止觀和讀誦這段法語的力量,破除去了。

  黃二、結

  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這第二科結,結束這一段文,就是這樣的方法,從這個順障法淨修其心,就是障法、順障法、來清淨你自己的心,也就是用止觀來破除了,這個披尋記念一下:『言善通利等者:謂大音聲若讀若誦,是名言善通利,如所聞法思惟其義呢,是名意善尋思,於諸法相如實覺了,是名見善通達。』

  玄二、於瞋蓋等︵分二科︶黃一、顯差別︵分三科︶宇一、於瞋恚蓋︵分二科︶宙一、修四無量︵分二科︶洪一、舉慈

  於瞋恚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無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普於一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

  『於瞋恚蓋法有差別者』前邊啊是說這個貪欲蓋,有了貪欲蓋的時候啊,要用這樣的方法來調、來對治,那麼現在是說到第二科,於瞋恚蓋等,就是有其他的還有一些蓋,都在這一科裏面說明,分二科,第一科是顯它的各別的相貌,瞋恚蓋的相貌,其他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瞋恚蓋,分二科,第一科修四無量,分二科,第一科舉慈,『於瞋恚蓋法有差別者』因為這用功修行的人哪,這個煩惱不是一種,各式各樣的煩惱,前面說是貪欲蓋重的話,這樣子對治,如果瞋恚蓋特別重,這個瞋心很重,那麼對它有不同的對治啊,是什麼情形呢?『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就是啊要這樣子結加趺坐,在閑靜處結加趺坐,這樣修止觀,怎麼樣修行呢!『以慈俱心』這個慈是心所法,和你的這個心王在一起,所以叫做慈俱心』,『無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就這樣來修啊,來調你的心啊,就可以破除這個瞋心了。『普於一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在這一個廣大的這個地區裏面,普遍的啊發起這個慈悲心啊,來破除自己的瞋心,這個勝解啊,就是啊,特別有力量的一個智慧,解就是智慧,也是認識,這個慈悲心哪,這個慈心,自己啊從經文上的理解,去思惟應該生起來一少分的慈悲心,但是你不斷的去思惟,不斷的去調,不斷的去這樣修行呢,你這個慈的力量就漸漸增長了,就變成勝解了,這個慈悲心很有力量,所以叫慈勝解,『具足安住』啊,這個有力量的啊,這個大慈啊,這個慈的憶念啊,你就具足了啊,就安住在這個慈上面哪,就破除去瞋心了,是這樣的意思,如果這個慈心沒有力量啊!瞋心來了的時候,你不能破除瞋心,慈若有力量的時候,就把瞋調伏了,看這個披尋記:『以慈俱心等者:三摩呬多地說:』這是已經學過了的地方,『現前饒益,故名慈俱。』就是現前饒益,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就是當前你就有利益的這種行動,利益對方的行動,故名叫做慈俱。這樣子呢,當然你啊在靜坐的時候,做如是觀,那也就叫做現前饒益。『無怨者』這個無怨怎麼講呢?『離惡意樂故』怨者,恨也啊,想要傷害對方,現在遠離了這樣的思想,那叫做無怨,『無敵者,離現乖諍故。』就是啊,現前於對方有衝突啊,沒有了,遠離了這個乖諍的事情,叫做無敵。這個離惡意樂啊,只是在這個心裏邊的事情,這個乖諍啊,就從語言上表達出來叫乖諍,現在都遠離了叫『無怨無敵』。『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這個無惱害,怎麼講呢!就是無損無惱,就是遠離了不饒益的事情,就是啊原來這個瞋心來了的時候啊,還有一些傷害對方的行動,現在沒有了,所以叫做無惱害。也就是無損害的意思。是『廣者,所緣廣大故。』這個廣大無量的意思啊,就是你這個所緣境非常的廣大,不只是一個人,廣大的地區,對於所有的人啊,都有現前饒益的這種慈的觀想,所以叫做所緣廣大故,『大者,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就是你對於啊,在這所緣境上這樣思惟啊,利益對方啊!利益他,對他有安樂的這種觀想啊,是最殊勝的,這個利益安樂,這個『利益』啊是指未來說,『安樂』指現在說,對於對方啊,對於現在能令他安樂,對於將來還能使令他得到利益,這樣子分別,是『最勝故』。『無量者,果無量故。』廣大無量的這個無量呢,將來得到的果報,你自己將來得到的果報是無量無邊的。『如四大河,眾流雜處。』像四個大河流啊,很多的水啊,都匯合在這河裏面來,那麼這譬喻你,這個慈的功德很大。『善修習者』極善修習怎講呢?是『極純熟故』一座一座的這樣修習啊,今天也修,明天也修啊,修了時間很久了,對於這件特別的純熟,是『乃至廣說』。『勝解遍滿者』這個勝解遍滿怎麼講呢?『是增上意樂勝解周普儀』這個增上就是有力量的意思,你這個有力量的這個意樂勝解啊,很普遍的意思,所以叫做勝解遍滿。『具足者,圓滿清白故。』你這個慈啊,慈現前饒益的這樣的止觀啊,你修的很成功、很圓滿,並且清白,就是破除去瞋心了,『白故』。『住者,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專注故。』你所修的現前饒益的這個止觀啊,『日夜專注』白天也這樣修,夜間也這樣修,不管是白天、是夜間,你內心裏面都很專注的不散亂,所以啊叫做安住,這是解釋這一段文。

  洪二、例餘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上下傍布普遍一切無邊世界,發起勝解具足安住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這是第二科例餘,前面是舉慈,下面例餘就悲喜捨,是『上下傍布』是啊『普遍一切無邊世界,發起勝解具足安住。』『上下傍布』,『上下』是上方、下方,『傍布』就是東南西北、四方、四隅,就是十方世界了,普遍一切十方無邊的世界,發起這樣慈悲喜捨的勝解,『具足安住』,圓滿的成就它。

  如是,看這披尋記。『如是第二等者:此中義顯普於十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初說一方,此說第二、第三、第四,是謂四方。』現在這個地方是這麼解釋,不是指悲喜捨,他指四方說。『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旁布者,謂彼四維,如是安立十方差別應知。』

  宙二、例說對治

  餘如前說

  這是第二科例說對治。看這披尋記:『餘如前說者:前貪欲蓋作如是說。』怎麼說的呢?『由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此瞋恚蓋亦理應說』也應該這樣說『故指如前,下皆準知。』下邊其他的那個破蓋障也是這樣意思。

  宇二、於掉舉惡作蓋︵分二科︶宙一、修九心住

  於掉舉惡作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令心內住成辦一趣,得三摩地。

  『於掉舉惡作蓋有差別者』前面是於瞋恚蓋,現在是第二科於掉舉惡作蓋,分二科,第一科修九心住,『於掉舉惡作蓋』對於這個障礙法啊,有差別者,它的啊,破除的方法,和其他的蓋不一樣,怎麼樣破除去呢?『謂如是宴坐,令心內住』就是要這樣靜坐,就這樣修止觀,『令心內住,成辦一趣,得三摩地。餘如前說。』就是這個得心內住啊,就是這個九心住: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和等持,這是『成辦一趣』就是內心裏啊,安住在一個境界啊不散亂了,明靜而住,得三摩地。這樣破除去掉舉惡作蓋。

  宙二、例說對治

  餘如前說。

  這第二科例說對治,也是像前面說:『由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

  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就是這樣意思。

  宇三、於疑蓋︵分二科︶宙一、別辨依處︵分二科︶洪一、依三世辨︵分二科︶荒一、遮非理思

  於疑蓋法有差別者:

  前面這個掉舉惡作蓋說完了,現在說的第三個於疑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依處,又分二科,第一科依三世辨,又分二兩科,第一科遮非理思,『於疑蓋法有差別者』這是說這位修行人哪,他對於佛法啊,還有疑問,心裏面有懷疑,那麼這樣子,要怎麼來破除去呢?

  謂如是宴坐

  要這樣子,靜坐修止觀。

  於過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

  就是對於這個所緣境啊,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你對於你內心裏面的疑惑,也就是在過去、未來、現在上發起的,那麼現在啊破除去這個疑惑,你又這樣的思惟,對於已經過去的這個事情,『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如理作意思惟,不如理作意思惟,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其實呢,就是如理作意思惟,對於過去的事情呢,你要如理的作意思惟,你不要啊不如理作意思惟,這樣意思。

  於未來世,於現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

  就是這樣破除去你的疑問,破除自己的疑惑,這幾句話是總說的,下邊就別說哦!

  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

  有什麼疑惑呢?就是自己在思惟,說我在過去的時候,是有嗎?是曾經有我嗎?這樣意思,『為曾無耶』是過去的時候沒有我嗎?這是一個疑問。

  我於過去為曾何有?云何曾有?

  前面這兩句啊,思惟我在過去是有,是沒有,下面是其他的,關於法這方面,譬如說是啊,色受想行識是法,執著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個我,這是一個我,一個法,現在思惟我在過去有沒有,這是一個,現在第二『我於過去為曾何有?』曾經有什麼?有色受想行識嗎?『云何曾有?為什麼會有色受想行識呢?這樣思惟。』

  我於未來為當何有?云何當有?

  前面是指過去,現在這底下說未來,『我於未來』將來還有什麼呢?是『云何當有?』未來的時候,為什麼將來會有呢?會有什麼呢?這是啊這未來,前面說『我於過去未曾有、未曾無?』在過去有關於我的疑問,關於法的疑問,這兩句都有,『我於未來為當何有?云何當有?』只是說法,而沒有說到我。

  我於現在為何所有?云何而有?這是現在。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殞沒,當往何所?

  這一句或者指自己說,或是指他人說,說這個有情,也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有我執我見的這個人,他從什麼地方來的,『於此殞沒』在這裏死掉以後,將來到什麼地方去呢!

  於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

  前面這一段呢,都是他的啊懷疑,內心的懷疑,也就是不如正理的作意思惟,對於這些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啊,『應正遠離』,你要把它排遣出去,不要這樣子思惟,所以叫做遮非理思,這是一樣,下面第二科舉如理思。

  荒二、舉如理思

  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唯見有事,知有為有、知無為無。

  是『如理思惟』,那麼呢你不要有不合道理的思惟,那麼應該怎麼思惟呢?應該有如理的思惟。怎麼叫如理思惟呢?『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就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世,『唯見有法』只看見哪,有因緣和合的緣起法,這個法呢,通於有為,也通於無為,『唯見有法』其實就是不見有我可得,有為法是無我,無為法也是無我的,『唯見有事』,思惟過去、未來、現在、只有因果的事,只是有這麼多,其他的事情沒有,這就是正思惟。現在說,怎麼叫做『唯見有法』呢?這句話怎麼講呢?『知有為有、知無為無』知道有有為法,有無為法,這都是有,『知無為無』知道這我是沒有的,我我所是沒有的,只有有為法同無為法,另外沒有我我所可得,是『知無為無』。怎麼叫做『唯見有事』呢?是唯觀有因、唯觀有果只是觀察過去、未來、現在啊只是有因和有果而已,這裏邊啊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可得。

  於實無事,不增不益

  對於作者和受者,是沒有這件事,沒有作者,沒有受者的事,『不增不益』,不要增加上去,你若認為有作者,那就是增了,認為有受者,那就是疑,疑也就是增加上去,現在不執著有作者,有受者,叫做『不增不益』。

  於實有事,不毀不謗。

  於實有事的是有因有果,不謗毀它,你若是說是不承認有因,就叫做毀,不承認有果,就叫做謗。於實有事我都承認是有,我不毀謗。

  洪二、依最勝辨︵分二科︶荒一、舉實知

  於其實有,了知實有。

  這下面第二科依最勝辨,前面是依三世辨,依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來辨別這件事,來破除去內心的疑惑,現在第二科以最殊勝的智慧來說,分二科,第一科是舉實知,『於其實有,了知實有』對於啊這因果的一切法是真實有的,就了知是真實有的,這句話怎麼講呢?

  謂於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中,了知無常苦空無我。

  謂於過去、現在、未來的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苦所以是空,空故沒有我。這個空和無我啊,有什麼差別呢?就是啊,即色受想行識沒有我,叫做空。離色受想行識之外,也沒有我,叫做無我。這有這麼的差別哦!因為現在這是聲聞地哦,這個理論,道理就是這樣子哦!是謂於無常苦空無我,一切的啊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十八界的法,了知它就是無常,了知它是苦空無我,你這樣去思惟、觀察。

  荒二、明勝利

  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於佛所無惑無疑,餘如前說。

  這下面第二科明勝利,以這樣的思惟觀察有什麼好處呢?『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於佛所無惑無疑』這個疑惑這一個蓋啊。

  於法、於僧、於苦、於集、於滅、於道、於因、及因所生諸法,無惑無疑。

  於佛法僧有疑惑,於苦集滅道有疑惑,是於自己有疑惑,各式各樣的疑惑,所以現在能這樣思惟的時候呢,便於佛那個境界啊,就沒有疑惑了。

  宙二、例說對治

  餘如前說。

  看這個披尋記:『便於佛所無惑無疑等者:攝異門分說:於佛無智者』對於佛是怎回事不明白、有疑惑,『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行相』這叫做,於佛無智,不了知佛的這個法身的境界,那麼認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佛的相貌,這就是於佛無智了啊,離這佛的法身呢,是離色受想行識,離一切相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麼這個是,這是佛的法身,『及諸行相』就是佛現出化身呢,是有形相的,那麼這就是,你遠離了這樣的過失呢,那就是『於佛無疑』了,『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行相』那叫做『於佛無智』。『於法無智者』這是在這個攝異門分有提到這句話,『於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你不知道佛法是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你不知道法是這樣子,那麼叫做『於法無智』,『謂不了知善說等相。』『於僧無智者:謂不了知正行等相。』你不知道這個僧啊是戒定慧,這是正行,因正行的因,而生解脫,解脫知見的果,那就是聖僧了啊,所以叫做,你不了知這個就是『於僧無智』。『於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所分別相』苦相啊就是生苦、老苦、三苦、八苦,這都是苦、苦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就是苦、空、無常、無我、苦諦。集諦、集因緣生是。這個滅諦,滅盡妙離。道諦啊,道如行出。一共啊四四,一十六行相,你不了知故,就是啊,於四諦啊無智,『於因無智者,謂於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無明為行的因,行為識的因,就是這樣,這些因性你不了知,這叫做『於因無知』。『於因所生無智者,謂於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無明能生出行,行能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乃至啊愛、取、有、生、老、死,這樣子。這是在陵本八十四卷十九頁。

  此說無惑無疑啊翻彼應知。前面這個攝異門分說,於佛無智,於法無智,於僧無智』等啊,那個是說他無智,就是說他是有疑惑,現在啊翻過來,就是『便於佛所無惑無疑』這樣意思,『又於佛所無惑無疑下言餘如前說,疑是衍文。』披尋記的作者認為這句話是多餘,不應該有這句話,『於法、於僧、於苦、於集、於滅、於道、於因、及因所生諸法,無惑無疑。』這是啊原來這個修行人呢,對於佛法僧、對於苦集滅道有疑惑,現在應該這樣子思惟觀察呢,就把疑惑破除去了,所以說嘛,無惑、無疑。

  宙二、例說對治

  餘如前說

  在這裏有這一句話就對了,前面那一句話是多餘的了。就像前面說:『如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是這個意思。

  黃二、辨聞思︵分三科︶宇一、於瞋恚蓋

  又於瞋恚蓋,應作是說:為斷瞋恚,及瞋恚相,於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

  這是第二科辨聞思,前邊啊只是說靜坐的時候啊,這樣破除瞋恚蓋,破除掉舉惡作蓋,破除疑蓋,現在這個你還是要誦讀這個佛的法語的,這樣意思。先說對於瞋恚蓋這一面,『又於瞋恚蓋,應作是說,為斷瞋恚,及瞋恚相』瞋恚表現於外的相貌,這樣說呢,『為斷瞋恚』只是瞋恚的種子,瞋恚相就是瞋恚的現行了,『於此正法聽閒受持,乃至廣說。』就是屬於斷瞋恚相的正法,屬於這方面的正法,你要聽聞受持,言善通利,義善尋思,見善通達,這樣子。

  宇二、於掉舉惡作蓋

  於掉舉惡作蓋,應作是說:為斷掉舉惡作,及順彼法,於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

  這是掉舉惡作蓋。

  宇三、於疑蓋

  這是第三科

  於其疑蓋,應作是說,為斷疑蓋,及順彼法,於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

  這也是這樣。

  戍二、總結

  如是方便,從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及順彼法,淨修其心。

  這底下是總結。

  是故說言: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酉二、結

  如是已說由法增上,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這個『由法增上』這句話呢,就是佛教徒有學習佛法,有法的力量啊,你能斷除自己的這個蓋,是這樣意思。

  申二、由自增上及世增上︵分二科︶酉一、總標

  復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前面是第一科由法增上,現在第二科由自增上及世增上,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就是由自增上及世增上,一共是三增上。前面第一科是法增上,下面這自增上、世增上合在一起說『從順障法淨修其心』,看這披尋記的解釋:『復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等者:如次義顯慚愧應知。』這個自增上和世增上啊,實在來說就是慚愧兩個字,是這樣意思,是『慚所慚故,是名由自增上。』就是我自己反省我自己啊,有這麼多的障礙,還有貪欲、有瞋恚、有掉舉惡作、有疑,有各式各樣的這些障啊,我自己感覺到羞恥,所以我要努力的啊修止觀,學習經論來破除我的障礙,這叫做自增上,就自己自動的啊知道努力,要改變自己,這叫做慚,『是名由自增上』。『愧所愧故,是名由世增上。』這個世增上啊,就是其他的人啊,知道我有這種過失會訶斥我啊,是我也感覺到羞恥,我應該努力的學習,改善自己,所以叫做,這叫做『世增上』。當然,這個世增上包括佛菩薩,我有些不對的地方啊,佛菩薩會悉知悉見,或者,天龍八部也悉知悉見,我有不對的地方啊,唉呀這樣我感覺到很羞恥啊,我要努力地啊去修行,來改善自己,那麼這叫做世增上。也就是這個愧的意思,所以加起來就是慚愧兩個字,就是一個是自增上,一個是世增上,加上法增上就三增上。這前面是總標,下面是別顯,分二科,第一科由自增上,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酉二、別顯︵分二科︶戌三、由自增上︵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名為由自增上?

  這是徵,下邊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生不執著『云何名為由自增上?』

  亥二、釋︵分二科︶天一、生不執著

  謂如有一,於諸蓋中隨起一種,便自了知此非善法,於所生蓋,不堅執著,速疾棄捨擯遣變吐。

  『謂如有一,於諸蓋中隨起一種』就是有這麼一位修行人哪,他對於自己心裏面有這麼多的障的時候,『隨起一種』,隨自己的因緣啊生起了哪一種障,『便自了知此非善法』我的貪心起來了,我的瞋心起來了,我這散亂心、疑惑心,各式各樣。我就知道這不是好事情,『於所生蓋,不堅執著』對於生出來的這種貪欲蓋瞋恚心的這種蓋障啊,不執著,不要執著這件事,『速疾棄捨啊擯遣變吐。』這個不執著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執著,什麼叫執著呢?就是把這件事放在心裏面,不放捨,叫執著。現在不執著,就把它放掉的意思,速疾的棄捨,趕快的把自己這個貪心、瞋心啊,要把它棄捨了,是『擯遣變吐』啊,『擯遣』就是不要有這樣的活動,。『變吐』呢?就是棄捨它的種子。

  天二、自起慚羞

  又能自觀此所生蓋,甚可羞恥,令心染惱,令慧羸劣,是損害品

  前面是若生起的不執著,這底下自起慚羞,『又能自觀』這一位修行人哪,不須要別人講啊,別人訶斥我,我自己就觀察我自己啊,所生的這個蓋啊,『甚可羞恥』,『令心染惱』這個可羞恥的這個煩惱一現前哪,使令我心裏面不清淨啊,惱亂,惱亂我自己,『令慧羸劣』使令我的智慧羸弱,就沒有力量了啊,這個煩惱一起來的時候啊,這個智慧就羸弱,智慧若有力量呢,煩惱就不起了,你生了煩惱,就表示你的智慧沒有力量啊,『是損害品』這個煩惱是傷害我的這一類的東西,這是啊,自起慚羞,下面第三科結。

  亥三、結

  如是名為由自增上,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這上面意思啊,如果自己有這種障,而不想辦法來調適它,來破除它,就是無慚愧了啊,表示這樣意思。

  戌二、由世增上︵分三︶亥一、徵

  云何名為由世增上,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現在第二科由世增上,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由世增上,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呢?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由訶毀。

  亥二、釋︵分二科︶天一、由訶毀

  謂如有一,於諸蓋中隨一已生、或將生時,便作是念:我若生起所未生蓋;當為大師之所訶責,亦為諸天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以法輕毀。

  『謂如有一』就是有一位修行人啊,『於諸蓋中隨一已生』隨順,隨你的因緣,哪一個蓋生起了,『或將生的時候』,沒有生,但是要生起了,『便作是念』你心裏面就這樣想,『我若生起所未生蓋;當為大師之所訶責』我若生了煩惱啊,大師是誰?大師就是佛啊,當為佛所訶斥啊,『亦為諸天及諸有智同梵行』的人哪,『以法輕毀』以法的啊來訶斥我啊,那當然這都是你的善知識,才可以這樣,別人誰管你哦。

  天二、明對治

  彼由如是世增上故,未生諸蓋能令不生;已生諸蓋能速棄捨。

  『彼由如是世增上故』那位修行人哪,由於這樣,由於佛菩薩啊,同梵行者啊的威力啊,這增上,世增上,這個威力的影響啊,『未生諸蓋,能令不生,已生諸蓋,能速棄捨。』那麼這個修行人知道羞恥啊,所以就修止觀了啊,是沒生的諸蓋叫它不要生,已生的諸蓋能迅速的把它棄捨。

  亥三、結

  如是名為由世增上,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這是結束這段文。

  已二、於夜中分如法寢臥︵分二科︶午、略舉︵分二科︶

  又為護持諸臥具故,順世儀故,盡夜初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從順障法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

  『又為諸持諸臥具故,順世儀故』這是啊第二科,於夜中分如法寢臥,這是第一科於晝日分,就是白天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這一科講完了,現在第二科,於夜中分,啊於夜中分。晝日分,這有所成事,晝日,宴坐淨修其心。這地方說是於夜中分,如法寢臥。當然夜初分也是這樣修行哦,現在說到夜中分如法寢臥,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舉,『又為護持諸臥具故』又為了啊保護你的臥具,你睡的這個床的褥子、被服,這些東西哦,『順世儀故』就是隨順世間的啊威儀,你要洗洗足,要洗腳,這個意思。看這個披尋記:『又為護持諸臥具故者:謂於臥具現充受用,由洗濯足能正將護』這可見哪,這個修行人哪,不穿襪子,也不穿鞋,是赤足的在這經行啊,這樣用功的,那麼你赤足的時候,足就有泥了啊,所以現在為了保護床具啊,順世儀故,這兩個理由啊,你要洗洗足,『能正將護,是名護持。』『以時濯足隨順世間,不越世間』按照,到這個時候,你就要洗洗足,這個隨順世間,這人情的道理,不違越世間的道理,『所有的軌則』『名順世儀。』是『盡夜初分,經行宴坐』盡夜初分啊,夜的初分啊,完全是經行宴坐,還不能睡覺哦!是『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這和前面一樣,『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這是,這個披尋記認為是多了一句,『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多了一句。

  未二、寢臥

  洗濯足已,還入住處,如法寢臥;為令寢臥,長養大種。得增長已,長益其身,轉有勢力,轉能隨順無間常委善品加行。

  『洗濯足已,還入住處』這是第二科是寢臥,洗濯足完了的時候,要回到住處來,如法的寢臥,『為令寢臥,長養大種』你若是睡覺的時候呢,休息了啊,你能長養你的地水火風啊,使令它有力量『得增長已,長益其身』,你這個四大種增長了呢,你這個身體就得到好處了啊,『轉有勢力,轉能隨順無間常委善品加行』輾轉的有力量呢,你輾轉的能夠隨順你啊用功辦道啊,使令不間斷的啊常委就是不間斷的啊善品加行,可以修學止觀了,這個披尋記:『如法寢臥者:謂如下說右脅而臥,重累其足。』這叫做如法寢臥。下面別顯,前面是略舉,略舉有濯足、有寢臥,下邊啊就是詳細的解釋,分五科,第一科是右脅而臥,分三科,第一科標。

  什二、別顯︵分五科︶未一、右脅而臥︵分三科︶申一、標︵分二科︶酉一、問

  問:以何因緣右脅而臥?

  什麼理由要這樣子呢?下面回答。我們念一念哦。

  酉二、答

  答:與獅子王法相似故。

  這右脅而臥和獅子王的法相似。這是第二科回答,前面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裏邊,第一科是問。

  申二、釋︵分二科︶酉、問

  問:何法相似?

  『何法相似』怎麼叫做和獅子王法相似呢?是問,下面第二科回答,先能發精進,分三科,第一科舉喻。

  酉、答︵分二科︶戌一、能發精進︵分三科︶亥一、舉喻

  答:如獅子王,一切獸中,勇悍堅猛,最為第一。

  這是舉譬喻,說是這個獅子是獸中之王啊,牠在一切獸中啊,是最勇猛、最強悍,這個獸,在這麼多的獸裏面牠是最第一的,這是舉譬喻,下邊是合結。

  亥二、合結

  比芻亦爾,於常修習悎寤瑜伽,發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由是因緣,與獅子王臥法相似。

  『比芻亦爾』說這個修行人也是這樣子,『於常修習悎寤瑜伽,發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也是這樣子的,『由是因緣,與獅子王臥法相似』所以獅子的臥也是這樣臥,所以這位修行人也這樣臥。

  亥三、簡非

  非如其餘鬼臥、天臥、受欲者臥。由彼一切,懶惰懈息,下劣精進,勢力薄弱。

  『非如其餘鬼臥、天臥、受欲者臥。』這是第三科簡非,說是比丘這個臥法啊,不同於其他的那個鬼的臥,和天的臥,和受欲者的那種臥,和他們不同,『由彼一切,懶惰懈怠。』鬼也好,天也好,受欲者也好,都是懶惰懈怠的人,『下劣精進,勢力薄弱』就算是精進哪,是下劣的精進,他們哪用功,這個修行的那個力量非常的薄弱,不是那麼強大,看披尋記:『非如其餘鬼臥天臥等者:如彼一切或覆面臥,或仰面臥,或左脅臥,故說名餘。受用淫欲,名受欲者。』這是簡非,下面是離諸過失,分二科,第一科顯勝利。

  戌二、離諸過失︵分二科︶亥一、顯勝利

  又法應爾,如獅子王右脅臥者;如是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見惡夢

  『又法應爾,如獅子王右脅臥者,如是臥時,身無掉亂』這個顯這個勝利,你這樣臥的時候啊,這個身體啊不會掉動,不會翻過來掉過去的這樣子,『念無忘失』你能保持住正念,『睡不極重』雖然是睡而不是特別的重,很重的睡眠,不會『不見惡夢』還有這個好處,下面第二科啊,例相違。

  亥二、例相違

  異此臥者:與是相違,當知具有一切過失。

  『異此臥者』你不是右脅而臥的話呢,『與是相違』那就是身有掉亂啦,念也會有忘失啊,睡眠還是重,會有惡夢這件事,『當知具有一切』這麼多的『過失』。

  申三、結

  是故說言:右脅而臥,重累其足。

  未二、住光明想巧便而臥︵三︶  申一、徵

  云何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

  這是第二科住光明想巧便而臥分三科,第一科徵。

  申二、釋

  謂於光明相,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

  『謂於光明想』這個修行人睡覺的時候,心裏面要有光明想,要善巧的思惟這個光明想,這個『精懇』不要有其他的顛倒思惟『善取善思』『善了善達』光明很多的光明相作所緣境,如理的思惟,叫作『善取善思』。『善了善達』以法光明去了達諸法,前面講過了。

  思惟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臥

  思惟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臥。這樣是一種有智慧的一種睡眠的方法。

  由是因緣,雖復寢臥,心不惛暗

  心裏面不是暗的,因為你作光明想嘛。

  申三、結

  如是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

  看這個《披尋記》『思惟諸天光明俱心者:此中光明唯取依身光明』這諸天的身體發出來光明,依身光明,『思惟彼故與彼俱行,相應想生,是名思惟諸天光明俱心』

  未三、正念巧便而臥︵三︶  申一、徵  申二、釋

  云何正念巧便而臥?

  這是第三科,是分三科,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釋

  謂若諸法已聞、已思、已熟修習、體性是善,能引義利、

  就是這位修行人對於佛的法語,你修行,你學習這個法門『已聞』,已經聽別人講過,以及自己內心思惟過,『已熟修習』已經特別的純熟,很純熟的,就是你修行的成就,修行的很純熟了,你這樣的聞思熟修,體性是善,這個體性不是能對治惡法『能引義利』能引出來很多的功德。

  由正念故,乃至睡夢,亦常隨轉

  由於你聞思熟修,你有這樣的正念的力量不要說是你白天經行宴坐,這個不說,乃至到睡夢的時候,你所聞思熟修的這個法門,都會隨心裏面轉,作夢怎麼還,作夢還在靜坐,夢裏面自己是在靜坐,修止觀『常隨轉』

  由正念故,於睡夢中亦常記憶

  都不忘失的。

  令彼法相分明現前

  這作夢中,這個法相會現前,怎麼樣的修止,怎麼樣的修觀。

  即於彼法心多隨觀

  多多去觀察依據佛說的法語去觀察思惟。

  由正念故,隨其所念,或善心眠,或無記心眠

  由於你有這樣的正念、聞思熟修的正念,『隨其所念』隨你或者是念某一個善法,而睡眠,或者是善心眠,或者是無記心眠。

  是名正念巧便而臥

  這樣子說。

  未四、正知巧便而臥︵三︶  申一、徵

  云何正知巧便而臥?

  申二、釋

  謂由正念而寢臥時,若有隨一煩惱現前

  若隨那一種煩惱或者貪或者瞋,或者是什麼煩惱現前的時候。

  染惱其心,於此煩惱現生起時,能正覺了

  『染惱其心』這個煩惱染污了你的心,『於此煩惱現生起的時候,能正覺了,你立刻的知道我心裏面不對了。

  令不堅著,速疾棄捨

  能使令自己的智慧現前不執著這個煩惱很快的就把煩惱棄捨了。

  既通達已,令心轉還

  你既然知道心裏面有煩惱了,就使令那個心轉變過來恢復清淨。

  申三、結

  是名正知巧便而臥。

  再講一段。

  未五、思惟起想巧便而臥︵三︶  申一、徵

  云何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這第五科,這第一科是徵。

  申二釋︵二︶酉一、辨相︵三︶戌一、不住放逸

  第二科解釋,先辨相,辨這個思惟起想的這個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不住放逸。

  謂以精進策勵其心,然後寢臥,於寢臥時,時時覺寤,如林野鹿

  『云何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臥呢?『謂以精進策勵其心』就是這位修行人,就是連睡覺的時候,他心裏面,還要精進,來勉勵自己,然後寢臥。』然後再睡,睡下來,臥下來,於寢臥的時候,時時的覺寤,如林野鹿』像那個樹林裏面那個鹿的時時警覺,恐怕獅子來了。『不應一切縱放其心』這個睡眠的時候,不應該,萬緣都放下,不應該這樣子,『隨順趣向臨入睡眠』你若萬緣都放下了,就隨順睡眠,趣向睡眠,臨入睡眠,而這個睡眠是很重的,不應該這樣子,這是第一科,不住放逸。

  戌二、樂住加行

  第二科是樂住加行

  復作是念:『我今應於諸佛所許悎寢瑜伽』

  說臨睡覺的時候,自己要這樣子念『我今應於諸佛所讚許的悎寤瑜伽。『一切皆當具足成辦』,我應該隨順佛所說的悎寤瑜伽,為成辦,佛說的悎寤瑜伽,應住精勤最極濃厚加行的欲樂,這個精勤最極濃厚,也就最極有力量的加行的欲樂,我有這樣的歡喜心,我要精進,不要懈怠,這是樂住加行。

  戌三、起發具足

  下面第三科起發具足

  復作是念:我今為修悎寤瑜伽,應正發起勤精進住。

  我修學佛所說的悎寤瑜伽,怎麼樣修法呢?『應正發起勤精進住,我不是要貪著睡眠,要精進用功修行』

  為欲修習諸善法故,應正翹勤,離諸懶惰,起發具足。

  『為欲修習諸善法故』前面說是悎寤修瑜伽,這地方修諸善法,其他的一切善法故,或者禮佛、拜,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這些『善法故』。『應正翹勤』這個『翹』也就是起,發動的意思,是『離諸懶惰,起發具足』遠離了一切的懶惰懈怠,要發動自己修學善法,要具足這樣功德。

  『過今夜分,至明清旦,倍增發起勤精進住』他心裏面作如是念『過今夜分』過了現在的夜分以後,到明天清旦早晨的時候,要加倍的發動勤精進住,努力的修行,這樣子嘛,『起發具足』就是發動自己精進勇猛的正念。

  酉二、略義︵三︶戌一、第一起想

  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於應起時,速疾能起,終不過時,方乃悎寤。

  下面是略義,前面說這個思惟起想巧便而臥,分這麼三科,下面說它的略義,第一起想。

  『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第一個不住放逸、第二個是樂住加行,第三個起發具足。這上面說這第一。

  『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因為你睡眠的時候先思惟到時候要起來,你就不會有重的睡眠了,『於應起時,速疾能起』到應該起的時候會很快就會起來,不會懶在那裏,賴在那兒還睡著,『終不過時,方乃悎寤』不會超過時間,還沒有醒過來。

  戌二、第二起想

  由第二思惟起想,能於諸佛共所聽許師子王臥,如法而臥,無增無減。

  也不要過了,也不要減少。

  戌三、第三起想

  由第三思惟起想,令善欲樂,常無懈廢

  對修學善法的精進心,不停下來。

  雖有失念,而後後展轉受學,令無斷絕。

  雖然有的時候呢,會失掉了正念呢?但是後後會展轉的受學,佛所說的悎寤瑜伽,令無斷絕,還能轉變過來。

  申三、結

  如是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這個,看這《披尋記》『隨順趣向臨入睡眠者,此中睡眠,謂重睡眠』前面那句話,就是不應一切縱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睡眠,這個睡眠是指重睡眠說的,『由此令心暗鈍薄弱』這個重睡眠有什麼不好呢?能使令心呢?『暗鈍』心裏面還是│雖然是已經起來了,好像還沒睡醒的那個樣子,叫暗鈍,薄弱、薄弱就是用功的力量很少,不容易修止觀了,『懶惰懈怠』加強你的懶惰懈怠,『無有堪能應時而起』沒有這種力量,『是故不應縱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不應該這樣,『言隨順者,謂於初位,言趣向者,謂於中位,言臨入者;謂於後位』。就是在睡前的時候分這麼三個階段。『如是差別應知』。

【卷二十四】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