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篇:看平常当一回慈网唯识的客座卫道士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其实慈网唯识里的理论,分开看没有很大问题,但就象一粒粒珍珠,没有一根线把它们穿成一个整体,所以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前面我都是作为刁难者显示这些矛盾,现在我做一回卫道士,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正反两方面说明,可能容易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无明是怎么来的?
  大千说是无始以来就有,又认为时间是遍计所执的虚妄。我问时间虚妄的话怎么会有无始。大千说这是方便的权说。但实说是什么?大千没有回答。
  其实,只要说:无明实性即佛性,我就没话可说了。

  2。时间是遍计所执的虚妄还是依他起上也存在?
  这方面纠缠了很长时间。我用唯识的时间在不相应行法中来说明时间是色心的分位,在依他起上也有色心和色心分位来证明我的观点:时间不是遍计所执的虚妄。大千兄没有提出直接的经论依据说明,时间的确是遍计所执的虚妄。争论时间是否等于缘起只是一个小插曲。
  其实,只要回答:
  未悟前一切万法(包括时间)都是遍计所执,悟道后一切万法(包括时间)都是依他起,觉悟就是圆成实。
  这样,我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我把这样的三性定义叫做三位一体的三性定义,以区别于另外一贴中的层次式三性定义。

  3。慈网唯识理论能否具体描述修行实践步骤?
  这里,慈网唯识在能所概念上没有把层次性阐述清楚。我先从正面阐述:
  用能1,所1,能2,所2来区分能所的两个不同层次。
  执着种子为能2,现行为所2。这个能所是通常的能所对立的能所,要消除只能同时消除,但要松动一下执着时,可以有先后。
  整个种子和现行称为所1,也就是慈网唯识的辨别识,对应于外境执。慈网唯识的了别识,也即阿摩罗识,也即自证分,称为能1,对应于唯识执。
  所以“先遣所取执,后遣能取执,即遣外境执,复遣唯识执”的理解应该是:
  (先遣所取执2,后遣能取执2)=遣外境执1,达到唯识1无境1和唯能1无所1,然后再遣唯识1执。
  大千兄理解成:所取执即外境执,能取执即唯识执,两句话是同义反复。这样理解使我在辩论中轻松了很多,因为层次的混淆很容易带来自相矛盾。
  下面具体阐述理论如何指导实践:
  没有客观物质世界,只有种子现行的缘起,就是在松动所取执2和能取执2,这只是前行,达不到唯识1无境1。然后就要观察三位一体的三性,
  a。去外境执:“未悟前一切万法(包括时间)都是遍计所执”,这一观想相当于中观的空观,观成后不见世间万法,达到唯识1无境1,也即禅宗的忘牛存人,悬崖撒手,只手之声。这个过程在打坐中容易些,但不是打坐才叫禅定。如果不专门学理论,禅定里止观的止也相当于这一步。很多门派虽然理论不完善,但既然有禅定里的止,也不会因为理论欠缺而对实践有很大影响。单从理论角度,理论上没有明说,就不能称为了义教了,不过理论层次低却也不意味着其修行层次低。那么理论还有什么用呢?理论可以为得止设立一个入口处,比如“未悟前一切万法都是遍计所执”的观想,或者有求皆苦的观想。理论还有一个作用:虽然现在有时间打坐禅定念诵等,很难保证两年后还有时间和机会打坐禅定念诵,特别是在现代。如果没有理论上的了解,从前修行得来的一些觉受很容易忘失,而且还不太容易再捡回来;如果有一个理论上的入口,就算忘失也容易从入口处找回来。人的理智在六道中是最强的,这也是佛从此土出的道理。
  b。去唯识执
  空观下一步是假观和中观,万法体性空不妨碍万法的显现。其实恰在空观向假观转变之时,如果能抓住机会,中观即达成了,“觉悟就是圆成实”,去掉唯识1执,相当于禅宗十牛图的大空。“悟道后一切万法都是依他起”,十牛图里是入廛垂手。

  看我以前作大千对手时千方百计去挤唯识,现在反而说唯识=中观了,是不是有趣。正说反说,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想达到的是表达方式的清楚明白圆满。在这里单纯学入定毕竟不是一个好地方,说“你入定后就知道了”也接近于没说,因为别人还是不知道要怎样入定。

  4。唯识了义不了义之辩,责任在己方还是对方?
  关于唯识三性,三位一体的三性,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可能有助于理解。
  一个桌子,未悟前就是遍计所执,进行空观去除遍计所执时,桌子消失了(注意条件,是在空观时);假观时看到一个桌子的幻影,就是依他起;由空观向假观过渡时,抓住机会,就可觉悟,了知空有不二,即圆成实。
  前面另一贴还说了一个层次式三性,用比喻可以这样说:
  一个很脏的桌子,就是染污依他起,污渍就是遍计所执,去除污渍后的干净桌子就是清净依他起,桌子变成幻影就是圆成实。
  这个层次性三性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概念,我这么单独提出来讲,可能慈网唯识的人不认可这一定义,但在他们自己实际讲法时,有时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让听众听起来象是这样,特别是让中观的听众听起来象是这样的时候,就有了义不了义的争论了。
  不过,我倒觉得这样解释也不是全无道理,这样解说,在修行层次上还是比较清楚的,当中观学人质问时,只要在圆成实里面加上空观和中观的内容就行了,至少唯识的圆成实性是等于中观的,也就都是了义的了。

  为什么我说唯识讲三性很多时候听起来象是层次性三性呢?
  比如这样一个表达“阿赖耶非异则必导致无能堪忍。”(这里无能堪忍是空观--自空的内容)
  阿赖耶不管是一还是多,还是不一不异,都有一个阿赖耶在,都是俗谛。而真谛的无能堪忍是根本取消这个问题,不问是一和是异还是不一不异。当然在俗谛还是可以问和分析这个问题的,说阿赖耶不一不异也可以是俗谛里的一个见解,不会妨碍真谛的。分析阿赖耶是一还是多还是不一不异,显然不能导致取消这个问题,特别在有了“不一不异”这个答案以后,更不能带来取消这个问题的结果了,参话头的那种无头公案还有可能断掉话头的问题。
  有人说阿赖耶非异显示的是阿赖耶不变的一面,这种表达和“取消阿赖耶一多变不变问题”的表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结论应是,阿赖耶非异不能导致无能堪忍。
  当然,如果我在禅定中已得止,能体会什么是无能堪忍,也能观察阿赖耶非异,我可以说我不需要了解那些理论,这是另外一回事。

  普通唯识见的空性,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一个他空见,也就是说,认为观察事物的缘起,就能得见空性,或者认为空性是“不变的一面”,颇类似于“阿赖耶非异必导致无能堪忍”。中观的空性,主要强调自空见,也就是说,认为缘起的事物,不管它如何缘起,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不着重观察其缘起方式,而是取消其任何意义(这种观点如果有偏就会有恶取空发生)。《定解宝灯论》里辨别了他空见和自空见,并指出他空见对于离言空性既没有功德,也没有过失,这点大家应注意,也就是说通过他空的观察,不能导致证悟空性。同时要注意,自空过火了会有过失。

  让人误解的责任,若由自己担当起来,似乎更有积极意义。

  结论是:中观唯识都是了义的,但其中细节和容易发生的过失还是有必要了解。

 


本贴由平常于2001年10月27日13:00:16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